国内加工贸易企业升级意愿调查研究

时间:2022-09-05 12:35:47

国内加工贸易企业升级意愿调查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国内学术界对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进行了不少研究,但已有的文献存在明显的不足。第一,已有的文献主要是从产业、政府等宏观层面集中研究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现状、问题和对策,忽视了对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微观主体的研究。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微观主体是加工贸易企业,它们是转型升级的决策和行为主体。一旦脱离对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的微观考察,宏观层面的研究难免陷入空泛之谈。第二,已有的文献建立在一个共同的假设基础上,即加工贸易企业都愿意进行转型升级。事实上,这一假设与经济事实不符。作为理性的市场经济主体,加工贸易企业在决定是否转型升级以及如何转型升级时,会综合考虑转型升级的风险、成本和收益。第三,已有的文献没有区分跨国公司以直接投资方式在我国设立的加工贸易企业和我国本土加工贸易企业,而是不加区分地混为一谈。事实上,跨国公司出于降低成本的需要而在我国设立的加工贸易企业,大多只有加工制造功能,研发、设计、渠道建设、品牌维护等高附加值的价值链环节则设在国外总部,其转型升级意愿由跨国公司总部的战略需要来决定。本文拟突破宏观研究的窠臼,从风险、成本和收益比较的视角,重点探讨本土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的意愿。

二、取舍两难——本土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的意愿困境

随着加工贸易发展的经济环境的改变,本土加工贸易企业面临两种选择。第一,继续沿袭原来的生产模式,停留在价值链低端的加工制造环节,依赖国外客户企业的订单从事“贴牌生产”(OEM)。本土加工贸易企业主要在一些技术水准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中,吸纳跨国公司发出的国际代工订单(刘志彪,2005)。它们以“三来一补”的形式,在贴牌生产中往往只获得廉价的加工费,却要受到来自研发(被提高授权费用或提高关键零组件价格)和市场(被压低代工价格)的双重挤压。在劳动力、水电等资源价格不断上涨和人民币不断升值的背景下,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加工贸易的利润被逐年挤薄。然而,尽管加工贸易企业从事OEM代工生产的利润微薄,抵抗经济危机的能力脆弱,但由于OEM代工生产只需按照委托企业的代工合同进行加工制造,研发、设计、销售、渠道建设、品牌维护等风险较大和投入较多的环节由委托企业负责,因而只要能拿到代工订单且能及时地交货,本土加工贸易企业承担的风险较小,投入也不多。第二,突破低附加值的OEM加工制造环节,积极进行转型升级。企业升级是一个企业或经济体提高迈向更具获利能力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经济领域的能力过程(GaryGereffi,1999)。从价值链的角度看,企业升级有四种模式:①工艺流程升级(processupgrading),即重组生产体系,提高投入产出效率;②产品升级(productupgrading),即通过引进更先进的生产线,推出新产品或改进原有产品;③功能升级(functionalupgrading),即从生产环节转向研发、设计、营销等高附加值的环节,实现从OEM到ODM或OBM的转换;④跨产业升级(inter-sectoralupgrading),即从劳动密集型或资源密集型产业进入附加值较高的高新技术产业(HumphreyJ.&SchmitzH.,2002)。根据以上理论,我国本土加工贸易企业的转型升级路径有两种,即同一产业价值链内的横向扩展路径和向具有更高附加值的产业链进行纵向跃升的路径。具体而言,本土加工贸易企业可以先从工艺流程升级入手,逐渐实现产品和功能升级,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最终向新的产业链升级。本土加工贸易企业在实现转型升级后,逐渐拥有了主要零部件的生产技术,并有可能从OEM企业提升为ODM或OBM企业,进而摆脱对客户企业的依赖,提高利润率,但转型升级需要提高研发能力和追加投入,将要面临成本提高和风险加大的情况。从以上两方面的分析可得,本土加工贸易企业面临着转型升级的意愿困境。一方面,在我国相比发达国家还具有一定成本优势的情况下,大部分本土加工贸易企业还可以依赖国外的代工订单勉力维持运营,无需承担研发、销售、市场开拓等方面的风险,因而尽管政府积极鼓励和引导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但部分本土加工贸易企业转型仍固守在加工装配环节,主要从事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业务,缺乏转型升级的意愿。另一方面,本土加工贸易企业明白,如果停留在OEM代工的加工制造阶段,短期内可以规避转型升级的风险,但从长期看绝非长久之策。只有实现了转型升级,才能形成核心竞争力,打造品牌,获取更高的附加值。因此,本土加工贸易企业如果只是为跨国公司代工,则要承担更高的产业风险以及合作的关系风险,而发展自主的产品品牌又会影响原代工业务的发展,陷入“代工”与“自创品牌”的两难困境(杨桂菊,2007)。作为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理性主体,加工贸易企业并不是天生就具有转型升级的意愿。以下将从风险、成本和收益三方面来具体探讨本土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意愿的影响因素。

三、本土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

我国本土加工贸易企业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的加工制造环节,创新能力薄弱,关键零部件和核心技术对国外委托企业具有严重的依赖性。以广东经济运行情况为例,在高新技术出口产品中,70%以上的产品为国外或港台地区在粤企业生产,关键核心技术和设备如CPU、集成电路、通用软件等主要依赖进口,大部分制造业仍属中低技术和传统产业(毛蕴诗,2010)。本土加工贸易企业在从事价值链低端的加工、装配和制造活动时,只需投入一定的关系专属投资,然后按照订单需要招聘廉价劳动力(其中绝大部分是农民工),确保及时且保质保量地交货,无需开展研发、设计、销售等活动,是一种低投入和低风险的经济活动。因此,本土加工贸易企业要实现转型升级,必需提高研发投入,逐渐掌握关键零部件生产的核心技术,意味着风险、成本和收益的变化。

(一)影响本土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意愿的风险分析

影响本土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意愿的风险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原有客户和订单流失的风险。我国本土加工贸易企业的生产运营主要靠承接国外跨国公司的代工订单,而跨国公司之所以愿意把加工制造环节的代工订单交给它们,是因为我国本土加工贸易企业在加工制造环节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但是,跨国公司进行业务外包会面临难以控制产品质量、时机以及知识外溢等风险(Quinn,1999),同时跨国公司也担心合作双方共享的信息与技能会泄漏给第三者,影响自身的竞争力(DasandTeng,1998)。因此,当国外委托客户意识到我国本土加工贸易企业积极进行转型升级时,它们可能会把订单转交给其它的加工贸易企业。因为,一旦我国本土加工贸易企业试图进入功能或价值链的高端阶段,试图建立自己的核心技术研发能力、品牌和销售终端时,这就对国际大购买商或跨国公司的买方垄断势力和既得利益形成挑战(刘志彪,2007),就会立刻引起委托企业的警惕和不再信任,随之而来的便是委托企业对OEM企业的技术封锁和订单减少(毛蕴诗,2009)。台湾很多知名代工企业在尝试建立自主品牌的过程中,都面临代工订单的严重流失问题。代工订单的流失是我国本土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面临的致命风险,一旦大量订单流失,本土加工贸易企业的资金链将会断裂,可能破产倒闭。第二,研发和营销失败的风险。本土加工贸易企业的主体是制造型企业,而制造型企业的核心能力可以分解为市场开拓能力、研发能力、生产能力和综合能力等四个构成要素,它们的市场研发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越强,就越容易实现向OBM转型升级(陈宏辉,2008)。一方面,通过积极开展研发而拥有关键零部件的自主技术,是本土加工贸易企业实现工艺、产品、功能和价值链转型升级的基础和前提。然而,进行产品和技术研发,本土加工贸易企业需要大力引进高素质的研发人才,并尽量与相关研究院所、高校开展合作,这既需要大量的资金和人力投入,又由于研发进程的难以预料性,可能面临研发失败的风险。研发的失败将造成人财物的巨额损失,在融资渠道不畅通和资金基础不雄厚的前提下,本土加工贸易企业可能面临破产的风险。另一方面,本土加工贸易在积累了较强的资金和技术实力后,如果要实现ODM向OBM升级,就必须摆脱对国外客户企业的销售、营销和品牌依赖,独立进行市场开拓,包括销售渠道的开拓、市场营销的开拓和品牌开拓。为此,本土加工贸易企业需要规划它们的营销和品牌战略,大规模投入资金进行产品宣传和推广。然而,市场开拓是投入巨大且存在巨大风险的,其成功既取决于产品和企业的研发能力,也受营销策略、市场情况的变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二)影响本土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意愿的成本分析

影响本土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的成本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第一,人力成本的增加。要创新就需要在研发和品牌行销方面付出长期而大量的人力投入,风险高且周转回收期长(瞿宛文,2005)。为了提高研发能力、管理能力、营销能力等企业竞争力,本土加工贸易企业必须大力引进优秀的研发人才、管理人才和营销人才。高素质人才作为高级生产要素,其劳动力价格是倍增的简单劳动力价格。第二,机器和设备成本的增加。本土加工贸易企业进行转型升级时,要对原来处于产品生命周期的成熟或衰退阶段的机器和设备进行更新,同时还要为适应研发需要购置实验、检测等研发设备。第三,学习成本的增加。本土加工贸易企业原来主要从事“三来一补”加工贸易,它们按照委托企业的设计和产品要求完成订单,技术要求低,因而学习成本不高。转型升级亟需大量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本土加工贸易企业需要组织大量培训、研讨、参观等学习活动,必然导致学习成本的增加。尤其在进行产品创新和品牌经营时,涉及到隐含知识的学习和掌握,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资本,学习速度慢,且这种“沉淀性成本”一旦失败不可能像有形资产投入那样可以正常收回(刘志彪,2005)。第四,营销成本的增加。知名品牌在市场上已经具有先入为主的优势,消费者为熟悉这些品牌已经付出了信息成本,而新品牌必须投入更多的营销成本,降低消费者的信息搜集成本,才能打破知名品牌对消费者的锁定(陈柳,2006)。因此,本土加工贸易企业若向OBM转型升级,需要制定具有创新性广告战略,在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介上进行广告,并组建优良的营销团队。

(三)影响本土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意愿的收益分析

虽然本土加工贸易企业进行转型升级会面临风险和成本的增加,但它们如果顺利地实现了转型升级,就可以获得良好的收益。概括而言,本土加工贸易成功实现转型升级后将获得的收益有以下几方面。第一,掌握关键零部件生产技术后所带来的收益。虽然我国加工贸易经过三十来年的发展,进料加工贸易的进出口总额远远超过了其它形式加工贸易的总和,成为加工贸易的主要形式,但是我国绝大部分本土加工贸易企业在开展进料加工时,由于没有掌握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严重依赖从国外高价进口。关键零部件的外部依赖性极大地降低了加工贸易的国内增值率。本土加工贸易企业在自主掌握关键零部件的生产技术后,就可以利用我国经济资源相对低廉的优势自行生产,增加收益。第二,建立自有销售渠道后所带来的收益。我国本土加工贸易企业没有自己的销售渠道,只能获取廉价的加工费用。委托企业则利用其对销售渠道的控制权,掌握着产品的定价权,通过压低产品出厂价和提高终端销售价,获得高额的垄断利润。本土加工贸易企业拥有自主销售渠道后,可以减少销售环节的利润损失,直接对接产品消费者,提高利润水平。第三,形成自有品牌后所带来的收益。本土加工贸易如果通过技术、管理和营销创新,实现了从OEM或ODM向OBM的转型升级,逐步建立了自有品牌,就摆脱了对国外品牌企业的依赖性,并与之直接竞争,实现从“制造”向“创造”的跃升,从而拥有了自主定价权,可以享受自主品牌带来的高附加值。

(四)本土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意愿的风险、成本和收益的综合分析

从以上的风险、成本和收益分析中可知,对本土加工贸易企业而言,转型升级一方面会加大经营的风险,增加成本的投入,另一方面有可能带来巨大的收益。因而,本土加工贸易企业既有转型升级的利益诱惑,又有对转型升级失败的担忧。转型升级还是固步自封,是小步慢转还是从OEM向OBM进行跨越性转型升级?作为理性的微观经济主体,本土加工贸易企业必然要结合已有的资金、技术、管理等综合能力,综合评估转型升级的风险、成本和收益,然后再作出是否转型升级和如何转型升级的战略决定。因此,对转型升级的风险、成本和收益的评估和预期,从根本上决定了本土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意愿的有无和强弱。为了进一步分析的需要,表1对本土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的风险、成本和收益进行了归纳。本文遵从经济学中经典的经济人假设,即本土加工贸易企业的一切经济行为的目标是追求利润最大化,对它们的转型升级意愿进行风险-成本-收益综合分析。那么,本土加工贸易企业在作出是否转型升级和如何转型升级的决策时,必然要计算转型升级的成本,权衡风险损失,然后对比预期的收益。尤其当它们决意向OBM转型升级时,更要事先全面衡量收益和风险,因为自有品牌的创造是个艰难而痛苦的过程(于明超,2008)。根据经济人假设和上文对转型升级风险、成本和收益的分析,本文构建了一个本土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意愿的决定模型。

在以上模型中,NR表示净收益;TRt(TR=R1+R2+R3)代表转型升级所带来的各年新增的总收益;TCt(TC=C1+C2+C3+C4)代表转型升级所需增加的各年总成本;β1和β2代表风险系数,其大小除了与委托企业的专属关系和自身的努力程度密切相关外,也与本土加工贸易企业已有的资金、技术、管理等基础的强弱存在密切的关系;(β1+β2)π代表可能的风险损失额,当评估的β1和β2越大时,本土加工贸易企业的转型升级的风险损失额越大,它们可能因惧怕风险而不愿转型升级。因为转型升级是一个持续不断的时间序列过程,因而净收益是转型升级过程中各年增加的收益减去各年增加的成本和风险损失额之后的余额。从以上模型不难得出,只有当转型升级净收益(NR)大于零时,本土加工贸易企业才具有转型升级的意愿。净收益越多,本土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的意愿越强烈。反之,当净收益小于零时,本土加工贸易企业愿意保持现状,没有转型升级的意愿。因此,要增强本土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的意愿,必须要尽力减少转型升级的风险和成本,增加预期的净收益。三、结论与对策建议已有的研究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文献都是以加工贸易企业具有转型升级意愿为假设而展开的,通过分析,本文认为这一假设并不成立。本土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虽然可能获得因产品附加值提高带来的增值收益,但面临客户和订单流失的风险以及研发和营销失败的风险,且人力成本、机器与设备成本、学习成本、营销成本都会增加。因此,作为理性的微观经济主体,本土加工贸易企业是否具有转型升级的意愿及其意愿的强弱,不是取决于政府的引导和鼓励程度,而是取决于它们对转型升级的风险、成本和收益的评估和比较。当预期的转型升级净收益大于零时,本土加工贸易企业才有转型升级的意愿。净收益越多,转型升级意愿越强。

本文构建的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的意愿决定模型表明,要增加转型升级的净收益,从而增强本土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意愿,可以从降低转型升级的风险损失额和成本两方面入手。第一,政府要在尊重本土加工贸易企业在转型升级中的主体作用的基础上,通过灵活的政策和高效的服务,降低它们转型升级的风险损失额和成本,增强它们的风险和成本承受能力。例如,鼓励和扶持本土加工贸易企业进行研发,给予税收减免和奖励;健全和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制度,降低本土加工贸易企业的创新风险;加强对本土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的金融支持,缓解它们的资金压力。第二,本土加工贸易企业要结合已有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等基础,在全面评估风险和成本承受能力后选择适宜的转型升级模式和时机。例如,对于已经具备较好的技术和资本实力的ODM加工贸易企业而言,可以同时进行自主品牌生产和代工。因为,在激烈竞争环境下,自主品牌和代工同时并举可以分享产能和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完全集中于某种业务活动不会好于OEM/ODM/OBM模式同时并行的业务活动(Lee&Chen,1998)。

上一篇:学前教育私人投资的动机决策 下一篇:盆腔炎药物药效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