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多媒体课件作用及运用

时间:2022-09-03 02:38:49

谈多媒体课件作用及运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已逐渐融入各学科的教学,多媒体课件以其生动直观、便捷高容、交互性强等特点获得广大教师的青睐,但纵观许多数学课堂,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使用可谓良莠不齐,很多教师没有很好地结合学科特点和教学需求来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效用,导致出现“走马观花”、“喧宾夺主”、“越俎代庖”、“画蛇添足”等弊端,笔者认为无论是多媒体课件制作还是使用,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它在数学教学中的媒介作用,下面就结合下校教研中的实践案例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创设情境,当好生活与数学的媒介

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要求小学数学教学必须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和理解数学。所以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直观性、生动性,再现生活场景,提炼生活问题,创设有助于学生学习探究的生活情境,让学生零距离地感悟数学知识,体验数学价值。

如,有位教师在教学《认识时间》时(人教版一年级下册)就非常关注数学学习的生活背景,从《新闻联播》、《大风车》、《金色童年》、《六一剧场》、《七巧板》等学生熟悉的电视节目开播时间点导入新课,让学生认识到数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并感受到我们的学习、生活和劳动都与时间息息相关。

又如,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可以通过多媒体出示一些新闻报道,让学生发现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再让学生在“姚明投篮的命中率”、“数学竞赛获奖情况”、我国拥有的各种资源占全球的百分比等大量的生活事件中学习和理解百分数的意义,熟悉的生活情境能让学生的数学学习充满乐趣而不枯燥,拥有经验而不抽象,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激发兴趣,当好任务与动机的媒介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数学教学最好的方法就是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问题情境,激趣设疑,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激起探究的欲望,从而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运用多媒体课件巧妙地寓学习任务于问题情境,化学习任务为探究动机,从而架起任务与动机的桥梁,促使学生在有趣任务的驱动下自主学习、自主反思,积极主动地发展。

如,在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时(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老师创设了一个“魔盒”情境,在“魔盒”的入口输入一个数,则从出口飞出另一个数,如输入5则得到20,输入16则得到31,输入100则得到115……,顿时勾起了学生探究“魔盒”秘密的欲望,学生很快发现:输入数+15=输出数,教师打开“魔盒”,里面写着x+15,接着教师转动密码开始第二轮竞猜,输入6则得到12,输入10则得到20,输入25则得到50……,学生很快又发现:输入数×2=输出数,“魔盒”里藏着的秘密是2x,就在这样的倾听、观察、推测、验证的过程中,学生不知不觉地沉醉在“用字母表示数”的学习探究中。就在这样巧妙任务驱动下,学生完全沉浸于生动有趣、富有挑战的数学世界中。

如,教学《比例的意义》时(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教师创设了一个“猜国旗”的游戏情境。(课件展示)学校挂的2号国旗(160cm×240cm)和班级挂的6号国旗(66cm×44cm)以及奥运会挂的1号国旗(288cm×192cm)和观众手持的小国旗(20cm×30cm),问学生“为什么它们大小不一,看起来却没有变形?”从而引发学生探究欲望,发现不变形的秘密在于“它们长与宽的比都是3:2”,初步体会比例的意义。接着课件又出示各国国旗让学生观察:哪些国家的国旗的尺寸与中国国旗的尺寸成比例?哪些国家的国旗的尺寸与中国国旗的尺寸不成比例?。接着课件凸显两面旗面由上红下白两个相等的横长方形构成的国旗告诉学生这是印尼和摩纳哥两国的国旗,它们虽然图案、色彩都相同,但长与宽的比却不同,印尼国旗(3:2),摩纳哥国旗(5:4),请问现在有一面上红下白的双色旗,长6米,宽4.8米,它是哪国的国旗?学生很快发现6:4.8=5:4,确认是摩纳哥国旗,这节课教师利用多媒体的形象、直观和便捷,创设了一个看似认识旗帜的情境串,引发学生思考,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不自觉地参与到新知的探究学习中来。

三、展示过程,当好抽象与直观的媒介

数学的抽象性使它具有简洁、概括、严谨、统一之美,但同时也为小学生学习数学增加了难度,因而教学时如何化抽象为直观,化理性为感性就显得非常重要。如果能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形象直观和图文并茂的特点,创建生动的表象,展示抽象的过程,透视内在的本质,就能很好的解决这一矛盾,使学生的数学学习变得更加轻松有效。

如,在教学《观察物体》时(人教版五年级上册),为了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力和推理能力,教师在拓展环节设计了一个问题:要将一堆正方体纸箱叠放成从正面、侧面和上面看到的都是田字格形状(如图),至少需要多少个这样的纸箱?在学生猜测说理后,教师运用生动的课件,以动态的视角,从体到面,完成由三维到二维的直观转化,使学生明白6、7、8个正方体纸箱都可以,至少要6个(如下图)。这种动态课件,直观地展示了变换视角的过程,既生动地验证了各种猜测的真伪,又给学生留下真实深刻的印象,架起了抽象与直观的桥梁。

又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教师可以在学生自主探究、动手剪拼的基础上,通过课件演示将圆平均分割成若干份,然后拼组成近似的长方形、等腰三角形、梯形的过程,因其近似程度差距较大,学生不容易接受,所以教师应进一步将圆细分后再拼组,使它的边越来越接近于直的线段,从而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圆的面积的推导过程,并很好地渗透极限思想。

四、引导思维,当好内化与生长的媒介

当学生遇到比较抽象的认知难点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的虚拟空间、动态展示等便利功能辅助教学,帮助学生延伸想象,引导学生思维深入。这样有利于隐退认知过程中对象的非本质属性,凸显对象的本质属性,从而把学生对事物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较好的提高他们的想像力和思维能力。

如,有位教师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用多媒体让从一个顶点引出的三条棱闪烁、变色后分别绕所在侧面平移一周回到原处,既验证了互相平行的一组棱长度相等,又为后面揭示长、宽、高的概念埋下伏笔,更令人叫绝的是它以逐步隐去其它条棱的方法引导学生思考:能否想像和复原出这个长方体的原状,最后学生发现只要留下一条长、一条宽、一条高就能够想像和复原,这里的课件运用起到了引导思考和深化认识的作用,使学生在理解内化长、宽、高的概念的同时,为长方体知识的后续生长积蓄了充足的能量。

又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垂直与平行》时(人教版四年级上册),为了更好地突破“平行”定义中的“在同一平面内”这个前提,先出示双层交叉而没有交点的立交桥(如图一),再抽象成两条异面直线,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了“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必须以“在同一平面内”为前提。再让学生指出教室这个大长方体中哪些棱会互相平行,学生很快就找到了明显在同一平面的平行线,而无法理解内隐(如图二)前面左侧的宽与后面右侧的宽是互相平行的结论,这时教师及时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一个长方体透视图(虚拟教室空间),用一个黄色透明板斜切下去(如图三),学生顿时明白这两条线也是在同一个潜在平面内,是互相平行的,从而理解了同一平面不单指外显实在的平面,从而为将来中小学衔接的空间几何学习架设了很好的桥梁。

总而言之,多媒体以其音形兼备、生动形象、高容便捷等独特的优势介入数学课堂教学。但运用时必须牢记其本质是起到媒介作用,首要原则就是多媒体运用必须服从于教学需要,并助益于教学效果,只有适宜地表现、适当地介入、适时地使用,才能使之获得最佳效果。值得注意的是,多媒体在教学过程中虽有众多优势,但不能完全代替传统教学手段,更不能代替学生思考。教师的语言、表情、姿态、板书等始终是联结各种媒体最活跃的因素。因此,教学中教师还应依需取舍,因地制宜,科学地发挥各种媒体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辅助作用。

上一篇:背诵——教学仍需提倡 下一篇:谈爱国思想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