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加快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十二五”规划(2)

时间:2022-08-31 12:57:03

上海市加快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十二五”规划(2)

(接上期)

三、“十二五”发展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意见》为纲领,按照加快建设“四个中心”和加快实现“四个率先”的总体要求,以资源配置型国际航运中心为目标,以发展高端航运服务业、提高航运软实力为核心,以集聚货物、船舶、企业、人才、信息、技术等航运要素为主线,不断提高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建成具有较强服务功能和辐射能力的国际航运中心。

(二)基本原则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既要注重规模,又要注重质量,并以质量效益为重;既要重视硬件,也要重视软环境,并以软环境营造为主;既要关注自身发展,也要关注长三角地区、长江流域乃至全国的区域发展,并以服务区域经济、推动共同发展为重。

在空间布局方面,要利用国际航运发展综合试验区的政策优势,推动“三港三区”、北外滩、陆家嘴、临港、虹桥等航运服务集聚区发展,吸引航运服务产业在上述区域集聚。

在发展重点方面,要立足航运服务体系和集疏运体系建设,利用国际航运发展综合试验区政策“先行先试”优势,突破航运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难点和政策瓶颈,不断创新和完善,形成有利于提高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的法律环境和政策环境。

(三)发展目标

1. 总体目标

重点提升和优化航运优势产业,建立较为完整的航运服务体系,形成有利于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政策环境,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充分发挥作用,提高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现代物流服务效能,加强与江浙主要港口的互动协作,建成辐射长三角地区和长江流域的结构合理的集疏运体系。到2015年底,基本实现货物、船舶、企业、资金、人才、信息、技术等航运要素和资源全面集聚,初步具备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形成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核心功能,为2020年具备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打下框架基础。

2. 具体目标

(1)国际航运业务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末,把上海建设成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的国际一流港口,基本确立国际航运枢纽港地位。

“十二五”期间,上海港货物年吞吐量保持在 t左右;2015年集装箱吞吐量达到万TEU,继续位居世界前列;在上海登记注册的国际航行船舶达到400艘,运力合计达1 000万总吨。

“十二五”期末,完成港航装备制造产业链的构建和优化,船舶、港口装备及海上工程设备制造在国际市场保持领先优势。

(2)现代航运服务体系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末,形成门类齐全、市场规范、功能完备的现代航运服务体系,口岸通关相关制度逐步与国际惯例和通行规则接轨,营造便捷、高效、安全、法治的口岸环境。2015年,在上海达成的二手船舶交易金额力争突破100亿元人民币;海事仲裁、海事诉讼等配套服务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在上海注册的航运经纪公司数量达到50家以上,船舶管理公司达到160家以上;培育5~10家服务网络覆盖全国乃至全球的航运服务企业;船员劳务年输出量突破1万人次。

(3)航运金融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末,基本形成体系健全、功能完备、服务优质并具有与国际航运中心相匹配支撑能力和较强全球资源配置能力的现代航运金融服务体系。国际航运结算的便利化水平有较大提高,航运融资的创新能力和多样化程度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航运融资、航运保险和航运衍生品交易规模在国际市场的占比和影响力显著提高。

(4)国际航运发展综合试验区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出台一批符合产业发展需求的航运支持政策,集聚各类航运企业,使国际航运发展综合试验区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航运政策“先行先试”示范基地。

(5)集疏运体系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末,建成公路路网结构完善、铁路货运能力大幅提高、内河航道运输能力大幅提升、航空枢纽功能完备、与国际枢纽港地位相匹配的现代集疏运体系。

2015年底,上海港集装箱水水中转比例达到45%,铁路集疏运比例有所提高;保障高峰时段浦东国际机场130架次/h和虹桥国际机场60架次/h的飞行量需求,航空枢纽旅客年吞吐量达到0.9亿~ 1.0亿人次,货邮年吞吐量达到500万~550万t,主要基地航空公司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网络型航空公司,形成以上海为核心枢纽的中枢运营网络,经上海运送的中转旅客比例达到20%以上。

(6)邮轮产业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末,将上海建设成为亚太地区举足轻重的国际邮轮母港,营造基础设施完善、市场分工合理、经营环境便利、船供市场开放、行业服务和管理规范的发展环境。到2015年底,力争实现5~8艘邮轮以上海为母港基地,邮轮母港旅客年发送能力达到30万~50万人次,出入境邮轮和邮轮旅客分别实现500艘次和100万~120万人次的规模。

(7)航运人才和文化建设目标

通过各类社会力量,重点培养和引进航运法律、航运金融、航运经纪、邮轮服务、空中交通等领域航运人才,集聚与国际航运中心相匹配的航运专业高素质人才,打造在亚洲处于领先地位的人才高地,基本确立覆盖整个航运产业链的人才队伍结构。

着力打造有上海特色的航海文化,并与地方文化、产业经济、旅游资源等有机整合,促进文化、经济的和谐发展。

四、“十二五”期间主要任务

继续发展国际航运业务,重点培育和发展现代航运服务业,主要包括航运金融、船舶注册、航运经纪、船舶交易、口岸服务、船员服务、航运信息、航运咨询、人才培养、法律服务等领域;利用中央赋予的国际航运发展综合试验区“先行先试”政策优势,力争进一步取得关键政策突破,重点促进国际航运产业链各环节服务功能提升和航运要素集聚。

(一)继续发展国际航运业务

1. 提升船舶运输企业服务能级

鼓励干线船舶向大型化、专业化、低碳化方向发展,增强航运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鼓励航运企业重点发展大型散货船、油船、集装箱船、液化气船和汽车滚装船,完善产业布局;研究制定江海直达船型标准,建立江海直达船舶政府补贴制度,鼓励江海直达船舶的建造和使用,提高长江运输江海直达船舶比例。

2. 增强港航装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

继续发展港口装备制造、船舶建造产业,重点加强港航装备制造产业链中关键技术的研发;继续推进长兴岛修造船基地建设,支持绿色环保型船舶修造业发展,充分发挥长兴岛航运与海洋装备的功能效应。

(二)培育和发展航运服务业

1. 发展航运经纪、船舶管理服务业

促进航运经纪业务规范发展,不断完善航运经纪公司的市场准入和管理制度;以优惠的政策吸引大型现代船舶管理公司落户上海,引领全国船舶管理业务发展;成立船舶管理行业协会,制定行业标准,提高船舶安全水平。

2. 发展船舶交易市场

争取将中国籍二手船及废船交易业务纳入船舶交易市场,建设包含新造船、二手船、废船买卖及船舶租赁等业务的国际易平台;研究建立船舶交易市场政府扶持制度,降低船舶进场交易成本,促进船舶进场交易。

3. 加强口岸联动,提高通关效率

完善“5+2”通关服务体系,提高信息公开水平,建立主动服务企业通关的高效互动工作机制;探索集装箱“一体化通关”的监管模式,提高国际集装箱水水中转效率;加快推进江海联运,简化空箱监管查验手续;简化特殊监管区域进出境监管手续,实现保税物流便捷移动;运用科技手段,促进查验环节联动协作,提高税费电子支付水平。

4. 规范服务市场

规范行业准入门槛,引进世界知名企业,促进航运市场发展;鼓励企业合作联营、组建联合体,着力改变企业小、散、乱的状况。

5. 发展船舶供应市场

推进船舶供应市场开放,建立合理竞争的船供市场体系;发展面向远洋货船和国际邮轮的各类船供企业,通过有序竞争,促进市场繁荣;针对从事国际航行船舶供应业务的企业建立并完善保税制度;建立船供保税燃油基地,推动出台相关准入条件、质量控制机制等标准和细则,增强保税油的价格和服务竞争力,谋求在全球保税燃油供应市场上的合理份额。

6. 加强海事安全与技术服务

加强平安海区构建,推动并完善海上监管救助基地建设、国家溢油应急基地建设;提高航道维护水平,优化通航秩序,完善通航管理;推动船载危险品、化学品以及各类有毒有害物质事故应急处置能力的建设,建立专业处理水上污染、危险品应急处理企业;提升船舶技术服务企业发展水平;开展船舶进出港全天候运行安全保障体系研究;争取财政部和交通运输部的支持,在上海设立中国船舶油污基金管理中心技术保障机构;促进船舶检验机构科学发展,吸引更多外资船检机构入驻。

7. 加强航运信息化建设

依托电子口岸平台和港航电子数据交换中心整合优势,推进跨部门、跨行业的综合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建立国际航运中心门户网站及口岸监管、口岸物流、集疏运、航运服务信息系统等应用平台;加速集装箱电子标签技术推广应用,建立第三方信息服务机构;加快推动上海国际航运信息中心的建设与发展,完善中国船舶交易信息平台,推动其成为全国统一的船舶交易信息平台;开发和建立中国航运数据库,全面及时反映我国航运业发展情况;建设中国海图数据中心,提供及时、全面的纸质海图和电子海图。

8. 促进海事法律、仲裁服务机构的发展

争取交通运输部和司法部门的支持,制定并推广以上海为仲裁地的船舶买卖、船舶租赁、船舶建造、船舶修理等航运交易推荐格式合同;扶持海事仲裁机构发展,完善海事仲裁制度,提升上海海事仲裁质量和声誉。

9. 加强航运咨询与研究

继续推动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的发展,支持世界海事大学等各类国际航运组织在上海设立分支机构,鼓励国外知名咨询机构在上海开展业务。

10. 吸引各类航运服务机构和组织集聚上海

鼓励搭建跨领域的航运服务交流平台,为航运企业与金融、保险、信息等行业企业的交流合作创造条件;吸引各类国际海事机构在上海设立分支机构,形成产业集聚效应。

11. 加强航空服务要素市场建设

支持航空公司和机场在上海国际旅游度假区、虹桥商务区的规划建设中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大力拓展临空经济等航空现代服务业,加快临空产业发展,建设国际空运货物分拨集拼中心,充分发挥口岸监管和保税监管优势。

12. 推动航运文化建设

依托中国航海博物馆、国际航运上海论坛、中国海事会展、中国航海日等载体,扩大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社会影响,促进航运文化发展。

(三)发展航运金融服务业

1. 完善航运金融服务功能体系

引进和培育一批在航运方面具有较强专业能力的商业银行、保险公司、租赁公司、信托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形成较为完整的航运金融机构布局;鼓励金融机构完善海外分支机构和网络,逐步形成与上海国际航运中心要求相匹配的服务能力;培养经纪、公估、法律、会计、船舶检验等为航运金融提供专业外包服务的服务机构;继续推动单船、单机融资租赁业务创新,根据市场需求,建立相应的船舶、飞机等融资租赁登记中心和租赁交易中心;深化上海综合保税区内企业外汇管理试点改革,不断满足企业离岸金融业务需求,探索结算、融资方式创新,提高航运企业跨境资金运用和流动的便利化水平。

2. 发展多种航运融资方式

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造船、航运等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开展船舶抵押贷款、融资租赁等传统的航运融资业务;鼓励金融机构开发符合市场需求的航运融资产品,拓宽外资融资、直接融资、私募股权投资等多个渠道,开展信贷、租赁、信托、资产证券化等组合创新,为航运服务业和航运制造业提供结构性的融资安排和专业化的融资服务;借鉴国外航运基金或海运信托创新模式,引导航运相关企业、金融机构等共同组建航运产业基金、船舶产业基金、石油海上储备产业基金,支持航运企业开辟新的融资途径;支持在上海的金融租赁公司进入银行间市场拆借资金和发行债券。

3. 加快发展航运保险业务

大力发展船舶保险、海上货运保险、保赔保险等传统保险业务,积极培育航运再保险市场;扶持国内保险公司开拓海外服务网络;完善航运保险相关地方性法规,贯彻实施各项优惠政策,鼓励海上货运险本地投保;加强航运保险信息化建设,形成具有影响力的航运保险定价机制;设立保赔协会或吸引国内外船舶所有人保赔协会在上海设立机构;成立承保人协会,制定由海上保险人使用的保险条款;利用税收导向政策,将航运保险业务纳入拟设立的保险交易所的交易范畴,促进航运保险市场发展。

4. 探索发展航运指数衍生品市场

配合国家有关部门,支持上海航运交易所开展运价备案工作,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运价备案的监管和检查,提高报备数据的及时性、全面性和真实性;支持上海航运交易所进一步完善运价指数体系,探索发展航运指数衍生品市场;支持相关机构研发新造船舶、二手船舶交易指数,促进市场健康发展。

(未完待续)

上一篇:你能不能敲开客户的门 下一篇: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