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制度入宪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时间:2022-08-31 02:09:32

社会保障制度入宪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摘 要:近些年来,我国政府对民生问题的关注程度和投入力度都很大,“农民增收”、“社会保障”、“就业和再就业”、“社会治安”等关系老百姓切身利益的问题,成为两会的主要议题。在众多议题中,社会保障制度备受瞩目。由于社会保障制度是否完善、社会保障工作是否到位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全局,因此,我们十分有必要通过深入了解我国目前的社会保障发展现状来发现不足、肯定成绩,以促成我国社会保障的早日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入宪对我国的影响有三:国家在社会保障中的责任得以明确;进一步保障公民的人权;促进社会公平和保持社会稳定。

关键词:社会保障制度;入宪;影响

中图分类号:D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9-0117-02

一、社会保障制度概述

(一)社会保障制度的含义

社会保障(Social Security)概念的首次公开使用是1935年美国的“社会保障法案”,1944年第26届国际劳工大会发表《费城宣言》,国际组织开始正式采纳社会保障概念。自此,社会保障概念开始在越来越大的范围内为人们所普遍使用[1]2。社会保障是旨在保护公民免除因年老、疾病、失业、死亡或灾害等原因而遭受损失,并保证其基本生活的各种措施的总称。社会保障制度是指由国家依照一定的法律法规,为保证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而提供的救助和补贴的一种制度。

(二)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

各国社会保障的项目广泛繁杂,各有差异,概括起来一般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等几大体系。因而,社会保障制度应当包括如下基本内容:第一,社会保险――基本保障,保障劳动者失去劳动能力从而收入中断后仍能维持基本生活。包括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等制度。第二,社会救济――最低层次的社会保障,保障公民的最低生活需求。包括灾民救济、城市居民最低生活救济、城乡特殊贫困人员救济等制度。第三,社会福利――增进城乡全体公民生活福利的高层次的社会保障。包括老年福利、托幼福利、残疾人福利、社区服务、城镇居民福利津贴等项制度和涉及文化、教育、卫生、保健等方面的社会公益设施。第四,社会优抚――特殊性质的社会保障,保障社会上备受尊敬的军人及其眷属,以及因维护国家或社会利益、从事公务活动而致使生命或健康受到损害的人员及其眷属的基本生活。包括优待军人和军人家属、军人转业和退伍安置、军人伤残抚恤和死亡抚恤等项制度[1]4。

(三)社会保障的功能

社会保障是现代社会健康文明发展的极其重要的基本制度安排,概括起来,社会保障有以下四大功能。

1.社会公平的维系机制

各个社会保障项目都是以创造社会公平、维护社会公平和缩小社会不公平为出发点和目标的。

2.经济成果的共享机制

作为经济成果的共享机制,主要是通过这样一个制度安排,使不同的社会阶层和群体都能够不同程度地分享到国家经济发展的成果,也就是说经济差别虽然依然存在,但是这个差别由于有了社会保障制度能够控制在各个阶层都能接受的程度。

3.政治文明的促进机制

社会保障本身是不同的社会阶层、社会群体及利益集团,经过博弈以后的一种妥协,实际上是和政治的民主化进程密切相关的,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和发展,能够促进民主政治的发展和政治文明的现代化。

4.精神和谐的机制

社会保障制度通过缩小贫富差距,保障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以及化解劳资矛盾,能够消除人们的心理对抗。

二、我国社会保障法律制度述评

我们国家的社会保障实际上是一个大的保障概念。它由三个基本的子系统及一些其他项目构成。一是面向贫困群体的社会救助制度,二是面向劳动者的社会保险制度,三是面向老年人、残疾人、妇女、儿童等特定社会群体的社会福利制度。此外,还有慈善事业、企业年金等等补充保障。

近几年来,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和发展速度之快是前所未有的。目前,我们已经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第一,新的养老保险体制初具规模。为顺利度过我国迅猛到来的人口老龄化高峰,我国把基本养老保险现收现付基金模式改为部分积累基金模式,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方式。它较好地界定了国家对职工养老的责任,同时又明确了企业和职工应缴纳费用的责任,既实现了社会保护,又突出了自我保障,通过个人账户把职工待遇水平和在职时的贡献大小紧密联系起来,还体现了效率原则。第二,医疗制度改革由试点转向面上推广,与此同时,还将推动医疗机构和药品生产流通体制的改革。长期以来存在的药品生产流通秩序混乱及有关的种种问题将得到解决。第三,初步建立起失业保险和下岗职工保障制度。1999年初颁布了《失业保险条例》,199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还了关于做好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的通知,要求凡是有下岗职工的国有企业都要建立再就业服务中心或类似的机构,保障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和促进再就业。第四,逐步形成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安全网。将原来比较狭窄的传统救济对象扩展到所有城镇居民,在全社会范围内设置了最后一道保障安全网。目前全国已有五百多个城市和六百多个县政府所在的镇建立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十几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在所辖城市和城区全部建立了这项制度,一些省市还建立起城乡一体化的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2]3-5。

然而,我们强调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是指各项基本社会保障制度得到确立,并且没有任何漏洞。那么,社会保障制度完善的标志是什么呢?第一个标志是社会救助制度比较完善,能够真正免除所有人的生存危机,换句话讲,任何人不会由于生活困难陷入绝望的困境。第二个指标就是劳动者的后顾之忧得以解除,即劳动者在养老、疾病医疗、工伤、失业等方面的风险通过社会保险制度能得到化解。第三个指标就是不同的社会群体能够通过社会福利制度及其他的社会保障制度安排,真正合理地分享到国家的经济发展成果。当然还有一个更高的指标就是国民的福利不断地增进。如果说上面的目标都能够达到,社会保障体系就应该说是比较完善。

三、社会保障入宪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从以上的阐述中,我们不难看出,社会保障法律体系不健全已经成为阻碍我国社会保障长足、快速发展的绊脚石之一。要建立完整的法律体系,必须先从我国的根本法即宪法入手,在宪法中明确规定社会保障制度的相关内容并对它做出应有的定位。

(一)国家在社会保障中的责任得以明确

将社会保障制度写入宪法,有利于解决国家在社会保障制度中的定位,明确了国家在社会保障领域的责任边界。社会保障作为一种综合性的社会事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稳定系统,客观上要求国家在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中担负主体性的角色,也就是说,国家在社会保障中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这是宪法对每一位合法公民应尽的责任。社会保障是一项社会性事业,任何个人和团体都无法使社会保障实现其功能的社会化,只有通过国家政府的权威性以及立法的形式来实施,才能保证社会保障制度的统一性、平等性和有效性。

(二)进一步保障公民的人权

人权理论认为社会保障的目的是为了保障人权,社会保障权是现代社会基本的、独立的人权。一系列国际人权文件确认社会保障权是人权,同时,现代各国,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大多通过宪法的形式将社会保障权上升为法定的基本权利,明确国家在推进社会保障制度中的义务,以此作为发展社会保障制度的法律基础。

我国宪法第44条规定:“国家依照法律规定实行企业事业组织的职工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退休制度。退休人员的生活受到国家和社会的保障。”第45条则规定:“我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国家发展为公民享受这些权利所需要的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医疗卫生事业;国家和社会保障残疾军人的生活,抚恤烈士家属,优待军人家属,帮助安排盲、聋、哑和其他有残疾的公民的劳动、生活和教育。”[3]73-74这两条规定实际上就是对社会保障权的表述,体现了社会保障权在我国公民基本权利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宪法所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的实现是以国家履行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义务为前提。

(三)促进社会公平和保持社会稳定

社会保障具有促进社会公平的功能。社会公平包括权利平等、机会平等、制度平等和分配平等四方面内容。人由于先天或后天,自身或社会的原因,可支配的资源的质和量都存在着差异。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收入分配机制与竞争机制相联系,这些差异必然导致社会成员之间在收入分配方面的不均等,甚至收入相差悬殊,弱者难以在社会中立足,不利于整个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这一制度保证社会成员站在相对公平的起点上,给人以更多的机会和实践来实现自身价值,弥补市场经济的缺陷,缓和社会矛盾,以促进社会公平目标的实现。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过程和世界各国有很大的不同。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是以改革为先导,先对原有的社会保障体制进行手术,而社会保障法律体系的建设相对滞后,法制化和强制规范不足。社会保障工作是依靠政府的政策规定和行政手段推行的。社会保障自己的政绩、拨付、运营、管理没有相应法律规范。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的立法欠缺,导致社会保障的覆盖面窄,保障程度低。基于以上情况,2004年宪法修正案在总纲中又做出了原则性的规定:国家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在作为国家根本法的宪法中做出这样的规定,表明我国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法律体系的决心与迫切需要。有了立法的依据,中国在社会保障领域立法的步伐势必加快,社会保障法律体系的完善将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郑秉文,和春雷.社会保障分析导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2]刘燕生.社会保障的起源、发展和道路选择[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3]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4.

上一篇:银行卡持卡人资金安全权保护法律问题研究 下一篇:河北省农村青少年辍学现象与早婚现象的内在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