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不合理重复建设及其治理

时间:2022-08-30 01:54:37

我国不合理重复建设及其治理

一、不合理重复建设的表现及特征

不合理重复建设是指在一定区域、一定阶段内,某种产业、产品已经形成和即将形成的生产能力之和远远超出市场需求,而经济主体仍继续扩大生产能力的投资行为。不合理重复建设是我国建国后始终存在的问题,也是难以医治的“痼疾”。政府虽然出台过许多措施,但一直不能消除,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势。如从近期来看,我国不合理重复建设同样表现在诸多领域。其一,汽车工业领域不合理重复建设。目前全国汽车整车制造企业已达100多家,全国有27个省市生产汽车,17个省市生产轿车,23个省市已建成轿车生产线。此外全国还有近20家民营企业进军汽车整车生产。迄今为止全国汽车产能已达550万辆以上,轿车产能已达250万辆以上,已高于市场容量。据预测,2007年我国汽车需求量达700万辆。而据调查显示,按目前的发展趋势,2007年全国汽车产能将达1440万辆,远远大于市场需求。其二,冶金工业领域不合理重复建设。据统计,全球钢产量为10亿吨,需求量为8亿吨,产能过剩,利用率不足70%。而我国近年来钢铁工业投资迅速增加。2003年上半年,钢铁工业投资增长超过150%,新增投资主要集中在生产螺纹钢、线材等品种,引进国外新技术的不到1/5。炼钢企业从上世纪80年代中的114家增至现在的280多家,轧钢企业多达1.2万家。首钢在唐山新上了年产200万吨的项目,青钢、广钢、莱钢也正在计划新建产能约500万吨的项目。其三,高技术产业领域不合理重复建设。目前,全国已建有20多条集成电路生产线,但仍有10多个省市提出要上这类项目。据统计,在各地“十五”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中,集成电路产业的同构性达35%,纳米材料的同构性为48%,计算机网络为59%,软件产业为74%。在“长三角”地区,14个城市的“十五”发展规划中,排在前4位的支柱产业是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工程,趋同率达70%。其四,基础设施产业领域不合理重复建设。几年前,“珠三角”地区便有5家机场,相互间的距离均在200公里之内,都靠近香港,结果每家机场的利用率都不高,其中珠海机场利用率不到10%,最后不得不被拍卖。现在汕头仍在积极申请建设机场。据了解,“十五”期间,我国出资1300亿元,用于建设中西部地区支线机场和干线机场。其中新建支线机场40多个,扩建干线机场20多个。几年前我们还在争论我国需要几个“硅谷”,而如今“硅谷”已遍地开花,至少有数十家。仅“长三角”地区就有多家,如上海正在建设“中国硅谷”、杭州提出打造“天堂硅谷”、苏州则营造长三角“硅谷”。

需要指出的是,现时我国不合理重复建设出现了值得注意的特征:一是不合理重复建设的主体由政府扩大到民间。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几乎是唯一投资主体,因而也必然是不合理重复建设的主体。改革开放后,企业(含民营企业)、个人逐步获得投资自,成为名义或实质上的投资主体。由于信息缺乏、体制局限等原因,很容易产生不合理重复建设。这样,不合理重复建设的主体也便从政府扩大到民间。二是不合理重复建设的范围由工业领域扩大到其他领域。由于市场需求不断变化,不合理重复建设的范围也在发生变化,由先前主要发生在轻纺工业领域,到后来随着能源、原材料供应的不足,相应延伸到重工业领域,继之随着居民收入增加,消费热点不断转移,不合理重复建设先后集中在家用电器工业、旅游业、商业、基础设施产业和高技术产业、汽车工业、冶金工业等。三是不合理重复建设的地域由不同地区发展到同一地区。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高度的计划控制使不合理重复建设很少发生在同一地区。投资审批权下放以后,各地区地方政府基于政绩和自身利益的考虑,开始从事能够增加GDP和财政收入的投资活动,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在同一地区进行不合理重复建设。企业获得投资自后,又进一步加剧了这种状况。

二、不合理重复建设产生的根源

(一)地方政府的内在扩张驱动。现行的对地方政府首长的政绩考核体系存在着缺陷,主要是以GDP、财政收入多少等为标准进行简单的量化和比较,这种方式诱导地方政府首长片面追求GDP和财政收入。而追求GDP和财政收入又简单地理解为上项目、办企业。不可否认,绝大多数地方政府首长都抱有“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使命感,并且希望通过事业的成功体现自我价值。这又进一步强化了对GDP和财政收入的追求。于是,地方政府一方面超越政府投资的职责范围,动用财政资金和强使金融机构贷款,投向投资少、见效快的项目。同时,人为制造市场割据,禁止外地产品流向本地,禁止本地资源流向外地,搞“小而全”、“大而全”;另一方面通过提供优惠政策和改善投资环境,招商引资,吸引国内外资本在当地上项目。至于项目是否为不合理重复建设,一些地方政府则不予考虑。比如电解铝工业是近年来不合理重复建设最为严重的行业之一,中央政府有关部门曾多次要求禁止上新项目。但由于投资建设1万吨电解铝项目,可增加GDP1亿元,对政绩的贡献显著,且这类项目投资少、建设周期短,很容易成为地方政府追逐的热点。同时,在中央政府缺乏明确产业协调政策和相关机制的情况下,地方政府间的博弈结果也明显有利于进行不合理重复建设。假设地方政府均面临着两种选择:一种是上容易产生不合理重复建设的项目(如电解铝项目),一种是上不容易产生不合理重复建设的项目(如教育项目)。显然,电解铝项目经济效益明显,教育项目经济效益不明显,这促使一些地方政府选择前者搞建设。

(二)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力度不足。首先,中央政府的调控意图难以贯彻下去。在完善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央政府负有对全国进行宏观调控的责任。地方政府则负有贯彻中央政府意图对本地区进行区域调节的责任。因此在现行的宏观调控体系中,地方政府既是调节主体,又是调节客体,即被调节者。但在实际操作中,一些地方政府往往放弃调节主体角色,热衷于从事微观经济活动,结果使中央政府的调控意图难以贯彻下去。其次,中央政府可供支配的资源非常有限。从名义上说,中央政府可供支配的资源包括中央财政资金、国有金融资源和国有资本等,但在现行体制下,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占总体财政收入的比重偏低,财政资金的主要部分被各级地方政府所支配。金融体制虽然进行了多次改革,但地方行政干预的基础却没有被根本动摇,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的本位主义仍然泛滥,这为地方政府控制国有金融资源创造了条件。国有资本虽然形式上归中央政府所有,但其中的大多数经过中央政府委托后,事实上由各级地方政府所掌握。这样,国有金融资源和国有资本就演变为与地方财政资金类似的、由地方政府运作的资源。相应地,削弱了中央政府对这些资源的调节能力。再次,中央政府的调节手段非常单一。在西方发达国家,中央政府的调节手段很多,比如直接投资引导、财政担保或补贴、税收、信贷、信息等。但在我国现阶段,中央政府的调节手段主要是直接投资引导和信息。由于政府偏好于直接投资的方式,用于财政担保或补贴的资金非常有限,因而所发挥的作用也非常有限。设立投资方向调节税,本来对抑制不合理重复建设可起到明显作用,但由于投资来源大多为国有资本,对投资成本的变化反应不敏感,再加上出台后没有得到很好地贯彻落实,因而没有产生应有效果。信贷政策由中央银行制定,但国有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主要听命于地方政府和总行,对信贷政策的执行往往大打折扣,或阳奉阴违。倘中央政府能够运用调节手段,加大不合理重复建设的成本,方能抑制不合理重复建设。

(三)国有企业的制度缺陷。推行现代企业制度之后,原有国有企业分化为四种类型:一是国有独资公司,保持国有资本独资性质,但已形成公司制企业制度;二是国有控股的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国有资本绝对控股,民间资本参股;三是国有参股的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国有资本参股,民间资本绝对控股;四是非国有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国有资本完全退出,民间资本合股。在这四种类型中,只有第四种能够保证实现政企分开、彻底摆脱行政干预;第三种次之,能够在较大程度上实现政企分开;前两种很难实现政企分开,因而受行政控制程度仍然较重。在行政主导的企业制度下(如类一、类二),虽然企业投资决策权随着改革的深化在逐步扩大,但收益与风险、责任与权力、利益仍然存在着严重不对称,对由不合理重复建设所造成的风险缺乏足够的监督与约束。

(四)市场的进入壁垒失效。一般来说,市场的进入壁垒包括规模经济性、资本最低要求、知识产权保护等。现阶段我国市场的进入壁垒存在着失效问题,导致不合理重复建设蔓延。突出地表现在:一是规模经济性失效。中央政府曾于1994年颁布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经济规模标准,但规模要求明显偏小,且又流于形式,监督实施不严,没有起到相应的作用。二是资本最低要求失效。中央政府曾于1996年出台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试行资本金的要求,尽管标准仍然偏低(只有20%),然实际执行更差,许多新建项目弄虚作假,主要靠银行贷款建设。三是知识产权保护失效。近年来,我国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关于知识产权保护的政策法规,但在不少地方有令不行、有禁不止,不少企业可以假冒、仿制生产,因而也导致一些建设项目可轻易上马。

三、避免不合理重复建设的对策

(一)深化投资体制改革,使投资决策与风险相统一。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包括两项主要内容:一是下放投资决策权,使投资决策者拥有完整的投资决策权;二是明确风险责任承担者,使投资决策者承担决策范围内的风险责任,即实行谁投资、谁决策、谁承担风险的原则。享有完整的投资权,是投资主体进行投资的一个基本要素。有关部门应尽快推行项目备案制,通过利益导向、例行审查、统计等方式对投资活动进行间接管理,实现政府从微观投资活动中的退出。除造成生态环境恶化、资源枯竭和不利于国家安全等项目外,其余项目均由项目倡议者进行自主项目决策、金融机构进行自主信贷决策、证券潜在持有者进行自主购买决策,以提高决策效果。承担相应投资风险责任,是投资主体开展投资活动的又一个基本要素。既然采取自主项目决策、自主信贷决策、自主购买决策等方式,决策者就要承担相应的风险责任。为此,须让决策者真正承担风险责任。要规定严格的制度,以使随意、盲目决策有一个根本性的改变。另外,应加快金融机构的改革步伐,使金融机构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成为真正的金融企业,从源头上卡住不合理的重复建设。

(二)规范政府投资和国有资本投资行为,依靠市场机制进行资源配置。首先,严格限制政府投资范围,转变政府投资方式。其次,一方面要缩小国有资本投资战线,使国有资本从一般竞争性产业向特殊性产业、基础设施产业等转移,以发挥其引导社会投资的作用、增强国民经济整体竞争力。另一方面,应当转变国有资本投资方式。国有资本投资要变直接投资为资本运营,通过对现有企业的并购实现低成本扩张。此外要发展民间投资,利用市场机制力量配置竞争性资源。一是需要消除市场进入的行政性管制,对包括民间投资在内的所有投资一视同仁,取消“超国民待遇”。二是不断壮大民间资本实力,通过兼并重组、品牌运作、上市等资本运营途径扩大规模;同时加强信用建设,坚持诚信为本、以诚待人,恪守社会道德和法制观念,使民营企业成为社会各界信得过企业;促使民营企业选择适合于自身的治理模式。三是提高企业经营者的投资素质。政府应建立企业经营者免费培训制度,通过理论学习、运作模拟、实战参与等,不断提高企业经营者的投资素质。四是为民营企业打通融资渠道。可建立政府发起、各类企业参与的信用担保体系,为民营企业向商业银行申请贷款提供担保。另外,也要积极探索证券、信托、租赁、典当等融资途径,全方位解决民营企业的融资问题。五是转变政府职能,树立“执政严肃、为政廉洁、履政高效”的政府形象。

(三)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国有企业制度。国有企业要通过股份制改造,明晰企业与所有者间的产权关系,特别是企业投资的产权关系,形成企业自主决策、享有投资收益承担投资风险责任的机制。企业投资活动由董事会决策,经理阶层运作,监事会监督,重大投资活动要提交股东大会审议,以对企业投资决策构成多重约束,避免不合理重复建设。

(四)出台投资法规,把投资决策责任以法律条文形式明确下来。必须出台《固定资产投资法》,规范固定资产投资行为。投资决策者应当具备怎样的资格,投资决策需要什么程序,风险责任如何认定与承担等等,都应当以法律条文形式明确下来,从而为投资决策与风险责任融为一体提供法律依据,引起投资决策者的高度重视,尽量避免不合理重复建设。

(作者为中国海洋大学博士生;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

上一篇:发展县域经济要有新思路 下一篇:编织宁波农村社会“安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