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宝典之第二人称的妙用

时间:2022-08-30 06:34:36

作文宝典之第二人称的妙用

《一只猎雕的遭遇》是我第一部用第二人称写就的长篇动物小说。

一部小说,关于人称,也就是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这三种方式。一个颇为奇怪的现象是,绝大多数的小说,都是用第三人称或第一人称来写,极少数作品是用第二人称来写。

有人解释说,这是一个习惯问题,可我觉得优秀的作家不可能在作品人称问题上屈从习惯。应该从艺术表现力这个角度来思考小说的人称问题。

用第三人称来写,作家在作品中是全知全能的,可以全方位多角度进行叙述和描写,随心所欲地调度人物、刻画心理、变化时空、铺排情节。

用第一人称来写,作家在作品中所扮演“我”这么一个特定角色,“全知全能”变成“半知半能”,只能在“我”的视野范围内进行叙述和描写,有了很大的限制与束缚。但好处是增加了作品的真实感和可信度,容易使读者产生共鸣。

用第二人称来写,“你怎么样……”“你怎么说……”,感觉就像面对面在进行审问,既没有使用第一人称“我”所带来的亲切感,又无法像使用第三人称那样让叙述者扮演全知全能的角色,极易使读者产生距离和隔膜。

正因为在艺术表现力上明显的差距,才使得作家们极少使用第二人称,以避免读者在阅读时心理上产生负面作用。

我一向对小说的人称问题比较重视,我以为,小说中的人称,犹如摄影家挑选的拍摄角度,唯有根据画面特有的光影,选择最佳的拍摄角度,才能在照片上完美地表达自己的创作意图。

在《一只猎雕的遭遇》里,我决定让一只金雕做作品的主角,让人类当配角,把动物与人类作为平等的生命体来审视,通过金雕这一独特的视角来描摹人类社会,这么一来我就不可能用第一人称来写这部作品。倘若用第一人称来写,用猎雕的口吻叙述故事,读起来就像是一部童话,而不是小说了。排除了用第一人称,我想用第三人称来写,可当我写了一万多字以后,感觉却很不舒服。

我停了下来,思考问题的症结在哪里?思来想去便想到了人称问题。用第三人称来写固然是轻车熟路,但总觉得与我的创作意图不很匹配。我之所以要写《一只猎雕的遭遇》,最根本的原因是我想解剖一个集高尚与卑污于一体的被异化的生命,想拷问一个被愚忠所毒化的灵魂。

人们总是希望自己所豢养的动物忠勇可靠,一旦它们做出了舍己救人的行为,人们就称赞它们是义犬、义猫、义马、义鹰,大肆褒奖,津津乐道。然而,人们却从未打算对这些动物回报同样的忠诚。在人与动物的关系中,忠诚永远是单向的。

我的创作意图决定了这部小说的主基调――应该是拷问。

一个把人与动物视为平等的生命现象的仲裁者,一个对忠诚问题抱怀疑态度的思想者,拷问何为人性?何为兽性?何为奴性?拷问生命的终极价值在哪里?自由真的比生命更可贵吗?是不是活着比什么都重要?

忽然间我觉得,第二人称也许更能淋漓尽致地表达我的创作意图。第二人称的特点,就是在语态上有一种居高临下的气势,形成一种责问、审视的氛围。这当然是第二人称的缺点,但这种缺点,刚好与我为《一只猎雕的遭遇》所设定的主基调――拷问,有一种天然的吻合。我坚信,一种艺术手法,只要与作家的创作意图有一种内质的契合,缺点也就变成了优点。

第二人称虽然使阅读者与作品里主人公的命运产生心理距离,并会造成某种隔膜感,但在这部作品里,第二人称的长处与优势发挥到了极致。“你”字的反复运用,给阅读者造成这样一种心理暗示:一个威严的智者,高坐在道德审判台上,人类与动物站在同一被告席上,正在进行庄严的庭审。抽丝剥茧般地盘问,刻画出人和动物在利害冲突面前隐秘的内心世界,使读者的心灵受到强烈震撼。

所以,有时候用第二人称写出来的东西,也有第三人称和第一人称所不具备的艺术魅力,关键是看你的题材和所要表达的创作意图,不必拘泥于传统。

艺术贵在创新,包括在小说的人称问题上。

书迷推介

《一只猎雕的遭遇》

――张湘琦

为了走进女儿的世界,我陪她读完了沈石溪老师的长篇小说《一只猎雕的遭遇》。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只命运波折的猎雕,它的一生都被人类所左右。因为在危机中被猎人达鲁鲁所救,它成了一只猎雕;因为和主人感情破裂,它被主人卖给诱雕人,成了一只诱雕,任务是诱惑同类来送死;又因为高傲的天性不允许它这样做,于是它有了第三个身份――种雕。向往自由的本性让它获得重生,重回蓝天,收获了和蓝顶儿的爱情。但好景不长,蓝顶儿在一次捕食中被野猪撕成了碎片,留下了三只幼雕。它心甘情愿抚养幼雕长大,却终被赶出家门。悲伤之余,它决定替爱妻蓝顶儿报仇,意外巧遇旧主达鲁鲁,它又回到起点,重新做了猎雕,本以为幸福生活可以就这样长久,一场黑风暴却彻底结束了它的生命――达鲁鲁为了活下去,无情地割破了它的血管,喝干了它的血液,自己走出了黑风暴……

这是一只金雕抗争命运却又被命运所左右的故事,本书曾获中国作家协会第二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

上一篇:浅析大学生创业行为的影响因素 下一篇:狼国女王第8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