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审美教学的特点

时间:2022-08-31 09:31:33

中学语文审美教学的特点

中学语文审美教学因其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规定性而显示出丰富的独特性,可以概括为情境性、互动与交流性、针对性和渗透性。了解和掌握这些特点,对于更加有效地开展审美教学是大有裨益的。

一、情境性

在情境教学中,既体现了教学的形象性,又有情趣的激发,更有师生创造力的发挥。教师从学生审美心理出发,根据自己的审美经验,借助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完成形象的感染,实现情感的体脸,使学生在感受美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设计各种教学情境,再现教材的相关内容和景观,使教学贴近学生。具体说来,教师用美的语言,借助实物的演示,音乐的渲染,图画的再现,角色的扮演,变语文课文中的“此情此景”为“我情我景”,从而进入“物我同一”、“情景交融”的境界。这时,学生由“近”感受到“真”,由“真”感受到“亲”,随着情感体验的加深和扩散,并在认知活动中不断延伸、发展,其审美情感、道德情感也随之受到良好的陶冶。在此过程中,学生的认识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以“思”为中心,在情感的熏陶中展开联想,发挥想象,活跃思维,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由此可见,“情境性”是中学语文审美教学的突出特点。

二、互动与交流性

教材是审美客体,教师和学生,既是审美的主体,也是被互为观照的审美客体,它们的主客体地位是常变的,但是在构成审美主客体关系的时候,必须通过教材这个审美中介。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根据自己的审美经验,对教材形成一定的审美理解,通过教学对学生施加审美影响;而学生在独立理解教材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引导,自身主动的学习,形成一定的审美心理,对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审美理解,同时,又通过讨论、提问等方式反作用于教师,对教师施加影响。因而,在审美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和学生主动的学,形成审美活动的互为交流与互为反馈。在这个过程中,师生之间的关系从传统的教师主动,学生受动变为师生互动的关系。语文审美教学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师生之间在理性和情感上进行的动态交流过程。课堂上,教师在深刻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基础上,用美的教学手段,将内容传递给学生,而学生又通过作业、讨论、回答问题、课外活动等方式,将信息反馈给教师。这种交流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在师生之间形成了一种错综复杂、密集不断的信息交际。师生在这种繁杂的交流中,传递审美信息,协调各自的行为,使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性真正得以发挥,师生之间主客体的转化顺利进行,教与学活动空前统一。

三、针对性

中学语文审美教学通过悄感熏陶,用情感拨动学生的心扉,帮助他们理解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辨别是非、美丑,激发他们热爱生活的激情,形成较为高尚、恒定的理想、情操和道德品质,造就健康的个性,促使青年一代成为和谐发展的人。与小学阶段相比,中学语文教材具有基础性和文学性特点。小学语文强调识字、写字、解词、造句、阅读、背诵等,较偏重于识记;中学语文则强调正确领会词句含义,理解文章脉络层次,把握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语文基础知识比较系统,大大加重了抽象思维和艺术性,这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因此文学教学是语文审美教学的特殊性之所在。中学语文审美教学针对语文教材的这两大特点,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美的氛围中学习语文基础知识,进行能力训练,促进思维的发展,使他们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获得对人生、对生活的深刻理解,激起热爱美、追求美的真挚情感,使心灵得到净化,情操得到陶冶,审美能力得到提高,这种功效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

四、美育与德育、智育的互诊性

中学语文审美教学的另一种特征是互渗性。在语文审美化教育中,美育、智育、德育三者互为渗透,形成一体,和谐统一。智育、德育教育过程中渗透着各种审美活动、审美因素,审美教育过程中也包含着各种智育、德育因素和活动。在审美中善作为美,直接徽发着人的道德感,不仅令人神往,而且令人热爱和模仿。语文审美教学把语文教材的艺术美通过欣赏这个环节有机的统一在一起。在教学过程中,文学作品所蕴含的炙热情感能震撼学生的心灵,使他们产生内心的感动、钦佩和敬抑。自古以来,许多仁人志士和英雄模范都曾从文艺作品中找到自己的榜样,受到美、善的激励和引导。也就是说,通过语文审美教学,可以把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规范深刻地烙到人的感情乃至整个感性的生命形成过程中去,使人受到道德上的陶冶和引导,达到“以美导善”的功效。反之,德育能“以德成美”。人们受到道德感的启发和引导,从理性上理解了善恶的界限,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审美观,能更深刻地感受美丑,提高审美能力。美存在于教学过程的每一个角落,中学语文审美教学通过其形象性、情感性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来达到开发智力、培养观察力、增强想象力、提高创造力、促进思维能力的目的,对学生智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融汇作用,能“以美促智”。相反,智育也能“以智成美”。语文审美教学的实施首先要以智育为基础,任何审美感受的产生都必须以受教育者一定的智力准备作为基础和前提条件。受教育者丰富的知识和经验,较高的认识能力,严密的思维有助于增强美的感受,认识美的内涵,提高审美能力。

作者单位:河南南阳市宛东中专

上一篇: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元素化合物复习策略 下一篇:浅议小组实验探究的有效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