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物理教师的教材重构能力

时间:2022-09-03 05:15:16

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物理教师的教材重构能力

在新课程环境下,教师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课程的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构建者、开发者,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方案),而是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加工,以便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的创造过程。这需要教师有教材重构能力,新课程要求教师具备这种能力。

1 高中物理教师教材重构能力

在传统的课程中,高中物理教师对教材进行重构的能力,就是怎样通过对教材进行改造实现有效地把握教材内容完全不变地教给学生的能力,它解决“怎样教好”的问题。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角色发生了转变,教师变成了课程实施的组织者、促进者和课程的开发者、研究者,教师的任务是如何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教师对教材进行重构的能力就是怎样通过对教材改造实现学生主动认识、主动建构、获得充分发展的能力。具体地说,就是教师不仅要解决“怎样教好”的问题,还要解决“为什么选择这些内容教更好”的问题。所以,新课程理念下高中物理教师教材进行改造的能力不同于传统教学理念下教师对教材进行重构能力,这种能力是高中物理教师有课程意识后的一种新的能力。

2 高中物理教师教材重构能力的结构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教材内容重构活动主要涉及新课程目标分析、教材内容分析、学生特征分析、实验分析、现代教育手段分析和学习评价分析六个方面。按照心理学提出的“能力与活动相适应”的观点,高中物理教师教材重构能力由教材重构的能力、研读文本的能力、了解学生的能力、实验操作的能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和教学评价的能力等组成。

3 提高高中物理教师教材重构能力的途径

结合多年教学实践表明,提高高中物理教师教材重构能力主要有干预性指导、教学反思、行动研究和校本教研四条途径。

3.1 干预性指导

干预性指导分两类,一类是由特级教师或名师以报告、讲座和公开示范课的形式开展的集体性活动;另一类是师徒结队指导。因第二类实践性更强,下面就以教材内容增减为例对师徒结队指导法作一说明。

研读教材,搜索素材熟悉教科书本质上是对物理学知识的再认识过程,徒弟在师傅指导下研读教材,主要收集教材中的素材,如物理学在生活中应用的例子、物理解题技巧、例题、物理规律、物理学研究方法、物理概念、物理学史、科学家故事。收集的途径可以是网络、教辅、教参、报刊杂志、同事交流、课外书、图书馆资料、其他版本教材。这过程要求独立完成,可以通过网络、书本但不求助其它物理教师

咨询教师,完善素材。掌握大量的生活素质和社会资源,是物理教师教材重构的基础。年长的物理教师都掌握相当多的生活素材和社会资源,它们都是经过物理教师的筛选和检验,既符合当地学生实际又行之有效,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徒弟向年长物理教师征集素材时,还要咨询这素材的优点及在教材重构时的用法。

专心听课,学用素材徒弟听师傅的课,学习师傅如何改变教材中章节的编排顺序,改变某一节教材内容的顺序的技巧,感受师傅怎样补充延伸教材中的某一物理知识、增加教材中的教学内容、改变教材中的例题、利用当地的课程资源、对教材中实验器材进行变动、对教材中实验的方法进行变换、改变某一节教材内容的顺序、改变教材中章节的编排顺序、减少教材中的教学内容。然后思考可以借鉴哪些素材,删除哪些素材,怎样进行教材重构。

试教上课,应用素材(这过程一般在公开教学时比较多)。师傅对徒弟应用素材进行教材重构出现的问题进行点评,并提出改进意见。徒弟重新思考教材重构,再次进行教材重构。

正式上课,活用素材。徒弟带着新的教材重构内容进行上课,灵活应用教学素材。然后通过课堂学生的表现和课后作业情况评估素材的优劣。

反思上课,积累素材。通过对课堂教学、学生反映和学生作业情况的反思,总结素材选择和应用的得失,筛选出适合学生学习又适合自己教的素材,建立教材重构资源库。

3.2 教学反思

课前重构反思。物理教师在完成备课后,对教案中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流程重新审视。它包括课题引入的物理情景,激发学生提问的奇思妙想,开展科学探究的做法,实验操作的措施,数据处理的路径,探究结论的描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点睛之笔,物理方法的展示和科学思想的迁移。通过回顾、梳理、剖析、反思,这些内容都可成为今后成功的经验。

课内重构反思。在物理教学中,常会遇到一些突发事件,如实验不成功;在与学生交流过程中,常会冒出一些独特的问题,如加速度测量仪器是什么?在批改作业时,也常看到学生独特的见解和思路,甚至物理教师应急之中产生的瞬间灵感。这些都可以作为以后丰富的教学材料。

终结性反思。教材重构通过课堂的检验,物理教师对教材重构的得失有了一个清晰的脉络和认识。在此基础上物理教师对教材重构重新进行取舍,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写出“再重构”,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另外不同的教师对教材重构的反思的内容要有所不同:新手型教师反思的内容是教材重构的技能,适应型教师反思的内容是教材重构的策略,成熟型教师反思的内容是教材重构的理论。

3.3 行动研究

教师自构,发现问题。高中物理第一模块就有静摩擦力、加速度、瞬时速度这类难点概念,有牛顿三大运动定律这样的难点规律。物理教师对这些内容应该是非常熟悉的,这些内容的课程目标、敦材文本也是非常清楚,可是每次物理教师都觉得这些内容难上,对自己的教材重构不满意,尽管在教材重构时也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学习基础,实验的改进,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这种教材重构过程产生的困惑就是行动研究的问题,也是行动研究的课题来源。

展示自我,重构问题。像“牛顿第二定律”的教学就有多种实验探究方法,如用滑板、夹子和小车做实验,方法简易但不够精确;如用气垫导轨,小车做实验,精确但实验规模大;如用滑板、打点计时器、小车做实验,可行但麻烦;如用传感器做实验,定量、精确、快捷但学生感觉不到探究的物理过程。根据学校的物理实验器材的条件和学生的学习层次,当物理教师无法确定选用哪种方法最适合时,可在备课组、教研组活动中提出,展示自我重构的问题。

教师互评,分析问题。像“牛顿第三定律”的教学不同的物理教师有不同的重构方式。有的基本照教材的内容,只简单增加些应用例子;有的使用多媒体,增加了第三定律视频实验;有的进行大规模重构,他首先对重力、弹力、摩擦力、磁场作用力、电场作用力的相互间存在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进行验证,其次验证固体间、液体间、气体间存在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再次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方向作分析,然后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大小作定量测定,最后就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作用在不同物体上进行探讨。这些物理教师由于教育程度、家庭背景、工作阅历、教学的实践不同,他们对牛顿第三定律的教材重构有自己的思考和方法,主讲人的抛砖引玉,会引起其它物理教师的热烈讨论,最终形成共识。

教师实践,检验问题。静摩擦力大小突破相对容易,但方向突破就比较难。有物理教师在教材重构时设计制作一个静摩擦方向检测仪,设法在课堂上对不同情况静摩擦力的方向进行演示,化无形为有形。这样的教材重构能否成功,还要物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验证,把检验问题效果如学生反映、教师感觉、课堂气氛和目标达成记录下来。

教师再评,再构教材。不同的教材重构就有不同实践,会有不同的效果,物理教师把各自的实践汇总到备课组或教研组,备课组或教研组的教师对每一种方案进行评价,相互取长补短,形成最优秀的教材重构方案,存放在课题库中,供下一届使用。

当前中学物理教学都盛行一节一备制,即教材的每一节内容都有一位教师进行主备课,备课内容包括教案编写,课件制作、教材主讲,因此教师间都会有互动式行动研究经历。

3.4 校本教研

校本教研的内容分给教材内容“穿靴、戴帽”,新仪器的应用,常规实验的制作和现代情景收集四个方面。

给教材内容“穿靴、戴帽”教材通常从知识导入,离学生生活较远,而教师可以根据当地生活实际,给教材补上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开头与结尾,即所谓的给教材“穿靴、戴帽”。教师专门寻找每一章节最适合学生物理情景作为新课引入,成为探究教学问题引入,课题结束时对引人物理情景中的问题加以解释,并引出新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这种首尾呼应,螺旋式呈现物理情景的方式,从课的结构角度说比较完整;从探究教学角度说实现了探究的目标;从内容角度说,教材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理解教材更容易了。每一章节的“穿靴、戴帽”,汇总成册即成探究教材启蒙篇。

新仪器的应用。计算机与传感器的联用,给探究教学提供了定量探究物理量的新手段。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经验,对各章节的内容用传感器进行试探性应用,精选出适用的章节,描绘出组织形式,评估出教学效果,写出操作程序。对效果显著,操作方便的实验,还要作好实验视频。把传感器应用的物理专题研究汇总成册就成了传感器实验篇。

常规实验的开发。教材中只选取一些有代表性的实验,其实还有很多有特色常规实验尤其是学生小实验在教学中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师一方面对每章节各种版本涉及的实验进行汇总,对国外教材中的实验加以借鉴,对杂志中介绍的实验加以筛选,另一方面对生活中新涌现出来产品加以借用,用新的创意进行再制作,或用新材料进行再开发。常规实验器材构成新的物理仪器,常规实验汇总成册为常规实验开发篇。

现代情景收集。物理教学要反应科技成果,要贴近现代化,就得不断更新现代物理情景,不断展示科技成果。教师通过电视、网络寻找科技新应用、新发现和新成果的信息,以图片、课件、视频的形式汇总构成物理电子信息库,成册即为现代情景篇。

4 结论

提高高中物理教师教材重构能力主要有干预性指导、教学反思、行动研究和校本教研四条途径,但这四条途径并非完全独立,各种途径问有相互包容的成分,如教师在干预性指导下也需要教学反思,实际上高中物理教师教材重构能力的提高是多种途径共同作用的结果。

上一篇:物理课堂教学中互动的实践研究 下一篇:高中物理教学中核心问题的设计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