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视角下中国英语之两面观

时间:2022-09-02 03:08:45

跨文化交际视角下中国英语之两面观

摘 要:在当前繁忙的全球经济发展背景下,跨文化交际的广度和深度有了比以往更高的要求,中国英语比比皆是,究竟是对是错,究其产生的原因、研究其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定位以及如何辩证地看待中国英语是本文的重点。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中国英语;离格;英语变体;两面观

一、跨文化交际下的中国英语

(一)跨文化交际与中国英语

跨文化英语交际通俗来说就是与母语为英语的外国人交流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应该如何得体地去交流。

中国英语,是指由于受母语的干扰和影响,在使用英语交际的过程中硬套汉语规则和习惯造出的不合规范或不合英语文化习惯的英语表示式。纵观周边的英语学习者,在跨文化交际中中国英语几乎都难以避免。

(二)中国英语的离格

虽然不合英语文化习惯,中国英语却不等同于语用失误,而是一种离格现象。根据托马斯(Thomas,1983)的意义框架,离格具有两个层面,第一层面指说话人用英语表达某一主题或传递信息时的不准确或怪异,如“peaches and plums all over the country”(桃李满天下),这种层面的中国英语在外国人听来怪异,是因为他们无法在其母语中找到相同的表达形式或概念;第二层面会导致听话人对说话人的以言行事的误解,造成语用失误,如“Where are you going”,在中国人看来这是一句简单的问候,而在外国人听来却成了打探其私事,会觉得唐突。

二、中国英语产生的原因

为了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认识到中国英语产生的原因是学习者有必要进行分析的,从学习者的角度究其产生的原因,我们得出如下原因:

1.学习者将学到的生词或表达方式生搬硬套,进行一对一的对等的翻译;

2.将本国的语法和规则错误地应用到英语当中;

3.汉语的发音习惯与英语不同,影响了英语的发音;

4.中国人的思维和中文的表达习惯,与英语本土的使用者有着很大的不同;

5.对英语现象认识的不够,纯正英语学习的条件和环境有限;

三、跨文化交际视角下中国英语之两面观

(一)中国英语之正面观

在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看待中国英语首先还是应从其定位出发。而要谈论中国英语的定位,“中国英语是中国人在跨文化语言交际中使用的干扰性英语变体,尽管它永远不能成为目的语――英语,但在中国特定社会中,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腾飞,对外交往也日益频繁。有些具有中国特色的新生事物根本无法用完全对等或相应的英语来表达。”(谢之君,1995)。

中国英语是一种英语变体,具有中介语的性质,其出现是有合理必要性。而如前所述,中国英语的第一层离格涉及中国国情,其中涉及的中国特有事物及概念既无法回避,实际上也是对中国文化价值、社会发展的体现,如“laid off workers” (下岗工人),和gongfu (功夫)等。从语言的角度看,这些受汉语语言和文化影响的英语词汇虽然并不完全符合标准英语或者规范英语的要求, 但它的使用依照了英语民族的习惯用法,且是以规范英语为核心,在跨文化语言交际中不是错误的语言,是有效的英语变体。

(二)中国英语之负面观

虽然我们对中国英语持理解的态度,但中国英语的负面影响也不能忽视。中国英语离格的第一层面中有一类是由于遣词用句不当,这方面主要是因为说话人英语水平有限所致。这类中国英语通常会因听话人的移情心理而得以理解和容忍;而中国英语离格的第二层面应予以特别重视,因为其涉及语用差异和语用失误。尤其是当说话人的英语流利,,往往母语为英语的听话人容忍度较低,更容易导致跨文化交际失败。特别是在广告语、标示语、政府公众信息中出现的中国英语就应当份外注意,如出口商品忽略了出口对象国的文化习惯,不但影响我们的自身形象,还可能造成严重后果,这也是一种跨文化交际失败。

四、如何规避中国英语的负面影响

“中国英语应是以规范英语为核心,表达中国社会文化诸领域特有事物,不受母语干扰和影响,通过音译、译借及语义再生诸手段进入英语交际,具有中国特点的词汇、句式和语篇的英语。”(李文中,1993)。中国英语作为英语变体,有其存在的价值,但在跨文化交际中如何规避中国英语的负面影响是我们应尤为注意的。从学习者的角度,学习英语时应更加重视对语用差异和语用失误的关注,强调外语学习的正确性与得体性。另一方面,社交语用移情对跨文化交际具有特殊的意义。对于中国英语,身在中国本土的操英语的本族人也应入乡随俗,对中国英语给予一定程度的容忍,毕竟交际是双方面的沟通,如果双方都能进行语用移情,那么跨文化交际自然会更加顺畅。

参考文献

[1] 谢之君. 中国英语:跨文化语言交际中的干扰变体[J]. 现代外语,1995,4:7-11

[2] 何自然, 冉永平. 新编语用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7

上一篇:高职英语写作能力的培养教学解析 下一篇:浅析梁晓声《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命运悲剧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