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指导学生进行“长文短学”

时间:2022-09-04 12:29:43

如何指导学生进行“长文短学”

“长文”,顾名思义就是篇幅较长的文章。相对于一、二学段中的课文而言,这类课文不仅篇幅较长、自然段较多,而且含义深,这样的文章我们称它为“长文”。这类文章在第三学段开始数量呈现上升趋势。“长文短学”就是借助课文这样的例子,引导学生掌握学习篇幅较长、含义较为深刻的文章时的可操作、实践的方法,为打开学生的阅读视野做好准备,也为学生今后的自我学习奠定基础。

一、学习目的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要“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长文短学”是其必不可少的一项能力。“长文短学”,为学生今后“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和阅读整本书的能力培养提供了空间,倡导“少做题,多读书”,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量。

二、常见的问题

1.缺少方法的积累,“囫囵吞枣”学长文

学生在学习篇幅较长的课文时,缺少一定方法的积累,从而导致学习效率不高。对有的人物性格鲜明的文章,只略记了一些情节;对有的情节曲折、引人入胜的佳作,只记住了其中的某个人物。这样学习的结果就导致一篇篇长文都成了“囫囵吞枣”的产物,本来应该起到积累语言、习得方法、发展思维作用的长文,却成了学生记忆中的模糊片段。

2.缺乏联系的意识,“原地踏步”学长文

许多高年级的学生在学习长文时,不能将单篇文章与多篇文章或者某本书建立关联,其结果还是和三、四年级的学生一样,学完一课是一课,放弃了以课文为纽带扩大阅读量的机会,使得阅读水平仍旧是“原地踏步”的状态,没有质的飞跃。

三、 策略

指导学生进行长文短学”时,可以针对主要问题形成两个角度的策略选择。

(一) 针对“方法积累”的切入点的选择

之所以选择“方法积累”,其原因就是要回归教师“教”的根本目的,那就是帮助学生的“学”,而“学”的最终落实应该是一种方法的获得。所以在第三学段的学习中,尤其是面对“长文”,教师要根据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方法的积累,其表现形式就是化长为短,选择合宜的切入点引导学生将长文明晰化,不要面面俱到。这样积少成多,形成一种方法的积累,使得学生再次面对长文时能够因个人需要独立选择切入点进行学习,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率。

1.以人物为突破点切入,进行长文短学

很多长文都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也支撑起了整篇文章的框架。因此,在学习时抓住人物进行分析,既是对全文的一种提纲挈领的把握,也能品味出作者对人物的独具匠心的刻画,从而达到长文短学的目的。

2.以线索为突破点切入,进行长文短学

长文虽然篇幅较长,但是其中或明或暗地都会有串联起全文的线索,所以抓住线索学习长文,既能缩短时间,又能让学生提高概括作品内容的能力。在这种以线索为主线的学习方式中,学生还能在独立阅读时迁移能力,将更长的文章或作品前后联系起来去看,形成整体阅读的能力。

(二)针对能力的联系形成课内、课外衔接的方法

小学高年级阶段,学生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就是即将结束小学的学习生涯,开始全新的初中生活,同样,语文学习也需要树立新的目标,而目标的背后实则是能力的紧密联系。语文课程标准在第四学段阅读相关的要求中,明确提出了“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和“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等,这些能力不可能是学生升入初中之后立刻形成的,而是需要教师在小学阶段,尤其是在第三学段的学习中有意识地促进学生能力的前后联系,引导学生将能力由课内迁移到课外,这才是重视联系和衔接的学习。

1.以共同之处为纽带进行长文短学,完成精读到略读的过渡

很多长文都有共同之处,或是主题,或是人物的品质,等等。抓住文本的共同之处进行文本之间的横向学习是一种进行“长文短学”的好方法,这样以一篇带多篇的学法能更好地完成精读到略读的能力迁移。

2.以作家作品为纽带进行长文短学,完成单篇到整本的过渡

小学课本中的很多长文都出自名家之手,有的文章更是名著的一部分节选,这里就暗藏着以作家作品为原点的纽带,牵动这样的纽带可以勾连出从单篇文章到整本书的过渡,使学生在“长文短学”中习得的方法能有实践的场地,更可以扩大学生的阅读量,让他们的阅读过程从阅读优秀作品起步,为今后奠定基础。

上一篇:沐信息技术之光,走自能作文之路 下一篇:论基于战略导向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