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时间:2022-09-05 08:59:38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摘 要:工学结合是工作和学习相结合的教育模式,要求学校与企业紧密联系,注重学生的工作过程知识的培养。高职院校内涵的提升,必须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促使院校在专业建设、实践体系、管理制度和人才培养的建设与发展方面承担服务经济和现代产业体系,适应区域经济特色,才能真正的培养出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关键词:工学结合 校企合作 高职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9(a)-0023-02

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因此以职业为导向,充分利用校、企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把课堂教学转化为产学做一体化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贯穿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之中。“工学结合”是将学习与工作结合在一起的教育模式,主体是学生,内涵是指学校与行业、企业合作办学,主要是在学生实践教学环节上,在学生就业和行业、企业用人上合作办学,做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1]。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在校内以受教育者的身份,根据专业教学的要求系统学习,同时在校外根据市场的需求以“职业人”的身份参加与所学专业相关联的实际工作,利用“三明治式”或“二元制”等模式,把教育作为整个社会生产的一个部门与环节,把教学与生产实际相结合[2]。

目前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毕业生与企业需求脱节的问题已经引起广泛关注。依托“工学结合”,高职院校积极主动地更新观念、创造条件、推进工学结合体制机制创新,搭建学生、企业、院校的桥梁,才能实现三方共赢的良好局面。工学结合的提出,不但是我国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的切入点,也是高职教育内涵提升的有效途径。

1 “工学结合”关联人才培养模式

实践证明,传统封闭式的单向思维培养模式远远不能满足新型高职教育的要求。形成一套成熟的具有自身特色的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工学结合根植于人才培养模式,本着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融合在办学理念中(见图1)。人才培养模式将基础能力、关键能力和核心能力三个层次的培养目标结合发展,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强调“市场”,强调“应用”,培养高级技术人才。人才培养的价值取向以“实际、实用、实践”为基础,强调技术教育,强调应用能力的培养。

2 工学结合创新实践

作为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环节,“工学结合”是保证高职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实施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道路,可以充分发挥教育资源社会共享的优势,使职业人才培养更具有开放性、科学性和针对性。“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呈现出三个主要特点:高职院校突出职业能力培养;院校为产业服务;企业参与育人的全过程。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中,“工学结合”主要体现在下面三方面。

2.1 教学环节的“工学结合”

高职教育目的是培养在生产现场从事成熟技术的应用和运作的应用型人才。以适应区域经济为前提,增强特色,从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中,就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主线。职业能力不再只是简单的职业操作和动手能力,而是包括与职业相关的一切能力与素质,是主动适应区域经济、企业行业的职业能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贯穿于基础素质、职业基础、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之中。

(1)突出职业能力主线。

高职院校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学习与就业相结合。体现为职业核心能力的学习、培训过程与工作行业、岗位结合,构建“边工作边学习,为工作而学习”培养模式。学生在各教学环节中得到岗位能力的培养,掌握基本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工学结合”突出的是技能本位和实践性原则,在课程开发过程中就要注意与原有的旧课程体系的区别(见表1)。课程的设置,必须基于“工作过程知识是一种‘有效知识’”这一认识。强调把工作过程知识作为一种概念性工具,设计一种以岗位过程为导向的新课程。学校与企业密切合作,共同开发和整改教学课程,共同组织落实在教学计划中保证必需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理论,将课程的内容与课时安排进行合理有效的整合。(见表1)

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完成专业学历教育获得毕业文凭之外,必须通过与其专业相衔接的国家就业准入资格考试并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把学历教育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体系衔接起来,以职业能力和职业资格标准为核心,突出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掌握工作岗位最新的工艺和技能,将其贯穿于学历教育的全过程,以此来完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2)强调职业技能培养。

围绕人才培养模式,树立人才培养质量的课程建设,实施课程改革工程。按照“大专业、多方向”方式设置课程,鼓励课程的设计、开发和整合,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初步形成以学生职业能力为中心,以职业技能和综合素养为主线,公共课与技能培养相结合的模块化课程教学体系。

加大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改革力度,成立实训部,并有专门负责人统一组织学生实验实训的开展与考核。在实习实训方式上,课程实训摒弃验证性实验而以项目实验、创造性实验为主,增强学生创新能力和学习主动性;各专业每学年都在校内实训基地以周为时间单位进行综合强化实训。同时建立实践教学体系。

多方位、多渠道走校企合作之路,扩展“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聘请企业相关技术人员或人力资源部门领导参加专业建设委员会,共同制订教学评价的方法以及学生校内实习和校外顶岗实习中的日常管理,及时解决双方在合作过程中产生的各种问题。同时,安排相关人员到企业中去做调研,与企业合作,让企业参与毕业生就业工作安排,明确企业所需要的人才类型。

2.2 校企合作的“工学结合”

学校以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为前提,依托地区特点,按需办学,瞄准企业技术进步的前沿,开展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针对岗位或岗位群设置新的专业,搞好专业发展规划,优化专业结构,形成特色专业,完成专业与行业的对接。并且校企合作要办就办好办大,办出专业特色,建设有本校本专业特色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根据合作深度和力度存在多样性。

(1)初期合作――接触期。在校企合作初期,双方处于试探阶段。往往校企合作需要小力度的工学结合方式体现。现阶段,工学结合体现在学生初步参与到企业小型项目制作、参观和生产认知实习中。比如,以企业需求挂名举办各类职业技能竞赛,从竞赛中企业一方面加深沟通和了解;另一方面企业可以优先挑选合适人才。组织学生到行业企业中参观和短时间实习,了解企业的流程和操作。

(2)中期合作―― 深入期。校企合作初期愉快后,往往企业同时也有加深校企合作的需求。目前,中国虽然是人力大国,但是企业却为学校不能培养合适的人才而烦恼。校企合作让有远光的企业看到一个灵活机制的学校可以为他解决社会招聘和校园招聘的一系列问题。此时校企合作方式多样,工学结合主要体现为企业提供订单式培养方式、顶岗实习、毕业实践等方式。学生通过到企业顶岗实习、项目教学以及订单式培养等方式提前进入工作岗位。

(3)深度合作―― 融合期。前期校企合作让企业得到适合的人才。如果合作愉快,校企合作往往进入深度合作。包括,厂中校、校中厂、教学企业的发展,利用企业发展和扩大学生实训实习的场所,既为“工学结合”提供稳定的环境,又可以以对外培训或对外承接项目等形式为院校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企业可以帮助教学企业的开展,提供设备和生产线,提供工程师和技术支持。院校积极渗透社会行业,为产业服务。“工学结合”使院校在教学的同时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工学结合达到高潮。课程体系灵活,学分制的实现,高级证书的获取为工学结合创造了极好的条件。此时,高职院校不但可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可以加强科研力量,探索产学研相结合、校企携手合作的发展模式。

高职院校为产业输送专业技术人才,为企业订单式培养,解决部分行业技术人才短缺的难题;同时也为社会提供科技成果,通过科技成果的转化为新兴产业的发展和传统产业的改造提供科技支持。由于国家高职教育政策的引导,学校可以为企业争取相当的地区政策和待遇,方便企业申请省市财政和科技支持,也促进教师下到企业,直接参与应用技术项目开发,提高教师专业技能。

校企的融合,是“工学结合”做大做强的温床。真正体现到专业体系、课程体系的改革,专业以行业背景为支撑,课程以工学结合课程为主,师资以校企工程师为核心团队。

2.3 学生主体的“工学结合”

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工学结合就不可能取得预定的效果。工学结合必须“以人为本”。无论校企合作到哪个阶段,对学生来说各种方式都是职业技能和素质的逐步提高。通过“工学结合”,让学生定位准确,目标明确,同时,思考明白学业、就业、职业、事业的关系,自觉把个人的专业学习、就业能力、职业生涯、事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有的专业,还要根据学生工作、学习的需要,打破白天上课、晚上复习、周六周日休息的传统学习方式,冲破学期、学年制的束缚,甚至取消学期、学年制,按照企业实际工作季节和工作周期安排学生的学习与工作[3]。

“工学结合”有利于发展办学特色,有利于把高职做大、做特、做高。即利用“工学结合”扩大就业,扩大办学规模,增加效益;利用“工学结合”以特色占领市场,办出品牌质量;利用“工学结合”创造条件争办应用性高职,提升办学档次和水平。高职院校作为教育与社会的衔接,起着越来越关键的作用。同时,实行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不仅提高了学校的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而且为企业提供了现实劳动力,充实了企业的生产力量,缓解了当前企业技术工人紧缺的状况,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双赢”局面。

参考文献

[1] 闫金奎.浅谈“工学结合”教学模式[J].出国与就业,2011(10):243-243.

[2] 肖化移.工学结合的理性思考[J].青年论坛,2006(5):12-15.

[3] 王成方.创建工学结合模式下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08(Z3):61-62.

上一篇:TSPE现场导游四段教学方法的优势分析 下一篇:钳工实习教学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