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师德建设论文

时间:2022-09-03 09:17:35

分析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师德建设论文

【摘要】师德是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事业的灵魂,也是教育成功与失败的关键。新时期,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加强和促进师德建设尤为重要。本文试图从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师德建设的意义、师德建设的要求以及师德建设的途径三方面入手,对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的师德建设进行分析和思考。

【关键词】和谐社会师德建设

在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建设师德,就要理解什么是师德,正确理解师德是建设师德的前提。师德是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对教师职业行为的基本要求,是教师在从事教育过程中形成的较稳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师德是教师应有的道德和行为规范,是全社会道德体系的组成部分,是青少年学生道德修养的楷模之一。从实践的角度看,具有高尚情操、渊博学识和人格魅力的教师,会对其学生产生终身的影响。新时期,构建和谐社会成为时代和社会的主题,师德也必须与构建和谐社会相适应。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建设与和谐社会相适应的新型师德则显得日益重要。

一、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师德建设的意义

中共十六大提出了本世纪头20年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社会更加和谐”是其中一个重要内容。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也明确提出,要“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此后,等中央领导人多次就构建和谐社会问题进行调研,并作出重要阐述。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加强师德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吉诺特博士说过如下一段话:在学校当了若干年的教师之后,我得到了一个令人惶恐的结论——教学的成功与失败,“我”是决定性因素。身为教师,我具有极大的力量,能够让孩子们活得愉快或悲惨;我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也可能是启发灵感的媒介;我能让学生丢脸,也能让他们开心,能伤人也能救人。

吉诺特博士的话充分说明了教师的重要性,教师师德的重要性。师德为本,良好的师德是一个教师必须具备的。教师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推动者,是实现教育现代化、进行素质教育的具体承担者。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关系到高校德育工作的成效和学生的健康成长,从大的方面来说,则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民族的未来。

不仅如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有助于教育工作者正确认识和把握构建和谐社会问题,有助于推动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二、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师德建设的要求

和谐社会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即“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六个方面高度概括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是新时期指导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科学理论,也是建设和谐社会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这些要求构成了新时期师德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民主和法治是和谐社会的政治基础。所谓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得到贯彻落实,人民群众的主人翁地位得到保证,这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本质要求。

新时期,进行师德建设,要注意不断加强和培养教师的民主和法治观念,这对于加强和提高教师本身以及学生的民主和法治意识和素质都具有重要意义。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进行师德建设,就要在坚持原有优秀师德的基础上,充分吸收传统师德和西方师德的精华部分,不断推进师德创新。公平正义是维持一个社会存在及运作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原则。加强师德建设要不断增强广大教师的公平正义感,并通过教育这个重要途径,提高全社会的公平正义感。

除此,和谐社会对师德建设还提出了诚信友爱、安定有序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等方面的要求。这是因为,诚信友爱是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安定有序是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和谐本身是一种有序状态,和谐社会必定是运行有序的社会;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是和谐社会的基本规律,发展经济不能以过度牺牲自然资源为代价,也不能建立在环境逐步恶化的基础之上。这些方面要通过不同途径和不同方式,充分融入到新时期的师德建设中。

三、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师德建设的途径

面对新的形势和环境,师德建设面临着复杂的局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型师德是一项浩大和繁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与方法。当前,建设新型的师德应该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

新时期,进行师德建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师德,应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具体来说,就是要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以及成才的规律,通过引导教师树立高尚的职业理想,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全面开展师德建设工作。

不仅如此,在进行师德建设中,还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人民教育事业。要深刻领会并正确把握“培育什么样的人”、“怎样培育人”等关键问题,用正确的理论和观点对学生进行“树理想信念之魂、立民族精神之根”的教育,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学生,系统地向学生传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才观、价值观。高校要培养造就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进一步发挥“思想库”的作用。

(二)开展“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同志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指导性和现实针对性,集中体现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体现了依法治国同以德治国相统一的治国方略,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优秀革命道德与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是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进一步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正是对人与社会道德缺失的关注与修复。“八荣八耻”,荣耻相对,不仅明确荣辱的时代内容,更重要的是肯定了耻辱感在市场经济和现代化的条件下的道德价值,因而重建了民族与国家腾飞的道德基础。进行师德建设,开展“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有助于树立社会主义新风气,有助于培育新型师德。

(三)采用批判继承、自主创新的指导方法

面对全球多元文化、多元教育的渗透和西方文化、教育的挑战,建设新型师德,必须有开放意识。早就提出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思想,反映了对传统文化的借鉴意识和对西方文明成果的开放意识。

建设新型师德,首先要对我国传统师德进行分析和研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进一步完善现代师德。中国传统师德有积极的一面,也有其消极的一面。因此,在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师德的过程中,既要吸取中国传统师德中的精髓部分,又要抨弃传统师德中的消极因素。

其次,博采各国师德之长。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师德,离不开借鉴世界各国优秀师德。开展各种形式的对外交流,博采各国师德之长,这对在新世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师德的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具体说来,主要应学习和借鉴西方教育师德中的创造创新精神、科学理性精神等。

最后,应当在批判和继承中西师德的基础上着力于师德的自主创新,建设一种既符合中国国情又充分体现时代精神的新型师德。在研究内容上,要深入探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中反映出的师德问题,力求取得新的进展和突破。

(四)充分做到与时俱进

时代在变化,社会在发展,教师师德也必然随之变化和发展,必须适应这种变化和发展,融入新的体现时代特色、社会发展趋势的内容,充分做到与时俱进。

我国从古代就有重视师德的传统。古代教育家孔子就高度重视教师的以身作则和率先垂范的道德意义。他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号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师德和师风“正”,才可以教育和影响学生。孟子认为教师要以“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为最高的人生追求,要注意“知耻”、“养心”、“寡欲”的修身之道。历史发展到今天,教师的职能不断发生着变化,而唯一不变的是对师德的重视。“师德,德之源也”,教师的德行情操直接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然而,不同的社会和历史时期,师德的内容是不同的。可以说,师德在具有内在继承性和稳定性的同时,也具有发展性。因此,师德也需要与时俱进,师德建设也需要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徐少锦.中国传统师德及其现代价值[J].道德与文明,2002,(5):73.

[2]唐世章.加强高校师德建设充实构建和谐高校的内涵[J].中国科技信息,2007,(10):227.

[3]周正忠.为了美丽的课堂——当前课堂教学的困惑及对策思考[J].教育科学论坛,2007,(01):28.

[4]金景山.全面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N].光明日报,2005-08-02(10).

[5]陈至立.加快从高教大国向高教强国迈进的步伐[N].中国教育报,2007-12-28(01).

[6]舒达.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20-23.

[7]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136-138.

[8]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60:309.

上一篇:人民币汇率影响我国FDI研究论文 下一篇:德育功能对素质教育的作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