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经济简要述评

时间:2022-08-30 05:56:30

生态经济简要述评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经济思想

(一)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马克思主义生态经济思想中,自然观,在今天更确切地来说应该叫生态观,同样显得非常重要。如果说,劳动二重性理论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那么自然观就是理解马克思主义生态经济思想的钥匙。具体来看,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包括三方面的内容:第一,自然界的先在性、决定性。马克思主义是唯物辩证法,非常强调物质对意识的第一性,同理,在自然与人类的关系上,马克思主义也非常强调自然的第一性、独立性。第二,人类对于自然界的主观能动性。人类从自然界进化而来,在长期的从自然走来的过程中,人区别于动物的明显标志便是认识自然、运用自然,进而改造自然。人类的主观能动性不容轻视,同样,这种能动性也不能片面地夸大。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人类对自然的影响,从长期来看我们无法完整、准确地乃至于客观地把握,就是人类行为对自然的较为近期的影响,我们也不能全面而深刻地理解、把握。一方面,这是一个主观真理逐渐向客观真理靠近的过程;另一方面,主观与客观永远也不可能达到“合一”的境界。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天人合一”不是马克思主义认为的人类能够达到的高度。第三,社会是人与自然的中介。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共产主义社会的伟大之处在于“联合起来的个人,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1]在这里,人类的本质特征得到了充分的重视,这也迫切地要求在应对全球生态社会危机的过程中,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乃至于不同国家联合起来,共同实施绿色新政,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生态经济思想的深刻内涵。总之,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强调,整个世界的历史就是自然史和人类史的统一,自然对于人类来说具有先在性、客体性。人与自然是矛盾的统一体,矛盾双方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人是自然界进化的产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受制于自然,依赖于自然,人在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中将自身融入自然或以自然充实自身。但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又是主体。马克思充分肯定了人对自然改造中的主体能动性和创造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把人的意志力量绝对化,而是为了把人的意志力量严格限制在掌握自然规律的前提之下。生态系统的核心问题是人的问题,自然异化产生的生态问题是人类一手造成的。生态系统的调控,首先是对人类行为的调控。人是主体,自然是客体,并不意味着人这个主体掌握自然的控制权。相反,人类必须服从自然规律,按照自然规律去认识、改造和利用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循环经济思想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第五章中,天才般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节约问题。在这里,抛开生产的目的,分析了不变资本使用上的节约,特别是对生产排泄物的利用、生产排泄物的减少,充分体现了绿色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此外,对消费排泄物的重视,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生态经济思想的前瞻性。在马克思看来,生产的社会化集聚了大量的生产要素和工人,从而产生了生产条件的节约,同理,生产的社会化使得生产的排泄物能够得到规模化的运用,甚至于人口的大量集中使得消费排泄物的利用也非常可观。当然,马克思指出,这种运用是与科学技术的发展紧密联系的,否则,也会出现消费对环境的破坏。正如马克思在该章指出:“消费排泄物对农业来说最为重要。在利用这种排泄物发面,资本主义经济浪费很大。例如,在伦敦,450万人的粪便,就没有什么好的处理方法,只好花很多钱用来污染泰晤士河。”[2]由此可见,虽然马克思物质循环理论距今天已有160余年,但是其思想中倡导的生产生活排泄物再利用却高度切合循环经济的“三R”原则,特别是再循环和再利用的节约思想。

(三)马克思主义“物质变换”思想

马克思主义明确指出,“劳动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的过程”。在人与自然的物质交换过程中,包括人类在内的自然界遵循着内在的循环规律,“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资本主义大生产对土地肥力的滥用,加上人口大规模向城市集中的城镇化,使得大量取之于土地和自然的物质不能回到土地和自然,“物质变换的裂缝”造成了严重的自然危机、生态危机,进而引发社会危机。而这一切,在非马克思主义看来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而马克思主义看到的却还有人与人的关系,要调整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使得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过程中无愧于人类的伟大,就需要对现存的资本主义制度进行革命。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生态经济思想的落脚点。

二、马克思主义生态经济思想的基本特征

(一)思维方式的整体性

人与自然的关系要通过社会组织的中介才会发生相互影响。把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对自然界的影响纳入考虑的范围,从整体上去研究生态经济系统的结构功能与运行规律,是马克思主义生态经济思想的显著特点。

(二)价值论维度的协调性

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了当时的两种主要观点:一是地理环境决定论,它主要强调地理环境对人和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而不注意人对自然界的反作用。二是人统治自然的思想。马克思意识到,只有把人与自然的关系基于“合理调节”和“协调控制”的基础上,发展经济的同时,要兼顾人类生存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与协调,达到自然生态和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让经济发展在绿色的大道上幸福地前进。

(三)理论体系的开放性

马克思主义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动态的、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展现在人面前的自然界,“决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已经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

三、结论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思想基础,蕴含着丰富的生态经济思想,既有方法论的启示,也有具体的绿色发展观念。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观点和论断,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经济思想科学、全面、深刻的继承和发展,对推进美丽中国的建设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在海南考察时,明确提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思想,与马克思高度重视自然生态的思想如出一辙,而“联合起来的个人”,能更有效地克服单个个人、地区和国家的局限,在更大的范围和层次开展环境合作治理,实施绿色新政,更好地解决人类面临的生态社会危机。

作者:宋俊杰 单位:中共贵阳市委党校

上一篇:类转录激活因子在生物技术中的应用 下一篇:生态经济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