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道德人格及其建构的四大支柱

时间:2022-09-02 07:41:14

青少年道德人格及其建构的四大支柱

摘 要 德育的终极追寻是培养道德人格。青少年道德人格发展是动态建构的过程,体现为由外而内、由低向高的依次递进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健康是基础,教养是外显、情操是内核、理想是动力。

关 键 词 青少年;道德人格;心理建构

作者简介 张绪培,浙江省教育厅原巡视员,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浙江省教育学会会长;王健敏,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

德育的终极目标是使每一个人都形成内在的道德品质,它是个体作出稳定、持久的社会行为的内在机制。而这种发展的基石就是健康的道德人格。从这个意义上说,让青少年学生具有健康的道德人格,乃是德育对于人的发展的终极追寻。

一、道德人格的界定及其心理学意义

什么是道德人格?这个问题是品德心理学中最复杂的问题之一,因而对它的回答也众说纷纭。首先,“人格”一词来自拉丁文“persona”,它的原意是面具。从这一意义上说,道德人格是每个人公开的社会道德形象。其次,把道德人格看成是一系列复杂道德反应的总和。若要判断一个人的道德人格特征,只须观察其在各种社会情境下的道德行为便能确定。再次,将道德人格看作是一种控制行为的内部机制,正是这种内部机制的特质决定了一个人的道德人格。可以说,道德人格是惯常道德行为的模式。几乎所有的人格理论家都赞同把道德人格看成是一种惯常行为,即道德人格可以根据一个人的一惯道德行为模式加以描述。人们在同样情境下反应定势的差异,形成了个人不同的个性特征。正是这些惯常行为模式才有可能使我们对个体未来道德行为作出一定准确性的预测。[1]

美国著名人格理论家奥尔波特1937年出版的《人格:心理学的解释》一书中对人格下了著名的定义:“人格是个体内部决定其独特地顺应环境的那些心理生理系统中的动力组织”。1961年,他将定义中的“独特地顺应环境”改为“特征性的行为和思想”[2]。从奥尔波特的这一定义中可以看出,道德人格不仅是个学术概念,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个体的道德行为与道德动机。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帮助青少年学生建构道德人格有着重要的教育学价值。

教育要关注人的发展,就要在人的心智、情感、德性等多方面为学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形成最初的人格结构。因为有什么样的人格结构,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选择。基础道德教育的核心目标是构建道德人格,道德人格决定着个体在一定情境下的道德行为选择的正确与否。教育的使命就是培养在任何情境下作出正确行为选择的个体,这就是个体内在机制的建立,道德人格就是这一内在的心理结构,道德人格的培育为个体的终身发展奠基。

二、道德人格建构的内在机制

如果说道德人格是个体的惯常性道德行为模式,那么,决定这种惯常性道德行为模式的则是其内在的机制。换言之,道德内在机制乃是道德人格结构的合理内核。

道德人格是个体社会行为内部的心理机制。道德人格不是抽象物,而是确确实实存在着的。正如奥尔波特所认为的,个人决非仅仅是环境的消极反应者,相反,个人行为的产生全在于他的人格结构本身,“人格是隐藏于独特的行为之后和个体中的某种东西”[3]。它是个体作出行为反应的内在机制,是由一定的心理结构组成的,并不断发生着对行为的选择调节作用。可以说,道德人格是某种存在于个体内部激起他或她按照某种方式行动的心理结构系统,即认知、情感、行为,更有意志、信念等要素。在社会环境中,人最初由遗传本能对外部世界作出条件反射,并通过社会学习获得最初的行为反应倾向。由于道德人格体现为惯常的行为模式,一旦形成便具有稳定性。每个人的道德人格不同,其惯常行为也就不同。

道德人格作为一种惯常行为的模式,其形成过程是由个体在环境中的某种行为被稳定化而决定的。人通过社会学习获得驱利避害的行为选择能力,达到自身的安全。依据学习论的观点,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别人对我们生存行为进行奖赏的结果。道德人格的形成可以通过控制给予和不给予奖励的各种形式来加以制约,从最初的条件反射到最终的行为模式,经过了无数次的强化后逐渐内化。

当前,“以学生为本”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关注青少年学生的终身幸福与健康成长,成为生本理念下道德发展的时代诉求。由此而出现了一个新的教育命题,即能够使青少年学生终身受益、并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绝不是知识,而是健康人格。青少年学生具备了健康人格,就有了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昂扬充实的情绪,不仅能够适应环境、勇于挑战,而且善于合作,也就具有了发展的可能与潜力,道德人格建构正是这一目标的具体体现。

三、青少年道德人格建构的四大支柱

青少年学生的道德人格建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随着身心发展而逐步形成发展,并体现为由外而内、由低向高的依次递进过程。由此,健康、教养、情操、理想这四个方面,构成依次建构的四大支柱。

(一)关注健康,打牢基石

健康,作为道德人格发展的基础,包括了身心两个方面。一般来说,健康的身体除了受遗传因素影响外,还与科学的生活方式、合理的营养与休息等密不可分。而健康的心理则体现为积极的心态,对自己有信心,对他人能赞赏。人是社会动物,健康最终体现为积极的社会适应,对社会有信赖,对生活有憧憬向往,并体验到生活的快乐幸福。

既然健康是道德人格的基础,学校德育就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健康。首先,要确立健康第一的生本德育观,研究学生,关注学生的生存状态。比如:有没有敬佩的老师?有没有知心的朋友?有没有心爱的书籍?有没有喜欢的学科?有没有擅长的活动?这些看似很简单的问题,实质上关系到学生的校园生活质量与心理健康状况。其次,努力消解校园中的竞争性环境。弱肉强食是动物的本性,关爱弱者才是人类美德。学校应该禁止以任何形式的分数排队,考分应该成为学生的隐私。消除恶性竞争的学习状态,倡导“快乐比分数更重要”的理念,真正让学生从沉重的学业负担中解脱出来。再次,要营造和谐快乐的幸福校园,还学生一个多元、开放、包容、宽松的成长环境。校园应该成为学生多元发展的土壤,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校园中展示自己的优势特色。

上一篇:体验,实现心灵的自然开发 下一篇:提升主题班会魅力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