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问题设计

时间:2022-08-31 06:20:13

谈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问题设计

摘 要: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一门基础学科,本文探讨了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重视挖掘教材联系生活,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成知识的主动接受者。

关键词:初中数学 问题设计 知识的主动接受者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一门基础学科,是“一切科学之母”。然而,在我所教的班级中有部分学生“谈数色变”,数学成绩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较差,直接影响了后续知识和相关学科的学习。一些学生常说:上课听得懂,下课不会做。有时分析很透彻了学生还是表现出不明白,茫然不知所措。经过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后,我在教学过程中就精心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变成知识的主动接受者,发现这样做教学效果不错。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要重视挖掘教材联系生活,精心设计问题。

一、联系实际 设计问题 激发兴趣

爱听故事是每一个初中孩子的天性,好听的故事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根据学生的这些年龄特点,我在设问题情境时,就讲一些与数学知识相关的趣味问题或故事,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的注意力很自然地引导到“正题”上来,又能调节学习气氛,真可谓一举两得。例如:学习中位数和众数概念时,我先讲了阿冲的故事:阿冲去一家公司应聘,面试后公司决定聘用他。他向经理了解工资情况,问:这个公司员工收入到底怎样?经理答:我这里报酬不错,月平均工资2000元,你在这里好好干!上班一周后,阿冲找到经理,气冲冲地说:你欺骗了我,我已经问过公司的职员了,没有一个人是超过2000元的。经理说:平均工资确实是每月2000元,你看看公司的工资报表。然后我给出工资表格,并提出几个问题:(1)请大家仔细观察表格中的数据,讨论该公司的月平均工资是多少?经理是否欺骗了阿冲?(2)平均月工资能否客观地反映员工的实际收入?(3)再仔细观察表中的数据,你们认为用哪个数据反映一般职员的实际收入比较合适?学生对此问题感觉很新鲜、好奇,注意力马上集中起来,或努力思考或动笔计算。这时我把握住时机,把问题引到新课上来。又如:学习相似三角形性质及运用时,可以讲古代数学家泰勒用一根棍棒测量金字塔高度的故事,同时指出,其实给你们一根棍棒,你们也同样可以量出金字塔以及学校的旗杆、最高的建筑物的高度。学生的学习兴趣顿生,急着想知道怎样测量。这时因势诱导,很自然地转入到学习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这种形式能使学生主动地兴致勃勃地去钻研、去探求,变苦学为乐学。

二、善于引导 设计问题 大胆猜想

猜想是在对研究的对象、问题进行观察、实验、分析、比较、联想、类比、归纳的基础上,依据已有的材料及知识作出符合一定经验与事实的推测性思维方法。数学猜想是创新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探究学习的重要方式。教学中对某些抽象的概念、公式、定理等可以创设猜想问题的情境,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如“相似三角形”教学,教师出示两幅形状相同、大小不等的中国地图,让学生观察并提出问题“两幅中国地图有什么关系?形状又有什么特点?”在两幅大小不等的地图上分别找出北京、武汉、昆明三座城市的位置,并连结三座城市间线段,得到两个三角形。接着提问:“两个三角形有什么关系。形状有何特点?”待学生猜想、讨论一会,引入课题――相似三角形。巧妙地借助两幅大小不等的地图上三座城市间的连线建立相似三角形的模型,提出问题让学生猜想、分析、讨论,使得知识衔接自然,并为下一步探索相似三角形的概念埋下伏笔。

三、动手操作 设计问题 理论证明

学生对事物的认识,总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所以,在教学中可以恰到好处地、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实验、实践,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或借助教具、直观模型,通过实验揭示问题,使学生对问题产生充分的感性认识,并留下深刻的印象,再加以理论证明,使学生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兴趣盎然。例如:学习“全等三角形”时,让学生剪出两个大小、形状完全相同的三角形,通过仔细的观察、分析,从而了解了全等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及性质。又如:在探索等腰梯形的性质时,也让学生动手做两个大小一样的等腰梯形,通过对折、观察,从而得出等腰梯形的轴对称性和它的两个性质。然后马上提问题:你如何用几何语言证明等腰梯形的两个性质?学生思考后,我因势利导,通过运用作辅助线的方法证明使学生掌握等腰梯形的两个性质和运用。通过实验、实践,学生自觉地动脑、动手去猎取知识,不仅实践操作能力得到了锻炼,还培养了思维品质,而且在探索中发现了新的知识。

四、设疑 激发思维

设疑是一种学习心理机制,它可以使学生对所学对象感到疑惑不解而又想解决它,使学生一时既猜不透、想不通,又丢不开、放不下。初中生处于好奇的年龄阶段,凡事都喜欢寻根问底。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初中生这些年龄特点,在问题新课时,创设一些疑问、矛盾,设置各种不同悬念,使学生产生探求知识奥妙的心理,激发学生迫切追求新知识,探索真理的浓厚兴趣。例如:在学习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时,我是这样设疑的:测量学校旗杆的高度,能爬上去量吗?能把旗杆拆下来量吗?要不有什么最好办法能准确地量出旗杆的高度呢?又如:在探索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时,我设置了这样的情境,舞台背景的形状是两个直角三角形,工作人员想知道这两个直角三角形是否全等,但每个三角形都有一条直角边被花盆遮住无法测量,而且他只带了一个卷尺,能完成这个任务吗?设置像这样的疑问让学生兴趣顿生,议论纷纷,学习热情高涨,但说法不一。我分别对每种答案给予评价。通过经常地多角度地进行设疑问题,很能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品质和创新能力。

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曾说过:“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设计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改善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我们应通过问题的层层设问和讨论,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和思维火花,为学生掌握知识做好铺路搭桥的工作;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知识的特点、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教学的不同环节和情景,设计好不同层次的问题,把握好问题的难度和梯度;认真组织实施教学,不断优化自己的课堂教学方式,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求来.中学数学教学论.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上一篇:刍议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下一篇:浅析数学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