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的文学性点滴谈

时间:2022-09-03 05:51:14

语文教学的文学性点滴谈

【摘要】 现在的中学教科书,一般都是经典的文学作品选段,具有较强的文学性,为了突出课文的文学价值,教师应根据体裁选用正确的授课方法引导学生学习文学中的文学因素,改变以前的教之于文而没有文学欣赏的价值

【关键词】 文学作品 文学性 因素 价值

近年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语文教学越来越格式化了:一节课四十五分钟,几乎全用来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一篇声情并茂的文学作品,往往按字词句段的形式,分解得支离破碎,完全淡化了文学作品的艺术美。这也成了部分学生重理轻文的重要原因之一,因而,挖掘语文教学的文学性,渗透人文主义思想,还文学作品以本来面目,已势在必行。

所谓文学性,就是引导学生欣赏课文的文学价值,给学生以美感,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初中语文教材中大部分课文是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文学作品,顾名思义,就是文学的作品,其显著特色就在于突出的文学性。而每种不同题材的文学作品,又各具其独特的魅力,因而,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抓住各自的特征,突出作品的文学性,最大限度地再现课文的感染力,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寓教于"文"(课文的文学性)。

那么,如何突出语文教学的文学性呢?笔者以自身教学经验为例,谈谈这一问题。

反复诵读,感受诗词的意境美。诗词最讲究的是意境和情趣,对于中学生来说,最难理解的也就是诗词的意境和情趣,要突破这一难点,我们可以通过反复诵读,运用联想、想象体会诗(词)人熔铸在景物描写中的深刻意境。但朗读也绝不是单纯意义上的反复读,而是注意将整体朗读、片断朗读、指导朗读、示范朗读、比较朗读等多种形式结合起来;想象也不是让学生漫无目的地胡思乱想,而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适当的方法上的点拨和指导,引导学生感受诗词的意境美。如在讲《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时,我就充分注意了这一点。苏轼的词向来以境界阔大,风格豪放著称,开创了不拘音律、以诗为词的豪放词风,这首词可看作是他的代表作。作者在词中所表现的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豪情,很容易感受到,但要真正领悟词人融情于景、借古抒怀的复杂感情,却并非易事。因此,我以朗读、点拨、比较为主要教学手段,辅以多媒体手段,来讲授此文。如在讲解上片时,我先运用多媒体播放示范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词的意境和苏轼词的豪迈风格;再播放音乐,学生跟读,读出豪迈的气势。通过这一环节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简单分析之后,再放一遍配乐范读录音,请学生听的同时,展开想象,最好是闭目瞑想,把作者所描绘的赤壁景色由文字变成形象的画面,在大脑荧屏上放映出来,之后请学生把自己想象的画面口头复述出来。通过这一系列活动,学生基本能感悟到该词阔大宏伟的意境,有助于学生对该词内容的理解。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多读,不但能感受"美",也能感悟"美",可谓一举两得。

模仿表演,体会小说的人物美。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创作的核心,任何一篇小说,任何一位作家,都会以多种描法,为读者塑造一个典型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无论正面的还是反面的,都能不同程度地体现出艺术美。我们在教学中,除了注意分析作者采用了何种描写方法、人物有何性格特点或社会意义之外,更应深入体会,感受文学作品的艺术美。如我在讲授《制台见洋人》一文时,我将文章分为四个场景:藩台见制台、淮安知府见制台、巡捕见制台、制台见洋人。将学生分成四组,选出组长,由组长负责,在课下将本组分到的场景排成课本剧,课上进行表演。这样安排,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课上,学生们争着上台,争着表演,在一片欢笑声中,轻松愉快地掌握了人物形象。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模仿、表演,让学生亲身去体验,比老师呆板的讲解,效果更理想。

品味揣摩,感悟散文的语言美。散文的语言优美凝练,质朴自然,意蕴悠远,人们常用"余音袅袅的洞箫"、"甘冽清澈的山泉"、"曲径通幽的园林"来形容它。因而,散文教学应注重品味语言美,引导学生细细咀嚼,咬文嚼字,揣摩散文语言的生动性和抒情性,通过品味语言,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受到感染和熏陶。如在讲朱自清的《春》时,我就把分析文章生动准确、简洁明丽的语言作为重点。如"春草图"一段中"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这句中的"偷偷地""钻出来",写出了小草在人们不在意的时候破土而出,就像孩子捉迷藏时从暗处钻出来,充满了孩童情趣,语言简洁质朴,却又生动形象。因而,我设计了这样一组问题:你喜欢这个句子吗?为什么喜欢呢?大多学生回答:喜欢,因为它写出了春天小草的可爱与生机。再问:哪些词语给了你这种感觉?学生一般都能找到"偷偷地""嫩嫩地""绿绿的"这些词语。再问:"偷偷地"这个词语一般含有什么色彩?在这里如何理解?为什么用"钻"而不用"长""生"之类的词语?"嫩嫩的""绿绿的"能否改为"嫩的""绿的"?能否调到此句的前面?通过师生共同分析品味这些词语的表达效果,就会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既能让学生品味散文的独特魅力,又能掌握学习散文的方法。

"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古人作文如此,今人品味美文佳作亦应如此。

以上是我在语文教学中的点滴感受,写出来愿与老师们一起商榷。当然,对于文学性的品味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它需要一个长期积淀的过程,需要我们投入更多的精力去研究它,去品味它。

参考文献

[1] 《中学语文教材研究导论》 王相文 韩雪屏 佟士凡主编,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2] 《语文教学应突出文学性》 王美春 《语文天地》初中版2003年第9期

上一篇:浅谈中职法律课堂多媒体教学的有效运用 下一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