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大学生择业心理疏导的思考和对策

时间:2022-08-31 09:20:08

加强大学生择业心理疏导的思考和对策

[摘 要]随着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发展,高校毕业生出现了就业难的问题,大学生就业形势目前很严峻,就业难的问题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之一。本文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对如何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择业心理;就业能力;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48-0186-02

高校毕业生是我国巨大人口与庞大劳动力队伍中一支最活跃的生力军,是我国实现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基础力量。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难,难在哪?因此有必要对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做进一步分析。分析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 转变人才培养模式,以素质教育为目标,突出办学特色 当前,高校教育教学中普遍存在重知识传授、轻德育培养;重智力因素培养,轻非智力因素培养;重教师主导作用,轻学生主体作用;重学术理论教育,轻实践技能塑造的倾向。甚至盲目模仿普通高等教育改革的模式,追求人才素质综合化、全面化、理论化,教育的实践性、应用性特点被弱化。人才一般分为学术型人才、经营管理型人才、工程技术型人才、技能操作型人才。而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是全方位、多层次、多样化的,需要有专长、有个性、有创新意识的复合型人才。高校的定位应该是为当地的经济建设和发展服务,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毕业生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为培养目标,提高学生的实际技能和质量,坚持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顺应社会需求,深化学科专业改革,调整人才培养模式,由偏重专业教育向注重综合素质教育转变,由偏重知识传授向注重能力培养转变,由偏重书本知识传授向注重实践能力培养转变,由把毕业生推向社会向注重学生创业能力培养转变,办出特色,办出水平。

2 转变就业观念,加强高职生的职业观教育

2.1 平民化、大众化意识的教育

高校的扩招,民办高校的异军突起,使大学生就业市场的供需状况发生改变,由原来的统一分配、供不应求变成自主择业、就业困难、供大于求。原来大学生的比率比较小,大学生是社会的精英人物,高校毕业生短缺,社会精英岗位不足,就业是一种与之相适应的在社会精英岗位上的就业。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后,社会精英岗位与高校毕业生数量相比显得明显不足,甚至短缺,大学生不再是凤毛麟角似的精英,这就要求当代大学生有平常心,做平常人,树立平民化、大众化的意识。因为只有部分高校毕业生能通过竞争进入社会的精英岗位,而大部分毕业生必然要从事与大众化教育相适应的一般工作。因此,要树立“职业不分贵贱,靠劳动取酬光荣”的新型就业观,调整期望值,相信在中小企业、基层、农村、非公有制单位也存在广阔的就业空间。

2.2 端正劳动态度的职业观教育

社会劳动是分工进行的,各行各业互相依存。行业无贵贱,工作无尊卑。首先,树立劳动光荣,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意识,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大学生自我期望值往往很高,然而,要实现人生理想和人生价值,必须在今后的平凡的职业岗位上,脚踏实地、求真务实,一步一步地努力,从自己身边的每一件事做起,否则只想干大事、瞧不起琐碎的工作,不安心平凡岗位、只想走捷径,歧视艰苦性行业,很可能导致眼高手低,大事做不来,小事又不愿做。应树立先就业,后择业,有可能再创业的就业思想,树立自主就业、多元就业的意识。其次,加强适应时展和市场经济发展的责任感和义务感的教育。进入市场化的社会,人们的关系越来越多地变为一种契约关系,国家和团体要对个人履行责任和义务,个人也要对团体和国家尽义务。只要求个人要尽责任和义务,或只要求国家和团体有责任和义务,都有失偏颇。所以,责任感和义务感的教育要与市场化的发展趋势相协调。再次,平等看待不同职业和从事不同职业的人。减少一些傲气和偏见。

3 加强高职生就业、创业的心理健康教育

知识经济时代,工作、生活节奏加快,高科技、高风险、高竞争给大学生带来许多创业及创业成功的机遇,但也可能使大学生的精神和心理受到过度刺激而经历一次次严峻的挑战和考验。如果没有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大学生也很难有所作为,甚至可能还会成为心理危机的牺牲品。而现实生活中诸如孤僻、自卑、嫉妒、依赖、闭锁等异常或变异心理影响大学生的自我认知和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建立及社会适应能力,从而阻碍他们就业或创业潜能的发挥,所以,帮助高职生塑造良好、健康的个性心理品质,让高职生学会把自己从各种心理枷锁下解放出来,从而把心理能量转化为实践活动中的动力,应成为高职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自信心是高职生就业、创业的心理基础;自信心是坚强毅力的心理支柱;自信心是增强独立意识的添加剂,是高职生正确评价自我的要素。自信心和自信力可以派生出对创业或远征的持久力,对创业环境的调适力,对人际的黏合力,对灾祸的承受力,对障碍的突破力,对未来的展望力,对局面的再造力,对行进的爆发力,对自我的更新力等。所以,高职院校应加强对高职生的就业、创业的自信心教育。①塑造高职生积极的心态。心态控制人的情绪和意识,决定人观察和感知事物的侧重点,从而决定行为的方向和质量。通过积极的自我指导方法与消极的自我作斗争,不断改善、完善自我。②培养高职生的积极的自我突破意识。积极的自我突破意识是创业成功的阶梯,很多人不敢创业,是因为他们内心深处有一种自我限制意识,还未开始创业,就自己为自己设置了很多局限。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年纪轻时,父母为了保护我们,不准我们到马路上跑,不准离开父母的视野范围。到了学校,老师也整天说:“不……不……不……”踏上社会后,又不断碰钉子,再印证了父母、师长的“不”字诀,于是一种自我限制的心态便孕育出来了。遇到一个新的事物,首先的反应是“这是行不通的”,“这是不可能的”,“从来没有这么干过”,“这风险冒不得”。如果家庭、教育、资金等存在问题,就更多了许多借口,自己给自己设置了很多局限来限制自己。自己不相信自己,于是就不会去努力争取,因为当一个人对自己不抱很大希望时,就会给自己取得成功的能力封了顶,自己成了自己潜能的最大敌人。因此,应帮助高职生塑造突破自我的意识。③提高高职生的自我价值。高职生在就业、创业中,普遍自信心不足。教师应引导他们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或榜样激励,积极的鼓励和肯定可使他们精神能源得到充分而深刻的开发,帮助其从负面情绪中解脱出来,学会找自己的优点,获得心理动力,肯定自我,喜欢和接纳自我。④引导高职生辩证地认识自己,学会两种比较办法。一是站起来比较。不仅要看到自己不如人之处,也要看到自己的如人之处或过人之处,不应该因为某一方面的知识与能力缺陷、环境劣势而怀疑自己的全部能力。有句格言说:“你之所以感到巨人高不可攀,那是因为你跪着。”站起来试试,你会发现自己并不比别人矮一截。二是竖向比较。多进行竖向比较,增强自己由成功的累积所带来的良好情绪体验,从而为建立自信奠定基础。⑤学会扬长避短。扬长补短,扬长避短,能改善自我感觉,逐渐消除自卑而唤起自信。⑥对自己不要苛求责备。遇到失败不要总使自己沉溺于沮丧、懊恼的情绪中,更不能把一次失败与终身失败相混淆。总之,不要因为现在还“一穷二白”、普普通通、没有优越条件、还无所建树,便被失意者的哭泣、抱怨者的牢骚所传染,应试着以真诚埋藏怀疑,用信心驱赶恐惧,辛勤耕耘,展示自己独一无二的个性;摒弃懒惰,扫除障碍,就可能使你有胆量去追逐别人所不敢奢望的目标,使你能倾尽全力释放出最大的能量而获得成功。

4 积极为大学生的择业、就业搭建活动和实践平台,实现就业指导全程化、个性化、特殊化、多样化 在校大学生缺乏制度化、系统化、规范化的有效教育和指导是大学生就业、择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高校应为学生走进来、走出去搭建一个平台,做好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可建立一些制度和机构,开拓更大的空间和创造良好的环境,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①开设专门的就业、创业课程。就业指导不应该只在毕业班进行,应该贯穿学生的整个学习期间。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班级的特点,以选修课、讲座、座谈、勤工俭学、主题活动等丰富多彩的形式,有针对性地分阶段、有层次地开设不同内容的就业指导课程。请各种各样有经验的老师、专家和企业家,从理论的深度、范围的广度和实践的操作等多方面给学生理性和感性的指导,提高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②成立一些学生社团组织,发挥搭建学生到企业去锻炼的沟通桥梁作用。③制定一些制度,提出措施,为学生创业提供优惠政策和指导,创造舆论环境,给予一定的物质支持,鼓励学生自主择业和创业,在学生中开展校园创业计划大赛等活动,竭尽全力开发招生、就业的市场,抓好招生、就业工作,以市场理念、市场运作的方式和手段,走出去,改变封闭办学的状况,使学校融入社会,参与市场竞争,在竞争中与用人单位建立良好的供求关系,这对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必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教育部.教育振兴行动计划[EB/OL].http:///link?url=PZspTS98AQQpa7HiCtZsO3ti.

上一篇: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下一篇: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多模态课堂教学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