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不同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参与

时间:2022-09-05 10:12:46

创设不同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参与

[摘要] 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是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想方设法地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形成一种使学生积极思维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动眼、动口、动手、动脑等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中去探索新知识的奥秘,自行获取数学知识,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发展。使学生的思维水平不断向较高层次发展,以适应新时代的需要。

[关键词] 创设 教学情境 引导 自主参与

古人云:教人未见其趣,必不乐学。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还没有形成,无论干什么都要凭兴趣出发。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兴趣是学生获得知识、开阔视野的重要推动力。天真活泼的孩子只有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形成强大的推动力,才能积极主动地探求新知。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具体内容,善于构建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各种不同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心情欢畅、精神饱满地参与学习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参与兴趣

歌德说:“想要得到聪明的回答,就要提出聪明的问题。”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好奇心,设置悬念,善于提出富于吸引力、富于启发和想象、难度适中的问题,以此激发学生产生强烈的参与学习的欲望,让他们体验到解决一个个有趣问题的,从而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教学过程。

比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我拿出事先准备好的12朵红花,让一名学生把其中的6朵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再让另一名学生把剩下的6朵平均分给另外4个小朋友,结果第一个学生非常顺利就分完了,而第二个学生分了半天也不能做到平均分配。同学们感到很纳闷,这是怎么回事呢?这时我适时地说:“今天我们就来解决这种不够分的问题,你们愿意和老师一起来学习吗?” 又如:在教学“人民币的认识”时,我在黑板上写出了1、10、100,接着提出问题:“谁有办法在这几个数字后面加上合适的单位名称,并用等号把它们连接起来?”这时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不能”的心理状态,促使他们积极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去。这时,学生急于想知道老师的答案,于是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好奇心一旦被引发,对知识的探求就是非常迫切的,正所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由问题激发了兴趣,又由兴趣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意识。巧妙的设问,诱发了学生学习新知的强烈愿望,使其进入想学、爱学的最佳学习境界。为新知的学习做了良好的情感铺垫,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创设“操作”情境,提供参与条件

心理学研究证明:儿童的思维是从动手开始的,切断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对于小学生来说,思维离不开形象和动作,学生在操作中,既要用眼看、动手做,还要用脑想、动口说,使外部的操作过程与内部的思维活动紧紧联系起来。

比如:在教学“2―5的分合”中,让学生拿出小棒数一数:1、2;举起双手拍一拍:1、2、3;闭上眼睛听一听,老师拍了几下手:1、2、3、4;让学生画一画图形:4个圆圈、4个三角形等;再让学生到讲台上摸一摸:从老师预先准备的袋子里摸出5个球、5块糖;从粉笔盒里拿出5枝粉笔……等等,活泼好动的小朋友在这趣味横生的活动中,手脑并用,既获得了乐趣,又学到了知识。又如:在教学“同分子分数大小的比较”时,我让学生充分动手操作,首先让学生折纸,拿出两张同样大小的长方形纸,分别折出它的、,并剪下来比较得出:>;然后进行第二次操作,将12根小棒放在课桌上,让学生分别拿出这些小棒的、,比较得出:>;紧接着进行第三次操作。让两名学生分别拿出这些小棒的、,并比较大小得出:>;最后引导学生观察上述三组分数比较大小的结果,概括出同分子分数大小的比较方法。通过学生操作,建立感性材料,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认识,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水平。

三、创设“游戏”情境,营造参与氛围

儿童喜欢游戏,把游戏引进课堂,会使学生感到学习是一种乐趣,一种享受。没有趣味的游戏是没有生命力的,既然是游戏,就要让学生玩得有趣,数学游戏也不例外,因此教师在设计游戏时,应考虑到游戏的形式必须适合儿童的心理特征。

例如,在教学“连加连减”一课时,我就让学生以游戏的形式参与数学算式的解答:让七八个学生分别拿着有算式的钥匙,去帮小动物们找家,每家的门锁上都有一个数字,只要能算对式子的得数,就能帮小动物们找到家。学生们兴趣高涨,使枯燥的数学课变得丰富多彩。还有一次,在复习课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游戏:在黑板上画了一把小花伞,伞边上出了几道口算题,谁能把上面的题目又对又快地口算出来,老师就将这把小花伞讲给他。学生们都跃跃欲试,争先恐后地抢着要答题,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从而达到寓教于乐的作用。

四、创设“竞争”情境,激发参与意识

当今社会对人们提出的要求是从现在开始,就要注意培养小学生的竞争意识和上进精神。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学习、锻炼的机会,保持和促进学生旺盛的学习情绪,为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创造一定的条件。

例如,在学习了“认识图形”之后,我要求学生用彩色卡纸制作七巧板,然后用这些七巧板拼出美丽的图案,在规定的时间内,看谁拼出的图案既美观、又漂亮。老师要挑选出最漂亮的一幅图案挂在教室里。这样,学生们谁也不甘落后,他们在老师精心设计的情境中,积极主动、要求上进,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惫,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就会成为一种负担。”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设计多种教学情境,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自主参与,使学生被一种愉快、和谐的特殊气氛所陶冶、激励,让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全过程,从而是每个学生都享受获得成功的喜悦,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上一篇:“学困生”转化策略刍议 下一篇: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