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条件,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时间:2022-07-13 02:13:29

创设条件,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摘要:在数学教学中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让学生积极、主动、有效地参与到数学学习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创设情境,调动兴趣,激发学生参与;精心设问,启迪思维,引导学生参与;交流讨论,质疑问难,让学生主动参与;分层练习,全面提高,激励学生参与;联系生活,学会运用,让学生自觉参与。

关键字:情境 设问 讨论 练习 生活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数学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让学生积极、主动、有效地参与到数学学习过程中,从而提高教学效益,实现培养学生数学能力,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目的。现就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创设情境,调动兴趣,激发学生参与

数学知识具有系统性,突出反映在各知识面的内在联系上。因此,在教学中要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系点”和“生长点”,在“生长点”上创设情境,设置悬念,引发矛盾冲突,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过程中。

如:在教学整数除分数的例题“把6/7米长的铁丝平均分成2段,每段长多少米?”时,先设计一个过渡练习题:“把3/8米长的铁丝平均分成3段,每段长多少米?”由于学生已学过分数与小数的互化,学生可以把3/8米化成0.375米,运用小数除法尝试解答。然而怎样才能解答“6/7÷2”呢?学生认识上产生了冲突,随之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急于要探索未知领域。这样为学生主动参与探索新知提供了空间,为敢于尝试增添了信心。

二、精心设问,启迪思维,引导学生参与

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运用有限的时间,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突出重点,抓住概念或法则的本质属性,精心设计问题,为学生提供主动参与的空间,是帮助学生理解新知,启迪思维的重要手段。

如:在学生解答“6/7÷4= 6/7×1/4=3/14后提问:“谁能联系 6/7×1/4的乘法意义,说一说为什么6/7÷4=6/7×1/4 ?”引导学生从乘法的意义去思考分数除以整数的除法法则,为学生提供不同角度思维的空间,把主动权交给学生。

三、交流讨论,质疑问难,让学生主动参与

在课堂教学中,只有教师、学生、教材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信息交流,才能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教学中,针对学习的难点、疑点和教材的重点,用一定的时间积极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教师也可以参与学生的讨论,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创设一个和谐、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通过讨论交流,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畅所欲言,既能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能力。

如:学习“梯形的面积计算”,当学生通过实验操作知道“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后,组织学生讨论:“(1)是否不论什么形状的完全一样的两个梯形都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2)面积一样的两个梯形是否一定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3)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和底分别与梯形的高和底有什么关系?(4)怎样计算梯形的面积?”当学生从操作讨论中概括出梯形的面积公式后,再次引导学生:还可以怎样剪、拼等,得到梯形的面积公式。让学生通过实践、讨论,以不同的方法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这样,既让学生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又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特别是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四、分层练习,全面提高,激励学生参与

由于学生在智力、知识基础、学习态度等各方面都存在差异性,因此在练习的设计上要分层要求,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尝试到成功的喜悦,在原有基础上都能得到一定的发展。练习的分层要求,不仅要体现在量的方面,还要体现在质的方面,如:知识面的宽度、思维水平的深度等。一是对同一练习题可以提出不同的要求;二是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题,如:基本练习、提高练习、拓展练习,提高练习、拓展练习分别作为学困生和中等生的选作题,拓展练习作为优等生的提高练习题,重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这样能更好地弥补不同层次学生练习的时间差。

如:“一段铁丝长8米,第一剪下它的5/8,第二次剪下5/8米,两次共剪下多少米?”对学困生可以让他们根据线段图进行解答;对中等生可以让他们画出线段图并解答;对优等生要求解答后,将已知条件和问题交换,改编应用题并解答。通过练习,让学生都能品尝到“摘到桃子”的喜悦,从而进一步激发其学习信心,主动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学会一定的数学。

五、联系生活,学会运用,让学生自觉参与

学习数学的重要目的在于用所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在传授数学知识和训练数学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在参与关心学生生活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为自己生活服务。因此,在教学中,每学到一个新的知识,我就要鼓励和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实际,去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如:在学习“求平均数的问题”这一内容时,我在课后让学生回家后到超市、商店去进行一项社会调查,调查同一类商品的5种不同价格,看一看哪种牌子的最贵?哪种牌子的最便宜?算一算它们的平均价是多少?让学生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在学习“元、角、分”以后,利用课外活动组织学生开展模拟购物活动,师生互当售货员和顾客进行买卖游戏,对于一些学困生,还可以带着他们去商店,通过买一些学习用品,让他们了解元、角、分之间的关系,在学校组织学生参加献爱心活动过程中,让学生把家里的零钱凑起来,计算出总金额,让学生熟悉了元、角、分以及它们之间的兑换和简单的加减计算。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和重要性,从而自觉投入到学习之中。

总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要以生为本,千方百计为学生创设一个平等、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才能让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学会学习,学会发展,主动发展。

上一篇:班级管理的体会 下一篇:利用生成资源 开展有效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