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费用观与资产负债观的比较研究

时间:2022-09-02 05:49:32

收入费用观与资产负债观的比较研究

摘要:收入费用观和资产负债观是两种计量收益的不同理论,也是两种制定会计准则的不同理念。对收入费用观和资产负债观进行全面、深入的比较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会计准则制定理念、会计计量重心、未实现损益的确认、损益计算方法、会计计量属性、损益确认的基础、财务报告目标、会计信息质量和适用的会计环境等几个方面收入费用观和资产负债观均存在差异。

关键词:资产负债观;收入费用观;比较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2)07-0083-02

收入费用观和资产负债观是两种计量收益的不同理论,也是两种制定会计准则的不同理念,两者在各自的范围内统驭不同的会计理论和会计准则的发展。我国现行会计准则采用收入费用观和资产负债观并行的指导思想。因此,对资产负债观和收入费用观进行全面、深入的比较研究,能够帮助会计人员提高理论素养和业务操作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收入费用观和资产负债观的差异

(一)会计准则制定理念不同

收入费用观的会计准则制定理念是收入费用观理论,要求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在制定基本会计准则以及制定规范某类交易或事项的具体会计准则时,首先要定义并规范与某类交易或事项相关的收入和费用,然后再根据收入和费用的比较来确认和计量收益。

资产负债观的会计准则制定理念是资产负债观理论,和收益费用观完全相反,资产负债观要求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在制定基本会计准则以及制定规范某类交易或事项的具体会计准则时,首先要定义并规范由该类交易或事项产生的相关资产和负债的确认与计量,然后再根据资产和负债的变化确认和计量收益。在资产负债观下,制定会计准则重在对资产和负债的定义、确认和计量,企业的收益是当期净资产的增加额(不包括业主投资或派给业主款引起的净资产变动)。

(二)财务报告的目标不同

收入费用观体现的财务报告目标是受托责任观。财务报告的目标是管理当局向投资者、债权人等报告资源的运用情况,评价受托经济责任。财务报告能提供有关企业在某一特定期间的经营业绩和经营成果,提供资本保值增值、经营业绩和现金流量等信息,能有效地反映和报告受托者对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

资产负债观体现的财务报告目标是决策有用观。财务报告的目标是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对其决策有用的信息。在资产负债观下,一切会计要素,特别是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虽然来自过去的交易和事项,但反映的是对企业现在和未来经济利益的影响程度,提供未来一系列可能变化的信息,能够为股权投资者、债权人、企业管理当局及其他用户提供财务状况、经营业绩、未来现金流量等决策信息。

(三)会计计量重心不同

在收入费用观理论下,会计计量的中心是收入和费用。会计计量首先是对收入和费用的定义、确认和计量,资产和负债要素的确认与计量要依附收入和费用要素,收益是收入与费用相配比的结果,因此,在财务报告体系中,收益表是整个报告体系的核心内容,资产负债表是收益表的补充和附属。

在资产负债观理论下,会计计量的中心是资产和负债。只要确定了资产和负债,其他要素都可以通过资产和负债的变化来确定。所有者权益是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收入是资产的增加或负债的减少,费用是资产的减少或负债的增加。在这种理念下,财务报告以资产负债表为重心,利润表成为资产负债表的附属和补充。

(四)会计计量属性不同

收入费用观理论坚持历史成本观,资产的计量基于已实现基础,完全服务对企业过去的经营成果和经营业绩的总结,因此必然会以历史成本作为计量属性。资产采用历史成本计量时,取得后采取计提折旧或摊销等方式加以调整,在资产负债表按照账面价值报告资产。

资产负债观理论坚持未来价值观,强调资产面向未来的价值,更为关注资产未来的服务潜能或在未来为企业创造经济利益流入的能力。在会计计量属性上,引入可变现净值、重置成本、公允价值以及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等多种计量属性。

(五)损益计量方法不同

收入费用观采用收益表法计量损益。收入费用观下,首先直接确认已实现的每笔收入和费用,然后再根据收入与费用相配比来计量损益。损益的计算公式为:损益=收入-费用。

资产负债观采用财产法计量损益。资产负债观从资产和负债的角度确认与计量企业的收益,收益是当期净资产的净增加额(不包括投资者新增的投入或分配给投资者所引起的净资产的变化),通过企业期末净资产和期初净资产比较的取得。损益的计算公式为:损益=(期末资产-期末负债)-(期初资产-期初负债)-投资者投入+向投资者分配。

(六)未实现损益的处理不同

资产负债观和收入费用观损益计算范围不同主要在于未实现损益是否确认。

收入费用观不确认未实现的损益。按照收入费用观,损益的计量不以现实的资产、负债为标准, 不考虑环境因素对资产、负债造成的价值变动,严格遵循权责发生制、历史成本和配比原则来计量损益,强调已经实现的收益,而不包括未实现收益。受实现原则所限制而不能确认很多未实现损益项目,如由于物价变动而导致的企业资产所产生的持有收益等。

资产负债观确认未实现的损益。资产负债观采用全面收益观点,把全部已确认但未实现的利得或损失纳入财务报表中,包括已实现的收益和未实现收益。资产负债观注重资产的真正价值,认为损益包括在企业损益报告期内企业与所有者以外的其他各方之间的交易或事项所引起的净资产的变动额。收益的确定不需要考虑是否实现,也不需要考虑交易因素与非交易因素,只要企业的净资产确实增加了,就应当作为损益确认。在这种观点下确认的损益反映了企业在一定期间内资产、负债价值的全部变化,而不管交易是否实现。会计损益包括未实现的损益,更接近真实损益或者现实损益。

(七)会计信息质量不同

收入费用观下,会计信息具有可靠性强,相关性差的特点。收入费用观采用历史成本计量模式,坚持权责发生制原则和配比原则,因此,会计信息能够如实表述所要反映的对象,客观地表述经济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会计信息可靠性强。但是,会计信息不能反映会计要素当前现在或未来的变化情况,因此,会计信息相关性较差。

资产负债观下,会计信息具有相关性强,可靠性差的特点。资产负债观体现的主要是决策有用观的会计目标,向决策者提供对其决策有用的信息,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主要是以相关性为主。但是,由于公允价值需要主观判断,没有以实际交易为基础,因此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较差。

(八)损益确认的基础不同

收入费用观损益确认的基础为交易基础。收入费用观坚持实现原则和历史成本原则,损益决定应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交易为基础,只要没有发生实际交易,就不予确认。对于由于价格变动或者预计变动所引起的资产或负债价值的变动,如果没有实际发生交易,就不确认收益。

资产负债观损益确认的基础是事项基础。资产负债观下,收益的确认应建立在经济活动基础之上,不把收益看作特定经济交易的结果。只要造成或引发相应的资产负债项目价值变动,进而产生收益的活动已经发生,就应该确认收益。

(九)适用的会计环境不同

收入费用观比较适用于物价相对稳定、市场风险较小、流动性风险较小的传统静态的经济环境。

资产负债观比较适合于物价变动频繁、金融和经济业务不断创新、市场的风险性较高的动态的经济环境,尤其是恶性通货膨胀时期。资产负债观的运用需要健全、有效、成熟的市场经济环境,即发达的资本市场、完善的制度规范和高素质的会计从业人员。

二、结论

通过上文对收入费用观和资产负债观的比较,将资产负债观和收入费用观的差别列表总结如下:

一定时期的会计准则制定理念与一定时期的会计环境密切相关。收入费用观和资产负债观没有优劣之分,两者各有各的优点和缺点,分别适用不同的会计环境。

参考文献:

[1] 李 勇.资产负债观和收入费用观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2] 陈美华.公允价值计量基础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3] 安庆钊.论收益衡量的两种观念[J].会计之友,2006(7).

[4] 张踩峰.资产负债观与收入费用观比较研究[J].湖北大学学报,2007(3).

上一篇:融资租赁的优势分析 下一篇:浅谈基于工作过程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