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体育设施资源的社会共享问题研究

时间:2022-09-03 11:11:59

学校体育设施资源的社会共享问题研究

最近几年,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城市的飞速发展,人们对身体健康的需求也日趋旺盛,但是受到城市公共场所活动空间和公务服务性经费的制约,可提供的活动场地远不能满足需要,但是教学单位的体育资源在课余时间和放假时间常被闲置。据调查发现,学校所建的体育场地在全国总量的占比已经超过70%,可见,把学校场地资源利用起来是解决群众活动场地匮乏问题的可行办法。因此,各级政府经过调研之后已经开始鼓励学校把校内的设施资源逐渐对社会开放。开放校内体育资源,最大化地盘活学校体育场馆资源的利用率,挖掘其潜在的社会效应,对于推进全民健身计划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一、学校体育设施属性及向社会开放的必要性

学校体育场馆受体育财政的支持,属于公共财政范畴,公共服务是建设学校体育场馆设施的出发点,也是建设学校体育设施的归宿。但是,目前大部分学校体育设施闲置未开放以及高额收费的现状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学校体育场馆的本质,容易让管理者与公众错误地感觉到,学校体育场馆就是由市场机制来供给的。形成这种错误现象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政府职能转变缓慢,由人财物等多种资源投入向单一的经费投入转变;第二,政府干预过多,政府的过度干预,妨碍了以市场为中心的体育资源服务和管理的市场化最佳运作;最后,各级政府对学校体育场馆经费投入不均,这就造就了学校体育场馆资源的高收费、乱收费的现象。因此,我们应该抓住本质,明确学校体育场馆设施资源公共服务的社会属性。

当前民众身心健康发展需求和体育公共资源不足间的矛盾已经日趋激化。逐步开放校内体育资源,从校内过渡到社会,对全民健身运动热潮的开展无疑是一个利好消息。统计到2012年底,我国现有的852842个体育活动场地中,相关体育专业院校有18721个,占全国的2.2%;教育行业有569843个,占全国的66.8%。据统计,全国有60多万个校内体育馆,但是向社会开放的不足38%,距全民健康需求相差甚远。一边是对资源的急切渴望,一边却是某些资源弃置不用,发挥不到其最大作用。试想,如果全社会都能共享学校的体育资源,那么全民健身的事业该会有多大的推进!因此,目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整合现有的、利用率低的国有体育场馆,加快开放中、小学校的体育场馆,让闲置体育资源价值最大化,提升受众面,争取早日实现体育资源全民共享。

二、目前学校体育设施的开放现状

我们对目前学校的体育资源开放情况进行了一个调研,大致分为几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调查学校的地域、类型及人数等;第二部分是统计校内体育资源的配置现状;第三部分是了解体育设施开放状况;第四部分是对未开放的学校进行可行性研究;最后是分析影响学校开放体育资源的因素。在被调研的城市中,随机抽取20到40所中小学(比例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主要选择城区内靠近居民区的中小学。最终共收集样本780所,发放问卷820份,收回688份,回收率83.9%。据EarlBabbie研究理论,回收率在70%以上说明调查结果是有效且具典型代表性的。

从调研结果来看,约有53.1%的中小学有开放体育资源意愿,而没有开放意愿的也占到了46.9%,如表1。如果要扩大受众范围,就需要在46.9%的中小学上下功夫。从表2中可以看出,目前的重点中学开放意愿最高,占了大概68%以上。说明学校的类别与开放意愿存在显著性差异。

表1 体育设施开放意愿调查

表2 不同性质学校体育设施开放意愿调查

调查还发现,大约有60%的学校自始至终没有开放,20%的学校曾经开放但后续终止,目前只有约20%的学校仍在继续开放。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如表3、4所示。很大一部分学校是对开放后的安全性和场地设施资源耗费等有所顾虑。他们也提议一方面职能机构能将校内体育资源的对外开放纳入保险机制以规避学校可能承担的安全风险,另一方面,建立资源消耗补偿机制,让学校降低为此而付出的物质成本。

表3 影响开放的主观因素调查表

表4 影响开放的客观因素调查表

调查还显示,学校的对外开放时间选择双休日的占到了65%左右,其他的大多安排在周一到周五的业余时间和寒暑假开放,其他的法定节假日或者全天候开放的寥寥无几(表5)。鉴于目前的工作和生活压力,很大一部分民众会趁着法定假期进行锻炼减压。但是每每到此,校内体育资源的开放状况却不尽如人意,在全民提升身体健康指数的大背景下,要提高开放的效率与效果,必须在开放时间上做出相应的调整。

目前,校内体育资源的开放模式大致有三类,其中,无偿开放是大多数学校的选择,占到了大约61.8%;占据第二位的是有偿与无偿的组合模式,比例约占37.1%;而采用市场化运作的学校所占比例较少(表6)。

三、原因分析

1.所涉及的法律问题

从法律层面上来看,学校体育设施资源并没有公益性特征,所以本身并没有义务向社会开放,但为缓解我国公共体育设施资源紧张的难题,很有必要和需求让学校体育资源向社会开放,这就更要对其法律性质进行重新认定并明晰所负的法律责任。学校体育设施一旦向公众开放,它针对的对象是不特定的社会群体,也就具备了公共体育设施的属性,就必须建立安全规章制度,配备保安人员,有保证体育设施的完好和公众人身安全的责任。另外,如果开放,学校作为这些设施的管理者与来进行锻炼的民众就构成了民事关系,学校就等同于债务人,民众就变成了债权人,学校负有保证债权人在体育活动中人身财产安全和保证运动环境的义务,若学校不能履行义务,就要承担相关责任。在某些情况下,有的学校的开放是向公众收费的,就构成了一个经营行为,消费者有权要求经营者提供的服务符合安全的需求。如果在消费过程中造成人身财产损失,完全可以向经营者进行索赔,带来的风险较大。

2.体育设施建设速度滞后

近年来虽然政府逐年增加了对学校的投入,但是学校会把这些钱拿来建设教学楼,购买实验设备等等,而对于体育资源以及其他配套设施的建设投入较少,以至于建设速度远远不能满足需要。目前我国校内的体育设施资源建设水平参差不齐,多以小型化、中低水平为主,与国际接轨的场馆相对稀缺。已建好的项目多用于开展传统的比赛,而社会大众喜爱的非专业性、偏娱乐休闲性的体育场馆资源较少,体育资源不能满足大众化的需求。

3.校园安全及经费问题

学校体育资源对外开放后,安全隐患如何控制,这将是头等大事。具体来说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校内体育教学设备及相关绿化设施的安全;另一方面是人身安全。体育运动时易产生肢体碰撞,如果学生或群众在锻炼中出现意外,势必严重影响学校的正常秩序。除此之外,学校高额费用修建的室内场馆对外开放将给学校带来额外的损耗和隐患,给学校造成了很大的负担,学校将不堪重负。

4.管理复杂

在管理上考虑,学校受管于教育行政部门,而社会体育设施受管于体育行政部门。两大管理系统之间多多少少存在着体制上的差异,它们常在诸如体育场地的建设与维护、投资与利益分配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分歧。学校的本职职能是教学管理,不可能腾出很大的精力和安排人力从事体育设施对外开放的相关管理工作,再加上锻炼人员的流动性较大,进入和离开的时间不固定,学校根本无法准确掌握这些人员的基本信息,更难以全面性地控制和监管。若出现意外,易与校方产生责任纠纷,学校的正当利益和正常教学、管理秩序将得不到有效保障。

四、改革的目标及原则

基于以上分析得出的原因可知,要改变目前这种“供需”之间的矛盾,就必须要朝着体育设施多元化管理模式的方向去努力。多元化的管理模式是指由社会、学校、管理部门、个人等众多因素共同参与,以实现价值最大化为目标,运用经济手段对学校体育设施资源进行综合管理。最终让它产生价值并进行多元化格局的分配和导向(见图1)。这就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以健康为首要原则

体育健身应该将健康放在首要位置,也是学校体育教育的主要指导思想,学校体育设施资源管理模式的创建也必须以这个为中心,一切的活动中心和实践领域都需要围绕着“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进行铺开。

2.整体统筹的原则

学校体育设施资源的开发开放必须从整体上进行把握,要着眼考虑学校自身的人力、物力和技术等各个方面、不同阶段的情况,要尽可能多的综合考虑,统筹全局,努力处理好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之间的相互关系。

3.进行可行性调研原则

学校体育设施资源的开发开放需要在保证学校体育任务顺利完成的前提下,从实际出发,遵循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统筹发展的规律,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制定出符合本校实际的对外开放策略。

五、对策与建议

1.立法保障

要专门立法保障或在已有的法律中纳入校内体育设施资源向公众开放的这一政策,提高开放的强制性及义务性。并及时配合相关管理部门出台相关细则,以保证法律的执行效率。另外,立法过程中要兼顾学校的利益,对于那些达不到开放要求的不可以强制开放,留足时间予以整改,学校有权对使用设施的公众象征性地收费,但绝不能以此来盈利。另外,这些费用必须要专款专用,有统一的经费保障,国家应充分允许学校在体育设施开放中获得一定的收益。对于广大的健身群众来说,应该转变消费观念,对于学校的合理收费应予以理解,学校所收取的费用必须用到社会性体育设施的建设、改造、维护和管理中,对于费用产生的相关税收政府也应该予以免除。这样做的最终的目的是要提升学校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协调管理要到位

学校体育设施资源对外开放后,面临着人员混杂的难题,比较难以管理,所涉及的相关单位以及基层的社区应互相协作,共同做好管理维护工作,社区管理者应该做好宣传,学校要逐步实行校内体育设施使用出入证管理制度,合理分配好锻炼的人员和时间,兼顾公众的锻炼需求和学校的正常教学工作秩序。政府应协调各个部门建立保障机制,一方面防止人身伤害事件的发生,另一方面负责对校内体育设施资源的开放效果进行合理评估,积累经验,改正不足,尽最大化发挥其社会效益,并保障这项政策的持续运作。

3.建立有效的运行措施

校内体育设施资源逐步有序开放需要相关的运行机制来予以保障。

(1)降低学校的成本。对公众开放之后,上级主管部门应该对购买运动器材、场地建设及维护费等其他涉及的费用予以补偿或者减免,让校内学生和公众都能得到益处。

(2)规避意外风险。对公众开放之后,所涉及的校内财物安全和健身公众人身安全等风险要进行保障。目前,已经有相关的保险公司为学校体育设施资源向社会开放提供了专项责任险等险种。如果发生意外,此类保险可以按照学校所承担的责任进行赔偿,也可以在学校与当事人达成一致并由保险公司确认的情况下进行赔偿。这两种正规合理的措施转嫁了学校的高额责任赔偿风险,大大解决了其后顾之忧。

(3)合理激励。主管部门应将校内体育设施资源向公众开放的程度纳入学校评估的内容,成为它们晋升重点校或者示范校的重要考量条件,同时也将这项工作纳入对文明社区及管理单位的考核,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对在推进此项工作中表现出的创新工作方式、高效便捷的管理模式和有积极社会效益的学校实施奖励,争取形成良性的循环激励机制。

4.采取以点到面的开放方针

按照以点到面的开放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学校体育设施资源向社会开放,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秩序的情况下,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可先选择一些活动区和教学区相对分离、健身需求比较大、安保措施到位的学校作为试点,逐步对社团组织和有组织的社区开放,比如说以俱乐部或者活动团队的方式,构建学校、个人、社区三位一体的体育健身网络,创新探索并推荐对外开放的三种俱乐部形式,学校健身俱乐部、校际联合俱乐部和社区健身俱乐部。待时机成熟之后,选取合适的、创新性的和典型的开放方式,逐步向全社会推广。

目前,校内体育设施资源的对外开放正面临尴尬的境地,但这一开放过程是构建全民运动体系的需要,是推进和谐社会体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把体育设施资源的主体进行多元化方式改革,运用经济手段和管理手段,使学校体育设施实现价值最大化。所以我们应积极正确处理好校内体育设施资源的教学属性和公众健身运动需要间的关系,切实解决两者之间存在的矛盾,共同协作把校园打造成广大普通群众健身运动的精品之地。

参考文献

[1] 唐迅,冉建国.学校体育设施及开放现状述评.山东体育科技,2009(5).

[2] 翁国玖.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的可行性论证.南京社会科学,2003(9).

[3] 徐鸿鹏.关于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的立法研究.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8(10).

[4] 曹春宇.学校体育场馆资源社会化的法律透视.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10).

[5] 汪晓琳,胡俊胜.学校体育资源和社区体育资源共享的探讨.孝感学院学报,2007(6).

[6] 须晓东.对学校体育场馆社会化的理性思考.辽宁体育科技,2011(1).

上一篇:在“转化”策略教学中,我们忽视了什么 下一篇:青少年学生生命责任感教育简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