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实施高效的物理课堂教学

时间:2022-09-04 08:14:39

如何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实施高效的物理课堂教学

摘 要: 物理教师要充分按照学生的心理和认知规律,了解学生,采取从学生角度出发,适合学生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培养学习物理的兴趣,提升理解力,解除思维障碍,从而减轻学习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 物理教学 课堂效率 心理特点

高效率的课堂是每一位教师每一天、每一节课所追求的目标。提高课堂效率,就是努力在课堂上让每一位学生在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各方面有最大的收获。提高教学质量,主要问题就是如何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在日常教学中存在的有效性缺失严重现象,抑制了课堂教学功能的整体实现。我们讲得口干舌燥、筋疲力尽,但学生听完后的效果总没有预期的好,有时相去甚远,于是我们总抱怨:这知识很简单,我也讲得很清楚,也强调多遍了,为什么学生还不明白,学生太笨了。产生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不了解学生,不了解学生在这节课内容上哪些知识是比较容易接受的,哪些知识是不容易接受的,甚至是不能接受的;不了解学生的认知规律;没有按照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有许多知识点,我们认为简单、易懂,但对初中学生来说是很抽象的、很难的。因此,要提高课堂效益,必须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念,研究学生的认知规律,并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教学。下面我就如何根据生的心理特点实施物理教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谈一些认识。

一、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需求设计教学

物理教学设计是物理有效教学的前提,是教学活动的蓝图。符合初中学生心理特征的教学设计能增强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课堂效率。

教学设计首先要了解学生,了解新课教学中学生已具备的知识有哪些,了解会影响新知识吸收的重要因素,了解学生对新教学目标中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多少,有多少人掌握,掌握的程度如何,并充分估计学生知识技能的基础、生活经验。美国著名心理学奥苏贝尔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什么,根据学生原有知识状况进行教学。”因此,在备课时,不单单要充分吃透教材,还要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认知水平,选择教法进行课堂设计。只有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才能确定哪些知识应重点讲解,哪些知识可以略讲,只有这样才能贴近学生实际,拉近学生与未知知识的距离,提高解决问题的针对性,增强教学设计的效果。

学习的需求就是一种学习动力。教师要选好学生学习需求的知识作为切入点,通过知识的拓展提升教学的实效。例如,在设计“光的传播”这节课时,为让学生对光的知识产生学习需求,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我先通过课件播放一个情景:一段优美音乐后,画面出现了城市夜景。节日的夜晚,在礼炮的轰鸣声中,整座城市被五颜六色的礼花、灯光装扮成了光的世界,令人心旷神怡。看完这段画面,学生兴奋了,产生了对光的知识的学习需求,于是我问:“同学们,你们想了解光吗?你们想了解光的有关哪些知识呢?”抓住了学生的兴奋点。在我的启发下,学生提出了很多有关光的问题:“光是怎样传播的?”“光现象都有哪些规律?”“光有什么作用?”“我们是怎样看到物体的?”“光是怎样产生的?”……针对学生们提出的问题,我根据课的教学要求,设计多种教学方法,将学生的问题一一落实到位,使学生的需求得到满足。利用学生需求来设计课堂教学,能够使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有充实的渴望,使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有很浓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提高课堂实效。

二、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课堂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认识论和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的认知过程为“感知、理解、应用”,因此要培养学生的思维,应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教学。课堂教学规律就是人的认知规律,教学不能刻板地重复书本上的知识,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入手进行教学,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课堂效率。

1.将抽象问题形象化。

初中阶段是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初中学生的思维主要立足感性认识。而物理学中有许多概念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有时只有死记,无法进入创造思维情景。教师应尽量多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将抽象的概念活化,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让学生能形象直观地理解概念的内涵。

例如:人们时刻跟大气压打交道,从来未感觉到大气压强,因而学生感到大气压强很抽象。为此,在讲大气压强前增加一个小实验:将小试管插入盛满水的大试管中,竖直倒悬于空中。当学生看到小试管慢慢升入大试管时,会惊讶地发出疑问:“为什么小试管不会掉下来?是什么力把小试管推进去了?”然后教师与学生一起分析。当学生发现是空气压力作用时,成功的喜悦会溢于言表。此时,学生还会怀疑是水的粘性引起的,于是接着演示,用一个纸杯做覆杯实验,当水杯倒置时,纸片不会掉下来,当在杯底钻一小孔时,纸片立即掉下来,这就排除水的粘性起作用,大气压的概念自然而然地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下来。

2.帮助学生修正前概念,建立正确的新概念。

教育心理学把学生通过对日常生活中某些现象的观察和体验形成的非科学的概念,称为“前概念”。前概念的形成源于学生长期、大量对日常生活中物理现象的观察和感知,学生从自己的视角出发,通过感觉、知觉、表象、理解而得出的一些错误的看法。这些错误的认识都是潜移默化形成的,具有很强的牢固性,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克服前概念的影响,建立正确的新概念,是突破教学难点的关键,也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

例如:水的沸腾现象是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但学生对产生水的沸腾的两个必要条件并不深刻理解,往往认为水的温度达到沸点时就沸腾。这是学生对水沸腾的条件形成的前概念。要改正这种错误的认识,认为只要多讲几遍,就能达到目的,那就过于天真了。为了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认识,我设置了一个实验:在盛有适量水的大烧杯内漂浮一个盛有少量水的小试管,然后给大烧杯加热。在加热的同时问学生:“大烧杯里的水和小试管里的水都会沸腾吗?”多数学生认为大烧杯和小试管里的水都会沸腾。当加热一段时间后,学生发现大烧杯里的水剧烈沸腾,而小试管里的水却怎么也不沸腾,使用温度计测量它们的水温,都在98摄氏度。这时,学生不禁发问:小试管内的水温达到了沸点为什么不沸腾呢?在我分析后,学生自然而然地建立了正确的沸腾概念。

3.制造认知冲突,引发思维主动性。

认知冲突是一个人已建立的认知结构与当前面临的学习情境之间暂时的矛盾与冲突,是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与新知识之间存在某种差距而导致的心理失衡。认知冲突会引起学生的新奇、注意和惊愕,从而产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索的行为,教师应留意学生的已有知识,灵活创设认知冲突情景,从而提高物理教学效率。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在课堂教学中设置认知冲突可以形成悬念,使学生产生企盼、渴知、欲答不能、欲罢不忍的心理状态,由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例如:在学习“变阻器”时,可问学生:“为什么调节电视机上的某个按钮,荧光屏上的画面会变明变暗?喇叭的声音会变大变小?”这种现象和例子,学生并不陌生,但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不足,形成冲突,从而可以有效地激发学习动机,促进思维的主动性,提高听课效果。

三、抓住学生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心理学研究表明,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注意力的稳定性一般不相同。5―7岁的孩子注意力稳定时间为15分钟左右,7―10岁的孩子注意力稳定时间为20分钟左右,初中学生为30分钟左右。因此教师不能满堂灌,要将新知识及重点、难点放在学生注意力最稳定的时间讲授,以达到最好的听课效果。有专家说:“教师上课最大的技巧就是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另外,初中学生在课堂45分钟内的思维、注意力有一定的规律性。教师要根据这规律在一节课上科学地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一般来讲,课堂前10分钟为思维、注意力启动阶段,在新课引入时,应根据初中学生好奇、好问的特点,做到新颖别致,创设扣动人心的问题情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开启思维。课堂前10―30分钟为思维的高质量阶段,此时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敏捷、快速,教师应抓住此时“高强度”的特点,将重点内容的教学,以高旋律的节奏,与之相匹配,师生共建课堂活动的“谐振腔”,产生放大效应。在课堂最后约一刻钟是学生的注意力疲劳阶段,兴奋正在消退,教师应根据初中生好动的特点,围绕课题组织一些活动,进行必要的练习,适当降慢教学节奏,尽可能让学生各种器官参与,精心设计课堂结尾。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进教室,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和感知。因此,教师要研究学生的认知结构特点和心理特点,因材施教、因人施教,采取适合学生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培养学习物理的兴趣,提升理解力,解除思维障碍,从而减轻学习负担,提高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1]廖伯琴,张大昌.物理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6.

[2]郭长江.新课程物理教与学.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4.

[3]梁学军.新课程有效教学疑难问题操作性解读.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0.

[4]中学物理.2008,(2).

[5]教育心理学.

上一篇:由一道练习题引出的物理教学问题 下一篇:如何激发农村学生探究物理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