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德育工作面临的问题

时间:2022-09-02 11:48:40

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德育工作面临的问题

摘要:本文概述了高校德育工作面临的许多问题,以及来自各方面的挑战,并对如何改进和加强、创新高校德育工作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校德育工作;问题;挑战;策略

一、当前高校德育工作面临的问题

(一)德育领导体制不能适应时展的需要。当前,绝大多数高校是以党委系统为主来承担和实施德育工作,没有从整体工作的高度来认识、规划、建立和完善德育管理新体制,没有真正发挥德育的整体合力功能。

(二)德育目标大而泛。我国高校的德育目标有两大特点 ,一是模式化,不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德育目标过于单一,缺乏针对性;二是理想化,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和道德认知水平,对学生提出不切实际的过高要求。

(三)德育内容相对滞后,一般化号召多,传统说教多,而现代社会科技的迅速发展,网络信息的普及,随之带来的是信息传递快,新知识新事物巨增,我们现在仍只是强调道德教育的工具性作用,忽略了学生道德理性的培养。

(四)德育方法陈旧单一。经济全球化,网络信息的普及,互联网的开放带来了大量的信息,这些信息有健康有益的,也有消极迷信的,学生接受能力强,从而产生了各种不同思想,而高校对新形势下德育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缺乏科学的应对措施。

(五)德育工作队伍结构不合理,德育工作人员的知识赶不上时代的要求。德育工作者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学历、职称偏低,知识面窄、专业不对口等问题,师生感兴趣的知识、问题不在同一个层面,与学生缺乏共同语言出现了“代沟”,难以发挥教育的功效性。

(六)现实社会中的一些不良行为(如权钱交易,走后门),一些不健康的文化、影视、书刊内容和家庭在独生子女教育问题上的过度溺爱、娇宠等都对学生产生了不良影响,给学校德育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问题和困难。

二、当前高校德育工作面临的挑战

(一)社会经济全球化、生活多元化带来的挑战

社会经济呈现全球化趋势,我国社会也正面临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和私有制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不同群体、不同行业的利益差别,这种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的变革,也加剧了学生道德观和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一些旧的、新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也将长期并存,在这多元的思想文化的碰撞中,具有较强开放倾向的当代大学生,最易受到影响,学生道德观和价值取向的多元化。这给高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新问题,增加了新的难度。

(二)现代高科技信息化带来的挑战

科技的发展,互联网的开放带来了信息的多种多样性,信息的社会化,使大学生的信息渠道从单一性走向立体性的信息空间,从线性刺激拓展到全方位刺激。如何使大学生有效抵制不健康信息的诱惑,控制自己的道德行为,理性选择自己的道德模式,成为高校德育工作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高校的教育改革带来的挑战

首先,高校招生制度改革,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高等教育的社会化,使得高等教育也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化,学生的成份和结构更加多样化和复杂化。其次,招生分配“并轨”,学生交费上学,学生与学校和教师的感情淡化了。“唯学历”的应试教育也给高校德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最后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也削弱了高校对学生在宿舍、食堂方面的教育管理。

(四)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发展的不平衡也给高校德育带来了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一些地区物质文明迅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忽视了精神文明的教育,一些领域出现了道德失范、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利己主义、封建迷信活动和赌毒等丑恶现象。如何使大学生增强抵御能力,也成为高校德育工作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当前高校德育工作新对策

(一)确认高校德育首要的地位

德育的首要地位是学校教育固有的规律决定的,是由教育的阶级性决定的。学校教育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制度之上的活动,是为一定经济基础和社会制度服务的。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始终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确认高校德育的首要地位,坚定不移地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

(二)完善德育教育目标

我国高等学校的德育目标是培养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首先,针对不同层次的大学生,确立相应的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三个目标层次,并有侧重点的进行不同内容的教育。其次,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劳动态度、生活作风、集体观念、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历史责任感等多层次德育目标。最后,要结合大学生多层次、多样性的特征,加强大学生心理咨询和心理承受能力的培养,注意培养他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具备的心理素质。

(三)科学定位德育教育内容,要体现时代性和针对性。

首先,学校的德育教育要以理想、信念和“三观”教育为主要内容。要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艰苦奋斗的教育。其次,要教育体现现代意义上的共生(共存),即人道主义、科学精神、环境意识、全球意识、和平与发展、合作意识等全社会、全人类共同的一般行为规范教育。最后,德育工作的观念也要不断创新,用市场经济强化现代观念,培养学生开拓创新、独立自主、冒险进取、爱岗敬业的理性精神。

(四)优化德育方法,增强德育效果

首先,要克服教条化倾向,正确处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现阶段,高校与社会的关系更加密切。因此,德育工作要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发挥校园育人功能的同时,也应积极引导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使高校德育工作在社会中得到拓宽和延伸。其次,要引导学生正确使用互联网,树立网上良好风气,自觉抵制网上有害信息的侵蚀,使互联网在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另外,也可将德育有关知识传到网上,开辟德育工作上的网络空间,实行老师与学生的对话、讲评,让网络阵地在大学生的德育教育中发挥积极作用。最后,要充分发挥德育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品德的形成是内、外因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只有外因教师的教,而没有内因学生的学,教育便不能落到实处,德育工作者应帮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重视德育过程中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作者单位:郑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 黄希庭.心理学导论[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1.193.

[2] 潘家雄.新形势下高校德育工作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琼州大学学报,2002,2:25-29.

[3]檀传宝.德育美学观[ M] .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 1996.142.

[4] 王淑云.教师人格塑造的价值追求[ J] .教育研究, 1997, 10:47- 52.

[5]嘉格伦.网络教育――21世纪的教育革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20-125.

[6]陈晋淦.网络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J]绥化学院学报2005,2:25.

上一篇:论企业名称权的法律保护 下一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加强煤炭行业人才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