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价值观教育范文

时间:2024-04-19 09:55:31

青少年价值观教育

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篇1

【关键词】家庭教育;青少年;人生价值观

1当前青少年人生价值观的现状

1.1 未树立起明确的人生价值观

伴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竞争意识已经得到了人们的认可。由于青少年是人生价值观塑造的关键时期,在这样的环境下,势必会影响到青少年的价值观,使得青少年未充分认识到人生价值观对于人生的作用和影响,不能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1.2 人生价值观的认知和行为相互分离

纵观当前的青少年,普遍都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同时也具有较强的爱国主义精神,但是在实际行动方面还存在不足,更加重视对物质生活的追求。尽管整天号召着要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努力奋斗,但是真正让参与到祖国的边疆地区建设的时候,就会望而却步,未实现认知和行为的相互统一。

1.3 人生价值观判断多杂化

在当前多元化的社会发展形势下,如何树立起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是每一位青少年必须要面对的选择。从青少年自身来分析,他们属于一个多层次的复杂体,不管是价值的认识还是思维判断能力都不成熟,而且会随之周围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2青少年人生价值观形成的因素

2.1 家庭教育忽视了对子女理想的教育

美国哈弗大学心理学家曾对毕业生做过这样一项调查,调查结果表明,仅仅有3%的学生制定有自己长远的目标,其他学生都是只有自己短期的小目标,甚至还有些学生没有目标,但是过去了5年后,那些具备远大理想的学生在自己的岗位上有了自己的一定成就,而那些没有长远规划的学生基本上还是没有什么进步。显而易见,理想是人生奋斗的精神支柱。但是,在家庭教育活动中,很多家长就未认识到理想的重要性,仅仅地要求孩子这次期末考试要考多少分、要考上哪所大学等,没有了远大理想,久而久之,就容易让孩子安于现状,缺乏奋斗的动力。

2.2 教育的方法不恰当,将满足自我需求作为中心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更加注重利益的获取,更加看重自我价值的获取,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较为明显。甚至一些家长在经济利益的诱惑下,更加重视物质追求,忽视了对精神方面的追求,认为理想也大多都是空洞的东西,这些对青少年人生价值观的树立都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2.3 教育内容过于单一,忽视对学生道德教育的培养

在我国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很多家长都将学习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参考指标,这样就会造成孩子的压力非常大,受社会消费观、金钱观的影响,对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形成带来了严重的影响。伴随着社会进步脚步不断加快,更加重视对人们综合素质的要求,也就是说,社会需求的高素质的全方位的人才,倘若家长在对孩子教育的时候,过分重视学生的成绩,忽视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3改变家庭教育方法,实现人生价值观教育

3.1 牢固树立爱国主义的情怀

从广泛角度来讲,家庭教育应该树立起一个总体的目标,即在教育活动中,树立起正确的政治方向,秉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以及社会主义为内容的价值教育在,这样才能够帮助青少年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与此同时,重视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也是很有必要的,以便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思想意识,从而追求更高的理想。

3.2 通过强化人生价值观教育塑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父母对于子女的价值观应该要付应有的责任,通过关注人生观的内容,积极鼓励青少年参加具有劳动性质的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奉献精神和集体意识,通过提倡劳动是道德的逻辑起点。当然,并不是要否定正常的索取,而是强调要做到奉献的双向性,保证权利和义务的统一。

3.3 注重方法上的技巧以及必要的利益引导

如果仅仅通过中国传统扼杀天性方式的教育,必然会导致精神虐杀这样的现象,需要构建 一种具有更大包容性和开放性的教育模式。针对青少年的教育发展需要通过德育教育的新方法进行,例如鲁迅先生曾提到,“开宗第一是理解,第二是引导, 第三便是解放。” 此外需要留给青少年必要的个人空间,成为具有独立思想的人,正确利益的引导也是不可少的,既要承认他们的个人需求又要使其懂得人生价值确定的根据是什么,从而发扬集体精神。

3.4 注重发挥榜样的力量,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父母具有言传身教的作用,对于青少年的启蒙和发展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提高我们家长的自身素质,建立民主科学的全新家庭教育模式是非常必要的。而在这方面,家长也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需要在关心他们的成长的同时关注他们的成人。在家庭教育中,要尽力做到感情上的不偏不倚,做到感性与理性的完美结合。对于青少年价值观的引导不能简单粗暴,而应该注意灵活多变,注重生活化的教育方式,并在提升自我的过程中付诸实践。

参考文献:

[1]李秋芳.家庭教育―青少年行为指导的重要基础[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01)

[2]齐芳.家庭教育在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及对策研究[D].中北大学,2010年

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篇2

关键词:价值观;教育;人性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3)35-0148-01

价值是指客体对主体需要的满足。需要是人类一切生存的基础,因此可以认为价值来自于生活,是能满足人们需要的客体的积极的、好的方面的抽象。价值观是人对价值的核心观点和看法,它在青少年的成长与发展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价值观教育的目的主要在于,教给学生正确评价事物的是非曲直的标准和尺度,使学生形成符合社会进步的,健康、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1 人作为一种文化生命的存在

人终究是有文化的人,人存在于社会文化之中。从人类有了文化开始,人才得以和自然界相区分开来。人的文化生命比人的自然生命更重要,人的文化活动的影响使自然生命在人的个体之间呈现出了很大的差异性,使得各个个别的人在人生大舞台上扮演了不同的角色。人们在各个生命终结时所给的评价也不尽相同。正如司马迁所说,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所以,人的文化存在对人的生命存在起着主导作用。也可以说,正是人的文化存在决定了人的生命本质,规定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文化致力于培养人的完整性,它向人类呈现了一个真善美的理想天地。文化为人类提供了普遍的精神价值和精神家园,使人类具有了真正的安身立命之本,真正将人和动物进行了区分。因此,文化乃是人类的深度生存维度。对人的文化生命的研究,就是在探讨人的生命存在和生命活动本身,也就是人的本质,即探讨人的内在世界。教育应该促使青少年向往高品位的文化生存。

2 人作为一种道德生命的存在

道德是社会中调整人与人之间、人与组织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行为规范。它以善、恶、美、丑、公平、自私等来评价人的行为。道德与人的现实生活存在密切的关系,它是调节人与人之关系的尺度。道德是一种不同于法律的社会规范,是人的生存根基。“从人的本性和人的需要出发,形成关于社会生活的共识。道德生活才是符号人性的,是人的真正需要所在,它可以帮助现代人们走出孤独、找回人生的意义。”人类社会正是因为有了道德,才让陌生人之间能够相互信任,才能让不同的人之间实现平等,从而使社会成为一个完整的统一体。而这是动物世界所不能够。当然,道德本身并不是目的,“不应该把道德看成是目的,而应该看成为通向美好生活的手段。”所以,道德是人性的体现,道德规范根植于人性的追求。道德价值观教育就应该符合人性,贴近人们的先生生活。如果教育脱离它的人性论基础以及现实生活的根基是,它就沦为空洞的口号和空壳。

3 人作为一种意义生命的存在

德国思想家赫舍尔说“人的存在从来就不是纯粹的存在:它总是牵涉到意义。”意义是人类得以存在的依托,是人的精神家园。一个人精神是否健全,其标志之一就是它是否意识到他是“意义”的生命存在。意义决定了人的存在和发展的方向,同时也正是由于人的存在而验证了意义。意义是对人眼前利益的扬弃和超越,是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保证。有意义的存在“包括满足需要和欲望,包括一个人的能力的实现以及对超越这些能力的渴望,包括获得真、善、美、友谊以及使人意识到困惑而不是自我满足的避风港的感受。”因此,意义的世界是一个超越的世界,又是一个现实性和理想性相互结合的精神世界。在现实世界,人总是有迷茫和困惑的,而对它们的超越使得生活、人生更富有乐趣和情趣。每一个社会都希望有一套完整的意义系统,意义的构建要靠价值观教育。然而意义本身并没有统一的标准,这就使对意义的追求显得格外具有魅力。

4 人作为价值生命的存在

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价值观的指引,要过怎样的人生才是有价值的,是人们经常思考的问题。人的文化生命存在着价值取向和理想追求,动物则没有文化生命,不存在价值追求的问题。荀子说“水火有气无声,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二无义,人有气有生亦且有义”,主席说:“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这为人的价值取向赋予鲜明的时代内容,使之具有了明确的指向,构成了价值体系的核心内容。价值取向是历史的产物,体系时代精神。如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体现了新的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新的价值体系。教育要在引领青少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总之,改革开放之后,随着西方价值观的引进,青少年出现价值理性的迷失,终将导致生命意义的失落,道德的沦丧,灵魂的孤独和精神的煎熬。因此,为了引导广大青少年正确理解生活、提升精神价值,迫切地需要对他们进行人生价值观的教育。社会呼唤人性的回归,将人的人文生命置于价值观的首位,使得青少年追求一种有文化的生活、有良好道德、有意义并且有价值的人生。

参考文献:

[1] 麻美英.现代社会的失范和规范的重建[J].浙江社会科学,2000,(5).

[2] 克里夫・贝克(加).詹万生(译).学会过美好生活――人的价值世界[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

[3] 赫舍尔(美).隗仁莲(译).人是谁[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

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篇3

关键词:行为主义;情感态度;价值观;强化

一、引言

最近的贵州毕节四兄妹自杀悲剧事件,让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应该负起什么样的责任,近期报道的江西初中生殴打小学生的事件,让我们思考如今孩子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到底是怎样的?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希望,很多年前梁启超先生说过“少年强则中国强”,发生如此之多的青少年自杀事件,怎能不让我们惋惜!从这些现象折射出社会、家庭和学校对青少年的生命教育、心理教育、挫折教育都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是没有对青少年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做正确的教育引导。

二、行为主义理论

1913年,以《行为主义者眼中的心理学》一文的发表为标志,华生创立了行为主义学习理论[1]。他认为人类很多的行为都是通过后天建立的刺激-反应所形成的。下面简要介绍以巴甫洛夫、斯金纳和班杜拉为代表人物的行为主义理论。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是指一个刺激和另一个带有奖赏或惩罚的无条件刺激多次联结,可使个体产生无条件反应。斯金纳主认为操作性条件反射式对生物的自发活动进行强化而形成的条件反射。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一个人的言语行为技能、情感、态度品德等内容是通过对社会环境中他人(榜样)的观察模仿而获得的,所以特别强调榜样的示范作用。

三、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影响

在家庭教育中,青少年通过对父母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的观察从而有意的去模仿父母,可以避免来自父母的惩罚和维持与父母的情感,还可以使用类似于父母的行动去控制周围环境。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是说教育者自身行为端正,受教育者就会跟着学;教育者自身行得不正,就是强令受教育者也不会行得端[2]。

(一)父母的婚姻观对青少年的影响。家庭教育中父母的行为会影响孩子的,稳定的家庭和睦融洽的气氛会熏陶、感染、塑造孩子的心理健康,积极推动青少年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生活在家庭和睦的青少年,他们会以父母的这种婚姻价值观作为自己的婚姻价值观。

(二)父母吸毒行为对青少年的影响。吸毒己成为当今世界最严重的杜会问题之一,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对的态度会影响青少年对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用行为主义可以解释这一行为,当父母以吸毒作为自身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时,青少年会模仿并赞成这一观点。吸毒的父母没有时间去关心青少年,没有尽到父母对青少年关爱、引导、抚养等的责任。

(三)父母的教育方式对青少年的影响。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对青少年不当的赞扬方式对他们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产生直接的影响。若父母赞扬青少年的方法不当,可能膨胀青少年的自大的心理,也有可能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不良后果。父母对青少年的教育方式应该从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目的出发,父母应该根据具体的成就对青少年具体的赞扬,而不是空洞的赞扬,因为这种方式的赞扬会使孩子产生自己很自负的心理,这样的人进人社会后,一旦遇到挫折或者困难不能解决时,他或她之前建立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就会瞬间崩塌,从而心里受到打击和创伤,出现不理智的选择。所以,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一旦形成某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话,对其以后的生活和工作是很重要的。正面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人对生活和人生充满热情,能够积极乐观的面对人生中遇到的各种挫折;负面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人消极的生活着,对自己的人生感到一片黑暗,因受不了各种挫折而做出错误的选择,从而表现出不良的社会行为。

四、提出应对策略

家庭教育中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人,他们的大部分行为都是通过观察和模仿父母的行为来获得。所以要改变青少年的不良行为就应该从改变父母做起。首先,父母应该终身学习,不断的修正和完善自我,塑造良好的行为习惯。父母只有将自身打造好,才能言传身教,为孩子提供良好的行为教育。其次,父母树立良好榜样,内化青少年的行为准则。青少年是通过父母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观察学习来形成自身的相似于父母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所以家庭教育中父母应该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为孩子的情感、价值观和信仰提供观察学习的模型。最后,父母对于青少年的良好行为要及时强化,应避免重复练习。

五、结语

本文从行为主义的视角下探讨家庭教育对青少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影响。家庭教育中父母是青少年的第一任教师,规范好自身的行为习惯,价值观才能为青少年树立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本文只是从家庭教育现象中分析父母对青少年的影响并提出应对策略,影响青少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的因素并没有分析,可以留待后续做进一步的研究。

作者:曾睿 刘芸 单位:江西师范大学传播学院

参考文献:

[1]赵忠心.家庭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69.

[2]江雪.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及其对家庭教育的启示[J].教书育人,2011,06:25-27.

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篇4

关键词:甘南少数民族;青少年;生态价值观

一、把理论知识融入到实践生活中

进行生态价值观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让青少年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生活中,提升青少年的实践生活能力,要想把理论知识有效融入到实践锻炼中,就需要结合当地青少年的实际学习需求合理安排学习课程,定期为学生举办多元化的实践活动,这样不仅能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还能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理论知识的记忆,从而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提升自己的生态道德素养。实际上,实践活动的根本目的并不是科学分析并运用每一项理论知识,而是在于实践本身的意义,学生对生态价值观的了解并不能只停留在记忆中,还要积极落实到实践生活中。进行生态价值观教育的主要作用是辅助本地区的青少年形成良好的生态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本地的生态环境现状,从而推动本地经济的健康长远发展。假如我们对生态价值观的教育只停留在记忆方面,就会导致本地的青少年缺乏真正的生态价值观,无法形成正确的生态道德意识,也无法把生态价值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二、充分发挥显性教育和隐形教育的重要性

这种教育模式主要适用于生态价值观的教育过程中,主要指在教育过程中,不仅可以通过普通的教育模式传授给青少年基本的生态价值观知识,还要通过相应环境的影响,让青少年逐渐形成正确的生态价值观,从而有效提升本地区青少年的生态价值观教育效果。尽管德育教育可以划分到理智课程中,但是我们对青少年的德育教育不能仅仅局限在学校的课堂上,另外,我们可以通过学习隐形材料中的相关知识完成德育教育的最终任务,因为隐性课程是一种真正的道德教育课程,是一种比其他任何正规课程都更有影响的课程。”

三、在核心思想的指引下注重与其他学科的相互渗透

这种教育模式主要是指在青少年的生态价值观教育活动中,我们应该树立一个核心思想,即可持续发展观,并在此核心思想的指引下加强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比如加强与思想政治课的交流沟通,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升生态价值观的教育效率,让甘南少数民族地区的青少年形成良好的生态价值观念。具体如下:

首先,我们需要把生态价值观融入到思想政治课中。随着人们生态意识的不断增强,生B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出来,作为思想政治课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培养青少年的可持续发展观成为了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工作,要想认真落实这一观念,我们就应该结合不同课程的不同教育需求,有针对性的完善生态价值观教育工作。

其次,不同学科之间相互作用,共同推动生态价值观的教育。因为不同学科对于人类的分析角度不同,因此我们可以尝试以青少年为主要研究对象开展人类行为的研究工作。上文中提到要把生态价值观融入到思想政治课中,同时还要结合其他学科的不同特征,把生态价值观教育融入到其他学科中,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成效。我们不能把生态价值观教育硬性融入到其他课程中,通过寻找生态价值观教育与其他课程之间的关联有效提升生态价值观的教育效率。

四、提升青少年的综合素质,加强生态价值观教育力度

生态价值观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确保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处,让人与自然之间形成良好的关系,提升青少年的综合素质,促进青少年形成良好的生态价值观。具体如下:

首先,真正落实青少年的生态价值观教育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提升青少年生态价值观的主要方式,它的教育模式、教育内容直接关系到青少年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还关系到青少年生态价值观教育的成效。所以,我们应该结合当地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现状,制定科学合理的生态价值观教育方案,通过长时间坚持教育,让生态价值观深入人心,让青少年形成良好的个人价值观念,帮助青少年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念,提升青少年的自身道德水平,从而为本地的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做贡献,还能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进而推动我国社会的长远健康发展。

其次,加强德育教育,提升青少年的自身道德水平。学校的教育方案关系到青少年的德育教育水平,青少年的德育教育工作是学校的教育重心。在以往的生态德育教育过程中,教育工作者过于重视青少年的生态道德水平,忽略了青少年生态道德以及求善意识的培养。所以,在我们的生态价值观教育工作中,我们不仅要重视青少年的自身价值培养,还要重视青少年的生态价值观念培养,这样才能有效提升青少年的综合素质,有助于培养正确的青少年生态价值观念,从而有效推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最后,从美育方面加强青少年的生态价值观培养力度。学校教育不仅要重视学生的智力提升,还要注重学生的美育力度,让学生内外兼修,不仅形体美,还要有内在美。我们可以尝试从美学角度不断提升学生的自身修养,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美学教育水平,进而有效提升青少年的生态价值观教育成效,通过多元化的教育模式不断提升青少年的生态价值观,推动人与自然之间的长远发展。

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篇5

〔关键词〕家庭性教育方式;自尊;性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6)13-0010-04

一、问题提出

青少年处在性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树立良好的性价值观是青少年性心理发展的重要环节[1]。所谓性价值观是指对有关性问题的较为稳定的看法和态度[2],青少年时期的价值观对之后的人生将产生重大影响。信息时代的今天,关于性的信息鱼龙混杂,更需要良好的性教育来促进青少年形成良好的性价值观[3],以帮助他们顺利成长。在以往的研究当中,研究者们相继探讨了各种社会因素对青少年性价值观发展的影响。就家庭方面而言,有研究者从家庭结构、家庭教育、家庭关系和家庭流动四个方面具体分析了家庭功能对青少年性价值观的影响,并认为家庭是青少年性价值观发展的重要载体[4]。就学校教育而言,有研究者通过实证分析发现,性道德教育对青少年性道德价值观和产生了显著的正向影响,因而实施适当的性道德教育十分重要[5]。除此之外,也有研究者从更广阔的社会文化视角出发,认为社会阶层、社会性别和社会群体构建了青少年的社会角色,社会文化通过规范个人角色使个体选择符合自身需求和社会规范的性道德价值观[6]。就国内的研究而言,有关性价值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大学生群体[7,8],而少有针对中学生群体的研究。

此外,就家庭与性价值观的关系研究而言,已有的国内外研究着重探讨了家庭教养方式对青少年性教育结果的影响。家庭教养方式是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概括,是父母在教育子女时的言谈、举止和态度方面相对稳定性的行为风格,是在家庭感情氛围中表现出来的,儿童的态度、感受、认知和一般行为可能反映出家庭中占优势的感情氛围[9]。Van De Bongardt等人[10]通过纵向研究发现,在丹麦青少年的性规范意识发展中,父母和孩子的交流起着显著调节作用。而国内研究者王争艳等人则发现,孩子与父母关于性话题沟通的开放性对青少年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对不赞同过早的态度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11]。这些结果都说明积极的家庭性教育方式对青少年的性价值观会产生积极影响。

家庭性教育方式对青少年性价值观的影响通过什么机制发挥作用呢?国外的相关研究发现,自尊同家庭教养方式联系非常紧密。所谓自尊是指个体不断以有价值的方式应付生活挑战的状态[12]。如Bulanda和Majumdar[13]发现,感知到的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对孩子的自尊水平有很高的预测力,即良好的亲子关系能够使孩子有更高的自尊水平,而父母与孩子关系的好坏很大部分是家庭教养方式的体现。通过进一步研究,Taylor[14]等人发现,自尊同家庭教养方式存在显著的正向联系。于此同时,国外的另一些研究相继发现自尊水平同青少年的危险存在显著负向关联,危险背后的根源则是不当的性态度和性价值观[15-17],故可以假设自尊水平也能够正向影响性价值观,即自尊水平越高,性价值观越积极。因而,家庭性教育方式作为家庭教养方式中同青少年在性议题上互动的突出表现,也应该同这些变量存在显著关联,于是可以假设自尊在家庭性教育方式对性价值观的影响中存在中介作用。然而,之前的国内外研究并没有做相应的机制探讨。

综合上述的国内外研究,本研究假设:家庭性教育方式对青少年性价值观有显著的正向影响,青少年的自尊在其中起中介作用。

二、方法

(一)被试

相对于初中阶段而言,高中阶段是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18]。故采取方便取样的方法,选取重庆市区的5所高级中学,共900名高一到高三的学生,剔除有遗漏项的问卷,共得到有效问卷774份,回收率为86%,符合测量学要求。其中男生为363人,占46.9%;女生411人,占53.1%。高一333人,高二301人,高三140人。被试平均年龄为16.23岁。

(二)研究工具

1.父母性教养态度问卷

本研究使用的“父母性教养态度问卷”由叶君玲和陈国彦[19]编制,并结合大陆中学生特点进行了修改。该问卷将父母性教养态度分为“父母与子女的性议题互动”及“管教方式”两个维度。问卷共26题,其中前16题为“亲子性议题互动”、后10题为“管教方式”,前者主要指父母与子女在性相关议题(如性的发育、避孕等)上的交流和沟通方式,而后者则为父母与子女的一般互动方式。问卷采用李克特1~5分评分,问卷得分越高代表父母的性教育教养态度越趋于正向积极,反之越消极。本研究中该问卷总的一致性信度为0.915。

2.自尊量表

本研究使用申自立和蔡太生[20]修订的“Rosenberg中文版自尊量表”测量被试的整体自尊。该量表是自尊测量的经典量表,由10个项目组成,采用1~4分计分,分值越高表示自尊程度越高。本研究中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01。

3.青少年性价值观问卷

本次研究所使用的青少年性价值观量表取自骆一编制的“青春期性心理健康问卷”中的“性价值观分问卷”。该问卷采用1~5分计分。问卷共包括9个题项,分为“性观念”和“性态度”两个维度。本研究中该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92。

(三)施测程序

本研究由心理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担任主试,利用学生班会课时间,在课堂环境下,由主试统一宣读问卷指导语,并发放问卷填写,然后由主试统一回收问卷并进行统计分析。

(四)数据分析

在剔除含有遗漏项的废卷之后,将数据输入SPSS21.0软件,并使用该软件进行相关分析,之后使用AMOS17.0软件建立结构方程模型进行中介效应分析和Bootstrap法检验。

三、结果

(一)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由于本研究的数据全部由问卷收集,可能存在共同方法偏差,故需要进行共同方法偏差检验[21]。采用Harman的单因素检验法进行分析,设定公因子数为1[22],结果发现模型拟合指数(X2/df=221.30,RMSEA=0.27,NFI=0.51,CFI=0.62,GFI=0.66)不理想,这表明本研究数据不存在严重的共同方法偏差。

(二)家庭性教育方式、自尊和性价值观相关分析

对家庭性教育方式和性价值观的各个维度以及自尊总分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发现,自尊总分其他两个文件的各个维度均呈显著正相关,而家庭性教育方式与性价值观之间的各个维度也均呈显著正相关,具体的数据见表1。

(三)中介效应分析

以家庭性教育方式为自变量,性价值观水平为因变量,自尊水平为中介变量构建中介模型,具体模型见图1。输入数据分析后发现,发现各个路径系数都显著且模型拟合度较好,具体数据见表2。为进一步检验性教育需求的间接效应,根据温忠麟等人的建议,使用Bootstrap法对间接效应进行检验[23],结果如下页表3。由表中数据可以看出,Bootstrap置信区间的上限和下限之间不包括0,因而该模型的间接效应显著,间接效应值为0.08,且中介效应和直接效应的比值为0.11,这说明该模型自尊的部分中介效应显著。

四、讨论

(一)家庭性教育方式与自尊和性价值观的相关

本研究结果显示,家庭性教育方式与自尊和性价值观的正相关都显著,该结果既进一步验证了已有研究,又进一步扩展了已有的研究结论。已有研究证明了家庭教养方式同自尊和青少年价值观存在相关,但是并没有进一步深入探讨性教育方式和性价值观的相关。本研究更加深入地描述了自尊同家庭教养方式和青少年价值观的正向影响关系,而造成这种正向相关关系的原因可能是积极的家庭教养方式能够让处于自我认同发展的青少年更好地接纳自我、表达自我,从而产生更高的自我认同水平和更高的自我价值感。自我认同以及自我价值感都是自尊水平的重要体现。同时积极的家庭性教育方式能够让青少年更开放地在家庭环境下谈论性方面的议题,正视性发育和两往方面的困惑,树立积极的性价值观,故三者都应是正相关关系。

(二)自尊的部分中介模型

本研究发现,家庭性教育态度对性价值观具有积极的正向影响。这也进一步验证和扩展了之前研究的一些结论。一些研究相继发现,父母教养态度会对孩子的价值观产生影响,但是都没有详细阐述这种影响产生的机制和原因。本研究更进一步地研究了父母与孩子在性方面的议题的互动,即家庭性教育态度和性价值观的关系之后,通过纳入自尊作为中介变量发现,自尊可以作为家庭性教育态度对孩子性价值观影响的有效机制,且该作用模型为部分中介模型,故家庭性教育方式不但可以直接影响孩子性价值观的水平,同时还可以通过自尊的中介作用,正向影响孩子的性价值观水平。而造成这种现象可能的原因是积极的家庭性教育方式本身就能促进孩子更好的表达性方面的议题,同时这种促进也能作用到孩子的自尊水平上,而高自尊的个体对自身和环境会拥有更大的包容性以及更高的自我价值感,会产生更积极的价值观,具体到性的议题方面,便是更加积极的性价值观。

(三)研究意义与不足

本研究发现了自尊对家庭性教育方式和青少年性价值观影响的部分中介作用,故在今后的性教育实践当中,一方面要更加重视家庭的作用,将家庭作为青少年性教育的第一阵地,培养父母积极的性教育态度。在这方面,近年来已经陆续有国内外的研究者进行了相应的实践,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此外,本研究还发现了自尊的部分中介作用,故在家庭的性教育当中,要更加重视对青少年自尊水平的培养。例如营造宽松、融洽的家庭氛围,鼓励孩子坦诚自己在性相关议题方面的困惑,父母不要忌讳谈性让孩子明白性并不可耻,而是人类发展的必然现象。

本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例如取样方式为方便取样,所得的结果外在效度可能存疑。另外自尊的部分中介效应尽管显著,但是值较小。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本研究测量的是青少年的整体自尊,若是测量青少年在性方面的自尊水平可能会得到不同的结果。另一方面可能是本身家庭性教育方式对青少年的性价值观影响就很大,自尊对性价值观的影响只能起到补充作用。最后,家庭性教育方式问卷使用由台湾学者编制,其信效度和大陆文化的适应性仍需要进一步验证。未来一方面可以更加细致地研究不同类型的自尊同家庭性教育方式和性价值观的关系,另一方面需要开发更有效适合本土特点的测量工具。

主要参考文献

[1]徐震雷. 青少年性教育是什么[J]. 中国性科学,2011,(02):3.

[2]骆一,郑涌. 青春期性心理健康的初步研究[J]. 心理科学,2006,(03):661-664+657.

[3]林岳新,杨小松,魏传英. 新媒体对青少年价值观形成影响的调查[J].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4,(01):22-28.

[4]沃文芝. 社会变迁视角下家庭对青少年性价值观的影响[J]. 中国性科学,2013,(05):71-73.

[5]王进鑫. 性道德教育对青少年性道德价值观影响研究[J]. 中国青年研究,2011,(02):60-65.

[6]王进鑫,沃文芝,程静. 社会因素对青少年性道德价值观的影响[J].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2,(05):81-86.

[7]马晓婧. 从大学生同居现象透视当代青年的性价值观[J]. 学术交流,2009,8:203-205.

[8]田蕾. 当代女大学生的恋爱观和性价值观[J].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2):263-265.

[9]徐慧,张建新,张梅玲. 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发展影响的研究综述[J]. 心理科学,2008,31(4):940-942.

[10]Van De Bongardt D,De Graaf H,Reitz E,dekovic M. Parents as moderators of longitudinal associations between sexual peer norms and Dutch adolescents’ sexual initiation and intention[J]The Journal Of Adolescent Health:Official Publication Of The Society For Adolescent Medicine,2014,55(3):388-393.

[11]王争艳,赵冬艳,雷雳. 亲子性话题沟通风格对青少年和性态度的预测:依恋的调节效应[J]. 心理学报,2007,(06):1063-1073.

[12]张灵,郑雪,温娟娟. 自尊的心理结构与作用[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124-130.

[13]Bulanda R E,Majumdar D. Perceived parentCchild relations and adolescent self-esteem[J]Journal of Child and Family Studies,2009,18(2):203-212.

[14]Taylor A,Wilson C,Slater A,Mohr P. Self-esteem and body dissatisfaction in young children:Associations with weight and perceived parenting style[J]Clinical Psychologist,2012,16(1):25-35.

[15]Ethier K A,Kershaw T S,Lewis J B,et al. Self-esteem,emotional distress and sexual behavior among adolescent females:Inter-relationships and temporal effects[J]Journal of Adolescent Health,2006,38(3):268-274.

[16]Greene M L,Way N. Self\esteem trajectories among ethnic minority adolescents:A growth curve analysis of the patterns and predictors of change[J]Journal of Research on Adolescence,2005,15(2):151-178.

[17]Shrier L A,Harris S K,Sternberg M,et al. Associations of depression,self-esteem,and substance use with sexual risk among adolescents[J]Preventive Medicine,2001,33(3):179-189.

[18]陈丽君. 当代青少年价值观的特征及相关研究[D]. 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8.

[19]叶君玲,陈国彦. 父母性教育教养态度与子女性知识之相关研究――以高雄市国小六年级学生为例[J]. 性学研究,2012,(02):13-46.

[20]申自力,蔡太生. Rosenberg 自尊量表中文版条目 8 的处理[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8,22(9):661-663.

[21]杜建政,赵国祥,刘金平. 测评中的共同方法偏差[J]. 心理科学,2005,(02):420-422.

[22]周浩,龙立荣. 共同方法偏差的统计检验与控制方法[J]. 心理科学进展,2004,12(6):942-950.

[23]叶宝娟,温忠麟. 有中介的调节模型检验方法:甄别和整合[J]. 心理学报,2013,(09):1050-1060.

[24]Milevsky A,Schlechter M,Netter S,et al. Maternal and paternal parenting styles in adolescents:Associations with self-esteem,depression and life-satisfaction[J]Journal of Child and Family Studies,2007,16(1):39-47.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心理学部,重庆,400715)

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篇6

青少年是社会主义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的主要力量,我国历来对于青少年的教育和培养十分重视。目前随着时代的发展,在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的过程中,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越来越受到思政工作者的重视。在内蒙古的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教育中,突出了青少年的主体地位,培训过程突出了实践的本质。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充分和青少年的思想特点相结合,使社会主义价值观成为青少年认识和解决人生难题的重要途径。本文对内蒙古青少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过程进行了研究,阐述了内蒙古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培养现状。

【关键词】

内蒙古;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

【基金项目】

本文为集宁师范学院科学研究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内蒙古地区少数民族文化德育价值研究”(编号:jsky2016031)成果。

我国广大的青少年是接受素质教育的主体,搞好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基本保障。青少年是将来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和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由于青少年处于特殊的年龄阶段,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都处在一个没有发展完全的状态,因此,利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品质进行塑造和培养,是青少年发展成长的一个重要环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内涵和精神底蕴融入到青少年的成长中,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日益多元化的社会观念中去引领、整合青少年的思想和行为,让青少年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去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蒙古自治区认真贯彻党的十、四中全会的精神,在青少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工作中理论结合实际,紧扣时展的脉搏,在青少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工作中作出了一定的成绩。

一、青少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述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和阐明。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到当前这个阶段的必然趋势。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水平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物质文明发展到一定高度后,有关精神文明的建设也必然引起人们的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中而凝练地表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在党的十报告中,第一次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达方式,即“二十四字”表达形式:“富强、民主、……友善”等。这二十四个字十二个词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概括,是需要每一个中国人都为之努力的核心价值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过程中,针对不同的群体,有着不同的教育途径,在青少年中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活动内涵。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近年来,在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有着很多专家进行着不同角度的研究。而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针对青少年的培育方面却有着一定的不足。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与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之间既有一定的联系又有一定的区别。这种区别主要体现在,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涵盖的面非常广,包括青少年思想、品德、心理、行为模式等多方面。而在青少年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精华的阐述。从理论上说,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涵盖了对青少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教育。

二、当前青少年的思想政治现状与推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临的挑战

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青少年的价值取向出现了功利化的趋向。与过去的注重理想和集体利益的取向不同,目前的青少年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越来越有功利化的倾向。对于个人的利益和眼前利益比较关注,对于社会价值的判断标准也不是以为社会付出多少来衡量,而是把能否做到自我满足为人生价值的衡量标准,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环境给青少年带来的影响。而且当前的青少年在价值取向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多元化趋势。而不仅仅是传统的以马克思主义思想独大的局面。一些享乐主义和不劳而获的思想或标新立异或自成一家,使青少年的思想政治工作出现了新的难题。由于目前的学校教育中,政治教育普遍冷淡化。一些教师自身的政治素养就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并没有深入的研究。高中大学的政治教育课仅仅作为一种获得分数或升学的手段,而失去了为学生进行政治教育的功能。马克思主义并不能被活学活用,而是作为考试的内容而被记忆。因此,一些青少年在政治情感上趋于冷淡化,人生态度缺乏正确的思想引导。因此可以说,当前青少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面临着一定的危机,物质生活的丰富和信仰的缺失使青少年在人生旅途当中缺乏应有的方向。

三、内蒙古自治区青少年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情况

(一)紧扣价值观念的教育主题,彰显时代特色。

内蒙古在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经验,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通过对于多年来相关社会主义政治工作方面的经验,结合了本地青少年思想的特点,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培育和践行这一主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刻的开展活动。在针对青少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过程中,丰富活动的开展和精神文明方面的建设是内蒙古地区的特色。这些教育教学活动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并且符合青少年身心成长的发展需求,因此受到了广大青少年的热烈欢迎。青少年在这些内容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树立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信心,对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并且通过这些教育活动抒发自己爱国爱家的情感,陶冶了自己的情操,锻炼了自己的思想品质,加强了作为社会主义建设后备军的使命感。内蒙古地区针对青少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活动升华了青少年的情操观念,对他们的品质进行了一定的砥砺,成为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平台。在学习和实践中很好地继承和发扬了过去的教育传统,拓宽了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框架,形成了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主题模式,彰显了鲜明的时代特色。

(二)通过“两个转变”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性。

在卓有成效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推广活动中,内蒙古自治区通过“两个转变”的行动,促使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效率的提高。在这两个转变中,一是将口号变为实际行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教育不仅仅是理论上的宣讲和口头的说明,在青少年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也不仅仅是靠几句口号就能完成的实践活动。为了使内蒙古青少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培育和践行具有一定的有效性,内蒙古在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进行了专项的教育模式的改革。对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践行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和规范,在规定中对于各项工作的开展要求更加贴近青少年的实际需要。因此,针对青少年的思想教育工作具有了一定的实践标准,并且形成了一定的规范,使针对青少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有了一定的着力点,有利于实现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培养目标。二是从偏语言管理到行为服务的过程。对于青少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教育,不能仅仅依靠程式化的语言的教育管理,而应该使老师以身作则,切实发挥老师的主观能动性,使老师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学生树立榜样。通过不断整合青少年的活力,来使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自觉的践行。

四、结语

青少年作为将来的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和接班人,应该加强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引导与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其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先进性,对于青少年有着强大的感召力、凝聚力和引导力。内蒙古自治区紧贴时代脉搏,从青少年的实际情况出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为主题,对青少年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进行了充分的教育,这些活动的开展证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性,并对青少年的健康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作者:赵永文 单位:集宁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王玉红.内蒙古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探索[J].赤峰学院学报,2015,2

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篇7

【关键词】青少年;价值取向;特点;影响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匹配的价值体系也逐渐清晰与完善。青少年的价值取向也慢慢从多元复杂性走向一元引领下的多元发展。由于当前青少年所处的是一个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他们可以凭借信息技术充分表达和交流自己的价值选择和展现自我个性文化。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如何将历史的接力棒接好是当今青少年的时代责任,只有拥有正确的价值取向才能走在时代的前列,才能肩负起历史的重托。

一当前青少年价值取向的特点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的价值取向,对未来社会的主流价值取向产生着重要影响。当前青少年在物质生活普遍提高的同时,精神生活也出现了积极态势。他们努力开阔眼界和拓宽自己的知识面,锻炼各种能力,以便更好地适应竞争和社会。但当代青年的人生价值观又是复杂多元的,由此出现一些消极的现象,具体有如下几点:第一,以自我为中心,利己主义思想严重。有这类问题的青少年,其基本特点是以自我为中心,以个人利益作为思想、行为的原则和道德评价的标准,对学习、生活的片面化认识和追求,考虑问题不周全,造成遇事行为偏激和出现消极后果。第二,以享受为目的,拜金主义思想泛滥。将金钱当作人生的唯一追求和最终奋斗目标。很多青少年在校不认真读书,走向社会只求索取不讲奉献,消费互相攀比。第三,对人生行为选择的理性认识低下。在认识与实践上有比较大的差距,言行脱节。反映出学校教育在德育方面重视灌输,轻视行为训练。

二影响青少年价值取向的策略

第一,学校教育对青少年价值取向的影响策略。教育家说,教育是心与心的交汇,是灵魂对灵魂的告白,是生命节律的振动。首先,学校可以通过多样的价值观教育,让学生分辨正负,比如集体主义和利己主义并不完全对立,可以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相结合。其次,在价值观的教育方法上必须多样,除了课堂灌输之外,还应从实际操作出发,让学生受到感染,潜移默化地将教育内容转化为自身素质。第二,家庭教育对青少年价值取向的影响策略。现实生活是价值观教育的基础,对于价值观的学习要从实践中来,也要回到实践中去。家庭教育有学校教育不可取代的优势。父母可以更好地对子女从思想和行为层面上给予引导。学校也应该多和家长取得联系,形成教育合力,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第三,社会教育对青少年价值取向的影响策略。社会教育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补充,发挥社会资源的优势,引导青少年建立良好的价值取向和思想道德品质。比如在寒暑假期间,社区或者青少年宫可以组织带领青少年参观历史博物馆、革命基地等,认识历史,不忘初心。或者可以邀请曾经在人生道路上错误选择的人员到学校现身说法,给青少年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心路历程,警醒青少年反省并规范自己的行为。综上所述,在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背景下,必须重视青少年价值观的培育工作。通过社会、家庭、学校三位一体的教育合力引导青少年形成正向的价值观念。只有不断地开拓创新教育手段和教育途径,持之以恒、循序渐进地落实价值观教育,才能从根本上改变青少年的不良价值观念,提升他们的个人品德修养。

参考文献

[1]胡献忠.建国以来共青团培育青少年价值观的经验、反思与启示[J].中国青年研究,2015(12)

[2]李辉.关于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几点思考[J].中国青年研究,2013(4)

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篇8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科学内涵;有效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9-0283-02

价值观是一个人价值目标和价值标准的总和,价值观决定了人行为的心理基础。随着经济社会全球化的深入影响,多元的文化和价值观对人们的影响日益加深,青少年时期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所以培育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崇高的价值观不仅是教育工作者的重任,更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在情况严峻的形势下,树立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工作变得十分重要。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也是“兴国之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因此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主流价值观。然而,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学术界尚未达成统一共识[1]。徐国民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人们对社会主义最根本、最核心的观点和看法,贯穿于社会主义的学说、运动、制度和形态之中,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价值驱使和内在要求,是一个相对稳定的概念[2]。毕孟琴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社会对人类未来社会价值的基本看法和总体要求[3]。田海舰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那些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居于统治地位、起指导作用、能从最深层次科学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一问题,并在马克思理论体系中占据核心地位的价值理念[4]。

综合以上观点,本研究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十分丰富的思想内涵,它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主题思想,以“以人为本”为起点和归宿,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和灵魂,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本道德准则,以“集体主义”为重要原则,以“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最终诉求,这六个方面相辅相成构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在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工程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发挥着统帅作用,是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精神力量和强大动力。

二、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缺失的现状

现在中国社会正处于急剧转型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环境方面都发生着剧烈而深刻的变化,面对着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新格局,人们的价值观也随之发生着巨大的变化。青少年是祖国发展的未来、民族进步的希望,青少年时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所以,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如何引导青少年平稳过渡这一关键时期,并且帮助他们树立健康的价值观是一项艰巨的社会任务。但青少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展不均衡,这种发展的不均衡主要表现为不同个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展的年龄分布不平衡、相同年龄不同个体间发展的也不平衡,甚者存在部分青少年有一些不良的倾向。产生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理想信念的迷失与淡漠

科学的、崇高的理想信念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它将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创造力,鼓舞人们的斗志,振奋人们的精神[5]。盲目的、低级的理想信念则是成才道路上的绊脚石。形成正确的、崇高的理想信念对当今的青少年来说尤为重要,因此,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崇高的理想信念,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帮助他们走向成才之路的关键环节。

(二)价值取向的扭曲与颠倒

伴随经济全球化的步伐,人们的思想也日益受到多元化价值观的影响而趋向复杂。西方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大肆入侵,使得原本勤劳致富、艰苦奋斗的优良品质逐渐被丢弃,相反的是拜金主义、贪图享乐、唯利是图、浪费挥霍等不良思想,混淆了是与非,美与丑的标准[6]。

(三)道德素质的滑坡与匮乏

近些年,青少年不尊敬父母、师长的情况屡见不鲜,更有甚者步入歧途,犯下罪行;还有一些青少年在公共场所乱写乱画、破坏公物、在禁烟场所肆意吸烟等破坏公共环境的行为更是司空见惯;还有不少青少年犯下偷盗、伤害他人等罪行,近几年来,青少年的犯罪率居高不下,并呈现上升的趋势[7]。这些现象都表明,青少年道德素质的滑坡和匮乏。

(四)荣辱观念的偏差与错位

我们在青少年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建设培育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对于这些存在的问题我们更不要忽视。第一,青少年的荣辱观培养呈现重大节、轻小节的状况,第二,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认识与实践的不平衡;第三,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行为评价缺乏统一标准。

(五)责任意识的缺失与逃避

由于受到社会大环境中不良风气的影响,不少青少年不懂感恩,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意识淡薄,这都不利于培育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都表现在:在家缺乏孝心;对社会缺乏良心,对自然缺乏爱心[8]。

三、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缺失的原因分析

当代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缺失现象不是个案,也有其形成的多方面的原因。首先是家庭教育走向误区,具体表现在:一是学习成绩至上,家长忽视对青少年的品德教育;二是部分家长或心灵施暴、或过分溺爱,走入完全两个极端;三是过高期望,家长不能够从青少年的实际出发;四是部分家长只顾“言教”,忽视律己,做出错误引导。这些误区虽然体现出家长对子女无限的爱,但是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是极为有害的,严重阻碍了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进程。青少年犯罪率的居高不下,很大程度上是家庭环境造成的,因此,家庭教育的质量应该成为整个社会深刻反思的问题。

其次是学校教育重智轻德[9],具体表现在:一是知行脱节,忽视社会实践;二是教师的职称评定和业务考核内容不合理;三是教师对学生的评定标准过于单一;四是学校缺乏德育的环境和氛围。学校教育是树立青少年社会主义价值观形成的主战场,学校教育的偏差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严重的影响。

再次是公共传媒存在误导,具体表现在:一是劣质影视作品泛滥;二是一些网络游戏内容低俗;三是手机新媒体传播失范。公共传媒一方面开拓了青少年的视野,提高了他们获取信息的效率;与此同时,它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小觑,大量的信息洪流流入青少年的大脑,冲击着他们的价值观,如果家长和学校引导不善,它将会阻碍青少年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培育工作。

最后是青少年自身缺乏自觉性,具体表现在:一是处于心智半成熟阶段,辨别是非能力差[10];二是精神空虚、浮躁,对学习无明确目标和追求;三是自我意识太强,集体意识减弱;四是理论脱离实践,缺乏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五是意志品质薄弱,缺乏自主自控能力。青少年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正处在青春期,青春期的他们充满着朝气、积极进取、富有好奇心、富于创新精神、容易接受新鲜事物,但是受到他们自身生理和心理上不成熟的影响,再加上对外界刺激的无抵抗性,因此,在他们树立人生观的过程中存在着问题。

四、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的重要性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弱,则国弱。由此,培养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关系着少年能否健康成长;第二关系着党和国家的前途与命运;第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基础和前提;第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青少年是能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决定者,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他们肩负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责任,可谓任重而道远。因此,青少年,能否以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指导,自觉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系着能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五、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有效途径

培养当代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青少年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培养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需要理论指导,更加需要实践的支持。这就需要对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缺失现状进行深入而全面的分析,找到最为有效的培养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

第一,家长必须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提高自身的修养,走出长期以来形成的教育误区。应具体做到:家长应该从重智轻德的误区中走出来,从各个方面关爱青少年,让他们能够成人,成才;根据青少年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因龄施教;充分尊重个体,能做到因材施教,巧引善导,努力追求青少年全方位的合理化发展;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能够以身作则;除此之外,家庭教育现状的改善也需要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与积极配合。党和政府需要积极建设家庭教育这项民心工程,高度重视家庭教育的基础性作用,关心并支持家庭教育的改革,从而帮助和配合家长搞好树立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工作。

第二,学校应该努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同时深入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应该具体做到以下几点:教育工作者应当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相结合[11];教育工作者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此外,学校教育还应该有党和政府的高度配合和支持,近几年来,党和政府着重改善学校里的教育,依据学校的具体情况,从实际出发,结合青少年成长的特点,因地制宜地展开有成效的教育活动,做好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工作:一是党和政府要积极配合学校深入开展关于新时代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活动。二是党和政府要依托和协调有关部门,因地制宜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多办实事。

第三,公共传媒应建立全方位、立体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体系,具体应做到:一是公共传媒要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坚持弘扬主旋律;二是公共传媒要净化网络环境,发展健康有益的网络文化;三是公众媒体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影视剧作品中;四是积极开发绿色网络游戏避免青少年被不良信息污染;五是努力开辟引导青少年积极向上的新阵地;六是充分利用公益广告来带动青少年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第四,青少年应努力实现自我提高、自我发展、自觉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应做到:一是全面学习,提高自我学习能力,提高自身素质,加强自我修养;首先,青少年要加强政治理论的学习,提高政治素养,其次,加强法律知识的学习,树立科学的法制观;二是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增强自身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

六、结论

综上所述,培育当代青少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系到亿万家庭的切身利益,是一项民心工程;同时也关系着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未来,更是一项希望工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培养当代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也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基础性作用,重视学校教育的关键性作用更要联合社会,发挥其全局作用;三种力量会聚一起,齐抓共管,形成全方位、立体式的教育网络,共同助力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工作。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田海舰,邹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5]张进辅.论青年价值观的形成与引导[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6]甘春晖.社会主转型期大学生价值观教育问题探析[D].贵阳贵州大学,2007(2).

[7]孙志强.当代青少年核心价值观缺失现象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0(11).

[8]刘卫华,李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下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6).

[9]胡霞露.中国传统道德教育对现代青少年教育的启示――教育工作者的反思[J].中国教科创新导刊,2009(29).

[10]王征.当前我国青少年主流价值观的建构[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8).

上一篇:校园欺凌的预防策略范文 下一篇:小学校本研修小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