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国家形象塑造的符号学解读

时间:2022-09-04 03:51:59

我国国家形象塑造的符号学解读

一国的国家形象塑造,主要是通过各种媒介和它们所传播的符号(如文字、声音、影像等)实现的。因此,有必要研究如何通过符号的传播来成功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这对于我国的长远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符号学在国家形象塑造中的理论价值

符号学是一门研究符号系统的科学。当我们将符号学的理论与国家形象的塑造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时,就会发现许多符号学的原理对国家形象塑造具有不可小觑的启示意义。

1.符号意义的分析

现代符号学的奠基人索绪尔认为,任何符号都包括“能指”和“所指”。“能指”是一个有形有体的存在物,可以是文字、声音或是形象,“所指”是指语言所反映的事物的概念,能指和所指结合的过程是意指,符号就是意指系统。①在符号学里,能指用E表示,所指用C表示,意指行为相当于这两个层面之间的关系R,则一个符号可以表示为ERC。②

在此基础上,罗兰・巴尔特认为,一个符号系统本身(ERC)也可变成另一个更为广泛的系统的一个成分,在另一个系统中充当能指,此时,便产生了新的所指,即(E1RC1)RC2。第一个系统是直接意指,第二个系统是含蓄意指。通俗地说,也就是“外延”(第一系统)和“内涵”(第二系统)。在巴尔特看来,内涵代表外延的“换挡加速”。③

大众传媒要用各种报道来说明发生了什么事情,这直接指向的是客观事实,等同于直接意指,与此同时,还要提供给受众更多的信息,即用事实说话,指向事实的内部或意识形态层面,等同于含蓄意指。由此可见,意指的两个系统理论完全可以应用于大众传媒的国家形象塑造活动。去年“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我国官方网站上的关于总理在四川灾区的新闻图片中,有一幅让笔者至今记忆犹新,画面上的温总理穿着一双沾满泥土的运动鞋,蹲在废墟上,正在对被困的孩子讲话,我们可以看到总理沉重的表情和眼中的泪水。这张图片的直接意指告诉受众:温总理在地震现场指挥救援。而它的含蓄意指传达出了该图片的内涵:中国的国家总理心系灾区人民,同时也展示出了一个国家领导人对生命的珍视和尊重,表现了中华民族的人文关怀和“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

2.符号表意方法分析

隐喻和转喻是符号表意的两个基本形式。隐喻是能指和意指之间“地位的转移”或“变位”,以及对于转移之间两者地位相等的承认,能指和意指之间没有自然联系,是一种“主张性”的关系。转喻则指将某物的某一属性,用来喻指该事物的全体,能指和意指之间有一种“连带性”的关系。用索绪尔的概念来说,隐喻从本质上来讲一般是“联想式的”,它探讨语言的“垂直”关系,而转喻从本质上讲一般是“横向组合的”,它探讨语言的“平面的”关系。④

在大众传媒塑造国家形象的过程中,其最常用的手段就是文字和影像,笔者认为,相对于文字来说,影像本身更是隐喻的一种表现,它通过构图、色彩的运用、明暗的对比、文字说明等,来表达影像背后所隐含的思想甚至是意识形态。举例来讲,去年“3・14”拉萨事件发生后,德国《柏林晨报》网站了一张公安民警解救被袭群众的照片,图片说明却是“警察在抓捕藏族示威者”。不明事实真相的国外受众在看到这张图片时,可能会按照画面的指示来建构事件的真实,从而真的认为画面中的警察在镇压藏人。这张图片和文字的配合,隐喻的就是随意“侵犯人权”的中国形象。西方媒体基于自己的某种利益而丑化中国形象的不良居心昭然若揭。

从符号学角度分析我国国家形象塑造策略

1.对外传播的符号系统应具有民族特色

在当今全球化的浪潮中,“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这句话越来越具有现实意义。事实也证明,一个国家要塑造自己独特的形象就必须向外界展示它所特有的东西。可以说,我国在传播富有民族特色的符号方面还是具有一定优势的,这主要是因为中华民族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可以发掘的东西比较多。在这方面我们也已经有了十分成功的尝试。

比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就是一场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符号“盛宴”。在开幕式上,有许多“中国味”的东西:文房四宝、丝绸之路、“太极”表演、京剧造型的提线木偶……这些中国元素的运用没有因袭传统的表现方式,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整个开幕式将一个古老和现代相融合的生机勃勃的中国形象展现在了世人面前。对此,美国广播公司评价说:“开幕式可能改变了我们对中国的看法,至少在这个晚上。”⑤

2.对外传播应注重符号系统的更新

虽然说合理使用具有民族特色的符号可以对国家形象的塑造起到一定的作用,但长远来看,单纯依靠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如今中国再不是那个充满着古老神秘气息的东方国度,我们已经迈出了走向世界的脚步,这个曾经的文明古国早已焕发出了新的生机。所以,我们需要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符号系统的拓展与更新。融入更多现代化、国际化的因素,将古老的中国、现代的中国与未来的中国三者结合在一起,形成既有历史传承,又有现代感和亲和力的新的国家形象符号系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融入世界话语体系,为中国国家形象增添新的内容。

3.要实现符号外延与内涵的有机结合

正如罗兰・巴尔特所说:内涵代表外延的“换挡加速”。在塑造国家形象的过程中,要利用符号“外延”与“内涵”的有机结合,让受众通过符号来建构其心目中的中国形象,在潜移默化中达到塑造良好国家形象的目的。

今年“两会”期间,新华网了许多关于总理的新闻图片,有一张图片是总理在回答记者关于金融危机的提问时拍摄的,画面中的温总理面带自信的微笑,眼神坚定。这不仅是大国领导人风范的体现,更传达了中国面对世界金融危机时的从容与自信。这张图片很好地实现了直接意指与含蓄意指,即外延与内涵的结合,传达出许多画面之外的意义,完全可以为中国形象“加分”。

4.要充分重视不同媒介的符号特点

新闻媒介作为国家形象塑造的主体,不同的媒介所使用的符号是不同的。纸质媒介主要使用的是文字符号和图片,广播使用的是声音符号,电视主要使用的是声音、影像符号,互联网则是多种符号的融合。根据媒介所使用符号的不同,可以发挥不同符号的优势来塑造国家形象。比如报纸可以利用文字符号的优势,作深度报道,以报道的细致、全面、深度来塑造国家形象;广播可以发挥声音符号的优势,声音符号中的言语与“所指”没有必然的联系,可以脱离“所指”而存在,因此让人产生丰富的想象;电视融语言、图像、声音等多种符号于一身,可以发挥各种符号相互配合的作用,将画面的具象性与声音的抽象性有机结合起来,从而更富有感官冲击力和感染力;互联网可以发挥它多媒体、超文本链接的优势,为国家形象塑造提供一条更加便捷的途径。

参考文献:

①孟华:《符号表达原理》[M],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②余志鸿:《传播符号学》[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③罗兰・巴尔特著,李幼蒸译:《符号学原理》[M],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④特伦斯・霍克斯著,瞿铁鹏译:《结构主义和符号学》[M],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版

⑤唐昀:《张艺谋:“鸟巢”导演完美大片》[J],《环球》,2009年1月

(作者单位: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上一篇:做农民喜欢看的经济新闻 下一篇:论新闻监督权与名誉权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