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历史材料型试题命制中存在的三个弊端

时间:2022-08-31 01:44:35

例谈历史材料型试题命制中存在的三个弊端

[关键词]创新型试题 材料信息 科学性 逻辑推理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铺开,基于新课程的考试测量评价改革也在如火如荼的进行。高考命题专家、各地模拟考试的命题者以及中学一线教师,纷纷投入材料型新试题的设计命制。一时间各种新材料、新情境、新设计层出不穷,大有“乱花渐欲迷人眼”之势。可由于新课程背景下的考试试题设计仍处在探索之中,大量新题目的“万斛泉涌”自不免“泥沙俱下”,出现了一些偏差和问题,给教学与评价带来了一定的不利影响。下面,笔者就以一道高考试题为例,谈谈材料型试题命制中的三个弊端

先来看这道高考题:

中国古代用12种动物与“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相配,组成十二生肖。相传唐玄宗因属鸡而热衷斗鸡。唐玄宗出生之年应该是

A.庚申年 B.癸卯年 C.甲辰年 D.乙酉年

这是2008年宁夏卷的第24题,所考查知识是干支纪年法,属于史学基本常识,从新课程的理念来看,该题很好的体现了构建“以评价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评价体系”[1](p2)这一课标精神,立意颇见匠心,值得称道。可是在我们对这道试题进行分析、品味、推敲的时候,却发现这道题目存在者三个弊端,而这三个弊端,恰恰是各种材料型试题中较为常见的。

弊之一:无效信息偏多,加重阅读负担。

对本题解析后不难发现,它所考查的实际上是“鸡”这一属相与十二地支中的哪个字相匹配。题干中的有效信息是“唐玄宗属鸡”,其他语句则是无效信息。无效信息文字对学生做题并没有什么帮助,反而会加重学生的阅读负担。一般来说,一道题目多出几十个字的无效信息材料对学生的考试影响不大,但如果一份试卷中有较多题目出现这种情况,在“寸金难买寸光阴”的高考考场上,那就是一个较大的问题了。聂幼犁教授在分析一些试题时就曾说:“新补充的内容并不构成解题的必要条件,仅作为一种顺势推介的新思考似过于冗长,白白消耗了学生的考试时间。”[2](p57)。

无效信息较多的试题并不仅此一例,而是广泛出现在各地高考试卷和模拟卷中。有些试题提供的材料仅仅是一个引子,有的仅仅是一个让试卷色彩丰富的装饰,许多题目的设问与材料关系不大,学生不读材料也能得出正确答案。例如:

(2008年山东基本能力测试第59题)传统文化是现代流行文化的重要灵感源泉。《青花瓷》这首歌在同学们中间广为传唱,“素坯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谈”,“色白花青的锦鲤跃然于碗底”,传神地表达了青花瓷的特点。下列关于青花瓷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青花瓷的出现要早于青瓷、白瓷

B.青花瓷的烧制成功,使瓷器与书画的结合更为紧密

C.青花瓷是一种彩瓷,景德镇是其重要产地

D.元代以后,包括青花瓷在内的瓷器大量销往海外

这一题中材料就不构成解题的必要条件,把前面的材料删掉,题干只保留“下列关于青花瓷的说法不正确的是”,并不影响试题的完整性。再如:

(2007年宁夏文综第31题)中国古代书法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一些时代特点,如“宋人尚意”,即通过字体书写,表现自己追求的意境。图7为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帖》(局部),就很能体现“尚意”的特征。这幅作品字体的特点是

A.字形方整,笔画平直稳重 B.字形扁方,笔画平稳舒展

C.字形严谨。笔画密集繁复 D.字形多变,笔画简约流畅

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书法作品)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前面文字表述也可删去而不影响试题的考查。

我们知道,命题中增加这些“知识性”材料是为了让试卷更加鲜活,生动,增强可读性。而对于考生来说,考场上的“学习性”阅读所带来的绝不会只是快意和收获,而且还有更加紧张(时间紧)和忐忑(怀疑自己的判断,拿不准材料是否有用)。与这种情况相反的是,有些题目所用材料生动、活泼,设问紧紧围绕材料展开,既满足了试卷形式上的需要,又考查了学生从材料中“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3](p1)的能力,才是新型材料试题的正确发展方向。

弊之二:情境材料失真,有违科学精神。

本题在材料的选取上缺乏甄别,判断,表现有二:一是“相传”二字说明材料没有确凿的出处,无据可依,属道听途说;二是“唐玄宗因属鸡而喜欢斗鸡”的因果关系十分荒谬,显然漠视了基本的科学态度,与历史学科“求真”的基本要求背道而驰。以这一材料入题,显然不能向学生传递科学的历史意识?更不能体现“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尊重历史,追求真实”[1](p2)的课标理念。在中国历史中,要考查“干支纪年法”,相关材料俯拾皆是,单单采用了这样一则“传说”,显示出命题者对史料的科学性认识不足。考试是对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状况的检测评价,也是教学活动的继续,《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部分明确指出:“运用这些考试形式时,要注意其科学性、有效性和多样性的统一。”[1](p32)科学性处于首位,科学性的基本立足点就是求实、求是、求真,而教育的原问题也是教人求真,相信我们都没有忘记陶行知先生“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的教诲,试题尤其是高考试题的命制不应抛弃这一基本原则。

今年广东卷的第4题也是一道极富创新色彩又饱受争议的题目,大家的争议主要在于对材料的解读上,很少有人关注所引材料的严谨与否。它的材料“齐国管仲说……”出自于《管子·治国》,《管子》一书虽然较多的反映了管仲的思想,但“它托名管仲,实际上并非管仲所着。它是兼有战国秦汉文字的一部文集,而不是一人一时之作。西汉末年,经刘向整理,定为八十八篇。”[4](p1)因此,这句话是否出自管仲之口,是值得商榷的。尽管是否管仲之言,并不影响下面的推论,可用这一材料毕竟有不严谨之嫌。而如果略加注意,将“齐国管仲说”改成“《管子·治国》说”就可避免这一问题。

与上一弊不同,这一问题在高考中并不多见,而在各地模拟试卷中倒是大量存在。许多试题给出了所引材料的出处,可我们翻遍了该书(报或刊)却找不到原文。这些材料要么被弄混了出处,要么是命题者根据试题需要而编造的。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固然因为一般的中学教师在占有资料上远逊于高考命题者;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模拟考试命题者史料意识淡薄且缺乏对史料的辨伪、甄别能力,从而使所用材料或创设的历史情境偏离了历史真实[5](p55)。

在各种凭空“创设”的“新材料、新情境”中,最为滑稽的莫过于“穿越时光隧道”了。在许多模拟卷中我们都可以看 到“假如你穿越时光隧道来到唐朝,你不可能买到什么”之类的题目,这类试题是为增加试题的趣味性,吸引学生而设计的,但戏说的意味过于浓厚。且不说“时光隧道”仅仅是一种幻想,还远没有实现;就算能够实现,按照这一思路,如果你能回到过去,什么都可以回到过去,题目还有什么意义吗?

弊之三,推断缺乏逻辑,不能以理服人。

接上文所述,题干中的有效信息是“唐玄宗属鸡”,正答项为“乙酉”,期间的推理过程为:唐玄宗属鸡——属鸡的出生年为乙酉、丁酉、己酉、辛酉、癸酉五种(或鸡与地支的“酉”对应)——乙酉是符合条件的年份之一——选择乙酉。题干中的“应该是”是建立推理关系的联系词,问题在于,这一联系词前后(问题与答案)的信息并不对称,属鸡的年份有五种,而答案只有一个“乙酉”,我们并不能从乙酉、丁酉、己酉、辛酉、癸酉五种之中推理出乙酉来,学生做题时也是因为选项中只提供了这五种年份之一,别无选择而已。如果换成另一种设问:“下列哪一年份出生的人应该是属鸡的?”推理就严谨而符合逻辑了:乙酉年出生——乙酉是属鸡的五种年份之一(或酉对应的属相是鸡)——属鸡。两种推理比较,前一种推理的问题是,属鸡的不一定是乙酉年出生。后一种推理的合理性在于,乙酉年出生的一定属鸡。高考试卷万众瞩目,以一种不合逻辑的推理呈现考查与选拔,显然没有做到以理服人。

下面一道题目在思维上也存在一点逻辑问题。

(2008年广东文科基础第23题)据学者研究,甲午战争之前的三百年中,日本翻译中国书籍有129种之多;但是之后的十几年中,日本翻译中国书籍仅有16种,而中国翻译日本书籍却达到了958种,其中多数为政治、法律类书籍。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马关条约规定中国必须进口日本图书

B.日本为进一步侵略中国制造政治舆论

C.日本的文化交流政策由开放转向封闭

D.中国知识分子主张通过日本学习西方

这道题是要通过材料说明甲午战争前日本向中国学习,之后中国知识分子主张向日本学习,可材料“甲午战争之前的三百年中,日本翻译中国书籍有129种之多”“之后的十几年中,日本翻译中国书籍仅有16种”实际所呈现的是日本翻译中国书籍在增加而不是减少——由三百年129种到十几年16种,这样一来,“但是”和“仅有”等词就不准确了,也冲淡了材料所要说明的主题,而这,也应归咎于逻辑推理缺乏严密性。

以上所分析的试题命制的三个弊端,既有命题者的观念层面的问题,也有技术层面的问题。这道题带给我们的启示就是:无论命题者还是教学者,都应该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对待历史课程,引用相关材料要言简意赅,物尽其用;依据的史料要翔实准确,不留遗憾;历史思维要逻辑严密,以理服人。我们应始终坚持用“以学生为本”引领教学和命题,努力实现“求真、向善、爱美”的教育理念。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

[2] 聂幼犁,再说大胆推介,勿轻小心求证,历史教学,2008年10月上半月刊。

[3] 江苏省教育考试院,2009年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选修科目)说明,历史地理政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

[4] 赵守正,管子注译,广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

[5] 任俊琴,创设历史情境应符合历史真实,中学历史教学,2006年11期

上一篇:市工业集中发展区经济运行情况与思路 下一篇:两端供电网络开式经济运行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