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成因及其对策

时间:2022-09-03 04:21:08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成因及其对策

【摘 要】当下在我国商业银行中不良资产的问题较为严重,表现为逾期贷款、坏、呆账等,而且其已经成为中国银行业业界的普遍困局。有鉴于此,本文就目前中国商业银行中存在的诸多资产问题,深究其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就其各自问题的症结摸索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商业银行 不良资产 成因 对策

一、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现状及危害

(一)不良资产的定义

对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的定义为无法回收的资金投资,因此又被叫做不良贷款。其通常表现为在银行会损失相当数额的资金,其产生的风险远远大于银行提前估量的效果。那么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就是,在出于提高业绩的目的下,银行会选择将资金借贷给一些,但是由于种种原因,银行无法将这些资金及时或者足额收回,而这些银行的资产则就是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

(二)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现状

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主要包括中现金、同业拆借及投资、各种贷款等,而这其中又主要以贷款为主,此种模式是一把双刃剑,即既能为银行带来可观的利润,但同时银行也会因此承担一定的资金危险。相较于投资、同业拆借、现金等投资方式而言,在当下宏观经济形式的作用下,信贷资产的自身问题会成为许多潜在的不稳定因素,因此其通常表现为风险高、流动数额大,也就意味着成为不良信贷资产的可能性大增。而商业银行所运营的一贯原则是,追求利益的最大化,然而其必然会与资金本身的安全构成不可避免的矛盾,然而银行在明知如此的情况下,绝不会因噎废食的放弃这种运行模式,因而在当下的中国不良资产的规模与数额一直是居高不下的。

图1我国2010年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的情况图

改革开放以来的几十年间,银行业在受益于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也承担了损失,通过上面这幅图片展示,我们能很清晰的看到,国有的银行表现的尤为明显,一些不良贷款的现象较为突出,虽然我国相关部门出台了一些政策来降低这种风险,但是不良资产在依旧居高不下。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我国银行业在1999年的不良贷款高达11324.78亿元,该贷款在五年之后攀升到17176亿元,而十年之后的不良贷款降低到5045.1亿元,相比与前几年,该数据虽然减少了不少,但这个数目依旧是不小的资金数额。

(三)产生的危害

1.银行的会遭受到名誉受损的危险,在一些经济相对不景气的情况下,银行的支付能力大大降低,如果不能按时收回一些疑似不良资产,而对整个银行的资金流转构成重大影响,使得银行在支付业务方面,陷入捉襟见肘的困境。

2.在银行的收益方面,由于不能及时收回贷款,使得银行的营运出现一定问题,虽然会将回收的抵押物转卖后取得一定收益,但由于使得银行无法及时将资金转投至较高收益的项目上,因而也是一种无法估量的损失。

3.不良资产在对银行的财务收益方面同样存在诸多问题。首先,当无法收回利息的情况下,银行一方依旧要相关的资金管理花费,使得财务的方面蒙受一定数量的损失。此外,在相关的国家财务政策方面,国家相关资金规定要求,银行是否受到利益,都必须将其统计的营业收入中,所以在此情况下,贷款部门欠息越多,银行亏损问题就愈发凸显。

4.在现实的生产运作过程中,资金对生产的进行发挥着拉动的龙头作用,而不良资产的产生使得资源的最优配置无法实现,其应有的作用更是无从说起,因此,更进一步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与运行。

综上所述,整治银行不良资产是大势所趋,时代所求。

二、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成因

(一)银行内部原因

1.银行趋利目标

银行常常采用增加贷款的方式来扩大与客户的业务往来和对象关系,从而从而达到贷款的长期增长,这种较为激进的方式,往往以贷款数量的日益庞大为结局。

2.缺乏风险防范意识

相关的银行从业人员,过度依赖国家政策的倾斜扶持,而且缺乏对市场资金的风险评估,因而在处理相关的业务时不可避免的出现一些潜在的危机。此外,在我国由于银行业界尚未形成系统完善的风险管理规章制度,相关从业人员缺乏足够的风险防范观念,以及相应的考评机制等等。

(二)外部原因

1.金融体系改革滞后,制度不健全

现阶段,国有商业银行存在的诸多的不良贷款归根溯源是效率低下的相关业界制度,在日新月异的制度调整下,一种近乎金融资源未能有效配置,其使得国有企业与国有银行的资本与产权结构出现分歧。 相关产权的模糊不清晰,以及相应的国有银行与企业的奖评机制的失位,使得大批不良贷款出现。

2.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

目前,在国内尚未形成健全的社会信用体系,在决定是否发放贷款时,往往是商业银行通过借款人的外部信息与财务收入状况等来判断。然而这种情况,会因为彼此之间的信息不能及时共享与利用,使得国有商业银行对贷款企业或个人的实际资金情况未能做到精确到位的监督与考察。再者,相关资金贷款的犯罪成本较低,相关惩罚力度较小,使得一些借款的企业逾期还款导致的银行不良资产事件时有发生。

3.经济转制、结构变化、企业经营风险增大等带来贷款风险

建国以后,国有企业长时间的在计划经济的运行模式下,而现阶段的市场经济转轨,使其趋于无所适从,短期内无法真正适应社会市场的竞争,以及相关产业与产品的结构未能及时转换,导致一些与市场需求脱轨的产品严重滞销,以及资金回笼慢,对整个生产资本的流通与运转造成影响。此外,一些企业在面对自身资金不足的情况下,不顾自身的实际资金偿还能力,大举借债贷款,使得自身的债务成本攀高,亦变相的增加了银行的借贷风险。

4.受政府干预过多

国有商业银行作为政府一部分职能的承担者,在其业务中政府的政策性贷款占了整个业务的大半部分,然而相应的制度缺失,使得银行借出的贷款无法全身而退,整体收回,大量的银行资金被占用且不能归还,也产生了大量的银行不良贷款。

三、应对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对策

(一)建立和完善银行内部企业制度

为解决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现象,深入对相关国有企业的产权力度,严肃相应不良贷款的管理,加大相应的处罚力度,责任到人,追究相关责任人职责,进而根治因投资主体的问题导致的国有商业银行效益低下、无序经营的症结。

(二)要整顿和建立社会信用

在建立完善社会的信用系统时,强化银行本身的信贷资产的借贷风险评估,进而形成可靠的银行信评机制,降低银行业不良资产的发生。首先,突出强化关键贷款的审查制度以及协调一致的“授信”制度,加强对贷款的前期预测以及事后的追责。其次,为了减少不良资产引发的国有资产的流失,不断完善相应的贷款风险分散机制与风险救助机制。最后,商业银行还应下大力气来深化对银行内部的监督与相关资金的审核,提高稽核的审查力度,提高建设一批具有过硬的业务素质的信贷团体,达到严把相关责任人思想观,将人为因素引发的资金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

(三)完善信贷管理机制,加强对不良贷款的监管

为了提高整个贷款的安全水平,要不断完善相关银行企业的信用等级评估机制。赏罚分明,端正信贷风气,对那些信用等级高的用户给予看得见的资金优惠与政策倾斜,而对诸多信用等级低,未能及时还款或拖欠贷款的企业或个人予以贷款利率提高与贷款难度与要求的升高,使其产生一种对未能及时还款的行为产生一种畏惧的心态。再者,将银行的资金审核与贷款的责任与业务分离,从而达到权责分明互相监督的作用。三是完善相关业务的责任,根据贷款种类的不同,确定相应的职权。四、建立应急的风险预警机制,一旦有不良贷款的迹象,及时的把控银行的资金流出,降低银行的损失。

(四)加强资产风险的防范和化解

通过强化银行资产的稽核与审查力度,实现审贷的分离与监督,降低资金的风险系数。不断完善银行的风险防范体系的准确性、科学性,借助资本市场的需求,建立相应的资金贷款的评估风险机制与预警机制,深化权责的分明与债务的管控等,最大限度的降低不良资金的出现。

(五)加快金融体制改革

在当下的经济全球化趋势下,我国的金融体制应该从国家经济所有制的特点出发,正视我国公有制主体地位的所有制经济现状,不断降低金融的风险与规范相应的从业秩序。作为国家金融业的主体,商业银行势必成为是今后金融改革的着力点。而建立自负盈亏、自主经营的企业运行机制,成为商业银行改革的。在此基础上,作为国家商业银行的主体,必须迅速出击,及时改革调整,避免在金融竞争中的覆没,为国家的金融安全造成威胁。

四、总结

不良资产作为商业银行不得不重视的问题,对整个业界乃至国家的金融安全构成很大安全隐患。因此,商业银行必须正视问题在国家相关政策改革强化下,合理布局,适度出击,通过完善相应的制度,践行相应举措,发挥银行资金配置的功能。

参考文献:

[1]吴艳艳.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内部管理的优化[J].华章.2009,(04)11-12.

[2]高滕藤.国有商业银行上市中不良资产处置之小议[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08(03):12-13.

[3]彭玉镏.商业银行内部管理的发展趋势及对我国的启示[J].生产力研究,2008(10):24-26.

上一篇:精细化管理在空管基层台站的应用和成效 下一篇:电力公司营销自助缴费渠道建设在实际工作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