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中医药院校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探索与思考

时间:2022-08-29 07:01:53

高等中医药院校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探索与思考

摘 要:中医药学科具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双重属性,文章围绕中医药学科特点阐述了高等中医药院校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分析了当前高等中医药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从而提出了中医药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定位、内容探索和实现途径,以期最终实现学生的“全人发展”。

关键词:中医药院校 人文素质教育 全人发展

回顾20世纪中国教育发展史,存在着一个以人文教育为主的传统教育模式向以专业技术教育为主的现代教育模式的转变[1],这使得在高等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逐渐缺失。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化,人文素质作为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当前素质教育要“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专业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交叉开展、互补并重,已成为现代高等教育的办学理念。高等中医药院校作为中医药人才培养和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基地,其教育模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仅具有单一医学知识和能力的医学生已不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要,中医药教育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和社会的需求,改革创新,锐意进取,认识到人文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对中医药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

1.高等中医药院校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1高等中医药院校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是中医药学科自身的要求

中医药学不仅是一门技术科学,同时又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根植于中华华夏文明,其理论体系和思维方式与我国的传统文化一脉相承。中医药学具备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双重属性,是二者的有机结合,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古代医学大家的论述“夫医者须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医乃生死所寄,责任匪轻”,“知人爱人”,“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医者意也,医者艺也”,“大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大医精诚”以及孔子“仁者爱人”、孟子“医乃仁术”等都是很好的体现,充分显示了中国传统医学对医学本质的深刻理解。中医药学的本质决定了中医学生不仅要掌握中医药科学知识,更要有科学素质、人文精神和人文文化修养。因此,中医学教育不只是专业知识的传授和治病救人能力的培养,还要加强中医药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1.2高等中医药院校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是社会和行业的要求

《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2009年)提出“按照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施教,强化中医药基础理论教学和基本实践技能培养。”党的十报告中也明确指出要“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党和政府越来越把中医药的发展放在重要位置,这对于中医药的传承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高等中医药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深入持久和健康发展更应该关注人道精神及责任感、使命感等人文精神的熏陶和养成,使医学生能从社会和文化的大背景下来理解医学,全方位认识医学的本质,认识医学的目的。[2]现代医学模式已从传统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人文、社会因素对人类疾病的预防、保健、治疗、护理和康复的影响逐步得到认可,这对医药卫生人才的整体素质尤其是人文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高等中医药教育应及时顺应医学模式的转变,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1.3高等中医药院校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是中医药人才成长成才的要求

人的存在与发展不仅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而且必须有一定的精神需求,仅有物质基础而人的精神世界匮乏,不能达到人的全面发展。[3]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优秀的人文精神和健全完善的人格,这两点也是高等中医药人才成长成才的重要基础,在中医药教育中开展和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国家将提高全民素质的任务放在高等教育中。《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高等教育要“开展科学普及工作,提高公众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随着公众对健康和养生的重视,对高等中医药人才的科学知识和人文素质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人文素质是提高道德感、使命感和责任感的基础,提高人文素质可以丰富中医药人才的精神世界、培养情感、稳定、情绪,让同学们在今后的医疗过程中更好地跟病人沟通,在诊疗中更为人性化。

2.高等中医药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

2.1基础薄弱。医学院校招生时以理科学生为主,中医药院校也不例外。应试教育下的基础教育导致理科学生普遍在文化基础知识方面先天不足。大学期间,医学专业课程繁重,学习压力较大,造成中医药院校人文教育课程设置被挤占和大学生没有精力与时间提高自身人文素质的双重困境。教育管理者和专业教师对人文素质的重视程度和制度保障、培养计划中落实也相对不够。

2.2观念滞后。很多学生认为中医药院校开设的以“两课”、传统哲学、文化导论等为主的人文教育课程都是一些空洞的、无用的理论说教,学与不学都无关要紧。当然,这种想法是很不恰当的,学生如果没有很好的接受人文素质教育,就很难成为符合社会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中医思维、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中医药人才。因为现代社会需要的医学人才不仅要有精湛的医疗技术,更要有广博的人文知识,高尚的道德情操,优良的医德医风。[4]所以,高等中医院校学生一定要努力学习人文教育课程,加强自身的人文素质教育。

2.3课程设置不完善。目前我国高等中医院校开设的必修课、选修课中人文素质课比率较低,而且已经开设的人文素质课程学科门类较少。有关调查表明,我国医学院校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学时大约只占总学时的8%,远低于发达国家医学教学中人文课程所占总学时的比例(如美、德20%,英、日10%-15%)。[5]同时,人文教育课程结构上存在单一化的问题,多以“两课”为主,英语、体育等也占去一部分学时,伦理学、心理学、哲学、艺术美学和传统文化课程等课程有待进一步加强。

2.4校园文化建设欠缺。大学校园文化氛围对于塑性学生的人格、价值观和意志品格都是非常重要的。作为医学专业院校,中医教育十分重视医疗技术的培养,多注重第一课堂的教育与学习,常常将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以及各类第二课堂活动定位为可有可无的辅助,甚至认为校园文化活动“有碍于”学生的学习。医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时间至少需要4-5年,校园文化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但目前部分中医药院校在注重内涵,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方面,仍存在许多欠缺。

2.5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高等中医药院校人文素质教育需要一支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教师既要传道授业,也要肩负素质教育的责任。但现今,中医院校的人文课教师缺乏必要的中医药基础知识,在讲授人文课的过程中很难把医学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无法让学生感受传统中医教育的特色与魅力;而不少医学专业课的教师,仅一味的注重医学知识与技术,很难具备较高的人文素质教育能力,甚至有些教师对人文科学置之不理或者自身的人文修养就很欠缺。这样的情况,很难实现高等中医药院校对中医学生专业能力和人文素质相结合的教育目标。

3.推进高等中医药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

3.1中医药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定位

人文素质教育是指通过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思维方式和人文精神,让学生具备人文知识、理解人文思想、掌握人文方法、遵循人文精神,不断丰富精神世界,使之内化成为个人的人格修养,成为个人的内在品质,能够用人文素养去指导具体实践。高等中医药教育中的人文素质教育,是以医学职业道德为核心的人文精神、人文思想、人文知识、文化修养等的综合性教育,它们是从医者一切素质的基础,对于人的思想品质、医道医术的掌握和运用具有很强的渗透力和影响力。[6]中医教育应将医学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相融,使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实现中医学生的“全人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中医思维、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通过人文素质教育,让中医药大学生在更高的层次上“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与人相处、学会规划、学会担当责任”,考量人与自然、与社会、与他人、与内心中正平和,做有“大气、文气、才气、硬气、灵气”的中医学子,把自己发展成为适合现代科学发展的、具有精湛医术、崇高医德和良好医风的合格人才。

3.2中医药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探索

3.2.1立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兴国之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第四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要求学校“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要求高校“着力培养信念执着、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 高等中医药院校立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政治素养和爱国主义精神,培养民族自豪感,增强对中国传统中医药文化的认同感,进而促进人文素质的提升和学科能力的提升。

3.2.2基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集体智慧和民族精神的结晶。中医学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和指导下,经过长期的医疗实践积累形成的医学理论体系。[7]中国传统医学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无不打上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对其本末源流、发展演变的了解,是学习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及经典著作的基础。中医学在两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思维模式,因此通过学习中国古代哲学及其它传统文化知识,可以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能力,从而更深刻的理解中医理论。中医学具有浓厚的人文特色,中医学在人文文化的土壤中蕴生,基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文素质教育,有利于培养高素质中医药人才。

3.2.3围绕医德医风建设

医德医风教育是高等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党的十报告中也明确提出要“加强医德医风建设”。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医疗卫生行业作为社会文明的重要窗口和社会道德建设的主要阵地,越来越被社会期望能够提供优质、人性化的服务,这就对医务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医术精湛又要道德高尚。在传统中医药文化中,就要求医生“大医精诚”,非常符合现代社会对医生的要求。因此在中医药院校的人文素质培养中,加强医德医风等道德教育,符合社会大众的期望,也是提高人文素质的有效途径,让中医药院校的学生在校期间培养高尚的医德、严谨的医风,担负起救死扶伤的责任。

3.3中医药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方式途径

3.3.1纳入培养目标,完善课程体系建设

将人文学科纳入到培养目标中,在培养目标中要具体规定培养高素质中医药人才所要达到的基本素质要求和业务水平,改革和完善以专业教育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将人文学科的课程纳入基础学科,作为通识课程的一项重要内容,也可以开设兼顾人文与科学课程的综合类课程和跨学科课程等,对于中医药院校来讲,更要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优秀人文文化以及医德医风的德育教育贯穿其中。同时,在人文素质培养方面积极推行学分制、主修和辅修相结合的教学管理制度,充分发挥选修课的作用,增加选修课中人文学科的课程。通过规定选修课中人文学科的学分要求,来引导学生学习人文科学。通过设置不同类型的人文学科课程,比如提高医学生人文基本素质、道德理论、艺术修养和交往沟通技能等多方面的课程,让学生根据自身发展要求和个人兴趣,自由选择提高方向,体现出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教学思想。

3.3.2重视师资队伍,提高教育实施者的素质

教师是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的实施者,人文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需要一支具有奉献精神、业务能力强、人文素养高的教育队伍。教师在日常教学生活中对学生的教育是潜移默化的,教师优秀的人文素质、对教学科研认真负责的态度,将会影响学生的行为,尤其是中医药院校学生在医院等医疗机构进行临床培养的过程中,授课教师对待患者、同事和工作的态度,将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另外,中医院校的人文课教师多毕业于综合性大学,中医药基础知识薄弱,可以先对这些教师进行中医药基础知识培训,对教师进行启发,开展跨学科研究,把医学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只有教师对中医药文化真懂、真信,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进而逐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医学技能、水平。要切实提高医学教学质量,就要求教师与时俱进,研究教学方法识,在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另一方面要靠政策的激励和监督,调动广大教师进行人文教育的积极性,鼓励其教学行为。

3.3.3紧扣第二课堂,强化社会实践环节

注重发挥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活动的育人作用。第二课堂开展的特色校园品牌活动是学校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学生主动参与校园文化生活的途径。学生社团在活跃和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完善学生知识结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为大学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依托校园品牌活动和社团活动开展人文素质教育让教育更为生动,也让学生更易接受,同时可以让活动更有文化内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过程中, 社会实践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将实践活动与课堂教学内容相结合,培养具有人文素质的大学生。结合高等中医院校课程设置和专业特色,可以将义务健康咨询为主题的日常志愿服务活动和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鲜活手段。在实践中践行救死扶伤的医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知识运用能力等,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为人民、为社会奉献;感受民风民情,用社会见闻充实自身的人文精神;感受人民疾苦,在医疗实习、义务健康咨询的过程中,达到专业技能和人文素质双提高的目的。

3.3.4加强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

不仅要在课堂上注重中医院校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也要在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体现出良好的人文氛围。校园人文环境和氛围的塑造是一个学校办学理念、办学传统、管理水平和校风学风的综合体现,能够让学生在校园环境中潜移默化接受人文熏陶。通过有意识的布置校园人文景观,建设有中医特色的博物馆、图书馆,建立中医药文化长廊,在校园内种植中药景观植物等,营造浓郁的中医药人文氛围,使学生行走在校园中也能受到人文熏陶,达到提升学生人文素质的目的。通过模拟各种实际情景,运用和考察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和高尚的职业精神,提高培养学生的中医药人文素质。学校校训、校标、校歌、校旗等文化符号体现了学校的精神风貌、教育理念、办学特色和优良传统,深刻挖掘其深层次含义,用凝练的文化成果和人文精神引领学生。

人文素质的提升是整个社会发展的需求,也是对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要求,而中医药院校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对于传承和发展中医文化,提高全社会对中医药的认同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需要各高校立足实际、不断尝试,切实提高中医院校学生的人文素质,促进学生的“全人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可奇.传统文化与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理论思索和教学实践[J].山东师大学报,2000(4):103-105

[2]张玉梅.加强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几点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2005,13(1):18-20

[3]李江源.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基础及途径[J].吉林教育科学,1999(4):3-6

[4]邵瑜.加强高等中医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J].发展,2010,(4):119-120

[5]周琼.加强在中医专业教育中开展人文素质教育[J].科技风,2010,(12):42

[6]郭宏伟,李宝琴,白 昱,等.关于加强中医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10(4):1-3

[7]李丽,申琪.试论传统文化在中医教学中的必要性[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9,7(11):163-164

上一篇:不知归途 8期 下一篇: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数据结构》教学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