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扫描 第17期

时间:2022-08-31 12:44:11

媒体扫描 第17期

《第一财经日报》

危机一年全球金融机构减记、亏损达5000亿

截至8月18日,全球累计发生的资产减记和信贷损失已达5036亿美元;而目前仍有约1500亿美元的缺口。

从去年8月爆发到今年形势恶化,次贷危机这一年来无疑是最吸引人的字眼之一。伴随着金融市场这一年来的发展变化,全球各大金融机构已经历了连续几个季度的利润下滑和滚雪球般越来越大的资产减记和信贷损失。

据彭博统计,截至8月18日,全球累计发生的资产减记和信贷损失已经达到5036亿美元,其中,次贷危机发生地美国占2528亿美元,此外,受波及影响大的欧洲占2281亿美元,而相对损失较小的亚洲为227亿美元。这意味着,各大金融机构需要筹集相应大小规模的资本才能填充这个窟窿,而目前的现实是这5036亿美元的损失只有其中的3527亿美元得到了弥补,还有约1500亿美元的缺口。

据悉,美国最大的两家按揭机构--房利美和房地美,在次贷发生的这一年来也经历了连续4个季度的亏损,其中房利美累计亏损为94.44亿美元,而房地美发生的损失达54.53亿美元。

虽然每个人都希望这场金融灾难早点过去,但就目前形势来看还远远不是结束的时候,各大机构的资金还略显匮乏,金融市场尚未稳定,房屋价格还在下降,而贷款违约和“抵押品赎回权丧失”却在上升,这将在未来1个或者几个季度继续给全球的各大银行带来挑战。

《纽约时报》

中国的崛起超出金牌领域

中国正在取代美国成为今年获得奥运会金牌数量最多的赢家。习惯这种局面吧!今天,是体育竞技的成就让我们眼花缭乱,然而,中国还将在艺术、商业、科学和教育领域留下相似的大号脚印。

我们所熟悉的由美欧统治的世界是历史形成的反常。15世纪以前,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是中国和印度。当时的预言家认为,它们将会殖民美洲。这意味着,不管怎样,刊载这篇文章的报纸都应该用中文或者印地语印刷。

然而,当欧洲开始崛起时,中印却开始走向失败。事实上,如果撇开通货膨胀因素,20世纪50年代中国的人均收入要低于13世纪宋朝末期的水平。

现在,世界正在恢复正常状态――一个强大的亚洲,我们将不得不为之做出调整。在西方崛起的过程中,中国文化不得不一直调整着去适应。现在,轮到欧美仓促与崛起中的亚洲竞争了。

对于整个国际体系而言,向中国统治地位的转变将是一个艰难的过程。

《北京商报》

中国经济不会遭遇“奥运后萧条”

“中国经济不会遭遇‘奥运后萧条’。”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宏观室主任张晓晶撰文指出,只要保持宏观政策的一致性与经济基本面的活力,防止形成奥运后萧条的预期,中国就不会遭遇“奥运后萧条”。

中国会遭遇奥运后萧条吗?今年会不会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拐点?对此,张晓晶给出了否定的回答,他的理由有三:

首先,北京的经济规模只占全国GDP的3.6%,北京奥运对全国经济的影响并不很大。

其次,过去5年,中国本身处于经济周期的高涨阶段,平均10.8%的经济增长率主要是劳动力生产率提高所致,不能完全归功于奥运因素。

此外,中国仍处在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期,未来还有约3亿多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经济增长的潜力依然巨大。

事实上,今年中国宏观经济增速已经处于向下调整的态势,三大产业GDP出现整体同步回落的趋势,预计今年全年经济增长速度将为10.4%,比去年回落1.5个百分点。

对此,张晓晶认为,虽然美国次贷危机的蔓延及对全球经济的负面冲击导致外部需求减弱,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增长,但“在强调经济发展‘好字优先’的大背景下,今年中国经济在去年11.9%的基础上实现软着陆,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主动减速的结果”。

《新京报》

“楼市暴利终结”言之过早

楼市的确在进行深度调整、向理性回归,但“暴利时代已经终结”却言之过早。只要没有彻底回归到理性之前,只要利润率没有稳定在合理水平之前,楼市依然存在暴利,只是没有以前那么“暴”而已。如果决策部门草率作出暴利终结的判断,就极有可能影响政府的宏观调控。

就目前而言,楼市依然维持着暴利。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10.2%,涨幅比上年同期高4.2个百分点。

从宏观经济形势、政策层面和需求层面来看,还不足以支撑“暴利终结”的判断。促使目前房价回归理性的力量主要是货币紧缩政策,但货币紧缩政策不大可能长期维持。

从需求角度来看,货币紧缩政策只是抑制了恐慌性的购房需求,但楼市仍存在刚性需求。如果货币紧缩政策松懈、观望期已过,购房需求很可能回潮;如果商品房依然供应不足,而保障房对需求又分流不及时的话,甚至不排除房价反弹的可能。

《中国证券报》

警惕经济重现宏观热微观冷

7月经济运行数据令人喜忧参半:消费、投资和外贸增长好于预期,工业增加值增幅放缓以及PPI高企的状况比预期差。此间观察家认为,三大需求保持较快增长昭示短期内宏观经济过快减速的可能性不大,但须警惕因工业生产减速而出现的“宏观热微观冷”现象。

在宏观层面,灾后重建等因素将使未来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在一定水平;消费增长一向稳定,并且月消费增幅已站稳20%以上,出现急降的可能性较小;受外需影响大的出口,总体表现也比年初的预期好。综合来看,今明两年我国GDP仍将保持9%以上的增速。

但微观层面面临的困难可能会大一些。当前,我国企业承受着经济转型和周期性调整的双重压力,两者交织在一起显示的突出矛盾在于成本上升,这也说明我国经济逐步告别“低价时代”。由于资源、劳动力、环境以及资金运用的压力,今年上半年不少行业成本明显增加,而在多数产品市场供大于求以及价格管制存在的情况下,企业成本转嫁机制运行不畅,盈利水平难免会下滑。为此,应坚定对经济的信心,主动采取措施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首先,宏观调控政策应保持连续性,增强灵活性。财政政策可发挥更积极的作用,适当减税,加强对弱势群体的转移支付,鼓励企业技术更新,支持现代服务业的升级。

其次,深化改革激发企业活力。继续推进资源产品价格改革,虽然在短期内可能释放潜在通胀压力,但长期能增加有效供给和遏制过度需求,有利于经济结构转型和企业长远发展。

上一篇:人物动态 第17期 下一篇:经济评谈 第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