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时间:2022-10-24 08:25:15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摘 要]《会计基础》是会计专业的入门课程,要想让学生学好这门课程,就得构建有效的学习课堂,力求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本文就情境教学法在会计课程中的展开做了几点总结。

[关键词]情境教学;兴趣;技能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48-0188-02

《会计基础》不仅是财经类专业的基础课程,也是物业管理、电子商务等专业的基础课程。《会计基础》内容结构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侧重基本理论,如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账务处理程序、会计报表、会计工作组织等;另一部分侧重基本技能。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上述两部分内容确实不易,所以,教师要当好一个向导,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 创设情境――贴近学生认知,分层推进,激发学生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一个最活跃的因素,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人的各种感官处于最活跃的状态,高效率地接受知识。对学生来说,没有兴趣的学习是一种消磨智慧的“苦差”。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可为学生建立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会计的兴趣。如在讲“未达账项”时,首先强调“未达”的内容是什么,指出“未达账项”对企业和银行都是存在的。其次让两位学生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以观结果。最后让学生参与结果的讨论。未达账项的调整结果是余额相等,而错误账务的调整结果是余额不相等。一种方法,两个结果,为什么?学生们在讨论中辨析正误,取得了学习的主动权,激发了学习兴趣。这时教师应及时强调“未达账项”是双方记账并无错误,而只是由于双方记账时间的不一致造成的,调整结果必然是“A=B”。错误的账务表现为会计科目错误、金额错误或方向错误等,不属于“未达账项”的调整范围,是工作中的粗心和失误造成的。调整是要从源头上纠正错误,才能保证账务的正确性。同时告诫学生“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只是说明双方账簿记录没有差错,但不能作为登记入账的依据,企业只有收到有关的凭证后,才可登记入账。这样“讲―练―讨论―总结”,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给学生以强烈的听觉、直觉、视觉效果,既可对内容加深理解,又能提高学生学习会计的兴趣。

2 通俗讲解――语言风趣幽默,激发学习热情

刚开始接触会计学这门课时,学生会感到既陌生又新鲜好奇,教师尤其要重视第一堂课,力争在这关键的第一堂课调动起学生学习会计课的热情,使学生对这门课产生兴趣,以此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有了学习的热情就有了成功的希望。另外,平时对学生应尽量多鼓励和表扬,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使更多的学生在肯定与鼓励中振奋精神,增加学习的欲望,让学生充满学好会计学课程的信心。

会计课程对学生一开始产生了吸引力,并不能说他们就会自始至终对此有兴趣。当教学内容渐趋复杂不易学懂而上课的形式又比较单调时,吸引力就会减弱。只有不断探索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才能够始终吸引学生,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而对于初学会计的学生来讲,要想学好会计,就必须理解和掌握专业术语和会计科目的内容。但是,理解和掌握专业术语及会计科目并非易事。课本中直白的表述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甚至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那么,能不能将这些内容表述得通俗、直白、实际化呢?在教学中,我采用一种类似歇后语的方式将有关的内容加以表述,在课堂教学中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如“会计的DNA――会计六大要素”、“会计主心骨――会计恒等式”、“会计百家姓――会计科目”、“企业王牌军――流动资产”、“一个也不能少――应收账款”、“甲方乙方――应收票据”、“企业的硬件――固定资产”、“立竿见影――短期投资”、“放长线钓大鱼――长期投资”、“天上掉下个大馅饼――资本公积”、“厚积方能薄发――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企业的健康证明――资产负债表分析”、“秋后算账――利润表”等。风趣、通俗、幽默的语言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可使课堂气氛活跃,引起师生的课堂互动。对学生来讲,在快乐中学到了知识,掌握了所学的内容;对教师来讲,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完成了教学任务,实现了“教”与“学”的双赢。

3 综合归纳――获取理性知识

综合归纳法这是将某一部分或几部分知识简化、明晰,帮助学生理解、记忆的方法,既可用于对多部分知识整体化,也可以将某一部分知识条理化。如在讲解会计的含义、职能、会计目标、前提、会计原则、会计要素和会计方法时,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可以归纳为“1、2、3、4、5、6、7”:“1”是指会计是 “一种经济管理活动”;“2”是指会计的两个基本职能;“3”是指会计目标满足三个需要或要求;“4”是指会计准则有四个基本前提;“5”是指会计准则中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五原则;“6”是指会计六要素;“7”是指会计核算七法。教师在相关情境下归纳有关知识的同时,做到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并重。同时对于难度适中、讲课技巧要求不高的知识点,可事先布置任务,让学生预习,对知识点进行归纳,并让学生参与教学。这样不但可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组织能力、表达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归纳能力,达到自主学习的效果。

4 实践检验――培养过硬技能

理论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指导实践。在实践中运用知识,可以巩固学生的学习,让学生内化新知。因此,情景设计宜简单、有针对性。为此,应采取分步、分层实践法。比如,为了学生更加深入理解会计六要素,并掌握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并考虑学生的层次性,在作业布置时可设计如下:

第一步:2011年5月1日,李平服装厂刚开办,有银行存款120000元。

第二步:2011年5月2日,李平服装厂买进25台缝纫机,每台1000元。

第三步:2011年5月3日,李平服装厂向银行借了50000元。

第四步:2011年5月4日,李平服装厂买进布匹一批,花了100000元。

第五步:2011年5月4日,李平花了30000元,请了20个工人。

第六步:2011年5月15日,李平服装厂所有衣服都已经生产好,将其全部出售,收到200000元。

要求:

(1)请分别写出在每一步时,李平服装厂的资产、负责、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基础题)

(2)请分析各步的会计要素的金额。并最终写出它们之间存在什么关系。(提高题)

(3)请分析各步业务的发生对六要素间存在的等式有没有影响,有没有破坏等式的相等。(探究题)

如此,学生在情境化题目中练习巩固了所学知识,更有意义的是,学生在其做题中锻炼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可以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在不同的步骤上获得不同的学习成就感。从而,也不同程度地,相对于不同的学生激发了他们最大的学习积极性。这正贯彻了我们的教学中心思想――学生主体、教师主导。

总之,教学是一种真实情景的体验,教学的最佳情境不应是简单抽象的,相反,只有在真实世界的情境中才能使教学变得更为有效。教学目的不仅仅是要让学生懂得某些知识,而且还要让学生能真正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学习者如何运用自身的知识结构解决实际问题,是衡量学习是否成功的关键。“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只有运用一定的教学策略,才能帮助学生打开知识之窗,重现知识的形成过程;才能引导学生体验知识,感受知识的存在;才能指导学生应用知识,增强对知识的记忆与理解;才能帮助学生回归知识,把知识真正转化为学生的精神财富。

参考文献:

[1]颜华城.会计核算软件设计中基本功能的规范性研究[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7(1).

[2]何稳慧.浅析会计核算软件的标准化[J].时代金融,2007(8).

上一篇:农耕文明影响下的东蒙古地区风俗演变 下一篇:加强大学生择业心理疏导的思考和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