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艺术化体现

时间:2022-08-31 09:15:50

语文教学中的艺术化体现

摘要: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也需要讲究艺术,需要创设艺术化的教学风格,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乐于学习,勇于探索,达到点有所通、启有所发、导有所悟的教学效果。我们可以通过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性之语言美、音乐美、表演美、绘画美等多种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艺术风格,把语文教学讲出“美”字来,让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语文素养、情智素养得到提升,让语文课堂成为教师和学生人生的一种享受!

关键词:语文教学艺术 语言美 音乐美 表演美 绘画美

所谓教学的艺术性,不是单纯地追求形式,更不是搞“花架子”,而是在遵循教育的客观规律、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更好地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发展智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也需要讲究艺术,需要创设艺术化的教学风格,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乐于学习,勇于探索,达到点有所通、启有所发、导有所悟的教学效果。那么,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艺术风格呢? 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性之语言美

这是语文教学语言的示范性对语文教师的起码要求。苏霍姆林斯基曾强调:教学语言“在较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即使在现代化教学手段普遍应用的时代,语文教学这一基本方式和特点也是不会改变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教学,永远都是语言运用的艺术。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有风格的教学语言才是真正的艺术。”语文阅读教学艺术化要求教师的教学语言必须有独特的风格。或善于条分缕析,准确严密地阐明事理;或善于形象生动、绘声绘色地描述事物;或诙谐幽默、富有情趣,善于诱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等等。无数事实证明,一个语言表达颇富特色的语文教师,对学生在语言修养方面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甚至使某些学生终生难忘,终身受用。所以,欲实现语文阅读教学艺术化,教师必须着意学习和训练教学语言,讲究口语艺术,使自己的教学语言本身就成为学生学习的典范。

如在教学《我的战友》一课时,我和孩子们时而屏息凝神地朗读和他的战友们隐蔽在草丛中的谨慎小心;时而刀绞般心痛地朗读烈火烧身的揪心情景;时而和孩子们同文中的战士们一起怀着满腔怒火勇猛地冲向391高地......这样,把老师所体验的情感通过语言和孩子们共享、共鸣,达到师生情感的交融,达到和文本情感的交融。

二、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性之音乐美

据研究,在有兴趣的欣赏或演唱乐曲的活动中,人的精神、听觉记忆都会得到锻炼,并能加强情绪体验,经常接触音乐的孩子,不仅有敏捷、持久、准确的记忆力,而且对情商的发展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而语文教学和音乐两者在表达情感方面、所体现的人文性方面、

相似的韵律性方面都能有机整合。教师若能在语文教学中恰当地引入音乐,使之能成为一种教学手段,一种教学方法,无疑会对渲染起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拓展学生思维、发挥学生的想象、有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等方面会起到生动活泼、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在进行低年级的韵文教学时,我不仅让孩子们有滋有味的诵读每一篇小韵文,而且还带着孩子们有滋有味地唱出一篇篇小韵文。如教学《落叶》时用《生日歌》的旋律演唱;教学《小河弯弯》用《月亮弯弯》的旋律演唱;教学《采金秋》用《采蘑菇的小姑娘》的旋律演唱;教学《蔬菜歌》《五月的田野》都可用《又是一年三月三》的旋律演唱;教学《我爱大山我爱家》《风铃草》时都可用《拾稻穗的小姑娘》的旋律来演唱。孩子们看我唱得挺起劲,一个个自告奉勇纷纷举手用自己熟悉的旋律来演唱记忆优美句子,语文课上歌声不断、情深意切。象这些能诵能唱的韵文还有很多,孩子们和着欢快的音乐声演唱一篇篇优美的韵文,这样使语言的美更加清晰地凸现出来,使学生在更大程度上加深了对作品内涵的理解,使学生从真正意义上感受着祖国语言的优雅,体味华夏语言的魅力,增强了语文学习的情趣,让孩子们乐此不疲,学而忘苦、记而忘难了。

另一方面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除了演唱课文之外,还可以让学生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感悟用心用情唱出来。如在学习《自然之道》一课时,有一个学生在抒发感受时把自己的感受写了一首诗,并且用《大长今》主题曲的旋律唱了起来:“看天空飞的鹰越来越多,像一只只神箭飞向小龟,一只只小幼龟可糟了殃,一条条小生命被鹰吃掉。哎呀,哎呀,小幼龟你快跑,嘲鹰乐哈哈,幼龟哭哇哇……

在音乐和歌声中学生兴趣盎然、思维活跃,创造性的火花照亮了整个教学过程。通过自编自唱,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对语文及音乐的兴趣和爱好。孩子们在快乐地享受着用音乐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成的语文课堂。

三、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性之表演美

在教学中,表演可分为教师的表演示范和学生的自我表演两种。教师的表演是教师在教学中利用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利用自己适当的肢体动作和表情变化,结合教学过程中的表演性的朗读和配乐,对关键情节和内容作出形象化的解说和模仿,让学生从中得到审美的体验和认识。这其中教师以自己独特的表演魅力引领学生参与其中,激发

学生的表演欲望,让学生在表演性阅读中真正提升到语文的审美境界中去,在表演性阅读中放飞想象空间,创新角色表演,美化语文教学。

国家著名特级教师娄湘生老师把《南辕北辙》中去楚国的那个人演绎的惟妙惟肖。“你……”娄老师胸一挺,头一仰,嘴一撇,大拇指一翘,傲慢地答道“楚国去!”…….

北京教科所的张立军老师带着学生把《晏子使楚》中晏子的不卑不亢、以讥反讥和楚王的故意刁难演绎得入情入境。……

笔者在教学三年级的《“这条小鱼在乎”!》一课时,孩子们在感悟文本时演绎的一条条被困在浅水洼里的小鱼让人感同身受。一条“小鱼”张着嘴,呼吸困难:“快救救我吧!我好难受啊!”一条“小鱼”蜷缩在地上低低地着:“等太阳把水烤干,我就要死去了!”一条“小鱼”痛苦地扭动着身躯喘息着“水,水,水!”一条“小鱼”奋力向前跳去,可它只能在原地扑腾,大海离它虽然近在咫尺,可这条可怜的小鱼怎么能凭自己的力量回到大海里去呢?……在这用心地感悟表演过程中,孩子们深切感受到了小鱼们对生命的渴求,感受到了小男孩对生命的热爱和尊重。

四、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性之绘画美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支育恒老师在执教《桂林山水》一课时,白色的粉笔在黑板上涂绘出一座座重重叠叠的山体,板擦在山体上一遍遍轻轻擦过,只见“象鼻山”神奇地出现在孩子们的眼前。这一绘画手法的应用把山体经过流水的日久冲刷而形成各种各样有造型的山岩的过程,通过一支支小小的粉笔一个小小的板擦而描绘的生动形象,这样充满艺术之美的课堂定会是学生人生的一种享受。

这一支支小小的粉笔就是手中的画笔,教师要善于应用这一支支神奇的画笔引领学生走进七彩斑斓的语文世界。

如我在执教《黄山奇石》一课时,把黄山的“仙桃石”、“猴子观海”、“金鸡叫天都”、“仙人指路”等石头,只寥寥几笔就栩栩如生地跃然黑板上,孩子们肃然起劲,在自己动手创绘黄山奇石时个个积极投入,创意频出,趣味盎然。象这样,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借助绘画来帮助学生加深对文章感悟的文本数不胜数,只要教师善于挖掘,善于应用,定会让我们的语文课堂魅力大增。

语文教学中能够凸显艺术性的地方不仅仅是以上几个方面,如果我们教师自己就是“艺术家”,睁开艺术的眼睛,打开艺术的心灵,才能去创造艺术的课堂。俗话说:其子容,像之其母;其子性,随之其父;其生情,感之其师。只要我们语文教师熔思想、情感、审美、知识、能力与智力为一炉 ,就能把语文教学讲出“美”字来,让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语文素养、情智素养得到提升,让语文课堂成为教师和学生人生的一种享受!

参考文献:

1、《魏书生文选》

2、有关教育教学期刊杂志。如:《小学语文教学研究》、《河北教育》等

上一篇:高校辅导员基于工作特征模型的激励策略 下一篇:教育管理的主体性与主体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