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用药常见药液丢失原因分析及对策

时间:2022-09-02 09:39:12

静脉用药常见药液丢失原因分析及对策

【中图分类号】R969.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6-0277-01

静脉用药是常用的给药途径,是建立机体与外界的液体通道,是药物进入机体以达到治疗目的。但在输液过程中,往往由于种种原因而使药物丢失,影响药效,现结合临床工作分析丢失的原因及应对措施。

1 常见药液丢失的原因

1.1 配药操作不规范:(1)有的粉剂较难融化,在用溶酶溶解时,护士未等药物完全溶解,就急于抽取或抽吸不彻底,导致残余量较多,造成剂量偏小;(2)稀释药液时,由于瓶内压力过高,引起药液外渗;(3)选择配药用注射器不适当,使注入溶酶剂量不准确,导致抽取药液量有误差;(4)有的粉剂在加入溶酶后,溶量会增加,如果按照溶酶量来计算,出现计算错误。

1.2 输液过程中的丢失:(1)输液排气时未做到一次性排气成功;静脉穿刺困难,特别是小儿不配合,家属急躁等因素致使反复穿刺,或输液过程中出现外渗拔针更换头皮针反复排气等。据测算,排放头皮针内气体,每次会造成约0.5ml的药液流失。(2)担心瓶内剩余量少会造成空气栓塞,以至于瓶内还剩余药液时就催促护士换瓶、拔针,有的护士不做耐心解释,就拔针、换瓶。据测算每次更换输液瓶造成的药量流失一般在5~10ml左右。(3)家属疏忽、护士巡视不及时使茂菲氏滴管内液体流尽,更换液体时重新排气,致药液流失。这种情况一般会造成每次约10ml的药液流失。

2 应对措施

2.1 提高护士的责任心让每一位护士认识到,准确用药对于患者疾病治疗的重要性,提高药物剂量换算的准确性和速度,特别是在抢救病人时尤为重要。

2.2 掌握相关配药技巧:(1)对比较难以溶解的粉剂,要选用合适的溶酶及量,抽取溶酶后沿药瓶壁缓缓注入摇匀,等粉剂完全溶解后再抽吸相应剂量,针头插入瓶塞仅留针尖斜面,以减少瓶颈与瓶塞间的药物残留;(2)当瓶内压力过高时应先抽取空气再注入溶酶;(3)有的瓶内呈负压,抽取药液时不易吸净,应注入少量空气再抽取药液;(4)对于剂量较小的药物应选用容量小的注射器;(5)对于加溶酶后容积增加的粉剂要等溶解后根据新容积重新计算;(6)药物加入液体后,应反复回抽几次,以减少药物在注射器内的残存。

2.3 熟练掌握排气技巧排气时,右手将莫菲滴管下端反折并将其倒转,液体流入滴管1/2~2/3时顺转,让液体顺管壁缓慢流下,能有效减少输液管内有小气泡附着现象。

2.4 提高穿刺技巧,力争一次穿刺成功对于穿刺困难的患者,或药价昂贵的药物,可用注射器抽取生理盐水连接头皮针,待穿刺成功后再连接输液管。

2.5 加强穿刺后的护理工作患者自控能力差,穿刺成功后针头固定是关键,如小儿选择头皮静脉,三条胶布常规固定好后,第四条胶布固定在近侧耳翼,如选择四肢静脉,第四条胶布固定再次盘曲的塑料管,这种方法固定后稳定性好,有效地减少牵拉打折引起的输液故障,然后用小夹板固定相应关节部位。

2.6 加强输液时的巡视在输液时和家属进行有效沟通,告知有关注意事项,减少输液渗漏的发生,告知家属一些医学常识,如正常人的末梢静脉压为140cmH2O,而空瓶内压力只有90cmH2O,因此当瓶内液体剩余量少到一定的程度时,只会出现回血而不会输入空气。在输液过程中,如有气体进入莫菲滴管下段,应尽量采取挤压滴管下段的方法将气体赶入滴管内,减少再次排气引起的药液丢失,拔针时应等瓶内无液体,输液管内残液面下降速度减慢或停止时为最佳拔针时间,用输液泵输液时当注射器内无液体时,可抽取5ml葡萄糖液输入,让延长管内残留药液安全输入再拔针。

2.7 积极应用新技术如留置针等,这样既可保护血管,减轻患者痛苦,减少药液丢失,减轻护士工作量,提高满意度。

3 讨论

有关减少药液丢失的问题教材上未提及,未能引起护士重视,同时护理质量管理中也未明确规定,仅凭职业道德和责任心进行操作,造成临床上普遍存在药物丢失现象。鉴于患儿生理特点,尤其是新生儿、低体重儿对用药剂量的精确性提出了较为严格的要求,如用药不足会直接影响治疗效果,延长病情,增加病人的医疗负担和病痛,剂量过大会增加药物的毒副作用,所以作为 护理人员在静脉输液整个操作过程中,不但要有熟练的技术操作,还要有高度的责任心,规范静脉用药各个操作环节,尽可能减少药物剂量误差,并把药物剂量换算作为 护生带教的重点内容之一,以提高 药物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取得家属的信任和合作,减少患者的病痛和治疗费用。

上一篇:顺腋皱襞双平行切口在腋臭治疗中的应用 下一篇:心力衰竭与情绪因素关系的研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