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课堂中学生心理的探究

时间:2022-08-30 12:23:19

品德课堂中学生心理的探究

笔者作为一线教师很想知道,课堂中的学生会有怎样的心理?他们在课堂上是不是真的在“混日子”?因此,我设计了问卷,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对本校1至5年级近200名学生进行了不具名问卷调查,了解了有关品德课堂上学生的学习心理。

一、调查分析

1、绝大多数学生是喜欢品德课的,课文内容本身的丰富、生动、有趣吸引了孩子。品德课的学习过程也让孩子们感受到了品德这门学科的魅力。所以品德课赢得孩子的心是有良好的基础的。

2、特别提醒低段教学的品德老师,您本人是孩子喜欢品德课主要的因素。你的态度是影响孩子回答问题积极性的重要因素。因此,您在课堂上的风采将受到孩子们的很大关注。

3、尽管在你的课堂上似乎主动要求回答问题的人并不多,但是你得相信,绝大多数的孩子在积极开动脑筋并努力作答。只是有的人不打算表达出来,还有一部分人需要更多的思考时间。还有的顾虑重重――同学的笑话、老师的否定都是他们主动回答的阻碍。因此,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相当重要。

4、尽管品德课在孩子们看来是不枯燥的,但是偶尔开小差的人却是不可避免地存在了。而且是在不知不觉中就走了神。我想这与小学生有意注意的保持时间较短的特点密切相关的。另外,原本丰富的课文内容被老师解剖得支离破碎、单调无味也是让学生的心思在不知不觉中游离的原因。因此,采用一定的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任何一个学段都显得很重要。

5、现在老师们很注意学生倾听能力的培养,除了通过学生对教师提问的反应来“检测”外,还有通过看学生对同伴发言内容的重复和补充发言来衡量学生听课的专心程度。不过,在实践中,学生对同伴的发言似乎关注不多,但调查显示:学生对同伴的发言还是认真听的。我想影响倾听效果的因素不完全在学生听的态度上,也许发言者的声音响亮程度、内容多少、难易都会对倾听者的复述有较大的影响。另外,听同伴发言后即刻重复也是一种要求不低的能力。所以,给倾听者怎样的评价要客观。不能一回答不出来就说该学生没有好好听,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6、在对品德老师的评价调查中,我发现,教师讲课的趣味性似乎缺乏了些。这里的趣味创设除了在备课时要考虑教学环节的新奇、出其不意外,更要考虑教师在课堂上的态度。无论多精彩的设计,在实施时若是不断因为课堂纪律的问题而导致教师情绪的恶化,那么课听来也是索然无味。所以,老师在理解学生的基础上克制自己的情绪相当重要。

以上几点分析,可以让我们老师对学生课堂上的心理有所了解,所以,老师,请不要生气。你看到的并不一定就是客观存在的。假如,你换一种理解的心理、换一种处理的方式,也许你的课堂上将会生机昂然。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首先,教师要通过自身的良好态度努力保持学生持续的新鲜感和良好的学习状态。具体说来,就是采取积极的态度肯定学生,激励学生,提高他们学习的自信心。课堂上被提问的学生回答不出时,应该想到这是学生对某一部分知识点没有内化,需要教师重新解释一下,教师绝对不要露出任何不满,甚至连一声无可奈何的否定声都不应发出。越是对理解力差、成绩不好的学生,越要考虑让他回答那些力所能及的问题,以此不断增强他的学习的成功感,尊重、维护他在课堂学习中应享有的平等地位。在课堂上,教师应与每一位学生进行个人的、积极的对话与交流,针对其作业内容、完成质量等说一些鼓励的话。教师的一个点头或一个微笑,一句赞赏的话,一声亲切、热情的指导,都会激起学生的学习的欲望。遇有学生和自己对立时,要有足够的耐心。教师会意的一个姿势,一个眼神,或静默几秒钟,往往就可抑制顽皮学生的对立情绪。

其次,教师要通过一定的教学技巧努力保持学生持续的新鲜感和良好的学习状态。

1、为维护学生的积极学习情绪,我们现在已利用现代媒体,使学生积极地将课堂上抽象的知识和学生生动的交际环境联系起来,让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倍增。同时我们的老师也要学会适时地变换练习方式,如:可以让学生到黑板上写板书;让学生用图画表示对古诗意思的理解;可以让学生用肢体语言来说明对某个字或词的意义解释,这样能让学生感到用这样的方式学习不累,学习不烦。

2、教师要选择合适的训练方式,使学生的能力训练具有实效性。

3、老师的提问在课堂上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学生知识的理解、思维能力的发展就是依赖于此。但是,往往教师情绪的低落、学生的沉闷也基于此。作为教师一定要了解提问时常常会出现什么问题才能作及时的调整。老师可以问问自己:

(1)我使用的问题是否表述太复杂、不明确?老师提问时要注意每个问题要有针对性,使用尽量少的字眼来表述一个问题。

(2)我只接受所期望的答案吗?学生都在老师的一再否定中猜谜语般地寻找答案,而多数学生因为摸不透老师心中的答案,于是多数学生便不再回答。

(3)不管学生的对与错,我会打断学生自己来回答吗?如果是,那无疑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他要么会没机会说完完整的答案,要么会认为自己的答案错误得不值得听完。作为老师应该对已有回答加以超越或对错误答案提供暗示和线索。这样做很重要,因为它们拓展了学生给出完整答案的权利。

(4)我用问题作为惩罚的手段吗?这也许是存在的最严重的问题。有意无意间每个教师几乎都做过。处理学生身上不恰当的行为可以通过纪律约束或其他方式。否则会影响学生对问题的态度,老师提问的动机也会受到学生的怀疑。

保罗・弗莱雷认为:“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了真正的教育。”而对话建立在一种主体间的平等互换的对话语境中,如果老师平和、宽容的态度能取代课堂上过分的激动或低落的情绪,那么师生之间真正达到“面对面、心与心”交流的时日也不会晚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将得到保证。

【作者单位:镇江市中山路小学 江苏】

上一篇:抓校本 创特色 办名校 促发展 下一篇:迸发创新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