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管理

时间:2022-09-04 01:30:14

浅谈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管理

摘 要:新课程改革需要校本管理做支撑,也就是借助校本管理对校本的研究、校本的教研提供一定的保障,这是开发与管理校本课程的前提,校本管理渗透在校本研究、校本课程、校本教研之中发挥着组织与协调的作用。对校本课程进行了论述,并且提出了校本课程的开发管理的策略。

关键词:校本课程;开发;管理

校本课程开发是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主要是通过实践逐步加强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的质量,使我国的总体教育方针政策得以体现,使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得以实现,这些需要借助真实的实践来支持。在对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对领导与教师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也就是要提高科学的课程意识,在根本上了解校本课程以及对它的开发,加强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的力度。

一、校本课程及校本课程开发

1.走近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国家课程以及地方课程存在着一定的区别,它在学校教师集体智慧的开发下,对国家的课程与地方课程做了具体的实施,然后对全校学生的需求做出科学的评估,结合地方特色,并与当地的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进一步结合,以学校的办学理念为出发点,对课程实施多样化的、学生可以自由选择的开发。校本课程的具体实施还有待于大家的努力,它是我国三级课程管理体制中的新课程体系之一,是与基础教育互为利用与发展的,它是新课程计划中不能缺少的一项。我们所开发的校本课程是以学校本土、实质为出发点,在开发的过程中,首先考虑了学校的办学宗旨,又对学生的特别需要进行考虑,然后发挥了本校的资源优势,它遵循多样性与可选择性的原则,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紧密结合。它还存在不够完善的地方,但是随着对它的开发与管理力度的加强,还会有更大的提高。

2.携手校本课程

不管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还是校本课程都要由学校进行实施,在实践中形成了学校课程。国家交给学校开发校本课程的权力,学校根据教师与学生的需要,以自身状况为出发点,进一步完善课程开发,开发出了具有本土特色、有一定个性的校本课程,这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一个亮点。

以下为校本课程开发包括的内容:一是学校环境的开发,在学校就应该处处营造一个体现育人意境的环境课程,学校每一片绿地、每一面墙壁都发挥其环境教育作用。二是课堂建设,前面已经提到,校本课程建设的核心就是校本课堂建设。无论是课程还是学科,这些概念,最终都将会落实到课堂教学中来。原因是学校的要求不同,加上参与的学生、教师也不一样,以至于发生的教学过程肯定有不一样的结果。校本建设的主阵地就是课堂建设。三是校本教材的建设,它需要在“实践―开发―反思―改进”中不断生成并完善。这也要求学校应该根据其自身的特点与优势,把最能发挥学生心智健康的过程发展并提炼出来。

二、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管理策略

由于学校在对开发与管理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的力度,学生本身也存在着个体差异,致使校本课程的管理实施具有不平衡性,所以要在开发与管理中注重以下策略:

1.体验校本课程

我们平时要对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进行衡量,还要对学生掌握知识过程的体验与感悟加以关注。在校本开发与管理中,要考虑到学生的生理与心理方面的共同特征。针对不同的学生确定出不同的“最佳发展期”,根据同一年龄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的共性特征进行统一的调整。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与设置过程中,在总体的设计上尽量做到符合这一年龄阶段学生生理、心理的共同特征。

2.整合研究资源

如果要实现科学有效的教学,就必须做到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按国家所规定的课时来上课,那么就要求教师必须集中精力对教学资源进行研究整合,把学生学情的评估、学习资源的利用与总体测试、教育技术的合理运用等有机结合,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必将带来教学实践的进步,课堂教学的效率来讲也一定会得到相应的提高,教师要做到科学有效地指导学生,准备在课堂上学习的内容提前设计,在课堂上提供交流的环境,课后运用于实际中,使校本课程有步骤、有计划地实施。

3.初显课改成效

首先,做到对学校的教学进一步的推进改革。在课程改革中,必须与学校的实际相联系,而且能够被教师所接纳,这才显现出改革的实效。其次,在国家课程的转化中要以同年级的学科组为一单位来进行研究。在过去传统的教学中,大部分的教师都是单兵作战,即使有学科教研活动,也很少会利用研究课程中的开发,把其当作转化所有学科教师的统一行为。

4.体现课程特色

校本课程建设的主线就是推进国家课程的校本化,与此同时还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特色课程的建设。推行拓展型课程、环境型课程和自主型课程,这三大类典型的特色课程。其中拓展型课程,就是进一步的提高和加深国家课程;环境型课程,就是开设的活动性课程,基本从学生的整体素养这一角度出发。

总之,如果没有校本管理的支撑,校本课程开发将无从谈起,学校的多种资源也不会得到有效利用,更不可以在学校中对开发的课程进行实施与贯彻。

(作者单位 浙江省嵊州市教体局教研室)

上一篇:自主高效课堂的初步探讨 下一篇:谈多元音乐教育的特点与阶段性研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