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课堂教学内容 提高学生文化素养

时间:2022-09-02 12:21:05

改革课堂教学内容 提高学生文化素养

摘要:中国的饮食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包含了饮食观念、饮食卫生、饮食保健、饮食理论、宗教意识、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内容。饮食文化课的开设,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更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时代感和吸引力”。

关键词:烹饪专业;烹饪文化;文化素养;授课内容;评价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02-0061-03

屈指计算,笔者走进宁波市鄞州区古林职业高级中学(以下简称“我校”)已整整十年,当年在烹饪班上的第一堂课恍如昨天——尴尬的境地记忆犹新。向学生介绍完浦东的变化分析教材时,有一半学生趴在课桌上哈欠连连,睡意绵绵。有大胆者提出:“老师,你给我们讲《三国演义》、《水浒传》好了!”《三国演义》、《水浒传》便成了语文课的附加内容。之后逐渐进行教学内容的视觉转移,尝试渗透饮食文化的内容。零星地讲授“中国的菜系及特点”、“汉族古代食仪”、“中国筷子的演变”、“苏轼与中国饮食文化”、“中国各少数民族饮食文化的特点”等——给沉寂的语文课堂添加了一味调剂品。欣喜的是,这味调剂品提高了学生的语文学习乐趣,也为专业能力的培养提供了理论基础。更令人兴奋的是,在语文课堂上“潜伏”了十年、“游击”了十年的饮食文化,在学校领导和相关部门的支持下终于转成“正规军”。

一、课程开设的理论基础

1.职业教育的需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职业教育应“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优化知识结构,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而现代餐饮服务业对厨师的要求已不仅仅满足于他们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还要求他们具备相应的文化素养。饮食文化课程的开设,可使学生了解饮食历史的发展、饮食器皿的构成、饮食观念的异同,以及饮食的地域特色、饮食的典故佳话和饮食的营养保健等方面的知识,有利于提高烹饪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和文化品位。

2.职业发展的需要。我校极其重视烹饪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专业质量,对该专业的课程进行改革,注重技能操作,使学生学有所专,能有所长。但学生在提高专业技能的同时逐渐形成了思维定势,如反复包梅花形饺子,日久重复形成了习惯,在花样和形状上很难有突破和创新。而饮食文化课的开设,让学生了解各地饺子的制作方式及吃饺子的习俗,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于他们将来的发展大有裨益。

3.语文教学的需要。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的任务和目标之一分别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和思维发展,加强语文实践,培养语文的应用能力,为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以及继续学习奠定基础。”、“指导学生学习必需的语文基础知识,掌握日常生活和职业岗位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具有初步的文学作品欣赏能力和浅易文言文阅读能力。”烹饪专业学生的语文基础薄弱、学习兴趣不高、综合能力不强,而且教材脱离专业、教学目标笼统、教学方法陈旧、评价模式单一等原因,使这一任务和目标在烹饪专业很难落到实处。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在《教育心理学》指出:“只有当技能具有相同因素时,一种技能的变化才能改变另一种技能。”相同要素说是学习迁移理论的核心,即“两种学习情境相同或相似的成分越多,前者对后产生的作用就越大。”以汪曾祺的《豆腐》为例,其特点是文白夹杂、内容繁杂、篇幅长杂,笔者采用了两种不同的教学法:在第一个班级中从散文的角度引导学生学习,无一人喜欢读;在第二个班则从豆腐在各个历史时期和各地烹调方法等方面的知识让学生学习,结果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问询生字生词和难懂文言句子者络绎不绝。由此可见,通过教学视角由语文向饮食文化的迁移,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文化素养。

二、课程开设的探索与实践

如果说以往在课堂上零星讲授烹饪文化是为了提高学生兴趣的“副业”,那么2011学年第二学期终于有了转为正式产业的机会。语文会考结束后,相关部门并没有编写语文教材,但烹饪专业每周有4课时的语文教学内容——为了弥补“真空期”,笔者向学校申请两个烹饪班的教学任务,专门开设“饮食文化”课程,以实现中职文化课向专业渗透的“四化”——专业思想的渗透化、专业知识的融合化、专业能力的应用化、专业教学的实践化。

实现“四化”必须要靠载体——教材来实现。笔者为了编写适合我校烹饪专业学生学习的饮食文化教材,在已有材料的基础上分别阅读和参考了万建中的《中国饮食文化》、王仁湘的《往古的滋味——中国饮食的历史与文化》、马健鹰的《中国饮食文化史》、林胜华《饮食文化》等专业文化书籍,以及梁实秋《雅舍谈吃》、汪曾祺的《随遇而安》等与饮食有关的文化散文著作,还从《中国烹饪》、《烹饪知识》、《人民日报·副刊》、《文汇报》、《宁波晚报·老宁波》等报刊中选取与饮食文化相关的文章编发教学材料,以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针对性和实用性,进行课堂教学实践。

1.采用专题与模块相结合的授课内容。中国的烹饪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经过几千年的传承与发展,逐步形成具有较高国际声誉和民族特色的饮食文化。它不仅包括饮食来源、饮食加工、饮食结构、饮食器皿、饮食团体、饮食方式等内容,还包含了饮食观念、饮食卫生、饮食保健、饮食理论、宗教意识、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内含。面对内容丰富和内涵丰厚的饮食文化,以及中职生的认知性和实用性,在教学中采用了专题与模块相结合的授课内容。如开设“从‘茹毛饮血’到‘炰生为熟’——中国饮食文化的肇端”、“锅、盆、杯、盘、筷——中国饮食餐具的发展”、“中国饮食文化发展的四大高峰”、“中国菜系的特色”、“中国古代烹饪文献”、“中国古代的十大名厨”、“世界三大宗对中国饮食文化的影响”等专题内容,还结合时季和宁波的地域文化特色适时开设了一些专题内容。如在2011年9月17日的《宁波日报》阅览《秋风习习话螃蟹》一文后,结合《红楼梦》等相关内容给学生讲了一节中国的蟹文化。又如,翻阅《太平广记》读到“竹实”一条时——“是年,忽山中竹无巨细,皆放花结子。饥民采之,舂米而食,珍于粳糯。其子粗,颜色红纤,与今红粳不殊,其味尤更馨香。数州之民,皆挈累入山,就食之。”与我校毗邻的横街镇有“中国竹乡”之誉,一年四季“竹”见于菜场,而以春天为最。于是,搜集和整理了相关资料,给学生讲授《竹与中国饮食文化》。另外,不断剪辑《宁波晚报》“老宁波” 和“名家讲坛”的内容,在适逢传统节日时给学生讲述“传统节日期间的宁波饮食习俗”等,还布置相关内容让学生不断采集,充实了教学内容,也让学生大开眼界。

2.采用观说读写一体的授课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作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既要从理论上掌握教学方法,又要在教学实践中灵活地运用。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也要教会学生如何获得知识的方法。虽然开设的是饮食文化课,但并没有脱离语文课听、说、读、写的本质,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原则。读——像对待语文课本一样读饮食文化资料,由于学生感兴趣,对材料爱不释手,朗读的声响远远高于读语文课本;观——观看一些与饮食文化相关的视频,如福建名菜《佛跳墙》、《青铜器与饮食文化》、《世界饮食文化记录长廊》、《中国饮食文化在国外》和《福临门:烹饪大赛》等,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说——一方面包括对某些材料中文言文的翻译,如袁枚《随园菜单》中的二十条原则和十四条戒单、《黄帝内经?素问》中的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等相关文献的章节,让学生懂得中国传统饮食文化食医合一、饮食养生的理论,提高学生的人文主义素养;另一方面,就某些美味佳肴进行相关解说,如《职校生之友》曾介绍学生的烹调作品,让学生从原料、调叶品、烹饪过程、菜肴特色,包括色、香、叶、形和营养价值等方面进行说明,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3.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模式。美国学者韦伯说:“学习和评价就像同一艘船的两只桨,应该齐头并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改进教育教学评价。根据培养目标和人才理念,建立科学、多元的评价标准。”为此,笔者在教学评价过程中重视过程性评价而轻视性终结性评价,重视发展性评价而轻视诊断性评价,采用如下的评价方式:学期成绩=课堂表现分(40分)+考试成绩(30分)分+作业成绩(30分),考试成绩(30分)=期中考试成绩(15%)+期末考试成绩(15%)。每位学生在每节课的表现分都让他们记录在作业本上,让学生自己求和,然后除以次数所得的平均分。课堂表现分的量化同样不在结果,而在过程。如欣赏相声《报菜名》后,让学生模仿完成《炖豆腐》的绕口令——“会炖我的炖冻豆腐,就来炖我的冻豆腐,不会炖我的冻豆腐,别胡炖乱炖炖坏了我的冻豆腐。”按语速、读字的准确流利程度让学生打分。再给出一道菜肴的图片,让学生先说出菜名,然后介绍。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模式,每位学生的成绩都在70分以上,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和表现欲,进一步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学习上形成了良性循环。提起作文就害怕的学生竟然喜欢写诗,有两名学生的诗作还在校园文学小报——《快乐文苑》上发表。

等 待

10烹饪(1) 毛佳儿

天空知道爱

太阳落山后

用晚霞来表达

大地知道爱

深秋来临后

用金色来表达

如果我们知道爱

用什么来表达

是潮落后

忧愁地等待着涨潮

是月圆时

快乐地享受着欢聚

当我敞开双臂

爱是色彩的汇集

无需等待

10烹饪(1) 赵丹峰

圆月 碧海

满坡毛毛细雨

落叶幽径

遍野浓浓馥郁

软软的绿茵

飘来淡淡绵语

偎依的人影

嚼着儿时的棒棒糖

独享呢喃的秋韵

恍惊

粒粒汗珠

是快乐的追忆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公报指出:“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以来形成的革命文化传统,学习借鉴国外文化创新有益成果,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增强文化产品时代感和吸引力。”饮食文化课的开设,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还能够使他们开阔眼界和视野,更增强了他们的时代感和吸引力。

参考文献:

[1]钱理群.语文教育新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肖锋.学会教学——课堂教学的理论与实践[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

[3]彭聃龄,张必隐.认知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

[4]宁常伟.中等职业学校烹饪专业教学模式改革创新初探[J].成功(教育),2012,(06).

[5]王瑛红.中职语文教学渗透式专业知识的理论和实践——以美术专业为例[J].考试周刊,2011,(59).

[6]尹守忠.高职烹饪专业强化饮食文化教育的思考[J].天津职业学院联合学报,2010,12(6).

[7]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S].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上一篇:维修电工综合实训教学中“项目教学法”的实施 下一篇:基于斯基尔贝克程序的《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