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8 19:29:25

中小企业论文

中小企业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但是,融资难是阻碍科技型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瓶颈。本文通过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现状的分析,提出了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几个有效途径,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现状解决

科技型中小企业是建设创新型国家,落实自主创新国家核心战略的重要载体,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实践主体,同时也是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生力军,但是,由于其自身的个性原因,以及和传统的中小企业一样的共性原因,使融资难问题成为阻碍其健康发展的瓶颈。目前,我国政府已经对这个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但仍未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继续研究并探讨这个问题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一、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现状分析

目前,中小企业融资难这是一个普遍的问题,而跟传统行业相比,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尤为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科技型中小企业自身特点的因素。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成长规律,决定了其融资有其独特之处。首先,与传统大多数中小企业相比,他们手中只有技术,甚至只有创新创意模型等,这些很难估价的技术特性因素,使得银行和担保公司望而却步;其次,发展整个过程中资金投入风险大,运行不确定性较多。从前期研发、中期试验到市场开拓,均需要有资金支持,但成败与否,很难预料。再次,从科技成果本身的角度来看,成功的成果不见得有好的市场前景和丰厚的利润收入,投资者还是债权人一般不愿投资。

2.金融机构方面的因素。长期以来,金融业由于种种原因不重视、不信任对中小型企业的投资,而且正处于转轨中的金融业对低效投资和投机活动提供了软信贷支持,再加上多年来金融机构不断的整合,加强了内部控制和预算约束,这使得大型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战略逐步转向以城市为重心、大型客户为重点,并收缩其经营机构,给中小企业金融服务领域留下了空白,而贷款责任追究制度也使金融机构的贷款标准过分的严格,短期内信贷资金的增长呈下降和紧缩状态。

3.政府的因素。政府在融资方面起到导向和调节的作用,由于国家的总体发展战略、客观实际情况等限制,目前在政策上只能顾“大”不顾“小”。首先,我国目前的经济、金融政策,主要还是依据所有制类型、规模大小和行业特征而制订。国有商业银行的多项优惠政策几乎都偏向于大企业。其次,尽管近年来,政府也逐渐进行政策方面的调整,但由于起步较晚和其它诸多因素,各项配套措施契合度不高,最后,政府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的政策大都出现在发达地区,造成地区间发展极不平衡。

4.社会方面的因素。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快速发展,缓解了一些信贷难题,但由于缺乏合理的约束机制,在实际操作中暴露出一些问题:首先,在担保组织的性质、法律地位等定位上,目前有关规范性文件和管理上存在许多矛盾、混乱之处。其次,多数担保基金规模较小,担保能力有限,不能满足众多缺乏资金的中小企业的需求。再次,组织的治理结构不规范,受政府的干预过多,运作不规范。最后,民间资金及其他投资中介机构,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这个特殊群体大都抱着观望或者谨慎的投资态度,甚至很少投资中小型的科技企业。

二、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探讨

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社会性工作,笔者认为,解决这个问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科技型中小企业要加强自身建设,提高企业的信誉度和市场竞争能力。首先,要树立守信用、重履约的良好社会形象,取得银行的信任。其次,要提高现代经营管理水平,为多渠道融资创造有利条件。三是要加快企业技术改造和产品更新步伐,不断更新融资理念,加大直接融资的比重,逐步降低对间接融资的依赖。

2.金融机构要加大体制改革力度,建立和完善组织机构和服务体系。首先,要不断改革完善商业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体系等,为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创造机遇和条件。其次,要建立国有商业银行为中小企业服务的职能部门,大力整顿和逐步规范资本市场,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创造一个健康、良好的金融环境。最后,要不断完善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功能。要利用行业优势,提供各种信息和咨询等金融配套服务。

3.政府要推进和完善创业投资体系和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政策法律环境。首先,政府应重视和加强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建设,促进其规范发展。其次,要进一步推动和优化公共政策、法律保障体系,提升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用等级,满足其融资需要,促进良性成长。再次,要设立为中小企业提供信贷服务的专门金融机构,采取优惠的贷款措施。

4.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范和发挥发挥社会中介机构及其民间组织桥梁和纽带作用。首先,政府应号召和引导建立针对中小企业的信用信息平台,为其创造良好的文化和信用融资环境。其次,要建立和完善社会中介机构和为企业服务的民间组织,引导其发挥良好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最后,政府要在逐步放开和拓宽民间融资渠道的同时,加强市场规范管理,逐步将其纳人正式的金融体系。

探讨和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的融资难题,对于促进其形成良性的融资循环机制,加快其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相信,在政府、社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共同努力下,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会逐步得到改善,科技型中小企业必将成为国民经济中最有活力的生力军,将会对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牛强: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及对策[J].河北金融,2006(3)

中小企业论文范文第2篇

中小企业绩效评价方法分析是流星毕业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而的,中小企业绩效评价方法分析是篇高质量的论文,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希望此文章能对您论文写作,提供一定的帮助。中小企业绩效评价方法分析为免费毕业论文提供,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用途。

[摘要]本文介绍了中小企业绩效的现在评价方法——平衡记分卡方法、六西格玛方法及经济附加价值,分析了各种评价方法的优点与局限性,充分肯定了现在评价方法的重要地位,使新的绩效评价方法在中小企业绩效评价过程中发挥更好的作用。

[关键词]企业绩效评价方法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企业竞争环境的变化,绩效评价作为一项有效的企业监管制度和管理系统,不仅是中小企业进行自我监督、自我约束的重要手段,也已经成为新的竞争环境下企业保持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管理工具。

传统的绩效评价很大程度上基于财务指标,主要以财务报表反映的信息作为评价依据,以一定时期的会计利润为基础的短期绩效指标,对企业进行绩效评价。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了多种新的绩效评价方法,评价方法更加完善。由单一的财务指标转向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并重,由偏重短期绩效评价转向短期目标与长期战略目标并重的综合评价方法,如:平衡记分卡和经济增加值(EVA)方法。通过设计一系列合理的、可行的、科学的评价指标,对企业的绩效加以评价。

一、平衡计分卡方法(TheBalanced-scorecard,BSC)

平衡计分卡是由美国罗伯特·S·卡普兰(哈佛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的财务学教授)和戴维·P·诺顿(复兴方案公司的总裁)两人在总结多家绩效测评处于领先地位公司经验的基础上,于1992年发明并推广的一种战略绩效管理工具。平衡计分卡是将企业战略目标逐层分解转化为各种具体的、相互平衡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对这些指标的实现状况进行不同时段的评估,为企业战略目标的完成建立起可靠的执行基础的绩效管理体系。其核心是通过多种“平衡”的视角衡量机构的绩效,把企业评价指标按四个方面分成四个指标,通过财务指标、客户满意度指标、企业内部流程指标、企业的学习和创新四个方面指标之间相互驱动因果关系。这种方法使中小企业一方面追踪财务结果,通过财务指标保持对组织短期绩效的关注;另一方面,通过员工学习、信息技术的运用与产品、服务创新来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共同驱动组织未来的财务绩效,展示组织的战略轨迹,监督自己在提高竞争力、获得企业增长所需的各种无形资产等方面的进展,实现“绩并行评价——绩效改进和战略实施——战略修正”的目标。

平衡计分卡优于传统绩效评价在于它突破了将财务作为惟一指标的衡量工具,指标的确定包含财务和非财务指标,将绩效与经营结果联系起来,使企业能在了解财务结果的同时,对企业发展能力方面的进展进行监督,从而使企业能够全盘考虑所有关键绩效领域,在战略与目标之间形成了一个双向的绩效改进循环。它的缺点主要是如何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与各战略业务单位的目标之间的动态调整,在这一问题上还未形成完善的理论框架,以及各指标的权重如何设置,以及主观赋权的人为因素难以克服。尽管如此,有关调查表明,世界500强企业中有80%的企业或多或少正在应用平衡计分卡方法。

二、六西格玛(6σ)方法

σ是一个希腊字符,在统计学中代表“标准差”。在商业活动中,它代表流程完美与否的差距。六西格玛(SixSigma)最早是在20世纪80年代

中小企业绩效评价方法分析是流星毕业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而的,中小企业绩效评价方法分析是篇高质量的论文,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希望此文章能对您论文写作,提供一定的帮助。中小企业绩效评价方法分析为免费毕业论文提供,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用途。

中期,由美国摩托罗拉公司提出并在公司推行的是一整套系统的理论和实践方法,旨在持续改进企业业务流程,实现客户满意的管理方法。6σ方法是获得和保持企业在经营上的成功并将其经营绩效最大化的综合管理体系和发展战略,是一种顾客驱动的追求卓越绩效和持续改进的系统科学。它以TQM为基础,以“零缺陷”为目标,以六西格玛质量水平为标尺,以统计技术为手段,以突破性改进为方式,通过改进并优化过程,旨在消除变异,稳定流程获得顾客满意和显著提高组织绩效。6σ方法是寻求同时增加顾客满意和企业经济增长双赢的经营战略途径,是使企业获得快速增长和富有竞争力的经营方式。

6σ方法具有的优势是:1.比以往更广泛的绩效改进视角,强调从顾客的关键要求以及企业经营战略焦点出发,寻求绩效突破的机会,为顾客和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2.强调对绩效和过程的度量,通过试题提出挑战性的目标和水平对比的平台;3.提供了绩效改进方法;4.明确规定成功的标准和度量方法,对项目完成的人员奖励。与其他方法相比,它有三个显著特点:(1)将客户的需求通过关键质量特性加以量化,以数据为基础。(2)将流程改善的结果与财务指标挂钩。(3)不仅可用制造业,也可用于经营业、租赁业、服务业等部门的质量管理。

中小企业应用6σ方法时,存在以下局限性:1.中小型企业数量虽多,但是绝大多数的规模都比较小,流动资金缺乏。而推行六西格玛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比如通用电气在六西格玛培训上的花费每年接近4亿美元;2.中小企业质量管理意识较为薄弱,缺乏系统的质量体系,更多的采用经验管理和粗放式管理。而六西格玛管理要求一切以数据为基础,大多数中小企业没有实行SPC管理,六西格玛管理所需要的数据无法得到;3.中小企业产品特点及其寿命较短限制了六西格玛应用。

然而,随着6σ方法的本土化和中小企业的蓬勃发展,6σ方法在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小企业中会得到推广应用。

三、经济附加价值(EconomicValueAdded,EVA)

经济附加价值(EVA)方法是1991年美国的一家咨询公司——斯特恩·斯图尔特公司(SternStewart)提出来作为评价企业绩效的方法,20世纪90年展成为一种新的绩效评价方法。经济附加价值(EVA)是税后净营运利润减去投入资本的机会成本后的所得,是所有成本被扣除后的剩余收入,即为税后经营利润减去债务和权益资本成本。其公式为:EVA=NOPAT一Kw×(NA)

其中,NOPAT以报告期营业净利润为基础,经过调整(包括加上资本化的R&D,加上坏账准备的增加,加上LIFO计价方法下存货准备的增加,加上商誉的摊销等)后形成的经济利润,Kw为企业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NA为公司资产期初的经济价值(对资产负债表中有关项目进行上述调快后的资产价值)。

目前,EVA是衡量企业绩效最准确的尺度,它是一个经济利润而非传统会计意义上的利润,其最主要的特征就是注重资本费用。由于EVA方法考虑了包括权益资本在内的所有资本的成本,能较准确的反映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创造的价值,应用EVA有助于企业选择符合股东利益的决策。所以,EVA方法与传统的会计利润相比,更准确地衡量和反映了股东的财富,更能中小企业绩效评价方法分析是流星毕业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而的,中小企业绩效评价方法分析是篇高质量的论文,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希望此文章能对您论文写作,提供一定的帮助。中小企业绩效评价方法分析为免费毕业论文提供,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用途。

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经营绩效。如果企业EVA绩效持续地增长,则表明了公司市场价值的不断增加和股东财富的持续增长。EVA是一个能直接体现股东利益的指标,当管理者在追求更高EVA的时,也在实现股东财富的最大化。

EVA方法的主要优点是将股权资本成本纳入绩效评价体系,克服了传统会计指标忽略资本成本的缺陷,能够真实反映企业绩效,第一次在绩效评价方法中涉及风险问题。利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针对不同风险的资产,采用不同的资本成本。但是,EVA指标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1.它无法摆脱财务指标所固有的缺陷——短期导向,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EVA强调现实结果,使得管理者不愿意投资于创造性新产品或训发新技术;二是它主要以股为价值、为导向,无法有效的反映顾客、雇员以及供应商等利益相关者对促进企业未来绩效的重要作用,在提高EVA的同时,可能损害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从而最终破坏企业长期价值。2.计算EVA时调整程序较复杂,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3.该方法虽然通过对GAAP的调整,克服了以往评价体系过分依赖财务会计体系的缺陷,但它没有解决过分局限于财务指标而忽视非财务指标的问题,不利于不同规模企业之间绩效的比较,计算时要进行的会计调整项目太多,难度较大,仅提供特定年度短期的绩效评价,未考虑时间价值和风险等因素,无法解释企业内在的成长机会。

中小企业论文范文第3篇

针对以上调查结果,结合A公司实际情况进行根本原因分析,发现出了中小企业绩效考评环节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1.1绩效考核人员的主观因素引起考评结果误差。

绩效考评者是绩效结果的直接责任人,其在考评过程中出现的主观误差,对考评结果有严重的影响。常见的有晕论效应、个人偏见及自我中心效应等。

1.2绩效考评指标设置不科学。

绩效考评指标及标准的合理性,对绩效考核结果的有效性有着重要的影响和制约作用。A公司部分岗位人员绩效指标的设立未经过岗位分析,仅单纯的与公司战略目标挂钩,如后勤人员直接分配毛利、营业额等指标,简单粗暴的指标设立无法指导员工努力工作并改进绩效的方向。部分指标的评价标准描述不清晰准确,无可量化内容,导致同一考核指标因考评人员不同出现较大差异的评价结果。

1.3考评者对绩效考评标准认识不足。

虽然公司对员工工作标准有明确的要求,但是部分考评者却不能很好理解考评要求及原则,出现考评结果失真,不能准确反映出员工实际业绩。例如,公司综合业绩完成率指标,评价标准描述该范畴得分为公司综合业绩完成率实际得分,但考评人在实际打分时,对于业绩完成率超过100%的人员,仍然只给出100分的分值,导致业绩突出的人员并未被真实反映其该项绩效,降低了员工工作积极性。

1.4绩效考评结果提交及反馈不及时。

A公司绩效考核结果对于薪酬调整、职位晋升等结果的影响仅占比5%~10%,员工参与考核的积极性不高,同时,作为零售行业企业,其员工遍布市区各个区域,绩效考评工作尚未实现信息化,导致绩效考评工作量巨大。一方面,人资专员很难收集、整理这些信息,数据统计工作占用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另一方面,绩效考评的结果因提交、统计周期较长,不能及时反馈给各员工,当结果再以纸质方式传回到员工本人,往往已经过去快1个月,下一阶段的绩效考评工作已经开始,这便失去了绩效考核的激励意义。

2优化绩效考核应采取的对策

改进并优化当前绩效考评工作,需要从制度、方法和激励等多方面入手,建立起完善的绩效考评体系,将绩效考评结果切实应用于人力资源管理的各环节

2.1加强宣贯与执行,确保绩效考评结果的公平公正应用。

中小企业执行绩效考评,一定要建立完善的绩效考评制度,并全面宣贯到位,制度一经建立,就必须严格按照制度规定实施,确保绩效考评的各个环节都公平公正,提高全员参与性。对于刻意隐瞒、延报或谎报绩效考评结果的情况要给予严肃处理。同时,绩效考核结果必须得到充分应用,与绩效工资、职务晋升和其他福利待遇挂钩,充分发挥其激励导向功能。

2.2建立健全信息化考评的系统。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基于信息化的绩效管理已经成为大中型企业常用的手段,在企业绩效管理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例如,①克服地域性差异给绩效考评带来的问题;②保持了考评过程的动态性和适应性,考评更加公开、快捷;③有效的节约成本。实现无纸化办公,节约了办公成本;④增加了绩效考评结果的保密性。一个人员对应一个账号,各自对自己的账号负责,一定程度上能防止不相关人员获取考评信息,使考评人员可以更加客观的进行考评,增加了考评的真实性。鉴于以上优点,结合A公司经济发展状况和信息化程度,建议A公司优先建立绩效考评后台和实施系统,实现绩效数据的系统化录入,并在系统上计算和显示绩效考评结果。绩效结果分析系统可以暂缓建立,仍然保持由人资专员根据应用目的进行统筹分析,出具人工报表。当然,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进步,绩效考评系统的全面信息化建设仍然势在必行。

2.3优化并统一绩效指标和标准。

想要绩效考评的结果更全面客观的反映被考评对象的工作绩效,那么绩效指标和标准的设立就必须具有科学性、可行性、可测性和实用性。关键绩效考评指标的总和至少需涵盖被考评者80%以上的工作目标。依据SMART原则设定绩效指标和标准,必须有可量化的标准,确保不同的考评者对同一绩效指标进行评价时,其结果统一、准确。例如,“提升客户满意度”指标,优化为“确保月度客户投诉率为零,每发生一起投诉,扣本范畴得分5%”。

2.4加强对考评者的培养训练。

公司进行绩效考评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将员工进行等级分类,更重要的是一种行为引导,使员工朝着组织期望的目标努力。考评者主观失误或对考评指标和标准的认识误差,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考评的准确性,从而影响员工对于组织期望的理解,对整个组织的绩效产生影响。另外,绝大多数的绩效考评者,都是员工的直接上级,他们除了对考评结果负有直接责任,同时也是帮助员工提高绩效,实现绩效计划的指引者,因此,加强对考评者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A公司应建立考评者培训制度及培训计划,培养考评者通过科学的方法,实现绩效管理中的过程公平。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立一套符合企业自身实际,具有可操作性强、实用性高且适应性灵活的绩效考评体系,是推进中小型企业进步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规范中小型企业人事管理工作的核心工作,只有结合中小型企业实际情况,行业性质和人员结构,细致、有效的做好绩效考评工作,才能充分发挥绩效考评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提高中小型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中小企业论文范文第4篇

早在2000年,英国政府投资5000万英镑资助英国环球网络大学开展在线高等教育,这也是开放教育资源运动(OpenEducationalResource)的开端。2008年,加拿大爱德华王子岛大学的戴夫•科米尔和国家通识教育技术应用研究院的布莱恩•亚历山大共同提出了MOOC这一术语。2011年底,达芙•科勒和吴恩达共同创办了Coursera,其宗旨是与顶尖大学共同合作为来自世界各地的学习者提供免费网络课程。而后,特龙与两名同事创办了udacity。2012年6月,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联合创办了edx。也正是因为2012年大规模开放网络课程的井喷式涌现,《纽约时报》称2012年为“MOOC元年”。2012年,当MOOC的风潮席卷国外之时,中国的教育机构也纷纷响应,积极引进了这一新兴教育模式。2013年5月21日,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同时宣布加入在线教育平台edX,从而成为加入edX的首批亚洲高校。2013年7月8日,上海交通大学和复旦大学同时加入Coursera。7月9日,以上海交通大学和北大、清华为首的12所中国高校在上海宣布成立“在线课程共享联盟”。而后随着“学堂在线”、“中国大学MOOC”、“超星慕课”等一大批中文MOOC平台的涌现,MOOC在中国的发展也慢慢进入轨道,而2013年也被称为中国的“MOOC元年”。

2MOOC的课程模式及其优势劣势

2.1MOOC的课程设计模式为①讲解课程的主要脉络即设计大纲。②每个知识点的详细讲解。③在每节课的视频中设置提问。④老师给员工布置课后练习。⑤员工在各个小组间进行有主题的学术讨论。⑥结课测验,完成者颁发证书。由MOOC的课程设计模式我们可以分析一下MOOC的主要特征,我认为有以下几点:①聚集性,MOOC的出现以一种主题的形式将来自世界各地的不同资源合理地组织起来。②拓展性,由一种课程讲起,调动员工的自主积极性,使其能够自主进行知识的拓展学习。③开放性,无论你身处世界哪一个角落,只要有一台可以上网的设备,即可学习自己感兴趣的名校课程。

2.2MOOC的优势通过对MOOC的了解,我们可以知道,MOOC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模式,具有以下优势:一是基于MOOC的自身特征拓展性,我们可以发现MOOC最明显的优势在于它可以根据员工的兴趣引导其自主学习,这意味着终身学习的目标成为可能。二是MOOC上集中了大量来自世界各地的资源,也就是说世界各地的学习者可以轻松通过MOOC平台学习自己想要学习的课程,便捷而高效。三是MOOC平台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平衡了某些地区教育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同时它的存在在无形中也促进了传统大学的教育发展。

2.3MOOC存在的问题MOOC在当前仍处于发展阶段,所以还是存在不少问题的,比如由其学习模式我们可以看出其问题有:一是学习评估方法过于简单,难以确保其信度。二是缺少老师的指导和面对面交流,单一课程内容难以满足数以万计的不同学历员工。三是学习过程中缺乏管理和监督,比如2011年斯坦福大学的塞巴斯蒂安教授开设的“人工智能”课程约有10万人报名,但只有2万人完成学习。辍学率惊人。

3借助MOOC提高中小企业员工专业素养可行性分析

能否利用MOOC提升中小企业员工的专业素养,可从技术可行性、经济可行性、社会可行性三方面来做一个分析。

3.1技术可行性MOOC在互联网上的发展日趋成熟,高校只需与公司合作,将制作好的专业课程视频上传至MOOC平台,即可实现共享,使无数人受益。因此,从技术层面来讲,是完全可行的。

3.2经济可行性,现在录制完成一门公开课平均需要上万美元的成本,而MOOC的平台,例如Coursera,就是一个盈利机构,为了分摊成本并盈利,学校与Coursera研究出了SignatureTrack(即需要付费才能上课),这种课程既满足了求知者的需求,也为制作其它免费课程提供了成本。另外,政府为了推行这种学习模式,也会不遗余力的进行扶持注资,因此从经济层面来讲也是可行的。

3.3社会可行性大学有限的课堂知识容量已不能完全满足员工的需求,员工作为整个利益链中的最大受益者,不需花费金钱即可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何乐而不为?MOOC作为一种全新的、便捷的网络在线学习方式,无疑是很好的选择。同时这也符合学校和家长的期待,有助于人才的培养和储备。通过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无论是从哪方面来讲,借助MOOC来提升中小企业员工的专业素养,都是完全可行的。

4借助MOOC提高中小企业员工专业素养的措施

目前看来,MOOC是一种学习方式而非教育本身,因此,我们还需要通过一些具体的措施来推广这种学习方式,从而使更多人受益。

4.1基于现在MOOC在中小企业员工中的知名度并不是很高,企业可以将一些名校的网络课程分别设为不同专业的选修课,成绩直接与学分挂钩,通过这种方式对MOOC进行推广宣传,进而鼓励员工更好地利用MOOC进行自主学习。

4.2MOOC的课程顺利毕业后会得到一张认证证书,但现在这张证书的认知程度并不高,我认为MOOC平台可以通过加强对在线员工的管理和监督来确保员工的学习质量,提高员工的知识层次和专业技能,那么这张证书的社会认知度也会更高,也会有更多的员工参与到网络自主学习中来,从而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

4.3目前,MOOC平台上偏重于理论基础的课程占大多数,真正的技能培训课程并不是很多,政府应当鼓励高校录制更多门类的课程,可以增加员工的选择范围,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在MOOC的学习中提升自己。

5结束语

MOOC自产生至今,已经历6个年头,我们可以看出它的发展势头是十分迅猛的,它预示着教育界即将到来的一场革命,挑战并颠覆了传统教育模式,在一定意义上代表了远程教育当今最前沿的发展趋势,但我们应当认识到,MOOC仍处于探索发展阶段,它也并不能完全替代传统的大学教育,因此,如何推动MOOC稳定发展,如何应对MOOC对传统中小企业员工的冲击,如何在MOOC与传统职业教育之间寻找到一个平衡点,是我们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中小企业论文范文第5篇

1内源融资。在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方式中内源性融资占主导地位,但其总体状况却不尽人意。首先.我国中小企业依赖于内部人融资的程度很高。企业内部股东的亲朋好友和企业内部股东提供的初始资本以及随后追加的资本起了主导作用。其次中小企业利润分配过程中留利不足自我积累意识差。中小企业内部利润分配中多存在短期化倾向,缺乏长期经营思想自身积累意识淡薄,在利润分配上几乎近于”分光”。

2间接融资。中小企业由于经营规模的限制以及我国资本市场的不完善和不成熟,其间接融资过分集中于银行贷款。在国有商业银行加强金融风险防范的形势下中小企业间接融资困难重重。首先,银行贷款数量少。由于中小企业自身的不足国有商业银行更倾向于将贷款发放国有大型企业致使中小企业从银行获得的贷款比例远低于其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比例。其次.信用担保制度不健全使中小企业融资难。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经营规模小固定资产少等特点因而银行贷款需要第三方提供担保。最后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金融机制不健全没有专门的金融服务机构。

3直接融资——股票融资和债券融资。近几年随着中小板的发展为中小企业开辟更为广阔的融资渠道然而我国的股票融资机制还存在这许多的不足之处。首先IPO审核时间长、不可预测。虽然我国证券发行上市采用了核准制但仍以实质审核为主基本无法确定能否通过发审委的审核。其次发行上市门槛高、层次较单一。虽然深交所设立了中小企业板块但与主板市场的区别不大只向多层次市场迈出了很小的一步。此外,我国债券市场的发展远落后于股市和银行信贷市场的发展其不发达程度在交易市场上表现突出1995年~1999年股票交易额占交易额的8356%,债券占1644%其中企业债券仅占233%。由于我国实行“规模控制.集中管理.分级审批”的规模管理方式,中小企业很难通过发行企业债券来获取资金。

二、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成因分析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因素主要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两种情况。

1内部原因

(1)中小企业有较大的财务风险。净收益理论认为企业债务融资的成本比股权融资的成本低企业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率会随着企业债务融资和股权融资的选择不同而发生变化企业更多地利用债务融资增加债务资本比例,会提高财务杠杆比例降低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率企业的市场价值相应提高。由此中小企业为了求得较低资本成本会尽量保持较高比例的负债。然而较高的负债水平,必然会使企业还本付息压力增大从而导致较高的财务风险。

(2)中小企业信用道德风险高。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信息透明度低而且大多缺乏抵押品金融部门对中小企业的贷款依赖于中小企业的“软信息”,因此发生道德风险的可能性更高。而且中小企业通常自有资本较少,面临更为激励的市场竞争亏损和破产的可能性更大。由于破产成本低自身没有更多的商誉价值因此中小企业比大企业发生道德风险的可能性更大.破产逃债的动机更强,这在中小企业的融资的实践中也得到了充分证明。

(3)权益资本成本过高。以权益资本的形式在资本市场上融资要求融资规模大这样与筹集到的大规模资金相比.发行费用微乎其微。而中小企业所需资金的规模一般偏小.发行费用相对来说很大,导致其在资本市场上等资难。

2外部原因

(1)中小企业融资的所有制歧视。长期以来.我国在资金配置方面存在着所有制歧视因素,融资渠道被国有银行垄断,银行贷款完全为国有经济服务。改革开放后,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长期计划经济思维模式不可能一下子随着经济体制变革而发生实质性变化,这个转变需要更长的过程。国有银行垄断了资金市场的绝大部分份额资本市场处于政府控制之下,这些金融机构主要为国有大中型企业提供资金中小企业只能从银行得到很小一部分贷款。

(2)过度的金融管制。在市场不完全条件下金融机构不可能满足所有人借款人的请求而会进行信贷配给。在金融过度管制下金融监管当局对金融机构风险控制的更为严格并且金融机构对风险也会更加敏感由于中小企业的信息不对称与信息不透明更加严重从而它的风险也就会最高,从而中小企业将成为金融机构进行信贷配给的首要对象,甚至会拒绝给中小企业提供信贷服务。

(3)中小金融机构发展滞后.制约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从中小企业资金需求结构上看中小企业对长期资金需求最为迫切金融机构即使给予贷款多为短期一般在1年以下这种短期资金只能作为企业流动资金运用而对于企业长期资金周转和长期发展投资资金则无法满足。另一方面由于目前我国中小金融机构数量过少实力和规模也不大使得中小企业的间接融资受到制约。

参考文献:

[1]赵尚梅: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2

[2]孙兰兰我国中小企业直接融资问题研究.东北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05

[3]林毅夫孙希芳:信息、非正规金融与中小企业融资[J].经济研究,2005,7

[论文关键词]企业融资内源融资直接融资

中小企业论文范文第6篇

1.1品牌认知度低,市场拓展困难。企业营销渠道的拓展与企业品牌认知度相关,品牌认知度越高,产品销售就越大,销售渠道也就会随之拓宽,而中小企业的品牌认知度往往较低,在营销渠道的创建期没有做好品牌推广,使后期的产品营销受到影响。一般来说,社会认知度高的品牌更容易被大众所接受,也更能够吸引投资,而中小企业由于自身经济能力与实力的限制,产品难以推广,品牌认知力也较差,在营销过程中会存在较大的风险。因此,很难收到经销商的投资,造成产品积压。另外,中小企业因为发展规模小,实力弱,在进行合作时通常会造成交易成本偏高,削弱了其在控制营销渠道时的能力,难以长期坚持打品牌来支持发展。

1.2企业知名度差,渠道控制力弱。中小企业自身没有市场知名度,产品销售路线窄,许多企业员工没有足够的保障,在工作中容易产生倦怠心理,缺乏企业发展信心。同时很多中小企业会因为自身实力的限制无法直接对市场进行直接管理,只能将产品的客户资源开发和产品推广等市场决策交给合作经销商进行管理,而经销商无法实施企业的营销渠道管理策略,导致企业自身营销渠道无法顺利拓展。中小企业在进行市场合作时可供其选择的销售渠道非常之少,并且由于其基础差,在市场的根基尚不稳固,也容易因为各种问题而导致经销商对其产生不信任感,无法进行合作,降低企业成员的经营动力。

1.3渠道规划不当,营销途径狭窄。在营销渠道拓展中,要想得到发展,产品的销售是关键。但就我国目前中小企业的各种情况来看,还是普遍存在着缺乏人才,目光不够长远等问题。企业在产品上市进行推广之前若没有选择好恰当的经营模式,就很容易限制自身营销渠道的拓展,有些中小企业虽然在市场上有一定的营销渠道,但由于缺乏相关营销人才,市场份额配置随意,导致资源浪费,增高营销渠道成本,这种情况对于资金不稳的中小企业来说,无疑会造成营销渠道与生产脱节的情况,且容易引起现金流中断,导致企业因为资金不足而濒临困境或者破产。

2、中小企业营销渠道的拓展策略研究

2.1增强品牌意识,扩大市场推广。中小企业在品牌意识上的薄弱是导致企业渠道拓展受阻的主要原因之一,只有打造品牌质量产品,增强企业竞争力,才能够提高营销渠道的拓展。因此,中小企业一定要树立品牌意识,打造新品牌的同时要增强其在市场的影响力,企业想要得到长远稳定的发展,就必须得到品牌支持,建设好合理的营销渠道,充分利用企业现有资源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产品,增强企业实力。只有企业商品品牌得到了大众的认可,才能够吸引经销商的投资,有效避免产品积压,保证营销渠道的畅通。品牌获得认可就意味着企业产品质量有了保证,质量就是盈利的基础,对于产品质量过关的企业,经销商就会乐于与之进行合作,他们承担的经营风险低,也更能够顺利帮助中小企业进行产品的推广与销售,从而推进企业进行营销渠道的拓展。

2.2加大企业知名度,自主控制渠道。中小企业不仅可以采用传统的市场营销渠道,还可以尝试与大企业合作进行渠道共享,或建立关联渠道或者复合渠道。一般来说,关联渠道更容易成为中小企业拓宽营销渠道的首要运用渠道,关联渠道主要通过研究产品消费群体的生活形态与消费行为,并借助消费群体的消费形式进行产品渗透,以达到相对渠道优势的目的。关联渠道在销售上不会面临相似产品的竞争压力,相对来说也就更容易获得竞争优势。中小企业难以拓展营销渠道的原因就是因为缺乏有力的合作,容易将产品交给经销商进行管理。经销商就会因此加大交易成本,使中小企业面临资金问题。因此,中小企业要想拓展营销渠道,就必须加大自身企业的知名度,采用科学的销售渠道,将产品销售给消费者进行推广,让消费者接受产品,才能让经销商接受企业,从而降低交易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得到营销渠道的有力拓展。

2.3稳固渠道规划,拓宽营销途径。中小企业在营销渠道模式选择上应首要考虑企业自身的实力强度以及产品的特性。中小企业普遍缺乏人力和物力的支持,在品牌知名度和经济实力上和大企业相比也较为薄弱。因此,在进行营销渠道规划时,应当要在市场初期采用营销渠道联盟模式,在建立直接渠道同时考虑采用间接渠道进行产品推广,如与其他行业进行渠道资源共享,让渠道内成员互相提供资金以及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发挥自身企业的最大优势,联合建立营销渠道。中小企业在制定营销渠道时要注重培养相关营销计划人才,营销渠道策略的制定要兼顾各企业的利益,减少中小企业在产品资金投人不足的问题,使渠道企业实现共赢,从而顺利拓展市场营销渠道。

3、结语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市场中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当今时代下企业竞争激烈,中小企业要想站稳脚跟,取得长远发展,不仅需要在产品技术上投力,还应认真做好企业市场营销管理,努力拓展市场营销渠道,才能真正强大起来,为我国的经济事业做出有力贡献。

中小企业论文范文第7篇

中国中小企业集合债券信用增级模式主要运用的是担保手段,依靠担保主体自身的信用为集合债券的本息偿还进行担保,如果债券出现不能按时清偿的情况,担保主体负有偿还债务的责任。随着中小企业集合债券的发展,中国中小企业集合债券信用增级模式还出现了新的内容,如附加定向转让选择权、回售权等。所谓定向转让选择权,是指在债券存续期间出现约定的事由时,投资者可以选择将债券以约定或者当时的市场价格转让给指定的主体的权利。所谓回售权,是指债券让与的指定主体为发行方自身的定向转让选择权。中小企业集合债券附加定向转让选择权、回售权等的目的,也是为了进一步地提高其信用增级的效果,但总体而言,中国中小企业集合债券的信用等级主要还是依赖于担保主体的信用。因此中国中小企业集合债券信用增级模式仍然属于以担保手段为主的信用增级模式。中国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外部担保信用增级模式,通过附加回售权或定向转让选择权等,使集合债券具有了两方面的信用保证:一方面,在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发生违约之前,投资者如果担心有违约风险,可以利用附加的权利,将集合债券按约定转让给发行方自己(即行使回售权)或者约定的第三方主体(即行使定向转让选择权),以减少可能到来的风险所造成的损失;另一方面,当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发生违约时,投资者可以要求担保主体承担担保责任,行一方履行债务。但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中小企业集合债券违约所造成的损失为担保主体所不能或不愿接受,则担保主体同样也会违约,这样集合债券的风险就得由投资者一方来承担了,集合债券投资者的投资风险也就失去了保障。

二、韩国中小企业集合债券P-CBO模式介绍及信用增级原理

韩国中小企业集合债券信用增级采用了P-CBO模式。P-CBO是CBO(Collateralized Bonds Obli-gation,债券抵押债券)的一款,是以一组低信用评级债券为标的资产的ABS(Asset-Backed Securi-ties,资产支持证券),其目的是通过资产证券化,将一组低信用评级债券重新打包成多组不同风险、收益以及偿还次序的债券———也就是债券分层———以满足不同投资者的需求,从而提高融资效果,其方法是通过分层打包后,当债券风险发生时,首先由债券次级层部分承受损失。在P-CBO模式下,由于债券风险首先由债券次级层部分承受,债券优先层部分实际上是受到了债券次级层部分的保障,因此,尽管标的资产是低信用评级债券,但债券优先层部分仍能取得较高的信用等级。在中小企业集合债券P-CBO信用增级模式中,参与集合债券的中小企业在SBC的统一组织协调下联合向SPV(Special Purpose Vehicle,特殊目的载体)发行债券———SPV是专门为该次债券发行设立的一家特殊目的的公司,用于将发债主体的破产风险与投资者隔离;随后,SPV将该债券组合重新打包分层为优先级和次级的ABS,也就是将债券分为优先层和次级层部分,其中债券优先层部分将面向广大投资者发售,而剩下的次级层部分则由债券发行组织者SBC持有。中小企业的偿债资金将首先用于偿付债券优先层部分,只有当债券优先层部分的本金与利息完全清偿后,偿债资金才开始对债券次级层部分进行清偿。经过这种安排,集合债券的违约损失便首先由持有债券次级层部分的SBC承担,只有当违约损失超过次级层部分的价值时,债券优先层部分的投资者才开始承担超出部分的损失,债券次级层部分实际上是为债券优先层部分的本息偿还提供了保障,因此,通过债券分层打包、重新评级,债券优先层部分投资者承担的违约风险大为降低,从而提高了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对投资者的吸引力,大大改善了中小企业集合债券融资的效果。

三、中小企业集合债券信用增级P-CBO模式与担保模式的比较

1.信用增级成本方面的比较

P-CBO模式作为内部信用增级模式,其成本要小于外部信用增级的担保模式。对于担保模式来说,中小企业需要寻求外部担保机构进行担保,在寻求外部担保机构过程中,会产生时间以及物质上的成本,而寻求到愿意为主体信用不高的中小企业提供担保的担保机构之后,还往往需要支付一定价值的抵押品以及大笔的担保费用以获取担保,其信用增级成本较高。而对于P-CBO模式来说,由于采用了债券内部分层,次级层由政策性金融机构SBC持有的方式来为投入市场的中小企业集合债券提供风险保障,中小企业在发债过程中没有产生因寻求外部担保主体而导致的时间与物质的成本,也无需提供抵押财产和支付给外部担保机构担保费。P-CBO模式通过债券内部运作实现信用增级,其信用增级成本在内部产生,并完全转化为对债券的信用增级,其信用增级成本较低。

2.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方面的比较

在外部担保模式下,一方面,由于发债主体和投资人并不处于共同利益之中,发债主体对于提高投资者投资收益并不感兴趣,甚至有减少投资者投资收益的趋势———因为对投资者付出的投资收益即是发债主体的融资成本。另一方面,因为投资者与发债主体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投资者对于企业所筹资金的使用情况,往往少有能力与精力进行监督,因而在中小企业集合债券融资过程中可能产生企业滥用投资者资金的道德风险。相应地,投资者由于信息不对称问题,无法了解特定发债主体的道德风险程度,以对该特定发债主体设定特定道德风险补偿要求,所以为了防止因发债主体产生道德风险而受到损失,投资者对于市场上所有的债券都提出了笼统的平均水平的道德风险补偿要求,这在市场行为上将表现为,投资者偏好能给出较高利息率的中小企业集合债券,而往往这些集合债券的风险程度较高。投资者的这种逆向选择行为将导致道德风险低的债券付出高额的道德风险补偿,而道德风险高的债券却只需付出较低的道德风险补偿,道德风险低的债券反而竞争力不如道德风险高的债券,最终道德风险较低的中小企业将由于不愿或不能承担较高的道德风险补偿成本而退出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发行,而道德风险较高的中小企业则受益于相对较低的道德风险补偿成本而主导中小企业集合债券的发行。而在P-CBO模式下,债券发行组织者SBC持有部分债券,从而使SBC与投资者共同面临着债券的收益与亏损,SBC不得不对债券情况及发债主体情况时刻进行关注。而且SBC持有的是债券次级层部分,而投资者持有的一般是债券优先层部分,损失发生时,SBC首先要承担损失,这更进一步促使SBC严格监督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各发债主体资金运用情况,敦促发债主体良好运营。这样一来,通过政策性金融机构SBC的严格监督,发债主体滥用投资者资金的道德风险便得到了有效抑制;同时,由于SBC作为债券发行组织者和债券持有者,既有条件有能力,又有需求和必要及时掌握发债主体的信息,从而投资者可以仅花费较少精力便从与投资者有着共同利益的、对中小企业集合债券情况十分了解的SBC处获得债券总体的真实情况,而不必花费较大精力去分析各发债主体的状况来判断债券情况,这对投资者来说,等于是提高了债券信息的透明度,从而也就减少了因为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投资者逆向选择情况。

3.信用增级效果方面的比较

中小企业集合债券信用增级的效果在定性的角度上表现为信用等级的提升,而从便于比较的定量的角度上,则可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违约发生的概率,概率越低,效果越好;另一方面则是发生违约后的损失程度,即违约损失率,损失率越低,效果越好。将违约概率与违约损失率相乘,则可得出一个综合两者的期望违约损失率指标对中小企业集合债券信用增级效果进行衡量。期望违约损失率越低,则信用增级效果越好。为比较中小企业集合债券担保模式与P-CBO模式信用增级效果,笔者首先建立了比较两种模式下中小企业集合债券期望违约损失率的数学模型。然后,以“2010年武汉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后简称为“10武中小债”)为案例,利用该期望违约损失率模型进行了实证研究。期望违约损失率数学模型按以下基本步骤建立:

(1)计算各违约与未违约发债主体在集合债券中所占份额F×wi(F为债券面值,wi为发债主体i所占债券份额比例)的现金流净现值NPVi;

(2)用NPVi计算某发债主体i所占债券份额F×wi发生违约时的违约损失率li(其中未违约发债主体li=0);

(3)将各wi分别与其li相乘,再将之加总求和,得出某时段某种违约与未违约发债主体组合k下,债券总体违约损失率Lk;

(4)根据安博尔公司的违约概率曲线函数以及Duffie(2003)对企业违约事件用泊松过程加以描述的方法,由各发债主体的信用等级推算出其条件违约概率pdi;

(5)将各pdi与对应的wi相乘,然后将之加总求和,计算出该组合k下,债券总体违约概率Pdk;

(6)将Pdk与Lk相乘,则可得出该组合k下,债券期望违约损失率Elk;(7)各种组合下的Elk求和,即可得出中小企业集合债券总的期望违约损失率EL。通过将“10武中小债”的相关参数带入中小企业集合债券期望违约损失率数学模型,并对其在以担保模式进行信用增级和以P-CBO模式进行信用增级的情况下的期望违约损失率分别进行运算,得出的结论是:P-CBO模式下的“10武中小债”的期望违约损失率为1.9755%,中国现行担保模式下的“10武中小债”的期望违约损失率为5.3193%。可见,韩国P-CBO模式下的中小企业集合债券期望违约损失率远低于中国现行担保模式下的中小企业集合债券期望违约损失率,不言而喻,韩国P-CBO模式中小企业集合债券信用增级效果比中国现行担保模式信用增级效果好。

四、改进中国中小企业集合债券信用增级模式的建议

P-CBO信用增级模式使韩国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取得了很好的融资效果。中国可以学习借鉴韩国P-CBO模式以改进中国中小企业集合债券信用增级模式,更好地服务中小企业融资。

1.建立专门的中小企业集合债券投资机构

韩国中小企业集合债券信用增级的P-CBO模式,其信用增级的原理主要是通过政府设立的SBC持有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分层后的次级层部分,来为面向一般投资者融资的债券优先层部分的本息偿还提供保障。中国在借鉴韩国P-CBO模式进行中小企业集合债券信用增级模式改进的过程中,也需要这样一种专门的中小企业集合债券投资机构参与信用增级。中国关于专门的中小企业集合债券投资机构,可以由政府牵头组织金融机构、担保公司、大型工商企业,乃至一些有实力的风险偏好型投资者参与发起设立,此外还可以向社会公开募集资金设立。这样一方面可以扩大资金来源,减轻政府负担;另一方面通过向社会招股,让更多社会股东参与投资机构的管理,可以提高中小企业集合债券投资机构的风险管理能力,减少由政府管理投资机构可能产生的错误和腐败,从而增强市场上的投资者对于投资中小企业集合债券的信心,更好地促进中小企业融资。

2.增加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层级并扩充融资对象

中国中小企业集合债券信用增级模式在借鉴韩国P-CBO模式时,除了对集合债券进行优先层与次级层的分层之外,还可以在这两个层级之间添加中间层,集合债券中间层部分的偿还顺序介于优先层和次级层之间。增设中间层的意义在于,第一,可以扩大中小企业集合债券的融资规模;第二,可以满足更多不同程度的风险偏好和收益率要求的投资者的投资需求;第三,通过设置多个层级,还可以进一步地加强对债券优先级别较高部分的信用增级效果,由于债券优先层部分仍然是中小企业集合债券中占大多数的部分,因此此举可以提高中小企业集合债券总体的信用增级效果。中小企业集合债券中间层部分,在面向更偏好风险和较高收益的投资者进行发行的同时,还可以对发行方中介机构,如承销商、托管银行等特定投资者定向发行,或由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发债主体自持。这样债券中间层部分就和次级层部分一道,不仅在实际的清偿上为一般投资者投资中小企业集合债券优先层部分可能面临的违约风险提供了保障,而且,还起到了减小道德风险,缓解信息不对称,减少投资者逆向选择的作用。中小企业集合债券次级层部分,除借鉴韩国P-CBO模式由专门的中小企业集合债券投资机构(SBC)持有之外,还可以对市场上有需求的投资者开放。随着2012年5月沪深交易所《中小企业私募债券业务试点办法》的公布,中国“垃圾债券”———高收益、高风险债券———开始渐渐进入市场。中小企业集合债券的次级层部分,也可以以私募模式向风险偏好和收益率要求高的投资者融资,随着中国金融市场发展,甚至可以上市进行公募融资。此举一方面可以减少专门的中小企业集合债券投资机构的负担;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吸引市场上的投资者来投资,加强中小企业集合债券中劣后部分对优先部分本息偿还的保障,提高中小企业集合债券总体的信用增级效果。

3.利用P-CBO

模式信用增级的同时可配合多种信用增级模式进行改进中国中小企业集合债券信用增级模式借鉴韩国P-CBO模式进行改进并不意味着是摈弃中国原来实行的方法,全面照搬。在利用P-CBO模式进行中小企业集合债券信用增级的同时,我们同样可以在此之外添加流动性保障、担保、定向转让选择权、利差账户、超额抵押、担保投资基金等多重外、内部信用增级模式来提高集合债券的信用评级。此外,通过利用多种信用增级模式,还可以减轻中小企业集合债券次级层分担风险的压力,扩充优先层级的规模,提高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向市场上广大投资者融资的额度。

4.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

中小企业集合债券P-CBO信用增级模式的成功应用是离不开政府的法律和政策的支持的,韩国政府曾出台了《中小企业振兴法》、《中小企业创业支援法》、《中小企业技术革新促进法》、《中小企业制品购买促进法》等多个法律法规,为中小企业融资奠定法律基础,而《资产证券法》更是为P-CBO模式的应用与中小企业集合债券的发行提供了直接的法律支持。而中国虽然也在发展中小企业集合债券融资,但相应的法律法规与制度建设还在起步阶段,很不完善。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发展的法律支持力度还十分有限。为更好地促进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发展,使其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发挥更大的作用,中国应积极学习国外先进经验,结合本国国情,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法律法规制度体系。

中小企业论文范文第8篇

1.1资金严重不足

在我国,目前国有中小型企业有一半以上严重缺乏资金,至少有42%的企业是急需资金,只有5%的国有中小型企业资金可以基本满足企业的发展。当国有中小型企业出现资金短缺的情况时,会有58%的企业第一时间采取向银行借贷的方法来获取资金,然而最终可以获得银行批准贷款申请的只有30%左右,相关部门提供的数据显示,我国国有中小型企业的资金紧缺现象日趋严重,很多国有中小型企业由于得不到资金,最终面临破产被收购的局面。

1.2国有中小型企业中管理人才匮乏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国有中小型企业的发展速度也日益加快,对各类人才的需求量也日益增多,人才匮乏的问题显然已经成为影响国有中小型企业发展的难题之一。没有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现有员工自身技能低下,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员工流失问题严重,企业管理层目光短浅,对员工技能的培养不重视,没有长期的职业规划,没有将人力资源进行信息化管理,员工对网络运用能力较低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国有中小型企业的发展。国有中小型企业经营理念太过保守长久以来,我国大部分发展中的中小企业认为只有资金雄厚的大型企业才可以向海外发展,导致我国国有中小型企业由于经营理念和发展战略太过保守,走不出国门,没有国际化的经营理念。在21世纪开放的经济发展环境下,很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极为重视国内发展较稳定的国有中小型企业未来的发展前景,并推动这些发展较稳定的中小企业迈出国门扩展海外市场,形成国际化企业。

2我国的国有中小型企业

在我国,国有中小型企业在人力、财力等方面都不如大型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一直处于弱势地位。但国有中小型企业数量众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支持并推动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

2.1我国国有中小型企业对于我国经济发展起着促进作用

据统计,在我国工业发展中国有中,小型企业占有72%的比重,食品和印刷业中,国有中小型企业占有5%的比重,皮制品、文化用品和金属行业中,国有中小型企业占有81%的比重,木料、家具行业中,国有中小型企业占有92%的比重。而我国出口国外的商品中,工艺品、玩具、服装业等劳动力较为密集的产业基本都是由国有中小型企业提供。搞活我国国有、乡镇所有中小型企业的发展,将是我国近年来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

2.2我国国有中小型企业解决了就业问题、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相关数据表明,我国国有中小型企业解决了城镇就业难的问题。国有中小型企业是目前我国市场经济中活跃的主体力量。国有中小型企业不仅具备经营方式灵活、组建成本低、资金转移较快等优势,能更快地吸收市场信息,及时供应市场中所需的产品,从而更快地占领市场,“品种多”“批量零散”“薄利”等优点使整个市场变得活跃。

2.3我国国有中小型企业的改革

2.3.1经济环境随着我国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经济模式正在向集约化方向发展,改善了国有中小型企业的“瓶颈”问题。社会主义经济体系更加完善和健全,为我国国有中小型企业的未来发展和改革提供了相应的法律保障。

2.3.2社会环境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信息的传递变得越来越快,国民的文化素养也在不断提高,我国的医疗水平也在不断良好提升,为国有中小型企业的改革提供了一个文明的社会基础。

2.3.3自然因素我国自然资源人均占有水平远远低于世界,各种自然资源平均水平严重缺乏,因此,我国经济发展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3我国国有中小型企业改革措施

3.1创新

增强国有中小型企业的竞争能力的基础是什么?创新经济学家分析,我国国有中小型企业经营模式尚未达到真正的灵活。这一问题解决的关键在于创新,创新是提升竞争力的根本。一是经营理念的创新。就是用现代的经营模式代替传统的经营模式。在现代经营模式中更重视人的发展,素质的提高,积极性的培养,效率的提升。留住对企业有价值的好员工,不仅要奖励还要有更多的人文关怀。二是区域经济的创新。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国有中小型企业起着推动的作用,企业要建立可持续发展战略。我国经济力量较为薄弱的地区当属西部地区,西部地区的国有中小型企业发展速度严重滞后。

3.2相关政策的制定

我国现行的经济体制是以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一经济制度要求在不能改变公有制的前提下,扶持并鼓励中小型企业的发展与改革。充分发挥知识在国有中小型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作用。在知识经济时代,各国的企业竞争也由传统经济竞争转向信息、知识的竞争。对于企业,什么最重要?当然是人才。想要成为企业所需要的人才,本身所具备的知识是必不可少的条件。只有具备了知识的企业才能走向世界,成为全球经济竞争中最为活跃的企业。另外,联合发展。自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的国有中小型企业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发展甚为艰难。如何使国有中小型企业在世界经济中占有一席之地呢?联合是最为有效的战略。

4结语

现在是信息时代,是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我国国有中小型企业的改革必须创新经营理念,培育核心竞争力。改革中必然会有险阻和困难,但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相信我国国有中小型企业一定会健康持续发展。

中小企业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银行业并购,中小企业,贷款

金融业是一个规模经济显著的行业,因此,金融业的并购历来存在。但在分业经营与政府管制下,各国金融业的并购活动一直相对比较平稳。20世纪80年代以来,迫于经济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带来的竞争压力,西方各国逐步放松了对金融业的管制,就此掀起了一场全球金融并购的浪潮。实证研究和经验数据都表明,商业银行贷款是中小企业外源融资的主要来源,因此银行业的并购浪潮势必会对中小企业融资造成重大影响,这一问题引起了学术界和政府部门的广泛关注。

一、国外研究现状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国外学术界关于银行业并购对中小企业贷款的影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银行的资产规模和中小企业贷款可得性之间的关系上。实证研究表明: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与银行规模之间存在着很强的负相关性(StrahanandWeston,1996)。由此推断:银行之间并购带来银行资产规模的普遍增大必然会导致对中小企业贷款的减少。然而,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的研究发现,银行业并购对中小企业贷款的影响问题不存在某种单一的结论。鉴于早期研究在银行规模与中小企业贷款可得性之间关系的分析上过于简单,在后续研究中学者们引入了银行并购的类型、参与并购银行的类型等因素,对银行业并购对中小企业贷款的影响进行了多角度、多层次分析,得出了形形的经验结论。通过对不同规模银行并购的实证分析,StrahanandWeston(1998)发现银行的并购规模与中小企业贷款比率之间呈倒U型的非单调函数关系,向中小企业的贷款比率随银行并购后的资产规模出现先增加后减少的现象。PeekandRosonpen(1996)实证研究表明,大银行对小银行的合并或大银行之间的合并倾向于减少对中小企业的贷款。StrahanandWeston(1998)又证实小银行之间的合并倾向于增加对中小企业的贷款,而大银行吞并小银行或大银行之间的并购对中小企业贷款没有显著影响。ZardkoohiandKolari(1997)从合并与收购两个方面来研究银行并购对中小企业贷款造成的影响,认为合并比收购更倾向于减少对中小企业的贷款。

二、银行业并购对中小企业贷款的潜在效应

以往学者大多都是单纯地从静态的角度分析银行业并购对中小企业贷款的影响,认为并购表现为参与并购的各银行资产负债表的组合,而没有考虑银行合并后引起的银行内部组织结构的变化可能给中小企业贷款造成的影响。事实上,银行并购对中小企业贷款不但有静态效应,还存在动态效应。

(一)静态效应

静态效应是指参与并购各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合并表现为银行资产规模的绝对扩张对中小企业贷款造成的影响。如前所述,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与银行规模之间存在着很强的负相关性,因此银行并购的静态效应导致对中小企业贷款的减少。

(二)动态效应

动态效应着重考虑了银行并购后引起银行内部组织结构、财务状况、市场竞争地位等的变化以及同一信贷市场上其他金融机构的反应,具体包括重组效应、直接效应和外部效应。

(1)重组效应。重组效应是指并购后各银行的资产规模、财务特征、地方市场的竞争地位都要进行重组和整合,这会对中小企业的贷款产生一定影响。银行合并后可能会剥离部分合并资产,收缩信贷规模以减少其在信贷市场的过剩能力,即并购行的资产不是参与并购的各银行资产的简单合并,合并完成后银行的总资产通常小于其预期资产值,从而导致劝中小企业贷款相对增加。此外,并购后银行资本结构和财务比率的变化,风险管理技术、营运效率以及风险偏好的改变等可能导致银行在地方市场上的竞争地位的改变。这些因素都会使并购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倾向有所变化。

(2)直接效应。直接效应强调并购重组后的大银行与近期未参与并购但与并购行具有同等规模、相同财务状况、在地方市场上拥有同等竞争地位并且处于相同经济环境下的银行在对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方面的差别。通常,并购银行比其他同等金融机构的运作效率更高,金融产品也更加多元化,因此更有优势和可能扩张其信贷规模。

(3)外部效应。所谓外部效应,是指银行并购可能打破地方信贷市场原有的市场格局,导致新的竞争者进入市场或者未参与并购的银行改变经营策略。当信贷市场发生银行并购,并购后的大银行减少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时会留下一个市场空间。如果该地区信贷市场的进入壁垒低,将会有新生银行(Denovobanks)或未参与并购的银行来填补这一市场空间。因此,在进入壁垒低和存在众多中小金融机构的市场中,银行并购反而可能增加对中小企业的贷款。

三、银行业并购对中小企业贷款影响的实证研究

根据美联储调查的关于企业的银行贷款(STBL)的基础数据,伯杰等人证实了银行并购对中小企业贷款的潜在效应。

(一)静态效应、重组效应和直接效应对中小企业贷款的影响

合并的静态效应使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比率减少了0.533%,说明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与银行规模之间的确存在着很强的负相关性;重组效应对该比率的影响很小,只增加0.隔7%,直接效应也倾向于增加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增加了0.049%.可以看出,静态效应的负面影响只有很小一部分被重组效应和直接效应抵消,合并的综合效应仍然倾向于减少对中小企业的贷款。银行购并对中小企业贷款的影响同上,静态效应为负,重组效应较小,直接效应为正。与合并不同的是银行购并的直接效应很大,可以绝大部分地抵消静态效应对中小企业贷款的负面影响。因此,银行购并的整体效应将中小企业的贷款维持在原有水平。

银行购并显示不会减少被收购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这可能是因为银行合并后被收购银行拥有很大的自,能够保持原有的信贷政策和信贷程序,基层信贷员通常也不会改变,而被收购行的信贷员一般都与当地社区保持着较多的联系,这使得银行能够继续对那些信息不透明的中小企业发放关系型贷款,从而使收购对中小企业贷款的影响减小到最低程度。另一方面,合并将会使一方完全附属于另一方,不再保持其区域特征继续对中小企业发放关系型贷款,因此对中小企业的贷款会明显减少。

(二)外部效应对中小企业贷款的影响

外部效应强调同一信贷

市场上其他金融机构对并购的反应。从表2中我们可以看出,合并的外部效应表现为地方市场上其他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增加了0.085%.同样,购并的外部效应也导致地方市场上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信贷的增加,增加0.039%.可以看出,虽然并购银行本身会减少对中小企业的贷款,然而无论合并还是购并,都会改变原有的市场格局,使地方金融机构对牛小企业贷款产生显著的正面影响。因此,在外部效应很强的信贷市场中,地方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能够弥补并购缩减的中小企业信贷,对中小企业的信贷供给不但不会减少,反而有可能增加。

(三)并购活动的综合效应对中小企业贷款的影响

从表3可以看出,合并的静态效应使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减少2580亿美元,重组效应和直接效应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分别增加了350亿美元和260亿美元,但难以抵消静态效应的负面影响。然而,外部效应使中小企业贷款增加了4860亿美元,远大于静态效应的影响。积极强势的外部效应表明银行区域合并减少了对本地区中小企业的贷款,但区域内其他金融机构会做出相应反应,增加对中小企业的贷款,这在一定程度上将弥补银行并购对中小企业贷款的不利影响。对购并而言,外部效应同样会增加对中小企业的贷款。但此时由于直接效应已足以抵消静态效应带来的负面影响,外部效应将导致对中小企业贷款的绝对增加。因此,银行并购对中小企业贷款的影响并不一定是消极的,并购活动的综合效应表明银行并购后整个信贷市场对中小企业贷款的总供给或者不变,或者增加。

四、结论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知道在进入壁垒较低、存在众多中小金融机构的信贷市场中,银行并购后整个信贷市场对中小企业贷款的供给或者不变,或者增加,说明银行并购对中小企业贷款能否产生积极正面的影响,取决于并购的外部效应是否足以抵消静态效应带来的负面影响。但在准人管制和非管制壁垒很高的信贷市场中,一般难以产生上述外部效应。因此,上述结论难以适用于集中度高、进入壁垒高和以大银行为主的我国信贷市场。

首先,我国目前以防范风险为主的金融业重组一方面导致中小金融机构数量的绝对下降,另一方面导致大银行县以下的分支机构的减少和基层分支机构贷款审批权的上收,从而造成中小企业融资环境的恶化。为了减少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冲击,需要放松金融业的准人管制,在大银行裁减分支机构的同时,准许建立新的地区性的民营中小银行,以填补大银行撤出县域金融后留下的空白;发挥小银行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融资主导作用。

中小企业论文范文第10篇

(一)薪酬战略制定不当

薪酬结构体系设计与企业发展战略不相匹配。薪酬结构体系包括经济型薪酬与非经济性薪酬,前者是指基本工资、绩效工资和补贴福利等物质激励,后者指包括成就感、工作氛围、晋升机会在内的职业奖励和包括自我发展、企业文化在内的社会性奖励。不同时期企业发展的战略会不同,中小企业由于管理专业化程度不高,在设计薪酬结构体系时,往往顾及不到企业战略和定位对薪酬水平和结构设计的重要作用,使基本工资与绩效工资比例以及补贴与福利项目组合等方面错位,起不到应有的激励作用。

(二)薪酬结构设计失衡

有的中小企业忽视福利因素的重要性,缺乏健全的福利保障制度,不能达到应有的激励效果;有的企业对物质性激励薪酬的效能过分推崇,把其当作员工积极工作的唯一动力,忽视了成就感与自我发展等非经济性因素对员工的激励作用。

(三)薪酬管理制度缺乏科学性

一些中小企业的薪酬管理制度随意性强,缺乏科学理性的分析与判断:

1)薪酬的内部公平性不足。中小企业对职位价值缺乏量化标准,使不同部门之间或同一部门不同人员之间的薪酬水平不能有效反映岗位责任和能力的区别,造成差别设计不合理,影响员工的积极性;

2)薪酬分配方式单一。由于中小企业专业化管理能力较弱,缺乏员工职业发展通道设计,使单一的管理岗位提薪方式无法激励员工提高其业务能力,进而无法调动普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3)绩效考核体系不规范。在中小企业中,绩效考核往往停留在经验的判断上,缺乏科学依据,有失公平性。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中小企业的薪酬结构体系出现问题,直接影响的就是对员工的激励效果。因此,在构建薪酬结构体系时,应以激励效果为衡量标准,确定设计薪酬结构体系的原则,构建激励效果最佳并符合中小企业发展特点的薪酬体系。

二、中小企业最佳激励效果薪酬体系的制定原则

(一)个人公平原则

现实中并非薪酬越高,员工满意度越高,激励效果越好。在薪酬与满意度之间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即个人的公平感。当员工将他们自己的工作经验、技巧、教育和努力以及与其他员工的表现相比较觉得公平,他才有可能对薪资满意。从这种意义上讲,员工对报酬的满意度是期望值与实际收入的对比。考虑到中小企业的员工人数较少,在设计薪酬体系时,可以“量体裁衣”,重视对员工个人公平感的考量,以达到薪酬的最佳激励效果。

(二)激励适度原则

激励适度原则指的是企业根据自身的发展情况来设计相适应的激励机制。一般情况下,薪酬与员工的贡献成正比例关系。员工对企业的贡献增大,奖励也会随之增加。但是如果激励力度达到一定程度之后,继续增加只会降低激励效果。而奖励部分不断加大,企业成本势必不断加重。中小企业往往对成本控制较为敏感,因此为了保持其健康的长久发展,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必要的适度激励。

(三)外激与内激相结合原则

外部激励是外部的各种正面奖励力量促使员工去做被要求做的事情。正面奖励包括奖金、补贴等。内部激励是员工从内心深处的追求,如自我满足和成就感。外部激励必不可少,但是管理只有从内部激励方面进行努力,才能从根本上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所以只有将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最大的激励效果。中小企业管理方式灵活,管理者与员工关系更为亲密,因此在实现内部激励作用方面更有优势。

(四)按需激励原则

激励的主要核心要素是满足员工需求,但是不同员工的需求各不相同。为了实现更好的满足和激励效果,事先了解员工个性需求,采取针对性的激励措施,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现实中,菜单式弹利就是很好的按需激励原则的体现。中小企业简单的组织结构和灵活的管理方式更易实现这一原则。上述四项原则充分利用了中小企业的优势特点,让中小企业扬长避短,发挥薪酬体系的最佳激励作用。

三、中小企业激励效果最大化的薪酬体系构建

(一)全面细化的薪酬结构体系

中小企业在定位薪酬水平,设计薪酬结构时,可根据自身发展战略和经营阶段确定薪酬定位和结构模式,设计岗位薪酬结构比例,构建全面细化的薪酬体系。如,根据发展战略不同,企业可采取薪酬水平市场领先、市场跟随或市场滞后的薪酬定位。根据发展阶段不同,企业可采取高弹性、高稳定性或二者相结合的薪酬结构模式,利用固定基本工资和变动绩效工资、奖金的不同比例组合对员工进行激励。再有,当企业发展到成熟期,物质薪酬达到激励高峰,企业可以利用非经济性奖励,以四两拨千斤之力,将激励效果再度深化。

(二)公平适度的绩效考核奖励

绩效考核奖励是非常适合中小企业增强激励效果的薪酬方式。在设计绩效考核奖励项目与标准时,综合考虑岗位、能力、绩效等多种因素,完善奖励制度。这对满足员工的个人公平感,稳定员工队伍十分重要。对于中小企业的核心员工而言,绩效考核奖励最能体现他们的个人价值,因此成为他们最为看重的激励方式。另一方面,确定绩效奖励项目与标准时,还要考虑企业的负担能力及财务状况,确保奖励适度。

(三)灵活多样的福利项目组合

员工福利是薪酬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小企业而言,恰当的福利对吸引优秀人才、增强员工归属感,提升企业竞争力十分必要。根据福利内容,福利项目可以分为法定福利和企业自主福利。中小企业可以采取固定法定福利和菜单式弹性自主福利相结合的方式,让员工按照自己的需求选择最适合自己的福利组合,将福利的激励作用最大化。企业激励之道,不拘一格,多种多样。中小企业依靠自己灵活自由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特点,扬长避短,用心总结适合自己的企业薪酬管理原则,制定恰当而行之有效的薪酬激励机制,就能够赢得人才,赢得市场。

上一篇:企业研究论文范文 下一篇:企业战略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