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分配格局短期内难以改变

时间:2022-09-01 09:11:03

收入分配格局短期内难以改变

在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人民的收入增加、生活水平有了普遍提高的同时,与之伴随而来的收入差距也在逐渐加大。根据有关权威部门测算,在中国内地,衡量居民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在1983年为0.29,以后逐年提高,在2005年达到了0.47,被认为超过了国际公认的警戒标准。如何完善城乡居民收入分配格局,缩小社会贫富差距,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议论。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基本国情与发达国家经历过的发展阶段,与现在其他发展中国家均有很大的差别,要正确认识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是否过大?是否处在一个合理的水平?笔者认为:目前我国居民收入分配的格局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收入分配差距明显的现状,至少在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变。

先让我们看一看决定我国居民收入分配格局的一些基本国情:

第一,地区差距。我国幅员辽阔,由于历史、地理环境和现实的原因,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经济逐渐融入全球化进程当中,东部沿海地区由于天时地利等原因首先发展起来,并迅速拉开了与中西部的差距。比如我国人均GDP最高的上海,按照户籍人口计算,2005年人均GDP达到了67000元,而位于西部地区的四川省人均GDP只有8400元,贵州省人均GDP仅为4940元,只有上海人均GDP的7.3%。显然,这么大的地区差距,是其他国家所没有的。当然,考虑到劳动力流动和中央转移支付等因素,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并没有人均GDP那么大。

第二,城乡差距。建国以来,我国曾经长期实行计划经济,并在计划经济时期用户籍制度、制度和统购统销制度来分割城乡的发展,这些不仅严重制约了我国农村的发展,最终也影响了我国城市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曾经采取各种措施去减少城乡差距,比如改革起点就是农村的经济改革,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与城市的发展比较起来,农村依然显得落后,这就是我国特殊的二元经济现象:既有比较发达的城市工业部门,也有比较落后的农业部门。综观世界各国,很少看到这样大的城乡差距。

第三,劳动力供需差距。13亿人口,至今还有7亿多人口生活在农村,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等待转移到城市的非农产业里,而城市里还有着大量的失业下岗工人,就业成了当今最紧缺的资源,也是我国基本国情之一。为了创造大量的就业岗位,我国需要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而劳动力市场的供需状况也决定了我国在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上具有比较优势,同时也决定了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低工资现实。但是要实现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就不能仅仅依赖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也是我国的必然选择,一些受过较多教育和培训的劳动力能有更多的机会到这些部门就业,显然他们会获得较高的回报。所以在我国非农产业里就出现了高工资部门和低工资部门并存的格局,这是由我国劳动力市场巨大的供需差距和国家经济持续发展所决定的。

显然,正是这些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居民收入分配的走势,他们共同综合作用的结果就表现为比较高的基尼系数。实际上,从地区或者部门来看,比如在我国的东中西三个地区、城市和农村地区,反映居民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都处在一个合理的水平。因为我国目前所处的基本国情与其他发达国家经历过的发展阶段,与现在其他发展中国家均有着极大的差别,单纯用基尼系数来衡量、评价我国居民收入分配情况,并断言已经超过了国际公认的警戒标准是不合理的。

实际上,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居民收入分配,也采取一些重大的战略举措来改善收入分配状况,比如西部大开发,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但是我国居民收入分配的格局主要受这些基本国情所左右,可以预见这些基本国情只有在一个比较长的时期才能得到根本性改变的,所以,政府对居民收入分配的调控会在局部上有所改善,但是居民收入分配的基本格局,在短期还是难以得到根本性好转的。

(摘自7月31日《文汇报》)

上一篇:莫让农村的大学毕业生陷入“新贫困” 下一篇:基尼系数不是问题的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