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利用信息技术推进高校教学变革:特点\个案及启示

时间:2022-08-31 06:41:09

美国利用信息技术推进高校教学变革:特点\个案及启示

【摘要】处于世界信息技术前沿的美国,利用信息技术积极探索高校教学变革。文章总结了美国利用信息技术推进高校教学变革的特点,并以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作为个案进行了分析,对我国高校利用信息技术推进教学变革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信息技术;美国;教学变革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0)08―0015―05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高等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在不断变革的背景中,大学要以全新的方式思考这样一些问题:在新的环境中教师如何教学生?学生怎样学习?在信息化社会中,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提高高等教育机构的运行效率,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已成为世界各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美国作为互联网的发源地,处于信息技术的前沿,在教学中积极探讨、研究和利用信息技术。总结他们的做法,借鉴他们的经验,对于我国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推动教学变革具有一定的启发。

一 美国利用信息技术推动高校教学变革特点

美国充分重视信息技术对教学的影响,注重研究,同时在实践中建立了CIO制度,发挥图书馆的作用,加强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积极探索利用信息技术推进教学变革。

1 充分重视、研究信息技术对传统教与学的影响

从教的方面看,1998年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委员会公布了《重建本科教育:美国研究型大学发展蓝图》(博耶报告)[1]指出,90年代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出现了新的特征,其中之一就是注重创造性地利用信息技术,加强教学内容中信息科学技术的传授,鼓励教师积极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教学,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有机整合,推动课程体系的转型。报告提出了五条建议:(1)教师应帮助学生发现如何仔细地设计有意义的问题而不是仅仅寻找答案;(2)当学生对技术的各种应用可能性越来越熟悉时,应对他们利用技术呈现材料的能力进行评价;(3)教师应该不断创造新的教学方法,创作新的教材。应奖励对丰富课程的技术手段做出重大贡献的教师;(4)教学单元计划应包括认真设计用于发展学生计算机技能的练习;(5)应通过校内部门间积极的交流和专业会议鼓励教师发展新的计算机能力,交流有效的基于计算机学习的观念。

如伊利诺伊大学厄本那-香槟分校(University of Illinois, Urbana Champaign)每学期有500名理科学生学习电机工程。这门课的教材分5个部分,其中的几个部分已改为网络版本。学校要求部分教师使用,其他教师使用传统版本。用网络版本的学生,作业是“电路教师”软件包中的练习。软件包中有一个问题集,能即时批改答案。答错的问题可以反复重做。在任何时候学生可以得到同学的帮助,上午8点至午夜12点间可以得到在线本科教师的帮助,也可以直接请教老师。结果采用网络版学习的学生比用传统教法的学生学得好,而且降低了辍学率。更惊人的是当生师比增加了50%以后也未影响用网络版学习的学生成绩,网络教学大大激发了学生和教师的动力。[2]

从学的方面看,2004年11月美国高校规划协会(SCUP:Society for College and University Planning)从人口统计、经济、环境等多角度出发,对美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地位变化、教育类型与学习方式转变、大学事业发展进行了较全面的梳理与扫描,提出了美国高等教育未来发展的十二个趋势。[3]其中第一个趋势就是:随着M型(自动化)学习方式推动教育到达新的高峰,大学弹性教育和校园信息化程度的要求将越来越高。报告指出,IT技术成为美国当代大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至于他们被称为“总是期望在手指尖上拥有世界的人”,他们在Internet上体验生活,一改过去带着课本、听着卡式录音带或去教室听讲座的传统学习方式,可以坐在地铁或公共汽车上无线接收任何他们想学习的东西,实现了便携式、自主化学习。与这一代人的时代特征相对应,这一代人对大学的选择也越来越多地取决于大学弹性教育程度、大学校园信息化程度及可供学生使用的程度。

如明尼苏达大学克鲁士顿分校(University of Minnesota,Crookston)建立了四个技术评价基本标准:所有全日制学生、教师和职员都有一台便携式电脑;计算机技术渗透到每门课程;学生、教师和职员都通过当地的网络和Internet用电子邮件交流沟通;校外拨号上网促进图书馆和其他电子图书馆的使用。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同教师、导师、服务部门接触,享用信息资源。学生认为最大的好处是可以掌握技术方面的技能,可与职业准备联系起来。87%的学生认为能安排好时间并很快完成功课。[4]

2 大学校长对信息技术有清醒的认识,并推动变革

美国大学校长对信息技术有清醒的认识,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推动教学变革。正如《创造未来――美国大学的作用》一书中所说“信息技术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研究型大学既不会完全被排斥,也不会丝毫不受影响。”[5]

密西根大学前任校长詹姆斯•杜德斯达特(Jams Duderstadt)认为,“信息技术是一种跨越边界的力量,不仅突破时空限制,而且能够突破国家框架、学校围墙和学科壁垒,促进全球知识网络共同体的形成。信息技术不是一种独立存在的力量,它与全球化等力量相互缠绕在一起,将大学构建成全球性的知识网络共同体。”[6]1996年6月21日,他历经多年筹备,以课程教学与学术科研资源的数字化为依托,建设了“媒体联合体”,对大学公共服务体系与教学科研的集成与创新进行了探索,改造了传统的“信息共享空间”(Information Commons),创造了一个基于先进信息技术与数字媒体的真正的“学习共享空间”(Learning Commons)――“数字媒体共享空间”(Digital Media Commons)。

MIT前校长查尔斯•威斯特(Charles Vest)说:“大学学习与教学本质就是开放……技术为我们提供了更好的方式……教育资源将以更加开放的方式惠及更多学习者”。2001年,由他策划并亲自倡导的麻省理工学院网络课件开放工程“MIT Open Course Ware”(简称MIT OCW),计划在十年内把MIT所有的课程内容放到网上。[7]目的是通过这个项目推动MIT本身的教育教学,提升MIT在全世界的形象、同时供全世界所有的人免费使用。MIT网上所有课程都有教程大纲、课程的日期安排(教学日历)和讲课记录。许多课程还有作业、试卷、问题(包括解答)、实验室、项目、超文本的课本、模拟、演示、辅导和讲课的视频实况及网络资源链接等。现在网络课件开放工程对推动和促进MIT自身的数字化变革,尤其是与课程相关的政策、体制变革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并在世界各国的高校中发展迅速。

3 普遍建立了CIO制度,推动教学信息化

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发展,CIO(Chief Information Officer)体制开始在美国高校中出现。调查数据表明,目前在美国高校中,已有69.3%的被调查学校设置了CIO职务,而且还有4.2%的未设立CIO的美国高校正在考虑设置此职务。目前,美国高校CIO的具体工作范围一般包括:教学信息化、管理信息化以及校园语音和数据通讯项目等。[8]

教学信息化问题被许多美国高校当作是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发展项目。所谓“教学信息化”,主要是指在高校的教学过程中,改革教学观念、运用系统化的教学设计方法,充分利用信息通讯技术来实现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化、教学内容的电子化、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信息化,从而拓展师生之间信息交流的渠道,提高教学效率,扩大教学范围的改革过程。目前美国高校教学信息化的建设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1)在传统教学过程中使用信息技术工具和手段,如电子邮件、BBS、课程网页及各种电子资源等;(2)在线教学,如“学习课程管理系统”(LMSCMS);(3)信息技能培训,如针对教师、学生和管理人员的信息素养培养;(4)教学信息化政策的制订,如鼓励政策、电子资源的知识产权保护政策等。

4 发挥图书馆的作用,加强学生信息素养教育

美国图书馆协会及其高校图书馆在信息技术推动教学变革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加强了对教师和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美国高校图书馆自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就开始探索如何有效地开展信息素养教育,基于Web的信息素养教育已成为美国大学图书馆用户教育的主要形式。如耶鲁大学图书馆基于美国大学和研究型图书馆协会(ACRL: Association of College and Research Libraries)制定的科学和工程技术专业的信息素养能力标准,设计实现了网上信息素养指南,包括一系列在线学习资料和小测验,培训读者驾驭信息资源的能力。斯坦福大学图书馆提供了在线引导式教学“SKIL”(Stanford’sKey to Information Literacy),设计了六个学习模块,供学生在线学习。美国德克萨斯州立大学的信息素养课程“TILT”(Texas Information Literacy Tutorial)采用“通论”方式组织课堂教学,包括概论(Introduction)、选择(Selecting)、检索(Searching)、评价(Evaluating)、图书馆导引(Follow-up)等五部分。俄亥俄州立大学15项在线指南“net.TUTOR”,提供了使用网络工具、搜索、研究技能等在线指导。[9]

在高校里,信息素养教育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如美国加州大学意识到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因此一直致力于学生信息素养的研究,制定了一系列计划,提出了加州大学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包括7种核心能力:(1)学生不仅能够在某一学科的概念结构框架内形成和陈述自己的研究问题或研究主题,且研究的问题能较容易地被他人理解和参与合作;(2)学生具有根据自己的研究问题或主题决定信息需求的能力;(3)学生具有使用合适的技术工具在各种形式的信息中定位或提取相关信息的能力;(4)学生能够组织信息,且组织的信息能够被人们分析、评价、综合和理解;(5)学生具有使用各种媒介创造和交流信息的能力;(6)学生能够理解信息中的伦理、法律和社会政治问题;(7)学生能够理解运用从各种资源中提取信息的技术、观点和实践。[10]

二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的个案[11][12]

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建立于1850年,是一所历史悠久,享有盛名的美国公立高等学府。据2002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的统计,威斯康星大学的R&D经费居全美第二,博士学位的数量排名第三(NSF,1999),39个研究生教育专业中有16个在全美排名前10位、35个排名前25位。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在利用技术方面是令人羡慕的,通过利用学校的智力和财政资源,在利用技术改进教学方面正在取得不断增长的、有创造性的、稳定的进展。威斯康星大学的校长大卫•沃德校长(David Ward)认为“信息技术是一个强有力的工具。为了利用这种力量,我们必须重新思考我们传统的教学及其研究方法。”

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设立了CIO,由一名副教务长兼任,负责全校的教学、科研和管理信息化服务。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充分发挥图书馆在信息素养教育中的作用,专门在主页上设置一个“图书馆与信息素养指导”,帮助学生使用信息资源,加强对学生信息素养教育。

学校认识到虽然信息技术在任何时候都不可能迅速创造出一场学习的革命,但是信息技术能够帮助学校使学习与学生的需要和能力同步前进,让教师更多地成为“站在一旁的指导者”,而不是“讲台上的圣贤”,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合作型学习中,并且提供克服时间和地点障碍的教学途径。而该校凯斯林•克里斯托弗(Kathleen Christoph)认为“技术促使我们思考传统的教学方法,以及如何利用技术使我们的教学方式有所不同。”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利用技术推动教学变革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 拓宽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联系。在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师生员工越来越娴熟地利用信息技术来改进现有的教学活动。技术使教师与学生之间、校内外学生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容易。课内课外学生与教师频繁的联系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参与热情方面是一个重要因素,教师们的关心帮助学生度过逆境而持之以恒地完成学业。

信息技术架起了跨越距离的桥梁,帮助营造出虚拟的学习化社会。如神经生理学课堂上,120人的学生,很难组织在一起进行学习。利用信息技术,建立了虚拟的学习平台,以8人为一组,利用视频会议,每组都尝试解决一个与耳朵有关的医学问题。老师则起到“咨询专家”的作用,同时监控电子通讯。

利用电子邮件改善了教室的物理结构、延长了办公时间。教师们反应说,和传统的办公时间进行接触的相比,学生们以电子邮件、在线讨论方式进行联系的人数急剧增加,从而提高了学生效率和学习质量。同时学生们尝试利用电子邮件去结识教师和其他人。

2 加方便快捷获取学习资料。学习资料在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越来越能够在白天或者晚上的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得到传递。信息技术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了学习教材的快捷途径,并且还可以利用多媒体,借助互联网传递信息。

图书馆的资料不再局限在图书馆的建筑内,在线目录能够帮助查找书本和杂志等传统资料。从美国CIC图书馆联盟的目录来看,它现在是除美国国会图书馆以外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

信息技术不仅更容易接触到学习材料,而且也为教师提供了因材施教的新方法。数字媒体能非常容易地打破原有教材的安排,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组织教学,同时信息技术也使教材更容易理解、更个性化,也更丰富。如琼•怀特曼教授通过互联网把课本、图表、乐符、音频和即兴创作的音乐等学习材料及时上传,学生可以在网上去看、去听,同时提供相关的联接,引导有兴趣的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避免了以前把更多时间浪费在一遍又一遍重复内容的讲解上。

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自由空间。学生可以把节省下来的时间用来磨练他们的分析、综合、运用和评价的认知技能。教师也可以利用节约下来的时间帮助学生辨别什么是有价值的学习,帮助他们形成更加深刻的理解和信仰。比如尼克•卡希尔教授的“艺术史概论”课堂上,以前学生们习惯把很多课堂时间用来讨论学习材料,而现在学习材料可以通过互联网来传递,可以在课外空闲时间来讨论,上课上可以自由地详细探究一些艺术史问题。正如教授本人所说的“实际上是把课堂讨论时间真正用在讨论上了。”

3 教学手段多元化。信息技术为学校广泛接触各种学习材料变得更加容易,视频、音频以及交互技术的新发展为教学提供了很多机会。在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教师们利用生动活泼的多媒体形式演示动态过程,传授复杂的教学内容,学生利用模拟教材获得在传统课堂和实验室不可能得到的、真实的生活经历以及有指导的技能锻炼。

多媒体在某种程度上为传递思想提供了机会,而这是传统教学工具所办不到的。比如医学上肺的运动、音乐课上的节奏等。通过技术手段模拟真实的情境,实现“真实世界”相类似的环境。这种模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发展和锻炼的技能的机会,这些技能是用其他办法和在教室里都不可能得到的。如遗传学教师就会使用计算机来进行果蝇的“饲养”。利用软件按照科学的精确模型,学生将数据进行汇总并分析结果,通过技术节省了试验的时间和扩大了参与的人数。

信息技术为个别学生学习某种技能提供实习、互动和必要的评价,甚至能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进度提供在课堂上没有理解的东西。如图书馆制作多媒体检索的指南等。

4 重建课程与大纲。信息技术利用导致了课程结构和教学大纲的巨大变化。如有两门化学导论课,每年在该校有440多人选修,这两门课程经过约翰•莫尔教授改造,使学生有了更多富有个性化的学习机会,教师授课和面对面讨论的时间也变得更少。这种利用信息技术,除了使教学个性化外,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教材也将让学生在随后的过程中复习化学,并且这种教材还包括一些来自其他学科的例证和信息,可以帮助学生看到他们所学化学知识的应用。实现这种教学方式的转变,要求教授们从说教式的知识传递转为个性化互动教材的设计者以及学生的引导者。

利用信息技术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开设了一个全新的、高质量的跨学科研究生项目。该项目的基础课采用互动式案例研究的形式在课堂上讲授。借助网络技术,很多学生可以实现既能够选修这些课程,又能按照他们自己的时间在原来的地点工作。通过信息技术和更改教学计划,更多来自各种不同背景的学生将有机会接受高质量的教育。

三 美国利用信息技术推进高校教学变革的启示

纵观美国,充分利用信息技术,顺应时代的潮流和趋势,积极推进教学的变革。我们应该借鉴美国发展经验,结合高校的自身特点,积极稳妥的利用信息技术推动高校教学变革。

1 转变观念,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推进高校教学变革。通过Google的搜索功能,我们查询了国内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九所研究型大学校长关于信息化的讲话和报道,发现整体数量不多,而利用信息技术推动教学改革的更是凤毛麟角。2008年11月21日,北京大学才首次召开信息化建设工作会议。校长周其凤在所提出的要求中,第一条就是要“转变观念,统一认识”,他认为“要正确评估信息化建设对学校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所起的促进作用,要认识到信息化是建设现代化大学的必然选择。”[13]而其他高校的则没有发现校长有相关的言论和报告。

信息技术推动教学变革是一个自上而下的过程,学校领导特别是校长的高度重视,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氛围和效果。在全校利用信息化推动教学变革的氛围下,教师把信息技术用于教学,观察它对学习产生的潜在影响,并且从中寻找感到轻松自在的方法。只有当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利用感到舒适,并且投入时间和精力从事着真正的教学法改革时,技术才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影响。教师转变观念,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推动教学变革,势必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将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2 打造平台,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的作用。图书馆凭借自身的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快速的信息网络、现代化服务设备优势等多方面的优势,必将成为信息素养教育的主要基地和主要承担者。信息素养教育是高校图书馆履行其信息职能和教育职能的具体实现,它将体现和提升高校图书馆在学校教育任务中的作用。但是从国内高校图书馆的定位和现状来看,图书馆独木难支,还难以发挥信息素养教育的带头的作用。建议高校组建信息素养教育领导小组,具体落实则由图书馆牵头,联合其他教学管理单位,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建立一个完整的信息素养教育平台,对教师、学生进行信息技术和利用进行培训和教育,培养师生掌握信息的获取、评价、分析和利用技能,促进信息技术应用到教学中去,积极探索制订大学生的信息素养的标准。

3 加强研究,重视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信息素养已在全球展开,2003年9月,联合国信息素养专家会议发表了“布拉格宣言:走向信息素养社会”(The Prague Declaration:Towards an Information Literate Society)。该会议由美国图书情报学委员会(NCLIS:National Commission on Libraries & Information Science)和国家信息论坛组织,来自世界23个国家代表了7大洲的40位代表讨论了信息素养。他们认为,如何使人们从互联网时代的信息和通信资源及技术中受益是当今社会面临的重要挑战,并宣布信息素养是终身学习的一种基本人权。[14]目前国内高校已经开始启动了信息素养教育,但是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在系统性、标准等方面还没有突破性的进展。各个高校要充分重视信息技术条件对学生学习的影响,要在课程设计、教师队伍、硬件投入方面加强力量,加大对信息素养教育的研究,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比如开设“信息素养教育”课,要求学生学习教材和电子信息资源的组织、查找和评价。学生通过上课、学习及专题研究、课外阅读等方式,掌握信息的获取和利用技能,提升信息素养。

4 理顺体制,整合优化校内信息资源。目前各个高校成立了信息化办公室,主要职能包括学校信息化工作的规划、实施、协调和管理。但是作为一个职能部门,只能推动硬件设施、校园环境网络等建设。由于管理行政体制问题,分管信息化的学校领导一般不会分管教学工作,因此就很难推动教务处等相关教学部门利用信息化进行教学变革。事实表明,国内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已经有二十多年的历史,但到目前为止仍然处于青少年时期,一个很重要的表现是,信息化建设中校内各单位各自为政,导致标准规范不统一,信息无法共享。[15]因此要利用信息化推动教学变革,应该借鉴美国的模式,结合中国的特色,设立类似于CIO的职位或者由主管教学的副校长兼任,整体负责信息化工作,整合信息资源,优化信息资源的配置,应用于教学,推动教学变革,借此推动全校信息化建设。

参考文献

[1] 博耶本科教育委员会,朱雪文译.彻底变革大学本科教育:美国研究型大学的蓝图[J].全球教育展望,2001,(3):67-74.

[2][4] 吴晓郁.依靠信息技术改革高等教育――美国高校的网络教学[J].教育研究,1999,(4);66-69.

[3] Trends in Higher Education [EB/OL].

[5] (美)罗德斯(Rhodes,F.H.T.),王晓阳等译.创造未来――美国大学的作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05.

[6] 郑旭东,杜德斯达特:直面无声袭来的危机[EB/OL].

[7] Unlocking Knowledge,Empowering Mind[EB/OL].

[8] 赵国栋.信息时代的大学:美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及其启示[J].现代教育技术,2003,(5):11-17.

[9] 孙宇.构建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的虚拟学习环境[J].图书情报工作网刊,2009,(11):1-5

[10] 王静编译.美国加州大学信息素养评价的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05,(3):93-96.

[11] 凯斯林•克里斯托弗.明智的使用技术――借助技术进行教与学的新途径.令人骄傲的传统与充满挑战的未来:威斯康星大学150年[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12] [EB/OL].

[13] 周其凤.在北京大学2008年信息化建设工作会议上讲话[EB/OL].

[14] 信息素养的布拉格宣言[EB/OL].

[15] 周东.教育信息化步入整合 信息孤岛仍然存在[EB/OL].

上一篇:中小学信息化领导力实践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 下一篇:教学中技术应用价值取向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