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转运护理模式在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效果

时间:2022-08-31 05:23:33

安全转运护理模式在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效果

【摘要】 目的:观察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护理模式的实施效果,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3年12月急诊科院内转运的危重患者80例作为对照组,2014年1月-2015年12月急诊科院内转运的危重患者90例作为观察组,对照组为平车常规护送,观察组实施安全转运护理模式转运,包括风险评估、完善转运流程(定期开展业务培训提高医护人员的综合素质、转运前充分准备和预处理、转运中转运途中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做好应急处理、转运后妥善做好交班)。结果:观察组转运并发症发生率1.11%、转运评价时间(12.34±3.45)min,均低于对照组的10.00%和(17.78±4.34)min;观察组患者家属满意度98.89%、转送科间满意度97.78%,高于对照组的82.50%和81.25%(P

【关键词】 急诊科; 危重患者; 院内转运; 安全转运护理模式

doi:10.14033/ki.cfmr.2016.35.06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35-0127-02

急诊科是医院急危重患者最集中,病种最复杂,时间最紧迫,突发事件最多,抢救和管理任务最重的科室。患者经过急诊科初步抢救、复苏后,陪同患者进行进一步的辅助检查或护送患者入科的过程必然要涉及对患者的转运,虽然患者进行院内转运时间一般较短,但是转运过程中患者可能出现病情及生命体征变化,增加患者的并发症风险[1-2]。因此安全转运是急诊护理过程中的关键所在,此环节也是极易引发纠纷的敏感区[3]。本文探安全转运护理模式在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1月-2013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急诊科院内转运的危重患者80例作为对照组,男44例,女36例,年龄6~91岁,平均(54.90±14.34)岁;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2月急诊科院内转运的危重患者90例作为观察组,男47例,女43例,年龄16~98岁,平均(55.05±15.56)岁。疾病谱包括脑血管意外、急性心肌梗死、呼吸衰竭、消化道出血、急性中毒、严重创伤、心肺复苏术后及其他。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疾病谱、急诊科人员构成、转运原因等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为平车常规护送。观察组实施安全转运护理模式,具体如下。

1.2.1 进行风险评估 转运前做好充分的病情评估,系统地收集病情资料,评估危重患者是否具有转运条件,需要由主管医生权衡,护士评估和了解患者生命体征是否稳定;患者的异常化验结果是否已得处理;充分评估和预见转运途中可能发生的潜在性安全隐患,并做好应急处理的用药,必要的急救设备等。如生命体征不稳定而诊断检查或治疗为必须时,由主管医生随同。低年资护士在评估不确定的情况下,请当班组长协助评估。并告知患者及家属转运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和潜在发生的意外,避免医患纠纷的发生,履行知情同意权。

1.2.2 完善转运流程 (1)定期开展业务培训提高急诊科医护人员的综合素质,急诊科是一线工作岗位,临床医护人员的素质及业务能力将直接影响到转运是否顺利[4]。针对护理操作技能做培训,确保护理人员在转运工作过程中,能遵守相应的操作流程,对交接要求做明确处理。培训后行定期考核,护理人员在考核过程中对患者抢救过程行模拟练习,确保在转运过程中出现任何的突况都可及时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2)转运前预处理。对高风险的危重患者进行转运前和转运中预处理是降低风险,保障转运安全的重要措施[5]。转运前对气道内分泌物及误吸物的清除,呼吸困难或血氧饱和度较低患者应预先气管插管保持气道通畅,出血部位的有效包扎、止血及输血,失血性休克病人的扩容,心衰患者的血管活性药物的微泵调整,颅内高压患者的脱水剂的使用,骨折部位的固定等。开通绿色通道,急诊患者优先检查,避免延长患者等待时间;转运患者前事先电话通知接收科室,应告知诊断、性别、年龄、神志、特殊管道和特殊用药、需准备急救物品,接听电话者为当班护士,接收科室获信息后应立即做好床位、氧气等准备。(3)转运途中若发生病情变化,应沉着冷静,在积极采取对症处理的同时,正确指导陪同家属协助抢救,并积极寻求救助。一旦患者发生了严重的并发症,可以推到就近科室,取得配合和抢救的时机[6]。

(4)转运后到达目的地,做好床头交接,交接内容包括:基本信息、病情、检查项目、过敏试验结果、输入药物情况、各种管道在位情况、伤口情况、皮肤情况等,双方科室交接人员签名后方可离开。

1.3 观察指标

转运并发症,包括输液管道脱落、堵塞、供氧中断、心搏呼吸骤停、窒息或呼吸困难、坠床等;转运时间;转送科间满意度;患者家属满意度。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观察组转运并发症发生率1.11%,平均转运时间(12.34±3.45)min,均低于对照组的10.00%和(17.78±4.34)min;观察组患者家属满意度98.89%,转送科间满意度97.78%,高于对照组的82.50%和81.2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危重患者院内转运,虽然途中只有几分或十几分钟,但转运重症患者不是一个简单的运送过程,而是一个监护、治疗的过程,是急诊急救工作的延续[7]。随着急诊患者情况的越来越多和越来越复杂,存在着许多不安全隐患而加重病情,如剧烈震荡、呕吐物致呼吸道阻塞、氧气供给不足、静脉输液管脱出、突然呼吸和心博骤停、内脏二次出血、脑疮形成等[8]。转运过程中上述不安全隐患的存在及患者、家属的直接监督及患者患病后的情绪改变,使得工作难度加大,其中也极易产生医疗纠纷[9]。

医院应该对医护人员整体素质制定培训方案,针对护理操作技能做培训,确保护理人员在转运工作过程中,能遵守相应的操作流程,对交接要求做明确处理,从而有效提高交接能力,可在培训后,行定期考核,护理人员在考核过程中,对患者抢救过程行模拟练习,回答专业中的理论问题,确保护理人员在熟悉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能将其应用于操作过程中,熟练做抢救操作,并保持绝对的条理清晰,确保在转运过程中出现任何的突况,都可及时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10]。提高护理人员工作责任感,加强道德教育,帮助护理人员提高自身的思想要求[11]。在安全转运过程中,减少差错是关键,患者开始进入急诊科后,需建立起完整的记录表,其中需要完善患者的各项检查、治疗、护理措施等,对于知情谈话、患者家属签字等都需要记录仔细,可作为治疗的相关依据,也是在院内转运中,完成交接不可或缺的一项步骤。在行院内转运过程中,应当以患者为核心,除对安全转运做强化管理外,病区护士与急诊护士都需要有极高的责任心,才能让抢救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12-13]。本文观察组通过进行风险评估、完善转运流程(定期开展业务培训提高医护人员的综合素质、转运前充分准备和预处理、转运中转运途中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做好应急处理、转运后妥善做好交班,结果观察组转运并发症发生率1.11%,平均转运时间(12.34±3.45)min,均低于对照组的10.00%和(17.78±4.34)min;观察组患者家属满意度98.89%,转送科间满意度97.78%,高于对照组的82.50%和81.25%(P

院内转运是抢救急诊危重患者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救治过程中不可忽略的环节[13],因此转运患者必须采用合适、安全的护理方式,有效降低危重患者院内转运风险,确保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医疗护理服务。

参考文献

[1]冯青,吴锦球.预见性护理在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z1):105-106.

[2]李俊花.急诊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的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20):66-68.

[3]郑再英.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模式化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26):28-29.

[4]张梓童,周细银,蒋彩霞,等.护理安全管理在危重患者院前转运中的应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3,32(3):540-541.

[5]孙琳,韩小琴,狄开荣,等.急诊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管理进展[J].护理管理杂志,2012,12(9):644-645,659.

[6]冯连桂.转运流程在危重患者术后转运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5,21(18):62-63.

[7]钟璐.急诊患者转运中标准化护理模式的临床分析[J].当代医学,2015,21(25):131-132.

[8]刘迪.标准模式化护理在急诊患者转运过程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3,19(10):91-92.

[9]陈美萍.预见性护理措施在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J].浙江医学教育,2014,13(4):26-28.

[10]庞飞,谢京.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发生意外的原因与预防对策[J].中国现代医生,2014,26(29):102-104.

[11]程中华,冀晓花.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过程中的风险评估与管理[J].基层医学论坛,2012,16(36):4875-4876.

[12]叶慧萍,施春芳,陆金英.危机管理在ICU危重病人院茸运过程中的应用[J].医院管理论坛,2012,29(12):17-18.

[13]刘丹.品管圈活动在急诊患者转运中的应用[J].中外医学研究,2015,13(12):100-101.

(收稿日期:2016-08-19)

上一篇:护理风险评估及预防在精神科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下一篇:PFNA―Ⅱ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