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语文目标教学的新思路

时间:2022-09-01 06:00:00

新课标下语文目标教学的新思路

所谓“目标教学”,来源于美国芝加哥大学著名的教育家布鲁姆提出的“目标分类”理论。这一理论曾经长时期被广泛运用于各个学科的教学活动中,也曾经取得过成绩。如今随着新课程标准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应该制订怎样的目标使学生既能够掌握好基础知识,又能促使其养成主动探索求知的习惯成为许多教师关注的焦点,尤其是语文学科。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课堂教学必须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明确的教学目标又是语文学科教学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重要条件。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强化目标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成为了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水平的首要条件。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作为教师只能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教学中,教师除了知识的传授,还应当尊重学生的个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把他们的潜能充分挖掘出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并在教学过程中随时调整既定的目标以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及主动求知的需要,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因此在实施教学过程时,教师应注意通过以下几个步骤来达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内容,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揭示目标,生动有趣

所谓“展标”,就是要把教学目标明确无误地展现给学生,这是课堂目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展示目标的过程中,我们应当注意突出一个“趣”字。因为兴趣是一个情感性质的因素,它是能力发生的最早先兆。布鲁姆认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特别是低年级的孩子,如果不是一种情感力量的激发,他们的学习是不会有所收获的,更谈不上对学习成功的体验。因此,在课堂目标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地导趣,采用启发式的谈话、图片展示、小游戏等,通过这样一些形象、直观、生动、有趣的呈现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他们产生一种渴望学习的冲动,让他们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例如,在教学《日月明》一课时,课前我用卡片分别写了两个“月”,上课开始时,我拿出其中一个“月”字,问:“这个字念什么?”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回答说:“月。”“对!那么,这一个呢?”接着我又拿出另一个“月”,“还是月。”我趁势导趣:“今天,这两个月亮呀碰到了一起,它们变成了一对......”一些孩子接着说:“好朋友!”于是,我抓住时机揭示目标:类似这样的字,我们叫它“会意字”,在这节课里,我们要学会生字,掌握会意字,发现生活中还有哪些会意字。这样的展标不但简单有趣,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还能明确地揭示基础性目标以及延展性目标,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当然,不同的课文呈现的方式也不尽相同,要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不同的教学内容来确定。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运用多媒体演示的方式来展示目标,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效果可能还会更好。

二、实施目标,加强学法指导

实施目标,是目标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它的主要任务是利用目标意义化教学材料采取有效的方法,来实现各个具体的教学目标,达到完成教学内容的目的。就语文教学而言,主要体现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在教学活动中,我针对低年级儿童的特点,采用了“导学”的方法来进行教学,利用提问、感悟朗读等手段对学生的学法进行指导,以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

如《小松鼠找花生》一文的教学中,在目标展示之后,我对孩子们提出了具体要求:(1)读一读,在文中勾画出生字;(2)想一想:课文讲了谁的故事?这个故事的内容是怎样的?(3)说一说:花生究竟去了哪儿?通过这些提纲式的问题,学生明确了自己的任务,有的放矢地进行学习,学生经过反复朗读,勾画,讨论,很快抓住了课文的重点,有效地解决了问题,课堂效率得到了提高。同时,这样的学法指导对他们的学习方法和习惯也起到了比较好的指导作用。

小学语文教学中,古诗教学是一个重点,不仅因为这些诗歌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象征,还因为学生年龄比较小,对历史久远的古代文明缺乏理解,因此在教学时,要想让学生能更加透彻地理解诗意,除了要弄懂字词,还要通过朗读来体会诗人在诗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深邃的意境。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会用语音资料、范读来让学生模仿其中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通过用符号“/”表示顿开拖韵,经过这些训练,孩子们的朗读能力明显提高,读起古诗来居然也有模有样,饶有韵味了。

三、强化目标,指导学生小结

强化教学目标,大体上说是通过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系统的小结来达到强化、深化、内化教学目标的过程。小结是对学生进行概括能力的培养,使所学知识进一步系统化、概括化,也是促使学生的情感、价值观进一步升华的过程,并使其内化为自身的意识。通常,教学中我会使学生在通过不同层次朗读的基础上诱导学生进行自我小结。

譬如在教学《看电视》一课时,我先让学生自己初读课文,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初步小结:“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呢?”学生就会归纳出课文给他留下的初步印象――“奇妙”,据此来强化目标;在此基础上,我抓出文中的几个重点句子,如:“只有奶奶听得入了迷,我和爸爸都在打盹睡觉。”“奶奶不看电视只看我们,和我们一起拍手欢笑。”指导学生对这几句话进行认真仔细地精读,然后用提示性的语言问:“他们家的秘密在哪儿呢?”经过精读,有的学生很快就能够小结出:“这个秘密就是对家人的关爱。”以此归纳出学习所得。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努力突破了重点,解决了难点,学生得到了成功的体验,课堂的教学效率也得到了大大地提高了。

总之,在新课程目标指导下,语文目标教学应当渗透出开放性的思路,突出“以能力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以过程为中心”的观念,除了体现在教学目标的确定上,还应充分体现于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在教学目标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获得发展,逐步实现课堂效率的全面提高。

上一篇:关于“问题式”教学模式实践与思考 下一篇:谈教师在教学中的批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