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语言重要性初探

时间:2022-09-02 02:11:49

数学语言重要性初探

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指出:“数学教学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这段话说明了数学语言的重要性,加强数学语言教学是提高学生数学能力和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在人教版一年级数学教材中安排了认识“多得多,少得多;多多少,少多少”的学习,这节内容是在认识了大数,小数的基础上用这几个数学词语培养训练学生运用数学语言叙述“多与少”的数量关系的一节课,本文将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和案例,再现数学语言的重要性。

案例:我校2012年一年级数学期中考试卷中一题小猫抓鱼(给正确答案涂上你喜欢的颜色)。

由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数学语言的重要性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具体教学中对此项内容蜻蜓点水,一带而过,导致学生对“多得多,少得多;多多少,少多少”的知识理解不透,答题困难。科学准确的数学语言体现着学生诸多数学优点:对所学的知识掌握了多少,逻辑思维是否清晰正确等等,从某一数学知识点而言,学生能表述就意味着学会,反之就意味着不会或一知半解。所以,数学语言既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检查学生学习效果的尺度与方法,二十年的数学教学让我深深的认识到这节内容的重要性,在具体教学中我进行了如下设计:

一、有目的的学前准备

列举大小不同的数,让学生感知多与少。

二、环环相扣,步步深入的问题训练

比大小,感知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如: 3——7  相差不多

7——21 相差稍多

10——100  差的多

20——1000  差的很多

三、水到渠成,学习说话

1.当两个数相差很多,且用大数开头说话时,用“多得多”。

如:100比2多得多

576比84多得多

2.当两个数相差很多,且是小数开头说话时,用“少得多。”

如:3比105少得多

6比210少得多

3.用大数开头提问时,用“多多少。”

如:15比8多多少

56比39多多少

4.用小数开头提问时,用“少多少”

如:2比18少多少

36比40少多少

四、采用多种形式反复练习,寓教于乐,学会叙述,加深理解

学生掌握数学语言,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指导学生进行有顺序的描述过程、概括结论、说明思路,让学生渐渐从不知如何开口,到会用,进而善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具体可采用以下几个步骤进行数学语言训练,以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

1.模仿叙述。教给学生一种说话的模式,让学生仿照模式进行思考回答,体会数学语言的表达方式。

2.简化叙述。让学生用尽量简洁的语言叙述自己的思想。

3.准确叙述。把自己的思想转化成符号或图形,准确表现思维的过程。

4.推广叙述。由一个问题推广到一类问题都能用数学语言叙述。

5.辨别真假。将错例呈现出来,通过争论来辨别其错误所在。

6.独立叙述。能用数学语言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这节内容看似简单,但是给学生为迈向数学殿堂敞开了大门。语言是思维的体现,教学生会说已把学生拉到了抽象世界,再上升到计算以及题型拓展就不难了,到了高年级,涉及到关于多与少的题型。

如:23比98少多少?

136比57多多少?

3.5比8.9少多少?

23.95比15.6多多少?

3/4比4/5少多少?

1/2比1/3多多少?

这些题由一年级上升到中高年级,数的类型涉及到了整数、小数和分数,但是求“多多少”还是“少多少”都是用大数字减去小数字,这个算理都是固定不变的,在一年级通过那节说话课就已懂得。到了五六年级,题型发生了变化。

例如: x比68少24?

15.2比x多9?

3x比6的7倍少6?

还有应用题如:

1.果园里有苹果树32棵,桃树29棵。果园里一共有多少棵果树?

2.小明有26枚邮票,玲玲有20枚邮票,小强有83枚邮票。小强的邮票比小明和玲玲的邮票总数多多少枚?

这些题都是以求“多多少”或“少多少”为载体的,通过这些题让我们也认识体会到“多与少”这节说话课的重要性。它是学生由简单的定义向深层数学知识的迈步和延伸,是学生的数学知识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是直观的形象思维向抽象的逻辑思维的转化。理解的深不深、透不透也证明了语言是思维的体现,思维是语言的命令者。

总之,数学语言既是数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数学知识的载体,各种定义、定理、公式、法则和性质等无不是通过数学语言来表述的,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掌握,实质是对数学语言的理解、掌握,一个对数学语言不能理解的人是绝对谈不上对数学知识有什么理解的。小学生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的阶段,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严谨准确地使用数学语言,善于发现并灵活掌握各种数学语言所描述的条件及其相互转化,以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参考文献:

[1]《数学教育》张广平 2001年 江苏教育出版社

[2]《给教师的建议》苏霍姆林斯基

上一篇:物理教学如何“分层教学,分类指导” 下一篇: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