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散文阅读答题失误诊断

时间:2022-08-31 06:43:25

高考散文阅读答题失误诊断

文学作品阅读试题可以说是高考语文试卷中的“重头戏”,分值重,主观性强,要求严,难度大,得分率最低。如何有效地解答散文阅读试题一直是高考备考的重中之重,把握规律、掌握技巧、加强训练固然重要,而了解常见的失误情况并找到对策则能防“错”于未然。前车之覆,后车之鉴,以下是笔者根据2007年高考散文阅读题(全国卷Ⅰ)阅卷感悟所列出的考生五大失误情况,以示警醒!

失误一:先入为主

高考语文阅读题的解答离不开具体语言环境的分析。有些考生抛开文本,不注重品味语言、理解内容、体验感情,仅凭主观臆断、猜想或生搬硬套来作答,结果只能是谬以千里。

【例题】全国卷Ⅰ第14题:文中刻画的“左公柳”和“民勤人”两个形象具有哪些相同的特点?作者描写这两个形象的用意是什么?(6分)

对于第二问,有许多考生答“表现了胡杨林、左公柳的精神和大西北的荒凉和屈辱”。这样的答案看似正确,实则为考生旧有意识的重复,而没有把事例具体到文本进行深入分析,没有考虑作者的真正意图,没有综观全文、领悟要义。

第二问的参考答案:①表现大西北的精神面貌; ②表达作者对大西北的赞美和崇敬之情。

【矫正办法】牢记“答必有据”的原则,杜绝无凭无据的主观臆断;以具体语境为依托,坚持“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解题时要先从整体感知出发,提炼线索,理清思路,进而把握主旨。在此基础上,再对具体问题深入分析。

失误二:丢三落四

“归纳概括”题是高考语文阅读题每年都要考查的固定题型。此类题目要求考生答题时应做到要点全面、主次分明、切合要求,然后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切忌残缺不全、主次颠倒、以偏概全。

【例题】全国卷Ⅰ第17题:文章后一部分写到了“戈壁石”,这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此题赋分6分,答案可能为3点,每点2分。文章前面写到“左公柳”“民勤人”“胡杨林”表现了大西北的顽强不屈、粗犷坚忍,那么文章后一部分写到了“戈壁石”的美是为了表现什么呢?与前文相比较,考生很容易答出“以戈壁石的美丽,揭示大西北的美丽”这一要点。但很可惜的是,有相当一部分考生的答案就此“戛然而止”,而没有继续从其他方面来归纳概括。

参考答案:①以戈壁石的美丽,揭示大西北的美丽。②以戈壁石的诱人,强化对大西北的热爱之情。③以戈壁石的呼唤,突出“到大西北去”的主旨。

【矫正办法】解答归纳概括性的题目要“左思右想”“上下求索”, 从全局入手,从内容、思想、结构、技巧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思考,抓核心语句,循主要线索,挖隐含信息。

失误三:储备不足

现代文阅读题是对考生综合能力的考查。阅读鉴赏文学作品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需要联系生活体验和阅读经验,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才能品出文学意蕴,全面深刻地理解文章。有的考生由于知识储备不足和生活、阅读经验的匮乏,导致不辨文体、不懂专业术语、没有阅读技巧,甚至连最起码的阅读习惯还没有养成。

【例题】全国卷Ⅰ第16题:文章第五段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描写枯死的胡杨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由于缺乏修辞知识的积累,有的考生虽然在文中找到了诸如“密密麻麻的胳膊汇成了一片呐喊的海洋,为活着的伙伴和死去的自己”此类的句子,却错误地认为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更有甚者,根本不知道“表现手法”为“何物”,信口开河。当然,第二问更是不知所云。

参考答案:①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和想象的表现手法。②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胡杨林死而不屈的精神。

【矫正办法】加强阅读训练的同时注重总结归纳阅读规律、答题模式(术语),整理识记如句式特点、表达技巧、文体常识等基础知识。在量变的基础上,实现“质”的突破,正所谓“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失误四:表述不当

考查表达能力是高考阅读题的又一项重要内容。有的考生阅读理解能力比较高,能读懂文章,但不能用通顺、简洁的文字表述出来;有的使用反问句、有文采的抒情句来作答,华而不“当”;有的直接抄录原文;有的语句不通,表意不明;有的错别字多;有的无视规定字数,严重超字。

【例题】全国卷Ⅰ第15题:解释“走一趟大西北,长不大的孩子会长大”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这句话在文章的第六段。可从这句话前一句“人会坚强几分”和第五段描写恶劣自然环境的有关语句中进行归纳概括。有的考生作答时直接抄录这句话的前一句“走一趟大西北,人会坚强几分”,或者稍加变动“走一趟大西北,孩子们就会长大成人”。这类答案因表述不当而显肤浅和幼稚。考生虽然遵循了“答案可在文中找”的技巧,却没有透过表象挖掘实质,没有把握原文精义。

参考答案:大西北环境的艰苦恶劣、生命的顽强抗争,会强烈震撼来自其他地方的孩子,使他们学会坚强,早日成熟。

【矫正办法】在现代文阅读的备考训练中,学生普遍存在只读不写,善于抄录原文而不总结概括的现象。有些学生甚至认为,只要能读懂文章,写不写都没有关系。实践证明,这种想法是极其错误的。如何将筛选的信息准确、精炼地表述出来,需要平时认真刻苦训练组织语言、变换句式、规范书写等能力。

失误五:审题不清

高考现代文阅读题的题干设置是非常科学、严密的,只有对其仔细揣摩,才能明白命题者的命题意图和答题方向。如果审题不清,就会导致答非所问、离题万里。

【例题】全国卷Ⅰ第16题第一问:文章第五段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描写枯死的胡杨林?

题干中“哪些”“表现手法”“描写枯死的胡杨林”应该引起考生足够的关注,需要认真研读。“描写枯死的胡杨林”暗示了筛选的范围区间,“表现手法”明确了答题的内容,“哪些”则表明表现手法不止一种。如果注意了这些要求,答案中就不会出现只写一种表现手法,或将区间锁定在第一段这样“低级”的错误了。

【矫正办法】答题前认真阅读题干,琢磨关键词,充分发掘题干中所包含的各种信息,尤其是隐含信息,从中找到解题的突破口和方向。

当然,现代文阅读的失误远不止于此,以上仅是常见的几个主要方面。了解并解决常见的失误问题,得分率才会大大提高。希望同学们能够从教训中纠正错失,在训练中提高水平!

【原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22分)

总想为你唱支歌

走一趟大西北,就像走在一块失去平衡的地块上。

这是一个怎样倾斜了的世界啊!

夕阳里的左公柳默默地伫立着。大漠的风沙在它们身上刻下了斑斑驳驳的伤痕。我曾见过一幕震慑人心的景象。那是一抹在狂虐风暴中被击倒的左公柳。这老柳并没有就此而死亡。在它倒伏的身躯下,庞杂的根系一半在地上,一半残留在地下。于是,残留在地下的根系便顽强地负起了生命的全部使命。茂密的枝叶在倒下的躯体上依然生长得非常美丽,每一片叶子在阳光映照下好像一串串晶莹发光的绿宝石。

去民勤县拜访苏武山,公路有一半被流沙所拥没。民勤被喻为沙海中的孤岛,四周为浩瀚沙漠所包围。苏武牧羊的故事听说就发生在民勤已经干枯的北海边。有话流传:“民勤无天下人,天下有民勤人。”一曰民勤之艰苦,外乡人都望而生畏,不肯前来安营扎寨;二曰民勤人肯吃苦,敢于外出闯荡。在民勤,常常能见到这样的画面:一个农人,一匹骆驼,一辆小板车,在泥沙的路上踽踽走着。落日将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很长。那农人的脸和手是黑的而且皱着,那农人转动的眼珠是迟缓的却是渴望的。他们就在这一派灰黄的鸿蒙中往返着。由于降生在这样一个巨大的空间里,他们已无所谓大。由于生存在这样一块没有生迹的土地上,他们亦无所谓无。他们知道属于自己的只有一个,要想活下去,只有向命运抗争。

在戈壁上赶路,还能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一片片疤痕累累、粗壮结实的胡杨林,因缺水而死亡了。仿佛是一个刚刚经历了恶战的古战场,死亡的胡杨林挺立着身子不肯倒下,一条条高高举起的痉曲干枯的胳膊直指蓝天,密密麻麻的胳膊汇成了一片呐喊的海洋,为活着的伙伴和为死去的自己。荒漠戈壁上随处可见被榨干了最后一滴水的枯枝败草的尸体,唯有枯死的胡杨林的方阵总使我热泪盈眶。

在戈壁大漠中赶路,满目皆是这巨大的悲壮。走一趟大西北,人会坚强几分;走一趟大西北,长不大的孩子会长大。

在大西北我曾拣回一枚戈壁石。谁也无法读出它的年龄,谁也无法估出它的身价。它体不盈握,状若鹅卵,但通体的赤红中沁着几缕淡淡的乳白,红白相间的石纹如涌动的江潮。记得那天就是这石纹吸引了我,从此我们再没分离。月光溶溶地罩着它,珠圆玉润般生辉,沉鱼落雁般美丽。多少夜我与它默默对视,静谧中总听见一个声音在呼喊我。那声音苍凉而低沉,那声音遥远而神秘,那声音从不可知的地方飘来,又消散在不可知的地方。每每从沉思中醒来,心湖里便又涨潮似地涌动一层情思。

也许有那么一天,大家会猛然醒悟:南方的天地太玲珑剔透了,太经不起摔打了。那里挤满了人,矗满了楼,停满了车。人们会发现,大西北正在呼唤我们。尽管那里的风是干燥的,水是咸涩的,但那里有可以让鸟儿展翅翱翔的天空,那里有可以让生命茁壮生长的绿洲。是的,会有那么一天,大西北会像海市蜃楼一样美丽,到那时,倾斜了的世界会重新平衡。

大西北并不苍白并不无奈的黄土地呵,总想为你唱支歌。

14. 文中刻画的“左公柳”和“民勤人”两个形象具有哪些相同的特点?作者描写这两个形象的用意是什么?(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1)走一趟大西北,长不大的孩子会长大。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南方的天地太玲珑剔透了,太经不起摔打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文章第五段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描写枯死的胡杨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文章后一部分写到了“戈壁石”,这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一篇:大一学生给父母打欠条等5则 下一篇:高中数学记忆口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