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语感 从朗读训练入手

时间:2022-08-30 12:32:42

培养语感 从朗读训练入手

【摘要】 在现代语文教学中,朗读不但应该是在所有的言语活动中起关键作用而不可须臾或缺少的,是听、说、读、写等言语活动的质量和效率的杠杆,而且是语感最初形成的基本手段。因此,根据学生的语言基础,把握教材所传递的感情信息,重视通过朗读进行语感训练和培养,去广化、深化、美化、敏化学生的语感,从而拓展、充实、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无疑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 语感;朗读;语文教学

[Abstract] in the modern language teaching, reads aloud not only should be the key function but may not the moment or lacks in all spoken languages activity, is listens to, to say, to read, writes and so on the spoken language activity quality and the efficiency release lever, moreover is the essential method which the language feeling forms at first. Therefore, according to student's language foundation, grasps the sentimental information which the teaching material transmits, takes through to read aloud carries on the language feeling training and the raise, goes to 广化, the deepening, the beautification, student's language feeling, thus develops, the enrichment, enhances student's spiritual boundary is the language teaching important task without doubt.

[Key word] language feeling; Reads aloud; Language teaching

语感训练是语文教学研究中一个历久而弥新的课题。吕叔湘先生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叶圣陶先生也说:“一个人即使不预备鉴赏文艺,也得训练语感,因为这于治事接物都有用处。为了鉴赏文艺,训练语感更是基本的准备,有了这种准备,才可以通过文字的桥梁,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可见,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对学生语感的培养。那么如何使学生具有敏锐的语言感受力呢?

1 朗读训练是培养语感最重要的手段

现代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语言的认识是一个同化与顺应的过程。所谓同化:即将对象纳入到固有心理图式(即认知结构),所谓顺应:指主体心理图式的改变以顺从对象。语言的感知归根结底是人的认知结构对言语的同化与顺应,认知结构是一个巨大的语义场,过去的经验和知识总是以表象和词的形式保存着,并因之形成:表象系统的概念--语词系统,两个系统相互制约渗透配合最终构成网络状认知结构,在系统里,抽象思维则以表象材料进行想象,语言符号进入主体的认知结构经过同化,顺应过程,感性材料受到了审美观照,概念性的语词被激活、唤醒。这样要重复实践多次,然后达到自动化――即不必进行理智思考和逻辑判断,在读-听之间就能理解语言文字的含义、正误、形象、情味以及具体运用中的细微差别等,而这其中的重复实践自动化过程中主要采用的是朗读、背诵等学习策略。

从语言学习的规律看,语文教学应以积累性阅读为主。学习语言首先要有积累,在此基础上进行模仿,更高的层次便是创造。没有对语言材料的积累,就不可能深刻的理解语言、表达语言。因而学习语言的方法不是靠理性的分析,而是靠对语言的直接感受积累。“人所获得的知识,其中60%来自视觉,20%来自听觉,15%来自触觉,3%来自嗅觉,2%来自味觉。”朗读,是眼、手、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协调活动的过程,与阅览相比,更是直觉体悟语言的一个基本方式。因此,好的文章应该尽量让学生通过朗读来理解和领会。文章中准确、形象、生动的语言,必须通过朗读才能更充分的体现出来。文章读得越好,越能说明学生理解得深刻并受到了感染,通过朗读,还可以感悟文章真谛,在不经意之间对语言那抑扬顿挫的语音、错落有致的节奏与奇特严谨的结构拥有深切的体验。

2 在朗读教学中培养语感

2.1、通过朗读,揣摩语感。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文学作品都是经过精心挑选和编排的,注意到知识的系统性和科学性,有着生动活泼的语气、节奏、句式、格调,蕴含着作者的情感意旨。并还有许多声像教材,为学生提供了最优良,最规范的学习样板,使学生能寓紧张的学习于轻松愉悦的气氛之中,其效果不是传统的教学手段可以比拟的。因此,在语文课的教学中,应提倡学生反复朗读,通过朗读、揣摩,来培养学生的语感。用美学老人朱光潜的话说就是“把数量不多的好诗文熟读成诵,反复吟咏,仔细揣摩,不但要弄懂每字每句的确切意义,还要推敲出全篇的气势脉络和声音节奏,使它沉浸到自己的心胸和筋肉里,等到自己动笔时,于无意中支配自己的思路和气势。”朱老先生这段精辟的描述,便是朗读、揣摩的实质。

在指导学生诵读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做到一个明确,一个调动。明确怎样的语言适宜于培养怎样的语感。一般说来,构成画面的语言适宜培养形象感;含意深刻,寓意丰富的语言适当培养意蕴感;对话、独白式的语言适宜培养情趣感。还要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扩大视读广度,培养学生将作品中的语言文字化为自己的言谈,自己的写作词汇。这也是培养学生语感的基本方式。

2.2、通过朗读,诱发语感。阅读教学中朗读的形式很多,有齐读、轮流读、指名读、分角色读、引读等等。无论哪种朗读都不仅是阅读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更是帮助学生培养语感,理解课文内涵,从而达到教学目的的重要手段之一。而有效的朗读训练,必须同思维活动紧密地结合起来,特别是同想象紧密地结合起来,才能诱发学生的语感。别林斯基曾说:“阅读时,你到处感觉到他的存在,但却看不见他本人;你读到他的语言,却听不到他的声音,你得用自己的幻想去补足这个缺点。”没有想象,就无从对语言进行感受和理解。因此,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要帮助学生凭借想象走进作品所描述的那个看得见、摸得着,能闻其味、听其音、辨其色的活生生的具体形象的世界。同时,运用形象思维去感受语言文字的意蕴和情感。如《观潮》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其中“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等句子如不用形象思维,便不会让人感受到大潮的雄伟、壮观。教学中,可通过电教手段,如播放录像、展示课件等激发想象,使其在语感中起推波助澜的作用,增强学生对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通过“白浪翻滚”联想到“白色城墙”的雄伟图景;由“浪潮越来越近”联想到“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时那浩浩荡荡的飞奔场面;由“声音”联想到“山崩地裂”的惊人气势。然后,对整段文字进行反复感情朗读,使学生置身其中,感受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培养他们的语感。

2.3、通过朗读,激发语感。课文中有些词句并不深奥,表层意思不难理解,但却富有鲜明的感彩,体现了作者的独具匠心。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朗读的方式,形成鲜明的内心视像,来引发学生的语感。笔者曾指导学生阅读朱自清的名篇《背影》,先让学生“看”课文,结果学生对文章并没有什么感触,甚至有学生对“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的描写感到好笑。于是再指导学生调整情绪状态,进入角色去朗读课文,对关于父亲背影的一段描写,反复诵读,反复体会:“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读着读着,学生的脸色庄重了,声音低沉了,文章中的父子深情深深打动了每一位学生。有些学生因此想到了炎热的夏夜,祖母为“我”摇扇使我入睡;有些学生想到了每个冬晨,母亲为“我”准备早餐……一直以为是理所应当的事此刻才体会到其间饱含了亲人对自己的关爱。可见,选择精彩的语段让学生朗读,形成自已的内心视像,他们的思想感情就会丰富起来。在朗读中,自如的声音,生动的语气传入耳膜;深刻的内涵,美好的憧憬流入学生的心田;而语言的美感也刻在了学生的脑海之中。

总之,语感培养有着丰富的内容和方法,而朗读则是提高学生语言感悟能力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所谓“文选烂,秀才半”、“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等,道出了语文学习的真谛。好酒不品不知其味,同样,好文章不读不知其美。只有经过反复朗读,方能读出其中的味道,读出其中的深层含义,而在这个整体的把握过程中,对于文中所涉及的语音、文字、词语、句子等的品味与琢磨,更是一种不知不觉的语感训练。在现代语文教学中,朗读不但应该是在所有的言语活动中起关键作用而不可须臾或缺少的,是听、说、读、写等言语活动的质量和效率的杠杆,而且是语感最初形成的基本手段。因此,根据学生的语言基础,把握教材所传递的感情信息,重视通过朗读进行语感训练和培养,去广化、深化、美化、敏化学生的语感,从而拓展、充实、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无疑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收稿日期:2007-04-28

上一篇:强化写作教学 下一篇:初中语文导语设计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