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设施与时俱进 赋权增能提升自我

时间:2022-09-02 08:49:09

基础设施与时俱进 赋权增能提升自我

摘要:时代、社会和我们教学实践的需求,教师专业发展日趋讲究教育信息化,越来越注重媒介意识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应用。本文回顾我校过去5年教育信息化发展所取得的进展及存在问题,并制定自己未来5年的信息化教学工作规划,以此制定自己专业发展的计划。

关键词:赋权增能媒介意识教育信息化

教育信息化是一个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育变革、推动教育现代化的过程。现在是信息万变的时代,社会对我们教学实践工作提出更新的需求,教师专业发展日趋讲究教育信息化,越来越注重媒介意识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应用。我校作为一线城市的省一级完全中学,在硬件上配备齐全,但在应用上,广大教师团体也经历了从观念到技术的转变。本文回顾我校过去5年教育信息化发展所取得的进展及存在问题,并制定自己未来5年的信息化教学工作规划,以此制定自己专业发展的计划。

一、我校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目前情况

学校从1999年至2003年实现了从普通中学跃升市一级学校再跃升为省一级学校的跨越式发展。学校的教育教学设施先进完善,有符合国家标准的教学主楼和办公楼,理化生实验室、地理园、生物园等,独立的四层图书馆楼(藏书15万多册,电子读物4万册以上)、科普天文台、天文科技教育活动室、历史、地理教学专用室等成为学校教学设施的特色。校园网、闭路电视、校园广播三大网络系统构成为数字化校园。具体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可从硬件和软件两个部分进行介绍。

随着资讯时代的到来,教育信息化的普及,我校日益重视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其发展情况具有监控数字化、学习网络化、提升智能化和教学多媒化的特点。具体使用情况如下:

(一)监控数字化

基于教育公平的需求,现代教育的评价体系日趋指向“科学框架的构建”。我校教师会使用EXCEL和SPSS进行问卷调查统计和考试质量分析等工作,用数字说话,务实地制定日常的计划和决策。构建科学评估框架,架设高效教学桥梁。

(二)学习网络化

当今课程与教学研究的深层价值取向是“解放理性”或者“解放兴趣”。学生赋权参与是个体的主体性彰显的条件和手段。学生在任务驱动下,掌握利用网络搜索信息的能力,参与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不断“自我赋权”的历程中,不断重构对自我、环境、学校和文本等的认知,发展掌握自己行动以及影响周围人、事和物的权利和能力。

(三)提升智能化

纵观国内外教育改革,学生与教师的赋权与参与,是相互联系并融会到整个教育改革潮流之中的。因而,我校的“师生合作”、“家校合作”与“院校合作”以及“社区―家庭―学校伙伴关系”,在网络智能系统提供的资源的推动下,得以创生并不断发展。

(四)教学多媒化

多媒体的使用早已是各所学校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为了跟上日新月异的科技步伐,我校的日常教学不仅印刷学案和使用多媒体授课,还不惜重金购买液晶电子白板,通过多信媒多感官协同作用,展现课堂互动性强的一面。

二、我校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面临问题

(一)华而不实,本末倒置

课堂上陈老师为我们展示了华工附小一位语文老师的教学视频,这《伯牙绝弦》以其精美的制作,而且图文并茂一举获得全国多媒体课件制作大赛一等奖。毋庸置疑这节课的课件制作精美绝伦,带给人多感官享受。可是立体的课件和流畅的课堂背后,引发了对教学设计程式化,有作秀之嫌;华而不实,曲解主旨的反思。伯牙所弹的《高山流水》乃阳春白雪之作,正是因为曲高和寡,知音难觅,他才那么珍视和钟子期之间的友情。而此课的高潮部分,学生一听就懂,还能马上在3D屏幕上作画,结论成了高科技让俞伯牙在现代并不缺少知音。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多媒体在这一课上的使用忽视了对人物内心情感的挖掘。这种纯粹为了展示3D屏幕的画板功能而使用多媒体的教学环节设置,会割裂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同样,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有多少纯粹为了展示多媒体功能而使用多媒体的教学方式成了画蛇添足之举?如把语文课上成音乐课或者美术课等泛语文课程,轻则看得孩子眼花缭乱,重则曲解课文主旨,本末倒置。造成这种误区的根本原因并不在于老师对多媒体技术的掌握,而在于多媒体使用与学科教学在观念上的整合是否合理,对这种华而不实的教学方式的取舍其实只在一念之差,有效教学的准绳往往隐藏在我们平凡而朴实的日常教学实践之中。

(二)设施老化,资源浪费

伴随着新课改的春风,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整合的需要,ppt和实物投影的使用无疑为课堂增添了不少乐趣,但这些仪器的寿命都不长,没几年就老化,需要不断地维修。一方面,学校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设备老化,需要更新换代。从2003年到2008年短短的五年间,我们老师的桌面上的电脑就从旧式的CRT显示器更换为液晶显示器,操作系统也从win95更新为win xp。昔日那引以为豪的硬件设备,如课室里的显像管电视机和台式电脑,眨眼就可以送进博物馆尘封,真是计划不如变化快。另一方面,题海战术无疑是当今应对各科笔试的致胜法宝,但各种练习、学案的使用也会往往也会存在不少副作用,除了印刷机的损耗外,还伴有学生保管资料不当易丢失,老师考虑或校对不周造成资源浪费等情况。每年我校单是印刷的开支高达十多万,面对庞大的开支,我们应该对这种教学方式进行深刻的反思,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们教育工作者环保意识的缺失。因而本人认为应将“节约资源”作为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议程,一方面要有主人公意识,印刷费用开支和我们的福利待遇密切相关,每次印刷前多讨论一下,校对清楚,减少犯错也就是在降低的成本;另一方面要有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物归原处的收集资料习惯,不轻易替他们重印资料。教育、教学的艺术并不是用资料的多少来衡量,而在于从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到知识技能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渗透。

(三)管理缺失,技术滞后

作为基础设施的学校教育信息化硬件设备尚且因为各种原因未能及时更新,在这信息千变万化的时代,软件发展日新月异,这样的设备难以跟上潮流。与同期的教育强省相比,我们广州市大部分公立学校都没有专门的课件制作室,学校也没有为教师在网上下载课件、资料等电子资源提供便利途径。这个问题的主要成因是资金、技术和人力缺乏。但这些都难不倒我们热爱教学的老师,很多老师都是自力更生,创造条件。时下很多教学资源网站为我们教学教育交流互动提供很好的平台,前文所述,多媒体的使用有其负作用,因而我们语文学科也会倡导返璞归真,回归文本也不失是一种环保的选择。这些做法都没有跟高效教学构成任何抵触,学校教育教学质量逐年增高:高初中毕业班屡屡荣获广州市高中毕业班或海珠区初中毕业班一等奖。从我校辉煌的教学质量可看出,当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之时,催生出一种更为卓越的管理技术――人性化的管理。

三、我校未来5年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学校办学目标明确,以现代教育观念为指导,基于“为了每一位师生的发展”的办学理念,确立了“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促发展,争创名优学校”的办学思想;制定了“认真、严谨、勤奋、刻苦”的校风和“爱生、律己、严教、精业”的教风。1998年起学校开展了以“自主教育”为主旨的教育改革,2005年9月,我校“自主教育模式”科研课题获广州市第五届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06年6月我校承担的部级“十五”课题“基础教育信息化资源开发应用的有效性研究”的子课题《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自主发展”教学模式研究》获省的课题研究成果一等奖,被评为“海珠区科研先进单位”。2008年12月我校承担的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研究课题《构建师生和谐发展的学校文化》研究已于2011年7月结题。我校承担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9年度教育部规划课题立项《开发中学天文科技STSE校本课程的实践研究》已经通过中期汇报,正在准备结题。学校是全国百所特色高中之一,全国青少年电子制作科普基地、广州市青科协天文专业委员会基地、海珠区青少年天文科普活动基地、广州市“青少年科技教育特色项目”学校、并已成功申报广东省科技特色学校,天文、无线电、机器人是我校科技三大特色。学校被评为2009-2011年海珠区教育系统青少年科普教育工作先进集体。自1979年以来,学校坚持在师生中开展学雷锋活动,坚持把“学雷锋,树新风,创三好”作为素质教育的载体,“雷锋精神与时俱进”已成为学校的德育特色。学校被共青团广州市委命名为“广州市青少年学雷锋活动教育基地”。现在学校正逐步迈向一条“德育立校,科研兴校,质量强校”的办学之路。

我校将继续深化教育改革,继承和发扬我校的优良传统,与时俱进,不断地发展和超越,建成一所环境优美、设施先进、师资精良、质量领先、特色鲜明的名优学校。作为学校的一份子,我们会努力提高教师专业素养,行使赋权增能的权利和义务;挑战自我勇于创新,齐构建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利用网络共同交流,共同营造高品味的校园文化。

参考文献

[1]崔向平、常咏梅、杨彦军、邬晓梅、肖志君“技术启迪智慧”项目对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影响[J].江西:开放教育研究 2012 年第18卷第5期,2012.2

[2]张倩苇 基础教育信息化政策分析:以贵州省为例[J].教育信息化,总第311,2012.12

[3]张学礼、王玉芹、赵敬艳 提升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绩效的思考[J].信息技术

[4]张屹、范福兰、杨宗凯、周平红 我国中学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的测评与预测[J].武汉:加快教育信息化2012 年第 475期(总第 232891 期)

[5]周智男、管韶光 以“数字校园网络”建设为基础全面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J].河北: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第14卷第5期2012年10月

[6]顾小清 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国际标准解读与比较[J].全球教育发展与展望2007年第10期

上一篇:基于认知弹性理论的理科教学原则与策略分析 下一篇:基于企业文化的企业形象塑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