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的语言艺术

时间:2022-09-01 02:33:11

语文教学的语言艺术

[摘要]语文教学语言必须具有文学化的艺术性格,才能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艺术化和全优化。主要从准确性、情感性,形象性、音和性、趣味性、独创性、启发性七个方面对语文教学的语言艺术进行探析。

[关键词]语文教学;语文教师;语言艺术

一、表情达意的准确性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在教学中,如果教师的语言表达不准确,则必然不能表达出蕴含于课文中的情感。语文教师语言首先要规范,口型准确,发音正确,措词精当,用凝练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内容。老师的语言,要能够让学生准确地理解并模仿运用,达到认识、理解、掌握的目的。准确,就是确切、科学、合乎规范的,而不是前后矛盾,混淆不清的,模棱两可的,不置可否的模糊语言万不可用。教学过程中更不能带有“这个”、“那个”、“真那个”等等诸如此类的语病,干扰学生通畅的接受思维。再者,教师自己不能生造词语,让学生不知所云,更忌讳讲废话,大话,虚话,应用实在淳朴的语言感染学生。

二、热切似火的情感性

语文教学是一种包含丰富情感活动的知识传授和能力训练过程。教师如果偏重于篇章结构或行文笔法而淹没了情感,致使勃勃然的审美客体被苍白、冷漠、理性化的教学语言所肢解,无疑是语文教学的根本性失败,当然无法唤醒学生作为审美主体的潜在热情,充其量只使其满足了求知欲而无法满足审美欲。如何运用情感性教学语言不仅是一种技巧,更是一种艺术,是教师人格力量在课堂操作过程中的充分外现。

三、绘声绘色的形象性

语言能绘声绘形、栩栩如生地描绘各种事物和环境,也能活灵活现、形神兼各地再现已经有过的或者应该有的生活:能反映具体形态的客观对象,也能表现不是形的主观情景,使听者产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如历其事的感觉,语言的这种创造形象的功能,正是语言形象性的表现。形象性,就是学生能够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语言形式,它能够寓庄于谐,增加记忆,增加印象。大多形象是靠教师语言描绘的,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地插入一些短小的故事、典故、成语、箴言,学生理解和接受起来会觉得直观有趣些,也能降低他们的学习难度。

四、和谐悦耳的音乐性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本身虽无意义,但它是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的物质形式,不但本身具有独立的音响美因素,而且还可以靠此提高语言的感染力、鼓动力,也有助于传情达意。因此,语文教师要注意用好教学语言,切忌平铺直叙,平淡无奇,而应使自己的语言尽量做到高低起伏,长短结合,疏密相间,快慢适宜,随着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的需要时轻时重,时缓时急,抑扬顿挫,有板有眼,错落育致,声情并茂,有一定节奏感和施律美,和谐动听,使学生听起来舒服悦耳,精神饱满,兴趣盎然,津津有味,其注意力能随着教学语言的声波和声调不断得到调节、转移和强化,提高教学效果。

五、通俗幽默的趣味性

通俗性就是教师的教学语言既要通俗、达畅、浅显,符合学生的接受实际,又要符合学生的学识水平理解水平,和教学的每个过程衔接得恰如其分,它具备书面语和口头语的双重性。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人们可以采取多种幽默的形式参与到教学中去,如双关语、俏皮话、格言警句、诗文、图画、手势、表情、体态、服饰、环境等等,让富有深意性、暗示性、奇巧性、流动性的幽默语言等,并不断注入给学生,让他们始终情绪高昂地参与学习全过程,用最佳的精力接受学习内容。

六、鲜活生动的独创性

独创性就是教师个体独一无二的语言特色,如高亢洪亮、娓娓动情、抑扬顿挫,慢声拉语,柔刚兼济,具有号召性、感召力、鼓动性等等,用自己的独特语言个性,增加学生的学习信心,转移学习的障碍因素,缓解学习的焦虑或压力,增添学习的愉悦和。这既是对教学语言艺术化的高品位要求,也是优化课堂教学的险避之径。在言语过程即教师运用语言材料和语言规则而通过口头表达的活动中,用学生所习见惯听的语词不断组合出新的意义,创设新的意境。这就是在创新意识支配下的对语言的改造和再制作,这就是化腐朽为神奇的风格化优秀语文教师的独特才能。

七、恰当适时的启发性

教学是为了发掘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这就要求教学语言要具有蕴涵、发人深思、耐人寻味、富有启发启迪作用,能给学生留有回味的余地:切忌用“为什么呢”、“怎么样”等浅显问题绕学生,逗学生,一味追求表面的课堂轰动。应该针对教学的实际、教材文本的实际,设置难度适宜,坡度适宜的多方面的问题,能够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启迪学生思维活动,从而让学生自觉地参与动学习中去,使他们能够由此及彼,举一反三,让他们跳跃着去够果实。

上一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下一篇:高职体育教育的现状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