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药学教育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8 16:40:10

高等药学教育论文

高等药学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1.学校管理上的无序性

目前而言,由于涉及部门较多,相关主管部门并未针对药学专业成人高等教育的兼职教师管理颁布实际的执行条例或法规,例如遴选条件和监管办法的执行条例。当前兼职教师的聘用均由各教学部门自主进行,某种程度上处于无序化状态。极少会报相关部门备案,更不与被聘教师签订正式的聘用合同,通常情况下,将兼职教师纳入本校师资力量的管理序列这一要求并未得到有力施行,一个现象就是多数教学机构管理兼职教师的手段仍为直接结算课时费的办法。当然,落后的管理方法可能会影响兼职教师的工作热情、乃至责任心;同时聘用机制和相应法规条例的缺位,也会导致一部分兼职教师的归属感不强。

2.兼职教师的流动性和不确定性

流动性是存在于药学专业成人高等教育兼职教师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许多成教院校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指导思想,采取多种方式积极引进药学专业的外聘教师。显而易见的是,兼职教师存在一定的流动性和其工作时间的不确定性。兼职工作必须服从本职工作,一旦出现与本职工作的冲突时,兼职工作必将面临调整。一定条件下,两者的冲突将导致教学质量的损失。另一方面,兼职教师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其在某些方面与专职教师相比处于不利地位,如很少能够参加相关专业的集体备课,公开课等教研活动;难以有固定的场所和计划与同专业相关课程任课教师进行交流;难以有机会深入了解学生在知识结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等方面优势和缺陷。上述兼职教师们的天然不足有时足以显著影响教学质量。最后,兼职教师的性质决定了某些课程的安排和设置的不合理,如上课时间经常安排在夜晚和周末,有时难以保证教师们上课时具有饱满的精神状态和有足够的时间认真备课。

3.兼职教师教学水平的水平层次不齐

兼职教师中,一方面,老技术专家占比较多,年龄结构一般偏大,知识系统过于陈旧;另一方面,有些青年兼职教师的缺点体现在责任心不强,对所授课程的钻研不深,把握程度有不够恰当的现象。同时,目前对兼职教师的选聘机制尚有待健全,不少教学机构选择兼职教师的机制仍然依靠熟人推荐,缺乏考核和培训环节。

二、对建设药学专业成人高等教育兼职师资队伍的建议和展望

1.构建有效的激励机制

有效的激励机制依赖权责利分明。药学专业的聘任教师可能来自药学和医学科研、开发、计划、生产、管理、服务等不同工作背景,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不同工作背景的兼职教师对物质和精神的需求层次常常存在显著的差异。这就需要我们药学专业教学机构的聘任负责人对此进行认真的调查研究,针对不同课程的兼职教师确定相应的激励制度。恰当的激励能够有效的导向兼职教师的行为,正向激励导致积极的行为表现和良好的行为效果。

激励分精神和物质层面,兼职教师的精神动力常常是高校教师的社会荣誉感及实现自身价值的成就感;而物质动力则存在多样性,薪酬收入补贴是其中最主要的一部分,还有部分外聘教师也希望通过兼职保持与教学机构的某种联系和合作,为个人及本职工作提供助益。例如针对医学实践及药学生产,管理的指导教师,他们通常是同等乃至更高教学机构的青年教师,相关医药企业的技术人员,通常而言具有较好业务背景,是最容易和学生交流和沟通的兼职教师。但与此同时,这部分教师的年纪较轻,学历和职位都不高,生活压力也较大,相对而言,他们更关注兼课收入和福利水平。相关教学机构应该更注重他们的收入与福利水平,一定条件下将其与工作绩效挂钩,从而调动其教学工作的积极性;同时应鼓励他们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促进青年教师的相互交流,增强集体归属感。

临床药学,临床实践等相关理论课的任课教师通常是医院和医药企业的技术骨干,乃至相关部门的负责人。他们在专业有着丰富的经验,同时在职务方面有显著的提升要求,既有优秀的教学能力,又有较强承担能力,也是兼职教师队伍的骨干。对他们而言,参加兼课的目的首先在于积累专业资质和提升专业能力,为进一步的发展提供机会;其次,他们也需要与专任教师保持交流,参与科技项目,提升研发能力;最后,也有兼职教师着眼于通过参与教育和培养学生,为企业未来发展储备后备人才。针对这些层次的需求,相应教学机构应该高度尊重他们的想法和要求,充分考虑他们代表的行业发展趋势,积极参与相关的课题申报,项目分工等合作,同时在他们职称晋升等方面给以协助,以争取双方的长期合作和共同发展。针对外聘的客座教授,他们常常是医药行业内的专家,他们关注的激励首先是更好的实现自我价值,体现专业地位,当然良好的社会形象也是他们的需求。对他们在提供应有的薪酬以外,应该更注重采用授予荣誉,情感激励等精神层面的激励,使其可以投入更大的热情进行卓有创造的教学实践。

2.构建有效的管理及教学模式

建设药学专业成人高等教育兼职教师管理的框架,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大力气:

(1)我们应该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为兼职教师和专任教师制定需要共同遵守的规则和条令。两者的区别化管理措施应趋向于减少。同时,根据学校的教学目的和兼职教师的实际情况,逐步建立完善兼职教师评价体系。合理的评价体系应该充分参考兼职教师的意见,保障“公平竞争,优胜劣汰”,保障品行端正,素质优良,专业过硬的兼职教师成为我们药学专业成人教育队伍的中坚力量。

(2)规范化兼职教师的聘任制度,建立兼职教师的管理数据库。药学专业的成人教育学院应该建立一个兼职教师队伍的数据库,其中包括兼职教师的年龄,职称,工作时间,工作单位,兼职教学经验,相关的培训资料,并保持不断更新和完善,这是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的可靠保障和基础。只有充分了解各位兼职教师的优势和不足,才能将其安排最适当的岗位,保障教师队伍建设的有条不紊。

(3)将兼职教师纳入教学质量管理体系,例如岗前培训制度,应根据学校课程设置和学生群体的特点,为兼职教师提供可行的,尽量规范的教学设计方案。如果教师的基本教学技能不足,应予以重视和弥补。教学单位应该在备课之前与兼职教师进行充分沟通,让教师充分了解所授课对象的知识结构和知识层次,如果可能,开师生座谈会,以保证兼职教师在备课和教学过程中做到心中有数,因地制宜的展开实践教育和思维创新启发过程,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4)必须建立兼职教师在聘任之前通过面试,试讲评估的制度。进一步还应完善聘用兼职教师的合同签署制度,明确双方的职责和义务,从而使聘任过程标准化制度化,为行业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同时国家相关机构也应制定相关条例和法规,为教学机构和兼职教师提供制度保障。

相关教学机构必须与与医院及相关卫生单位,医药企业建立良好的关系,主动积极地搭建合作平台,与企业进行充分的沟通,保证各兼职教师来源的单位和企业支持乃至鼓励其员工参加兼职授课的行为,必要时应达成长期合作和交流的制度。这样不仅可以使企业的认可和保障兼职教师们的教学时间和教学质量;教学机构更能根据教学的需要从企业获得优秀的员工,使得兼职教师的质量有所保障乃至不断提高。不仅如此,双方的长期合作制度也将使兼职教师成为学校和企业之间的交流纽带,他们的授课和实习指导将为双方和整个行业的发展,对诸多问题,包括就业等提供更客观和实际的沟通渠道。

综上所述,兼职教师是药学专业成教院校师资队伍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成教院校人才高地构筑成功与否的重要环节之一。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深入学习和全面贯彻落实中共十精神,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握药学专业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的规律,从成人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大局出发,加强对兼职教师在药学专业成人高等教育教学与教研活动的引导,使其为药学专业的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

高等药学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1.1美国的临床药学教育

美国临床药学教育是由以化学模式为主的传统药学教育逐渐过渡到以临床药学为主的现代药学教育模式[1]。美国临床药学的发展历经了4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以前,以化学模式为主的传统药学教育阶段;20世纪50至60年代,临床药学的起步阶段,Purdue大学名誉校长Elliott领导的研究小组提出设立6年制药学博士(Pharm.D)学位的建议,并于20世纪50年代率先将入门课程转为Pharm.D,要求同时有临床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20世纪70至80年代,争论声中不断发展的时期,从提出建立Pharm.D学位开始,支持者和反对者之间的争论持续了几十年,1989年美国药学教育部(ACPE)建议在2000年前将Pharm.D作为唯一的入门专业学位;现阶段的临床药学教育已经全面实施6年制的Pharm.D教育模式。拥有Pharm.D学位的学者可有以下3种出路:第一,直接参加工作或做临床药师,在药学院校从事教学或研究;第二,进入一般医学教育(post-graduateyear,PGY)继续教育体系跟随带教老师在临床做1~2年的住院药师;第三,继续攻读Pharm.D[2]。

1.2英国的药学教育

英国的医学与药学之间有着相对的独立性,其招生、教育、就业都各不相同。医师负责诊断、开处方,药剂师负责审核,并确认患者是否适用、是否需要调整。在教育方面,英国所有的药学院都采用统一的学制,即4年制本硕连读。大一的学习基本上是学生启蒙教育,接受的课程教育几乎都是各类基础学科,包括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生理学等。大二的教育直接进入专业课程,如临床药学、细胞治疗、药剂学等,不仅要求学生对药学原理的理解,也要接触一些药物临床应用的案例。大三的课程在大二的基础上增加了广度和深度,并设立了药物设计及选修课程,选修的内容与大四的研究项目息息相关。大四上半年,学生会跟随导师做课题,在学期末完成长达15000字的学术论文;下半年继续大四的课程,包括癌症治疗、工业制药、干细胞治疗等。在英国,每个药学院毕业想成为药剂师的人都必须在英国皇家药剂师协会规定培训地点工作1年,才能参加药剂师职业考试。只有通过了考试,才能被冠以药剂师的称号,且有资格负责各种药物零售及监管[3]。

1.3日本的药学教育

2004年,日本国会通过了文部科学省与厚生劳动省分别就高等药学教育和国家药剂师考试提交的法律修正案。修正案规定,全国国立、公立大学药学院从2006年4月1日起,改革原药学4年制本科教育,设置6年制及新4年制两种独立的本科药学教育学制。6年制的目标是培养能够在不断发展的医疗领域担任负责药物治疗的药剂师,从事疾病预防和治疗的临床药学工作。6年制毕业生为本科学历,有参加国家药剂师考试的资格,也可以直接报考博士研究生。新4年制以培养活跃于药物研发及生命科学领域,能起带头作用的科研人员、技术人员和医药情报人员等多种多样的人才为目标,在学习物理、化学、生物领域的药学基础的同时,着重培养研究思维和研究能力。这种学制的学生被要求能一直攻读博士学位,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期待其能够在世界药物的研究和开发领域内大显身手[4]。

1.4法国的药学教育

法国目前有24所大学提供学制为6年的药学教育,其中规模较大、建院历史较长的药学院有7所。1937年的法令规定,药学教育的学制为5年,其中最后1年为药房实习。自1962年开始,法国对药学教育相继进行了3次较大的改革,不但确定了学习后期的专业化,而且规定了以药学博士国家文凭取代药剂师文凭,学制也由5年改为6~8年。法国的药学教育通常分为3个周期,每个周期为2年。第1、第2周期包括总共4年的理论教育,第3周期为实践阶段,其持续时间根据培养的专业方向而有所差异,并且非常注重药学教育在医院药房和工业界的实践,以及重视药学专业学生在药学领域的长期学习[5]。

2我国药学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药学院校数量增加迅速,专业设置及扩招存在盲目性

据统计,1950年全国招收高等药学专业的8所院校共有在校生1013人,1965年全国共有药学类专业在校生3807人[6]。到2000年底,有统计数据的高等药学院校(系)共47所,其中招收本科专业的院校(系)44所,共招收各专业本科生6895名,在校本科生20194名,毕业生3895名[7];2006年毕业的药学类本专科学生共计11104名,招收药学类各专业函授生7747名,招收药学、中药学等学科的硕士、博士生2944名,在校在读研究生8022名,毕业研究生1743名[8]。可以看出,我国现代高等药学教育虽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由于具有市场需求量大、毕业生容易就业等特点,许多高等院校纷纷开设了药学类专业。在高校扩招和自主设置专业的政策影响下,生存需求和趋同心理使得很多院校的扩招具有一定盲目性。大规模的扩大招生,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同时,很多新开设专业存在培养定位、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不成熟的现象,培养出的学生与市场需求存在着很大差距。

2.2高学历药学人才的培养规模不断增加

目前,我国药学教育发展的另一个趋势是药学硕士、博士培养规模增加[9],每年各高校半数以上的药学本科毕业生追求考研。“考研热”导致研究生培养规模以较快的速度增长,但研究生培养条件和培养制度的改善却未跟上,研究生的教育和管理滞后;培养目标未体现出层次的差异性,考核制度陈旧,“严进宽出”的现象很普遍。许多研究生即使拿到了学位证,但缺乏创新能力,社会适应性差,偏离了我国培养硕士研究生的目标[10]。

2.3地区差异性大,各地办学质量良莠不齐

当前,我国存在不同地区药学水平发展不平衡的现象,药学教育发展比较好的地区基本集中在高等教育基础较好、经济比较发达的沿海地区及中、东部省、市,西部省、市的高等药学教育发展相对滞后。青海、等西部地区教学设施、设备及专业人才等方面都存在较大不足,药学人才的培养远远不能满足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2.4缺少实践能力的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

药学是一门应用学科,实践性很强,药学专业人才必须具备较高的操作水平、较强的动手能力,而不能纸上谈兵。目前,我国的药学教育总体上还是以学科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以课堂教学为主,实习环节中临床实践的机会较少。很多学生在实习中无法进入关键岗位,难以获得真正的锻炼机会。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必须先经过岗位培训才能开展工作。

3我国高等药学教育的发展对策

3.1加大政府的宏观调控力度

政府应该组织力量对我国现有高等药学院校药学人才的数量、规格,以及各校药学教育水平、毕业生就业情况作系统的调查研究。对于市场已趋于饱和的专业,在招生人数上采取适当的限制;对于某些新办专业办学条件不足的院校,政府应对其作出适当控制。同时,教育部应组织教育研究部门建立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对全国已开设药学类专业的院校进行评估,以评促建,使全国各药学院校在竞争中共同发展。

3.2加强高学历药学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

首先,招生是保证和提高研究生培养教育质量的第一关,抓好研究生生源的质量和数量是研究生培养的基础,学校应该从提高生源质量,严把入学关做起。其次,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必须进行全面、全方位的质量管理,改善教学、科研条件,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按照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要求进行研究生课程改革,改进教学方案。再次,学校应加强研究生的思想政治、道德品质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师生共同努力,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复合型高学历药学人才。

3.3重点扶持欠发达地区高等药学院校的发展

我国西部、边疆等欠发达地区教育资源短缺,药学人才远远满足不了当地社会发展的需求。国家应制定相关的特殊政策,把支持西部地区发展药学教育列入国家基础设施工程之中,专项拨款,重点扶持。也可与中东部发达地区的高等药学院校签订合作协议,将学生送到中东部地区的学校实行定向培养,欠发达地区的院校集中自己的有限资源办自己的优势学科,走适合本地区需要和反映本地区实情的特色化发展之路。

3.4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保证足够数量的药学理论课的同时,学校应加强与医院的联系,让学生到药房与临床各科参加不同形式的实习;让学生走进企业,了解企业药物生产过程中的具体流程,增加对药学的感性认识,了解企业生产过程中的诸多问题和困难,并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去解决这些问题。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学生提前适应社会,为下一步找准职业方向打下良好的基础。

4结语

国外高等药学教育的发展趋势体现了药学事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趋势,也揭示了我国高等药学教育未来发展的趋势。我国高等药学院校应学习他国药学教育的成功经验,多角度地思考解决方法,尽快认清形势,明确发展方向,转变教育观念,为培养出具有扎实的药学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医学基本知识及相关自然科学知识,能够从事临床合理用药、治疗药物检测、新药临床评价及其他药学研究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药学人才而努力。

高等药学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药药剂学 课程建设 精品课程 现代教学手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3-0001-02

中药药剂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药剂的配制理论、生产技术、质量控制及合理应用等内容的一门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是中药学专业的重要专业理论课程。经过近六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课程内容系统、课程体系创新、课程平善、教学资源多元、课堂组织生动的“五位一体”体系,于2005年被认定为我校精品课程。在我校精品课程建设实践中,始终坚持注重课程的内涵建设与不断创新,本文将从教学团队建设、课程体系建设、教法改革与创新、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等几个方面介绍我们在课程建设过程中的思考和体会。

一 构建合理高效的中药药剂学教学团队

教学团队是具有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任务导向和共同目标,通过团队机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加速教师的教育专业发展而组织起来的正式群体。一个高效的教学团队应具备明确的教学建设目标、优势互补的团队成员、鲜明的团队精神和清晰的教学改革方向和预期成果。中药药剂学教学团队在组建之初就建立了较为明确的目标——建设优质示范性的精品课程,团队负责人由药学院院长担任,药学院院长是我省药剂学领域的著名专家,近年来发表制剂方面文章百余篇,培养研究生数十人,主持多项国家、省部级重大课题;除药学院院长外,整个教学团队中57%具有高级职称,43%具有博士学历,42%具有硕士学历,平均年龄37.6岁。在教学团队建设中注重对中青年教师的培养,近六年共有2名博士毕业,5名硕士毕业,引进博士1名。建立逐步形成了学科带头人、中青年骨干教师、高学历青年教师优势互补、分工明确的教学团队,通过发扬团结协作和尊重个性相结合的团队精神,建立切实可行的团队内部制度,如青年教师“导师制”,为每一名青年教师指定专任导师,从教学、科研等多方面进行指导;建立青年教师定期听课制度,规定青年教师每年安排公开课3~4次,并通过组织授课比赛、教案评比等活动,提高他们的教学热情和积极性;建立青年教师学习交流制度,定期安排他们到省内外培训,规定青年教师每年至少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一次;在教学、科研课题申报上向中青年教师倾斜。近六年中青年教师承担市级以上教改课题4项,科研课题7项。使中药药剂学的教学团队日趋成熟,形成了以“学科带头人——中青年骨干教师——高学历青年教师”为特点的实力雄厚的教师团队,不断促进中药药剂学精品课程的发展和创新。

二 构建以中药药剂学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中药药剂学是中药学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是连接中医临床与中药用药的桥梁,在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占据重要地位。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能够使学生全面了解中药常用剂型的特点、制备工艺和质量控制等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技术,培养合格的中药学专门人才。中药药剂学是以天然药物化学、中药制剂分析、中药药理等多门学科为理论基础的综合性技术科学,中药药剂学与各学科彼此独立又相互联系和补充发展。为促进中药药剂学精品课程的建设我们建立了以中药药剂学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包括三个基础和两条延伸共10门课程,具体结构见下图:

中医药基础理论和现代科学理论课程(天然药物化学、中药制剂分析),是中药药剂学研究的基础。中医药基础理论中辨证施治、复方用药、性味归经等指导中药药剂学的剂型的选择和质量标准的建立,中药学、天然药物化学、中药制剂分析等课程的教学指导了中药的提取、结构分析和质控研究;两条延伸一条体现了中药药剂学在临床应用中的发展,一条体现了中药药剂学与工业生产实践相结合。多年来的教学经验表明,以中药药剂学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培养模式,适合我院中药学学生的发展和国内人才市场的需求,使我院学生的考研率和一次就业率始终保持在全校领先水平(2010年分别为31.5%和96.2%)。

* 基金项目: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编号:103064)、河北联合大学教育教学重点课题(编号:MY090102)

三 改革教学方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授课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开放式教学

中药药剂学是一门具有很强实践性的课程,除了传统的理论教学外,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非常重要,包括针对具体药物和用药要求设计、优化提取工艺、处方,制备工艺以及对各种制剂设备的操作。因此,在理论教学上引入PBL教学法,采取“提出问题搜集资料小组讨论课堂讨论老师总结”的方式,同时将理论课、实验课和药厂见习三者结合起来,安排学生带着实际问题到工厂参观学习,观察生产过程,请技术人员作专题报告,学习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解决教学中难以阐述清楚的设备构造和操作难点问题等。实践表明,实地观察有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制备工艺流程等知识,也培养了学生的专业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促使学生主动为毕业后的就业积极作准备。我们在近六年对中药药剂学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进行了两次较大的修改,减少了理论课学时,增加了实验课学时,设立了开放实验室,减少了验证性实验的内容,实践教学中采用了“单项实验技能训练加综合实训”的模式,在单项试验技能训练的基础上,选定几个中药品种进行制剂处方的设计和制备研究,安排学生利用开放实验室中的滴丸机、喷雾干燥剂、包衣锅、HPLC等设备完成制剂的处方筛选和质量评价,提高了学生参与制剂研发的整体水平。

2.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多媒体教学集文字、图形、动画、声音等多种媒体于一体,改变了传统的知识储存、传播方式,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强化效果。我们开发了《中药药剂学》多媒体课件,使各种中药剂型的概念更加形象具体,制剂设备的构造和运行更加直观,为学生提供了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通过进入药厂的生产车间拍摄录像,动态演示制剂生产车间、制剂设备操作、剂型的制备、包装等过程,丰富了教学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理论课中重点、难点,语言难以表达清楚的工艺操作单元,如中药厂GMP标准的厂区、生产车间布局及各类中药制剂的生产流程,边播放视频边讲解,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同时为日后学生的生产实习奠定了基础。

3.基于网络平台的互动式教学

高水平的教学,离不开优质教学资源的建设。网络化教学平台的构建可使教学资源数字化、多元化、信息化、共享化。因此,我们在已有精品课程平台的基础上,又构建了BB网络在线平台,教师通过将课堂授课内容上传至该平台,可实现面对面的音视频教学,学生可根据学习知识点掌握的情况自助安排预习和复习,通过平台的讨论区教师可以及时回复学生的问题,还可以组织多名学生对某一问题进行讨论。如针对难溶性药物姜黄素增溶方法的专题讨论: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按照预先分组通过阅读论著、查阅文献、结合实验结果,最终以小论文的形式于BB平台上,教师选择其中的2~3篇由学生在课堂上作报告,这一过程不仅锻炼了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自主学习能力,也对教师的科研工作有一定的帮助和启发。

四 坚持教学和科研双管齐下,以科研提升教学、以教学推动科研

教学和科研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中药临床使用会对中药药剂学不断地提出更高的新要求和新课题,这是促进中药药剂学发展的动力之一。科研工作的开展能够丰富和深化本科教学的内容,提高教学水平。如在“固体分散体”的讲授过程中,以我们在研发姜黄素固体分散体时的经验,讲授固体分散技术的优点和难点,如何针对具体药物选择合适的载体以及优化药物与载体的比例,结合我们制备的溶解度曲线、差热扫描图谱讲解固体分散体的验证方法等,使学生对这一技术有了较为全面和深入的了解。一名考上某大学硕士研究生的学生向我们反馈说,正是由于这种将科研融入教学的授课方式,使她基本了解了课题的研究过程和思路,不像其他刚进实验室的同学那么茫然。每年约有1/4的同学在毕业实习结束后撰写并发表了专业论文。科研工作不仅对教学有良好的促进作用,还有助于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水平。近年来,药剂学科共承担国家、省市级科研课题17项,其中有多项取得了省级科研成果奖项。同时,教师得益于教学中的启发,主持和参与了多项教改课题,撰写了多篇高质量的教改论文,并且将教改成果应用到教学中。

总之,课程建设是一项长期、系统的质量工程,我们的课程建设始终以提高学生药学综合能力为宗旨,在教学内容上注重知识的更新,在课程体系设计上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从而使中药药剂学精品课程不断发展和完善。从高等院校自身来讲,精品课程应服务于教学,体现现代教育教学的思想。因此,我们还应从内制定人才培养目标、修订教材教案和提升教师专业素质等多方面,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使精品课程真正成为“高水平、有特色”的示范课程。

参考文献

[1]陈学红、林文雄.精品课程教学团队及其构建与运作——生态学精品课程教学团队建设的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11(3):45~49

[2]贺福元、罗杰英、郭建生等.中药药剂学与相关学科内在关系的探讨[J].中医教育,2000(6):18~19

[3]崔福德、侯雪莲、杨丽等.基于能力提高的药剂学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J].药学教育,2008(3):20~22

[4]李小娜、李唐棣、吕立勋.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教学改革探讨[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版),2010(3):25~26

高等药学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本科教学;创新能力;科研素质;医学生

国务院于2015年6月印发《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强调这是“发展的动力之源,也是富民之道、公平之计、强国之策”。高等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在一定领域具有专门知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是创新创业活动的重要力量之一。科研活动是提升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而科研思维、科研能力等科研素质又是科研活动的必要前提。对于医学相关专业本科生科研素质的培养将决定我国未来医疗卫生行业的创新能力水平。所以,如何在新时期培养医学本科生的科研素质,进而提升其创新能力是医学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之一。近年,日本在生命科学领域成果丰富、成绩斐然。这与日本科技界求真务实、认真严谨的作风密不可分,另一方面,也有赖于先进教育理念与有效措施的落实,使得日本科技领域有较高质量的后继者作为支撑。本文将浅谈日本医学本科生科研素质及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及其启示。

1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在医药卫生实践中的重要性

医药卫生领域的实践需要科研素质与创新能力。在医疗行业,医生的诊疗过程需要一定科研素质,应结合实践,跟踪前沿,这是对我国未来医疗工作者提出的更高要求。临床实践中,实验室诊断工作者更需要掌握检测指标的产生和意义及对动态发展具有较强的敏感性。在药物研发领域,更需要自主创新药物的研发。如目前人源化抗体等药物绝大多数都为国外专利,我国需要加强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相关药品的研发。在研究生培养阶段,由于相当比例研究生要求开展实验研究工作,科研素质也一定程度决定了其对研究目的和内容的把握及研究成果的质量。这就给医学相关专业基础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本科阶段有针对性地提高科研素质与创新能力。但目前,我国本科生科研素质及创新能力培养处于起步阶段,部分学校甚至缺失。一方面,教师忙于科研工作,缺乏对相关课程的建设与改革;另一方面,某些提前接触科研等活动流于形式,出现短时间内“跟风”,效果有限。本科学生依然摆脱不了“上课划书,课后背书”的学习模式,不能有效地将所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缺乏对“什么是科研”的基本认识。

2我国医学本科生科研素质创新能力培养现状

我国多所高校已经开展了针对本科学生科研素质的教改及创新大赛等活动,也取得了巨大成功[1,2]。在本科生科研实践环境上,学生以导师制进入教学实验中心进行科研活动的较多;从参与人数上,多以通过选拔,进行科研实践活动[3,4]。即便如此,在大力推进创新创业背景下及面临大众创新能力普遍亟待提高的形势,仍显得杯水车薪。我们需要提升医学领域人才的整体科研能力,这样对更高级人才将提供有力的支撑。在国家提倡创新的大环境下,医学高等学校应该全面跟进,开展本科学生及长学制本科阶段科研素质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实践。以我校为例,药学专业有为期半年左右的实习学习,参与科室部分实验工作,完成万字左右的毕业论文。但由于实习设置在毕业前的半年,由于考研和就业压力,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临床七年制在进入临床学习前有2-3个月的全时科研训练活动,以综述形式进行考核。笔者通常为其讲解科研活动的一般流程,并鼓励其将综述文章进行投稿。但由于时间短,较难完成完整的工作。临床医学等专业本科生虽开设生物技术、机能、形态等实验系列课程[5],但部分课程限于几种实验原理和操作的学习,并不系统;绝大多数学生不进具体教研室或实验室参与科研工作,故对实验室工作和科研活动的认知几乎为零。为了增强以本科生为主的医学生的科研、人文素养,我校于2012-2014年进行了课余时间选修课的尝试。但从选课情况来看,同学们更关注就业、考研、人际关系、情感等较为实际的课程,而科研相关讲座少有问津,听者寥寥。此外,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另一重要手段是学术会议和讲座。本科学生难以听懂校内讲座,这与教学中科研素质培养的缺位有关。而专业的学术会议更是本科生难以企及的。

3日本大学医学本科生科研素质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初探

我们以日本熊本大学为例,介绍日本大学药学专业(研究型)与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这方面的培养模式情况。熊本大学于1949年5月由熊本地区的熊本医学校(其前身为1756年建立的“再春馆”)、熊本师范学校、熊本药学院、第五高等中学及第五高等学校工学部合并后建立,1955年设立研究生院医学研究科。2004年更名为国立大学法人熊本大学。熊本大学获批2013年日本促进研究型大学建设项目(RU-22),2014年日本文部科学省超级全球大学创建支援项目(批准37所)及地区(知识)据点整备项目(CenterofCommunity)。以获得科研经费排序,2014至2016年连续三年,熊本大学进入日本大学前20位(研究经费17.44亿日元)。目前拥有7个院系,8个研究生院和20个研究中心以及研究院;8100名本科生和2000名研究生,其中包括来自47个国家的470名外国留学生(2015年5月统计数字)。我们以该校药学(研究型)与临床医学专业的科研素质与创新能力方面的培养模式为例进行介绍。熊本大学药学专业(研究型)近年每年招收40人,学制4年;临床医学专业招收60人,学制6年。二者理论教学均采用大班授课模式。都会在第3-4学期开展早期接触科研的活动。如:由上届学生进行实验技术讲座及实验室介绍;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基础科室轮转(可能相当于我国的实验教学,只是地点为各个实验室,而非实验教学中心),并完成百页的实习报告。在5-8学期将进入生命科学相关领域的教研室及实验室进行科研活动。熊本大学的科研素质培养模式包括:①医学相关本科教学活动中,有一半以上的学期,学生都会进入各科室进行实验活动,由教师或博士生等进行指导,感受科研工作,熟悉科研环境与基本流程。这里的实验室并非实验教学中心,而是各个专业的实验室。②药学等专业中,已经进入实验室三年级学生会为二年级学生进行实验室介绍及基本技术的专题讲座。从学生角度传授经验,对上届学生是督促,更是荣誉,使下届学生更感兴趣。③在科室的实习活动中,即使是本科学生仍然有机会参加日本国内学术会议,且本科生及高中生以下参会免会务费;甚至参加国外的专业性学术会议。平均本科生每年度1次,硕士生可达3-5次(熊本大学生命资源与研究援助中心(CARD)为例)。此外,在基础医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PBL等形式的教学并不多,主要还是以大班授课的形式进行教学活动。考试分为期中与期末考试,题型同样包括选择、判断及问答等。不及格率一般在10%-20%,每年度有一门补考不及格将做留级处理。同学们也更关心分数,除此之外较为关注课程与实际应用结合的情况。同学大都从上届学生及教师授课过程中了解各个实验室和科室的情况,以选择进入的实验室。进入实验室后学生白天依旧会进行理论课的学习。以在CARD实习的学生为例:早9点至下午4点左右进行理论课学习,晚上及没有课的时间会在实验室做实验或自习,并定期安排实验进展汇报。学生大都具有较高的自律性,实验工作也比较敬业。通过在实验室的学习,可以培养对该专业方向的兴趣,也能够在考研时多一个选择方向。教学内容方面,以医学生物化学为例,所讲的内容与国内差别不大:生物大分子、物质代谢及其相互联系等,但并没有开设专门的实验课。这可能与较早进入科室有关。可以看出,该熊本大学对医学相关专业本科生科研实践的培养具有“早”和“真”的特点,即:早期进入科室进行科研活动和“真刀真枪”进行科研活动。绝不仅仅是兴趣小组的游戏,而是真正承担科研工作的一部分。

4我国医学教育中创新能力的思考与启示

4.1学校和教研室/实验室适当提供平台医学相关专业科研素质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应该从本科阶段开始进行。目前,我国实际情况是:人口基数大,每年本科生数量较多。我校临床医学专业近年保持在400余人,全部本科专业学生800-1000人。而各基础科室空间有限,盲目实施本科学生进入实验室不太现实。以“根据兴趣,自愿参加”为基础,适当结合“择优选拔”可能会是比较好的形式。此外,科室需要提供一些具体可行的科研工作。目前,盲目追求SCI文章使得高校科研活动越来越“高大上”,很多实验对于本科生来说,短时间难以掌握,面对出现的问题更是无从分析。如何设置本科生能够完成的“小”课题也是科室相关教师需思考与创新的。4.2实际参与科研活动对本科科研素质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应以真实的科研活动为基础。形式上应与研究生一致,在课题深度难度上可适当降低。不宜采取“兴趣小组”等模拟活动形式。让本科生真正参与科室的科研活动中,感受实验的失败和收获的惊喜,作为实验室的一员,又有利于其建立主人翁意识,并有助于培养其科研精神。考查可以是毕业论文等形式。4.3丰富认知科室的信息渠道一方面,授课教师应注重授课内容与科室科研工作的结合,有意识地提高同学对科室的认知;另一方面,也应加强网站信息,甚至微信等新兴工具在科室介绍中的普及。如能建立本科进入科室参加实验工作1-2轮,再通过高低年级之间的交流将有助于形成科室信息传播的良性循环。4.4提供更多学术讲座与会议的机会最后,基础教育中应注重对科研素养的培养与引导。在让学生参加讲座前,增加适当的介绍工作或许有助于同学理解讲座内容。并适当为有科研兴趣、品学兼优的学生提供参加学术会议的机会与资金支持。经济水平及人口基数等因素在高等教育等领域会产生一定影响,但我们欣喜地看到,国家在坚定不移地推动高教领域的创新实践,高校教育工作者在不断改革探索。通过不断借鉴与探索,相信我们会在医学基础医学教育工作中再创佳绩。

参考文献:

[1]李冬民,吕社民,孟列素,等.深化分子生物学实践教学,提高医学生创新能力[J].基础医学教育,2008,10(4):454-456.

[2]孙利军.现代医学生科研素质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复旦教育论坛,2007,15(6):88-90.

[3]陶怀,陈夏.以“助研计划”为契机,提高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J].基础医学教育,2016,18(8):680-682.

[4]孙静,李良.基础医学专业本科生科研实践指导的体会[J].基础医学教育,2015,17(2):160-162.

[5]李玉军,翟爱霞,张庆猛,等.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改革与探索[J].基础医学教育,2012,14(4):272-274.

高等药学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教学体会;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 R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4721(2010)05(a)-137-02

生物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生物因素和药物疗效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1]。要求学生通过这门课的学习,具备合理设计制剂处方、科学评价药物制剂质量、科学制订给药方案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为从事制剂研究和应用工作奠定基础。

为达到上述教学要求,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笔者回顾近年《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教学中实践过程,调阅教研室多年上课后的师生评语及追寻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的反馈信息,结合本学科当前的教学工作状况,广泛阅读他人已发表的教学改革方法和经验,总结以往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值得肯定的地方,拟采百家之长,进一步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有用之才。

1 大学课程的时间设置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这门专业课程在多数院校都是安排在大学的最后一个学年才开始学习,但其内容涉及到许多《高等数学》 (微积分、线性代数等)的基础知识,而《高等数学》则安排在大学一年级,其后几年的课程均很少涉及[2],这样就造成多数学生对一些高等数学基础知识的遗忘,尤其对那些原来数学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面对药代动力学部分中大量的公式推导,感到既抽象难懂,又枯燥乏味;另外,《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这门课程本身安排的学时就很少,教师课堂上没时间为学生补习高等数学的基础知识,部分学生学习上感觉困难。因此,建议在课程时间的安排上,召开基础课代课教师与相应专业课代课教师的座谈,明确专业课中需要基础课教师重点讲授的内容,进而在时间上两者相衔接,尽早让大学生学习过基础课后,即开始相应专业课的学习,这样既有利于基础课知识的巩固,也为学好专业课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不必对相同内容进行重复教育,从而节约教育资源。

2多媒体课件的应用

本院自从2004年在本科药学专业开展《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课程教学以来,全部采用Powerpoint课件进行教学,该教学模式可将抽象的概念直观化,复杂的作用机制简单化,同时辅以鲜明、生动的动画,总体上受到了学生的广泛好评,也使教师从整节课的“写写擦擦”中解放出来;但从听课教师及学生的反馈中也发现不少问题:①个别课件制作的质量问题,如非关键字过多;内容摆放位置不协调;字体大小、颜色对比不合适,动画制作质量参差不齐等;②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主导作用的减弱,由于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全部使用Powerpoint课件,个别教师甘于居于幕后充当“配音演员”的角色,缺少了形体语言的表达,给学生造成照本宣科的感觉,使得师生的互动及学生的学习热情明显的降低;③不同教学内容应采用适宜的授课方式,如教材中生物药剂学部分关于不同制剂在体内、体外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多为文字性的内容,采用Powerpoint课件教学,以动画对药物的体内过程进行生动的演示,可使枯燥的内容变得鲜活起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从而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在药代动力学部分,由于存在大量公式的推导,教学过程中,采用Powerpoint进行授课,同时利用Excel中作图及计算功能缩短公式的推导和计算时间,由于屏幕尺寸的限制,致使公式推导的过程前后无法连贯,个别学生反映课件显示速度过快,思维跟不上。因此,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对药代动力学部分的教学应在Excel辅助计算的基础上,结合文献[3]提供的方法“课件与板书相结合,由板书逐步讲解其中的推导过程并随时与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慢慢地跟随教师的讲解把握其来龙去脉,放映的课件中只清晰地列出重要的中间公式及最后的结果”进行教学,或许可收到较好的效果;④多媒体课件的广泛应用,使部分教师其他方面的教学能力出现下降的趋势,由于制作Powerpoint课件,尤其其中的动画需要大量的时间,加上教学中其他教学方式的较少应用,致使部分教师对板书、教案及教学笔记的书写与更新、学生思想动态方面的研究等方面的能力有所下降,因此,应提高对教师多方面的要求和考核,使之各方面的水平不断提高。

3 实验部分的教学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实验课是培养学生掌握操作技能的重要教学环节,加强实践教学,突出能力培养是实用型人才教育的重点。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培养学生查阅文献、课题设计、操作技能、论文写作和课题汇报的能力。笔者尝试了以下方法:

3.1验证性实验

验证性实验是采用经典的基本实验方法和基本操作技能,验证以往的实验结果。对于验证性实验,实验课前,教师围绕实验内容提出系列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预习实验内容,熟悉相关理论和实验步骤,做到心中有数;上课时教师随机对学生进行提问,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促使学生课前认真预习,当然,学生也可自由说出对同一个问题的不同看法;实验中,学生不一定非要按课本或老师要求去做,可以有自己的主张和创新,允许学生实验失败;实验结束后,各小组成员不得擅自提前离开,要逐组汇报实验结果和心得,共同探讨实验成败的原因;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提出实验中的观点和注意事项,对实验成功的小组进行表扬,对于实验失败的小组,只要对失败的原因分析的有条有理,同样给予鼓励。

对一些实验前的教师演示性实验,以后的教学活动中可借鉴文献[3]的方法,实施全程录像,录像中用一些特写镜头将实验操作的难点表现出来,学生就可清晰地看到每一个操作步骤;另外,学生如果对某一部分不理解,可以对这部分重复观看,教师只需进行必要的讲解和指导,这样就减少了复杂的示范操作,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3.2 综合性实验

综合性实验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主要涵盖了药剂学、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药物分析学等多学科的内容。在教学活动中,以国家药品临床研究机构I期实验室为依托,把接到的横向课题按实验要求对学生进行讲解,要求学生按照科研的一般程序,在学校图书馆或系部电子教室自行查阅相关文献,按照拟定的格式和目录,以其所学尽力撰写研究者手册、实验方案和知情同意书,选择较优者在全班公开讨论,对一些大胆的设想和有创意的设计方案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并对其可行性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这样既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创新能力,又可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受试者筛选期间组织学生参与和见证健康受试者的知情同意书的签署和身体检查等各环节,从参与实验中更清楚地认识受试者的入选、剔除的条件;样本采集过程中,分批组织学生参与受试者的管理、监督服药、样本采集、样本的分离及受试者的监护工作;样本检测过程中,指导学生学习高效液相色谱的使用、实验条件的摸索、样本的预处理、进样分析等;数据的统计分析采用专业统计软件进行处理,生成统计报告;然后按照一定的格式撰写实验报告;最后制作幻灯,要求学生随机个别汇报,师生共同评定;最后,要求主要参与者撰写科研论文,在学报的大学生园地版面上发表。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逐步掌握了文献的检索方法、实验前的准备、实验中注意的事项、报告的撰写和科研论文的写作及汇报,目前已在学报的大学生园地上发表了“阿奇霉素分散片生物等效性评价”等科研论文2篇;并且学生从幻灯片制作、课题汇报的过程中体会到了教师授课的艰辛,也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偶尔的出现小瑕疵能够给予充分的理解。经过综合性实验项目的学习和训练后,多数学生基本能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解决较复杂问题,并具有一定的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

3.3 探索性实验

探索性实验是以提高学生独立实验能力、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创新能力为主要目的。从去年开始,本院对药学学生实行导师制培养,就是每个教师都要从班级里随机抽取数名学生,负责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及科研能力的培养。各个教师根据自己的研究领域,先把自己的研究情况介绍给大家,然后分发材料,让学生逐渐熟悉研究内容并跟随教师或教师的硕士研究生学习实验技术,聆听硕士生的课题汇报,再从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和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下载相关文献,反复研读,初步掌握基本的科研思路和实验方法,然后自己选题或根据教师的课题制定研究方案和计划,相互学习、共同讨论,促进学生个体之间知识的交叉,同时学生的热情、无拘无束,充满想象力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新思路,也不断激发教师的灵感,为其研究带来新的思路。

4 讲授例题与作业设计

药代动力学部分涉及大量的计算,必须通过不断的计算演练,才能熟练掌握各药代参数之间的相互关系及解题思路,因此,例题与作业是课程设计中的必要部分[4]。对于典型例题讲授时应着重于解题思路的点拨;其次,可选择《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3版配套的习题集,选择其中与实际应用密切联系的题目进行讲解,也可给学生进行针对性地布置一些作业。下次上课时,先行提问,再相互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提出不同的解题思路。从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 考核工作

5.1 理论课的考核

目前对学生的理论课的考核,主要还是通过传统的闭卷式考试来进行,但闭卷考试因限于考试篇幅和难度的需要,主要考察的是学生对知识本身的记忆能力,而考察理解与应用能力的题目相对较少。考试成绩的高低并不能完全反映学生的学习能力,很大程度上只是片面反映学生的短期记忆能力。文献[5]所介绍的半开卷考试的考核方法,一方面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的培养,另一方面也注重了学生归纳总结能力的培养,值得借鉴。

5.2 实验课的考核

为加强学生实验技能、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我们将实验课的成绩占期末总成绩的比重由原来的15%提高到30%,实验课的考核内容包括:实验前的准备、实验中的操作技能、实验报告的撰写及实验内容的回报等,尤其对整个实验过程中那些表现突出、有独到观点的学生,要求教师应记录在案,给予适当的加分鼓励。

总之,本院从2004年开始开设《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这门课程以来,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虽取得了一点成绩,但应该更清醒地认识到教学中的不足,今后一定努力加强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的提高,“以生为本”,博采众长,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梁文权.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

[2]景荣荣,张文祥.药物动力学模型的发展对数学教学的启示――数学应用案例研究[J].数理医药学杂志,2004,17(4):380-381.

[3]郭波红,金描真.多媒体课件在生物药剂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论坛,2008,5(10):91,158.

[4]邹豪, 陈琰,鲁莹,等. 药物动力学教学实践中常见问题的探讨[J]. 药学实践杂志,2008,26(3):226-227.

[5]王永禄,陈国广,李学明,等.半开卷考试模式在生物药剂学考试中的应用[J].药学教育,2007,23(4):58-59,61.

高等药学教育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以就业为导向;制定培养方案;改革实践

佳木斯大学自2005年国家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以来,定位准确,明确办学指导思想,突出办学特色,遵循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动手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三年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注重人才培养质量,认真实施 “教学质量年”、“课堂教学年”、“学科建设年”主题年活动,实现由规模发展向内涵发展的转变,狠抓教学建设和教学改革,有力地促进了应用型人才培养和毕业生就业工作。

1.明确培养目标优化培养方案

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基本规格要求要充分体现本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和职业岗位对人才的需求,在符合国家专业目录要求的基础上,应具有自己明确具体的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基本业务规格要符合我省的经济情况和本专业的人才培养实际。课程设置要与该专业的基本业务规格要求相一致。

我校十分重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毕业生就业的内在关系,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一是根据高等教育和应用型人才培养规律,以就业为导向确定专业培养目标;二是依据市场需求和专业岗位对知识、技能、素质的要求合理选择课程内容;三是以就业为导向的应用技能培养为主线科学构建课程体系;

修订工作中坚持培养应用性本专科人才的思路,以就业为导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质量监督和保障体系,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以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主线,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分类指导,注重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推行双学位制、主辅修制、学分制、职业资格证书制、专业+方向等培养模式;发挥综合性大学优势,促进学科间交叉、融合、渗透,形成立足边疆办学,充分利用综合性优势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特色,坚持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

2.依据市场需求 调整专业设置突出融合与创新

一方面根据市场需求合理调整专业设置。佳木斯大学办学指导思想是立足三江、服务龙江、辐射全国,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佳木斯市地处东部地区是我省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农机制造基地、煤炭生产基地、煤炭机械制造基地和北药开发基地。建设我省东部煤电化基地是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也是四大经济版块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校专业设置涵盖了十大学科门类,其中优势特色学科机械设计与制造、材料科学、生物医学等专业可以为我省东部地区煤电化基地、大项目和高精尖项目建设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持。学校根据黑龙江省、和三江地区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不断更努力加强专业建设新和调整专业设置,形成了文管结合、医理渗透的专业格局。并根据定期的市场调研和毕业生跟踪调查,合理确定年度专业招生计划,确保所设专业最大限度满足市场需要。另一方面积极进行专业内涵改造。在广泛深入调研的基础上,邀请校内外教育专家以及企业管理和技术专家共同参与,分期分批对已设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完善,科学设置课程,调整理论课与实践课比例,强化技能训练,围绕应用能力和就业需要,修订课程教学大纲,自主开发理论课和实践课教材。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现有1个部级特色专业,9个省级重点学科,8个省级重点专业,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7门省级精品课程,12门省级重点课程,1个国家高职高专教学改革示范试点专业,为就业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专业设置上重点进行突出融合与创新,充分利用合校后各学科融合的有利条件,发挥优势,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专业,更新专业内容,融入高新技术内容,调整专业方向,有些市场需求小的长线专业可隔年招生或调整专业方向。

积极探索复合人才培养模式,根据我校实际情况,在实行归类为人文、理、工、医、管理五大基础平台之前,在机械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和化学与药学院试点的基础上,全面试行以学院为单位的基础教育平台,实施“平台+模块”教学模式。机械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和化学与药学院可适时试行以五大平台为基础的大类招生模式。前二学年(或一年半)不分专业,进入基础课平台学习,后二学年由学生根据个人意愿和社会导向选定专业,在完成专业基础课程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选择专业方向模块,以达到厚基础、宽口径的人才培养的要求。

3.实施创新人才培养计划 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落实《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强省建设规划》精神,发挥我校传统办学优势与特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以创新精神和能力为核心,以培养专业知识结构合理、综合素质高、应用能力强的创新人才为目标,构建科学、先进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具体措施如下:

①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校际间交流,采用“借读培养、联合培养”等模式,避免近亲繁殖,扩大学生视野,增长他们的见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加大培养创新人才工作的力度。

②建立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和“创新实验中心”,为学生创新实验、创业发明提供必备的物质条件保障,鼓励支持自觉主动学生进行科学实验、创新发明。

③树立创新观念,强化竞争意识,激励学生参与竞争。

采用多种渠道和措施,本科生实行末位淘汰制,研究生学位论文实施完全盲评,让学生参与竞争、树立竞争与危机意识,支持学生做出创新成果。

④科学组织进行精品课程和优质教材的评选、推广工作,鼓励教师提高专业水平,促进教学质量提高。每年评选出7-10门校级精品课程,遴选3-5门推荐参与省级精品课评选,组织评选优质教材,参与各级各类学术评奖活动。

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强化学生创新技能的研究与实践,建有5 个科技创新小组,2 个学生创业实践基地。黑龙江省研究生创新培养示范基地2项,共获资助100万元;在校期间研究生四、六级外语通过率始终保持在86.5%的较高水平。应届硕士生考取博士平均比例在35%左右,其中100余名考取了国内重点大学的博士研究生。大多数毕业研究生现已担任科室技术骨干、学科带头人、后备学科带头人、各级学会要职和单位的领导等职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作出了突出贡献,通过近几届毕业学生随访及用人单位的反馈,我校毕业硕士生素质高、创新和实践能力强,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

【参考文献】

[1]肖来荣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模式探索素质教育创新教育论坛 2001年11期

[2]卢雅红 本科创新人才培养方案构建 当代教育论坛2004年11期

高等药学教育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公共管理;学科建设;研究生科研能力

一、加强学科建设是高等院校生存与发展的核心

学科的发展对学校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学科研究水平的高低,为社会服务的功能大小、高质量如何,关键在于一所高校的学科建设水平如何。因此,各高校都把抓好学科建设作为工作的核心。研究生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最高层次,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高低是学科建设水平的重要体现[1]。同时,研究生教育的开展对学科建设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在实际工作中应把二者结合起来,促进二者的协调发展[2]。

二、中医药院校公共管理学科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现状及原因分析

1.科研创新力不足

科研创新力的高低关系到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高低,彭青秀根据某经管院校硕士学位论文评审表“科研能力与创造性”一项统计情况指出:被评为优秀的为9%,良好的为54%,一般的为27%,较差的为10%[3],可见公共管理学科研究生的科研创新力突出的不多,存在明显缺陷。中医药院校的此学科研究生不善于从新视角研究、探讨问题,难以提出新观点、新见解,其次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无法选择与中医药相关的研究方向,或已确定方向却无法进一步研究。

2.文献资料处理能力不强

研究生获取资料的最主要的方法是通过期刊网站和政府官网进行数据检索和文献阅读,但一方面由于在中医药院校,公共管理学科受文献检索种类的限制,另一方面对文献价值的判断不准确,导致最终选取的文献研究意义很小。其次,研究生在进行如课题等的前期综述时,只是简单地对所获取的文献进行罗列,深层次地挖掘和分析很少。

3.逻辑推理能力有待提高

逻辑推理能力是一种根据周围环境和活动找出其内在的逻辑关系,从而推理出符合逻辑关系的结论的能力,逻辑有助于研究生论文写作中主体鲜明、思路清晰和材料可靠。但从经管类研究生或者扩大范围,从全部专业的研究生论文中发现有相当多的论文逻辑杂乱、结构不完整,严谨性需要加强,而且不能围绕主体进行论证,不善于辩证看待他人观点。从以上现状,可以分析得到中医药院校公共管理学科研究生科研能力较低的原因。(1)学科属性:公共管理学科理论繁杂,但可以进行研究和创新的课题项目相对较少,且在我国起步较晚。中医药院校由于师资队伍、教学条件、学术水平和社会认可度等方面的原因更加无法充分发展公共管理学科;(2院校属性:当前中医药院校将“以中医药为主体,多学科协调发展”作为现实的战略选择,专业设置上从单一的中医、中药专业向理、工、经、管、文、法、教、农扩张,但相对而言,中医药院校注重发展的是中医药学科,对于公共管理等边缘学科的重视程度较低;⑶缺乏科研动力: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与文科的务实研究相冲突,在这个博弈过程中,公共管理学科研究生往往认为科研并不会给以后的就业带来帮助,从而会重视工作、忽略科研;⑷培养模式不合理:全日制研究生培养包括完善知识结构和训练科研能力两个环节,通过专业课程学习完善知识结构,通过学术论文和学位论文的写作,结合社会实习来训练科研能力。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方法过时使得课程学习和科研训练之间无法融合,存在脱节。在社会机构中的实习也往往停留在表面,不能够深入,对于研究生科研能力的训练效果较小。

三、让学科建设在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中充分发挥作用

1.研究生教育要遵循学科建设的规律

没有一流的学科建设就不会有一流的研究生教育。研究生教育要其学科建设的现实条件出发,适应学科发展的需要并遵循学科建设的规律。由于历史的原因,我校学科之间的学术水平与管理水平有所不同,故学科建设的起点与阶段目标和期望值也各不相同。研究生教育必须尊重这一事实,不能超越学科发展的阶段。南京中医药大学公共管理学科于2006年取得“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并被评为校级重点学科,2008年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被评为江苏省省级特色专业,2011年教育厅组织专家评估通过验收。学科依托学校中医药教育资源,充分利用社会和国际资源,形成中外合作办学、校企合作办学的培养特色。以卫生事业管理、药事管理、医疗保险为主要专业方向培养多学科、交叉复合型人才。目前在以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的学科基础上,形成了中医药特色鲜明的学科体系,形成了中医药服务与政策研究、中医药传承与中医药知识产权研究、中医药资源管理与产业发展研究为主的研究方向。学科在国内中医药管理领域已具备领先地位,在国内外形成良好的学术影响。

2.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提高依赖于导师队伍的建设

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与提高依赖于导师资源与导师队伍建设,一流的学科队伍创造一流的导师资源。没有高水平的学科,就不可能聚集一批优秀的研究生导师,也就很难培养出一批高水平的研究生。导师对研究生科研的指导,是指导师对研究生的培养应遵循自学为主、独立进行研究的原则,重视对学生科研实践能力的训练,鼓励学生发挥自己创造力,对其研究工作仅做方向性的指导、质量的评价和监控,坚持让研究生独立选题、调研,独立设计研究路线和研究方案,独立撰写科研报告和学位论文。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研究生导师应该具有较高层次的创新能力和把握本学科研究前沿的能力,拥有足够的科研经费,从而保证研究生毕业论文的选题能够瞄准本学科内外研究前沿和具有重大经济效益的理论和应用问题。南京中医药大学公共管理学科经过多年的建设与磨合,形成中医、中药与管理经济的学缘互补知识共享,协调创新的团队。拥有一批优秀的学术带头人和一支高水平的学科队伍。高级职称比例超过30%,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比例达到100%,其导5人,硕导37人,形成了学历年龄结构、师资职称结构和知识学缘结构合理的人才梯队。

3.科学研究是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关键

学科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是科学研究,而科学研究又是培养研究生的最重要手段。研究生是否具备合理的高质量的知识结构,撰写出较高水平的毕业论文,主要依托于优良的课程体系与高水平的研究课题。从我校的实际情况看,凡是学科建设搞得比较好的专业,所承担的科研课题数量多、级别高,其所带教研究生的毕业选题起点就高,毕业论文质量高。近年来,本学科点教师共主持了国家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共18项、承担省部级科研项目68项,其他重要科研项目39项,教育课题25项;全院教师共600余篇,教育论文54篇,其中SCI/EI收录28篇,CSSCI收录73篇,中文核心127篇,双核心48篇。主编副主编教材60余部,个人专著16部。在积极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方面,我们也开展了一些有效的探索性工作:一是定期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来校作学术报告,定期进行学术交流,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科交叉优势,人才知识互补效应。二是建立了一系列知行合一的研究生科研实践基地,给予一定资助,让研究生在其导师指导下进行科学研究。

参考文献:

[1]周贤良.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31.

[2]徐慧,李丽琴,罗军飞.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的共生互动.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5(2):28.

[3]彭青秀.经管类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提升路径研究[J].中国研究生,2014(9):50-52.

高等药学教育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成人教育;医学教育;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改革

成人医学高等教育是对有一定医疗工作经历的成人进行的高层次医学教育,肩负着有效提高医务人员医疗水平和综合素质,适应国家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构建更加和谐医患关系,满足人们不断提高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神圣使命。构建成人医学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方案新模式,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并对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途径等方面适时加以改革和完善,才能彰显成人医学高等教育强大的生命力,促进成人医学高等教育与时俱进,协调发展。

1. 成人医学高等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总体而言,目前的成人医学教育改革步子显得滞后,很多方面仍在照搬普通医学教育模式,尚未形成适合当前医疗卫生发展形势、满足成教学生成长提高需要的新的培养模式。

课程设置和安排上,绝大部分成人医学高校仍然局限于借鉴普通医学教育的模式,过于追求体系化,求全求多,专业基础课门数和公共课程学时过多,忽略了学生已具有一定的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的现实。

教学内容上,沿袭课本体系,注重理论讲解,未能顾及学生重视对临床问题的解决和医学新知识、新技能学习的实际需求。尤其突出的是公共课程的教学,基本上都是重复原来已经学习过的内容。

教学方法上,仍以理论讲授为主。由于课程设置上的欠缺,将学生集中在教室进行教学。特别是现在学制只有两年半,学生在校学习时间相当紧张。减少实验课和见习课成为必然选择,更无法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考核方式上,忽视成教学生理解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强,而记忆力相对下降的实际情况,仍然沿袭传统的书面、闭卷的考试方式,不能完全达到考核的目的。

2.构建成人医学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方案新模式的现实背景

2.1 现行的成人医学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存在观念、内容、结构滞后的现象

具体表现在:(1)培养目标不够明确。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要求基本上沿用全日制的培养目标和要求,缺乏成人教育的特色。(2)结构框架陈旧,主要是以知识的传授为主体,不能体现具有成人特点的素质教育、能力构建及个性化教育为目标的培养方案要素。(3)课程体系不够科学。课程结构不够合理,专业口径较窄;课程设置普教色彩较浓,成教色彩较淡;理论性较强,实践性较弱;陈旧的课程多,反映学科前沿和社会、经济发展新成果的课程少;专升本与专科课程重复比例过高,要求、区别不明确。

2.2 社会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

随着现代科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社会对高级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强调知识与能力并重,具有高素质和创新精神。成人高等教育依托全日制专业办学,共享教学资源,必须借鉴全日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成果,对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全面修订,使其既要符合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中高级专门人才的总体要求,以应用性来构建知识、能力结构,以突出成人医学高等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特色。

2.3 学制和学习形式发生了改变

教育部取消了高等院校办成教脱产的学习形式,只保留了业余的学习形式。学制也由原来的两年或三年改成了两年半。

2.4 成教生源成份发生了新变化

过去成教学生主要来自应届高中毕业生、各行业在职在岗多年的人员,近几年,应届高中毕业生和年龄偏大的在职生源少了,年龄在20多岁的生源多了,多是中专毕业生或专科升本科的学生。他们对社会了解甚少,缺乏实践经验;另一方面,未就业的成教学生希望通过系统的专业知识学习后面向社会择业。因此,我们必须根据生源变化的特点,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注意加强对成教生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以培养成教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

3. 成人医学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遵循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思想,符合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原则,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加强包括人文社会科学在内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教学及基本素质的培养,加强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构建起可适应终身教育及社会发展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

在重视知识传授的基础上,大力加强学生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充分体现整体优化的原则,科学地处理教学环节之间的关系。明确培养目标以及各层次间知识的衔接,加强内容和体系的统筹和协调。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堂教学与课外教育的关系,加强教学、科研和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

根据继续教育学院的学生来源、层次、学习形式的独特性,制定相关教学计划。遵循成人教育人才成长规律,坚持统一要求与个性相结合的原则,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让学生拥有学习自。主动适应国家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需要,有效提高医务人员的医疗水平和综合素质。

4. 成人医学高等教育教学的改革思路

总体思路是:科学设置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构建以学员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展开讨论和学习。使教学内容多元化,教学进度层次化,教学方法多样化,促进学员的个性发展,达到温故而知新、提高学习效率、“学以致用,以应用为主”的目的。

4.1 课程设置上,加大整合调整力度

适当减少基础理论课开设门数, 减少公共课程的教学时数,增加学生职业发展所需要的科研方法、文献检索等课程,增加临床课程学时,注重职业道德教育。尽量避免开设重复课程,有些不得不开的重复课程,在教材选用、教学内容上要有新的举措。

4.2 教学方法上,开展以讲座形式为主,运用案例式、讨论式教学

根据课程特点;针对成教学生已具备相应医学基础的特点,对专业课程和公共课程,可以将课程内容分解成专题,以讲座的形式展现给学生;而对于医学专业课教学主要采取案例式、讨论式的教学,让学生直接接触实际病案,开展教学诊治,在实践过程中学到解决问题的知识和方法;也可以让学生提供案例,或选取具有争议性的典型案例,在讨论中传授讲解相关的理论。

4.3 教学途径上,加强与医院的合作

认真研究和探索学校教学与医院进修的结合之路,努力促进学校与医院的合作培养,这既是成人医学教育的发展趋势,也是提高成人医学教育水平的有效途径。广泛吸收临床医生参与教学,把成人医学教育的课堂扩展到医院的科室(包括门诊)、移动到患者的病床前,针对一个个实实在在的患者或病种加以分析讲解,这样的培养模式无疑会受到学生的欢迎。单纯的课堂教学都不自觉地将重点放在完整理论体系的讲解上,难免有陷入学究之嫌,而医院则注重理论的运用,两者的有效结合,对从理论到实践后又回到理论的成教学生而言,他们更愿意通过亲密接触广泛的门诊、住院患者,尤其是自己执业范围之外的患者,学习专家诊治的经验,感受专家的理论。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更能促进学生对理论的掌握、消化和应用。

4.4 教学内容上,大力改革教学内容,重点放在补充新的知识和理论

成人医学教育的目标主要还是为了提高受教育者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从而使整个行业的综合素质提高和服务水准上台阶。由此,有必要把理论教育与业务培训结合起来,融进继续医学教育的成分,让学生通过在校的学习,完成理论进修与业务提升的双重任务。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方面,重点加强对他们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意志锤炼;在人文社科方面,注重提高他们的职业人格、气质和修养;同时注意提高学生对计算机、英语学习的认识,并结合当前受教育者的特点(外语基础较差),通过提高对专业水平的要求,平衡外语和专业水平的要求水准,引导学生在提高外语水平的基础上,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增长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提升上。在专业知识上,力求精讲重要章节、串讲医学基础、传授临床技能,及时补充、重点传授新知识、新理论,把握医学发展趋势,加强对学生临床操作技能的培养提高。同时注意对学生进行科学研究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4.5 在考核形式上改革

采取适合成人特点的闭卷加开卷、闭卷、开卷加技能操作、论文、调查报告和课题研究等形式。将考核的重点定位于职业道德素质的提高、专业知识的运用和临床技能的培养上,尽量避免为考试而考试,同时加强考试管理,严肃考风考纪,维护考核的严肃性。

参考文献:

[1]张立奇. 普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思考[J]. 考试周刊,2007,49:98.

[2]安翔,崔安平,惠西荣. 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悉[J]. 继续教育研究,2008,2(5).

[3]张学军. 再论我国成人教育发展趋势[J]. 当代教育论坛: 宏观教育研究,2007(1):5-8.

[4]余爱萍. 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发展探析――兼谈普通高校成人教育的办学之路[J]. 福州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1(2004):5.

[5]李敏. 简论成人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J]. 中国成人教育, 2004,9:6.

[6]蔡天玉,胡立勇. 普通高校成人教育办学模式的现状与发展[J]. 药学教育,2005,3:24.

[7]徐致琴. 探索新时期发展成人高等教育新思路[J].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6,26(4).

[8]黄健. 多元,高效,优质,可持续发展――高校成人教育机构自主创新刍议[J]. 高等函授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9-12.

[9]汪泓,吴丽萍. 当今成人教育的国际发展趋势及其启示[J].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育研究, 2006,1:1-5.

[10]刘文香.论成人教育的功能与实效[J].职教论坛, 2007,1:26-28.

作者简介:

肖国华(1969-),女,湖南祁阳人,硕士,讲师。

通讯作者:

王宗保,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基金项目:

高等药学教育论文范文第9篇

“文军长征”落脚湄潭

浙大不是一开始就迁到贵州湄潭的。浙大西迁湄潭,经过颇为曲折。

初迁浙江建德。自1937年11月11日开始,浙大师生分三批出发,每晚一批,约二百人,在江干码头乘船,于15日全部到达距杭州西南约 240公里的建德,图书仪器随迁。学校迁至建德的临时校舍,办公室分设在林场、天主堂、孔庙等处,宿舍则在中心小学、万源当、东门街一带的民房。

二迁江西吉安、泰和。同年12月24日,杭州陷落,浙大师生被迫再次迁徙,踏上赴赣历程。这次搬迁更有组织、更有秩序。学生分若干队,每队都有导师率领。兰溪、金华、常山、玉山、南昌、樟树、吉安等地各设接待站。学生和教职工及眷属分三批依次在建德上民船,到兰溪后,或步行,或换乘小船,溯梅溪而抵金华。

浙大迁到吉安后,教职员住在乡村师范,眷属租用了当地一些居民住房,学生则全部住入白鹭洲上的吉安中学,并借用乡村师范和吉安中学校舍暂行上课。

三迁广西宜山。由于战事影响,从1938年7月25日起浙大在泰和已无法上课。竺校长经实地勘察,决定再迁广西宜山。宜山昔称“蛮烟瘴雨”之乡,浙大师生到达宜山之后,首先遇到的是疟疾的威胁。生活极其艰苦,吃、穿、住、行都非常困难。但师生们皆以苦为乐,情绪高昂,勤奋教学,抗日宣传活动也很活跃。

四迁贵州遵义湄潭。1940年2月,浙大师生以遵义、湄潭等地为新的落脚点,胜利结束了“文军长征”。实践证明,这一抉择明智而正确,浙大得以在相对安静的黔北山区,赢得了近七年的办学时间。遵义、湄潭成为浙江大学的“第二故乡”。

遵义地处黔北,雄据要冲。北通重庆,有娄山屏障;南接贵阳,有乌江天险。区内山川秀丽,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有“黔北粮仓”之称。遵义又是贵州文化之乡,汉朝即有贤人开启文教,唐代以后,州县均有书院。明清以来更是人才辈出,郑珍、莫友芝、黎庶昌等被尊为西南三大儒,海内宗仰。选定遵、湄办学,是浙大西迁中最为人称道的正确决策。自1940年1月至1946年6月,浙江大学在遵义湄潭渡过了抗战时期难得的相对安定的岁月,教学科研都创造出了前所未有的辉煌。

艰难与辉煌

在遵义办学期间,学校规模得到了进一步发展。1941年8月,学校设立工科研究所化工学部。1942年7月,成立研究院。1942年8月,增设理科研究所生物学部、农科研究所经济学部。1944年秋,理学院增设药学系。1944年8月,工学院增设航空系。1945年8月,增设法学院,设法律系。

截止1946年秋复员返杭后,浙江大学共有文、理、工、农、师范、法、医7个学院,27个学系,1个研究院,4个研究所,5个学部,1个研究室,1所龙泉分校,2个先修班及1所附属中学。另有工场11所,农场有地300余亩。

在西迁过程中,学生人数也有所增长。1936年时,浙大有学生512人。1937年10月统计,浙大有学生633人,随校西迁的学生有460人。1944年全校学生人数达1658人。至1946年复员返杭时,在校学生已增至2171人。浙江大学在遵义时期历年毕业生共有1857人。

在校教职员人数由于抗战时期经费缩减,增加不多,但教授人数大为增加。1936年浙大有教授、副教授70人;1946年已增加到201人,几近3倍。据统计,1941年6月,浙大有教师210人,职员165人,合计375人。至1944年,教授、副教授144人,讲师38人,助教110人,职员128人,合计420人。总人数增加45人,职员人数有所减少,其中教师增加82人,职员减少37人。

1944年l0月,英国科学史专家、时任英国驻华文化与科学协作代表团团长的李约瑟博士(Joseph·Needham)应竺可桢校长的邀请来到浙大,参加中国科学社成立30周年的纪念活动,并参观考察当时遵义、湄潭办学的浙江大学科学研究情况。他在湄潭参观了化学、生物、数学、物理、农化等系,召开了数次座谈讨论会,还与一些浙大教授进行了单独探讨。返回遵义后,仍然兴致不减,参观了设在遵义的文学院史地系。李约瑟原定在浙大逗留三天,后来他认为可参观的东西和可看的论文实在太多,不得不一再延后。李约瑟对浙大在非常艰苦条件下的学术氛围之浓、师生科研水平之高,十分惊叹。他回国后,在1945年10月出版的《自然》周刊上发表的《贵州和广西的科学》一文中,对浙大的科研工作作了高度赞扬。其实,李约瑟所看到的科研成果和艰苦情况,还仅仅是一部分。浙大的各个院系,包括遵义、湄潭两处的许多研究工作都处于当时的科学前沿。

文学院的学术成果也很多,包括对遵义地区的地理和历史进行的研究,开展的考古和地质野外考察。张其昀主编的《遵义新志》,谭其骧的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和《播州杨保考》,竺可桢的《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张荫麟的《中国史纲》,刘之远的《遵义锰矿》,任美锷与施雅风的《遵义地形》,缪钺的《诗词散论》,夏承焘的《词学》,王季思的《中国古典词曲研究》,费巩的《政治经济学研究》,丰子恺的《中国画论》,叶良辅的《地理学研究法》,以及师生合作对贵阳、遵义、湄潭的气候、地形、地面发育、地理环境与人生关系等专题研究论文,都是极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理学院的科研成果尤其突出,如苏步青的微分几何学研究,陈建功的三角函数论研究,钱宝琮的《金元之际数学的传授》,王淦昌的中微子研究以及《中子与反质子》和《五维空间场》(与程开甲等合著)等论文,束星北的相对论研究,卢鹤绂与王谟显的量子力学研究,周厚复的原子理论研究,何增禄的光学研究,朱福炘的应力研究,贝时璋的细胞重建研究,罗宗洛的植物生理学中微量元素研究,谈家桢的遗传学研究,张肇骞的植物分类学研究,王琎对中国化学史的研究和古钱币的分析研究,王葆仁对氨基苯磺胺衍生物合成的研究,张其楷对有机药物合成的研究等,都取得了科学前沿的重大成果,有的还被认定为世界性的重大发现。1941年冬,为祝贺贝时璋教授任教浙大12年的荣誉休假,在湄潭举行了以贝时璋教授研究课题“性因子、性遗传”为主题的盛大学术报告会。会上,竺可桢、罗宗洛、谈家桢、张孟闻、江希明等教授都作了学术报告。1942至1945年,中国物理学会贵州区年会先后四次在湄潭召开,宣读论文50余篇,其中一部分论文由李约瑟夫妇带回,在英、美等国发表。

工学院王国松的电工数学研究,李寿恒中国煤炭的研究,钱令希的悬索桥理论和余能定理的应用研究,钱钟韩的工业自动化研究,苏元复的萃取理论和工艺的改进研究,侯毓汾的活性染料研究,丁绪淮的化工原理研究等,都取得了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农学院的成果则更多因地制宜,密切结合当地农业生产。如卢守耕的水稻育种和胡麻杂交,孙逢吉的油菜变种研究,吴耕民的甘薯、西瓜、洋葱等蔬菜瓜果新品种在湄潭的试植和推广及胡桃、李梨的研究,熊同和的植物无性繁殖,林汝瑶的观赏植物研究,杨守珍的豆薯各部的杀虫研究,彭谦与朱祖祥的土壤酸度试剂,蔡邦华与唐觉的五倍子研究,陈锡臣的小麦研究,过兴先的玉米和棉花研究,储椒生的榨菜研究,罗登义的营养学研究,陈鸿逵与杨新美的白木耳栽培研究,葛起新的茶树病虫害研究,祝汝佐的中国桑虫研究,杨新美的贵州食用蕈人工栽培,蔡邦华的西南各省蝗虫、马铃薯蛀虫、稻苞虫研究,夏振铎的柞蚕寄生蝇研究,王福山的上簇吐丝中蚕儿绢丝物质之增长现象研究,郑蘅的柞蚕卵物理性状等研究,都结合生产实际取得了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师范学院郑晓沧的教育论著与译作,黄翼的物理心理学研究,陈立的智力测试与人格测试的研究,都是当时的新兴学科,其成果在国内外备受关注。

浙江大学在遵、湄办学时期进入了教学科研高峰时期。学校的实验室、研究室达62个,还有实习工场和农场。当时,印刷和纸张都十分困难,但学校还是尽力保证各种定期和不定期学术刊物的出版,其中定期的有《国立浙江大学季刊》、《科学报告》、《工程季刊》、《文学院季刊》、《师范学院季刊》等10种,不定期有《机械工程》、《电子工程》、《化学工程》、《土木工程》、《化工通讯》等21种,另外还出版《思想与时代》、《浙江大学校刊》等其他刊物4种,为师生提供了发表论著的广阔园地,并且流传于国内外学术界,真实地记录了浙大当年科研领域之广、成果之多、水平之高。学校以这些刊物向其他单位交换了不少有价值的书刊。这些刊物虽然是用土纸和石印印刷的,中英文都凭手写,但印制十分精细。在黔北高原的破庙茅屋中,浙大教师的科学研究工作进行得有声有色,硕果累累。在当时中央研究院的科研记录中,浙大的学术论文甚多,名列前茅。

名师荟萃 英才辈出

在艰苦的辗转旅程之中,浙大名师云集、弦歌不辍、精英汇聚、人才辈出,学校规模不断壮大,办学成绩硕果累累,崛起成为一座中国著名的高等学府,创造了高等教育史的一大奇迹。

西迁时期在浙大任教日后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及院士的人物有:王淦昌、卢鹤绂、苏步青、陈建功、王序、王葆仁、冯新德、吴征铠、贝时璋、谈家桢、罗宗洛、张肇骞、蔡邦华、任美锷、竺可桢、黄秉维、涂长望、谭其骧、刘恢先,徐芝纶、钱令希、钱钟韩、蔡金涛、梁守槃、向达、吴浩青、姚錱等27位。

西迁时期在浙大学习或毕业的学生日后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的人物有:李政道、谷超豪、胡济民、程开甲、程民德、施履吉、施教耐、毛汉礼、叶笃正、陈述彭、施雅风、谢义炳、谢学锦、郭可信、徐僖、张直中、戴立信、朱祖祥、侯虞钧、苏元复、钱人元、徐承恩、张友尚、陈吉余等24位。

高等药学教育论文范文第10篇

针对目前大量出现的高校教师的学术不端行为,各高校应该加强对高校教师的学术道德规范教育。文章首先提出了当前我国高校存在学术不端的表现形式及危害,进而分析了高校教师学术道德失范的原因,主要有五个方面,最后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从学术道德的规章制度、教育力度、评价体系、管理体制、 创新机制等方面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高校教师;学术不端;学术道德规范;教育机制

一、学术不端的表现形式

学术不端是指学术界的一些弄虚作假、行为不良或失范的风气,或指某些人在学术方面剽窃他人研究成果,败坏学术风气,阻碍学术进步,违背科学精神和道德,抛弃科学实验数据的真实诚信原则,给科学和教育事业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极大损害学术形象的丑恶现象。

(一)抄袭剽窃

近些年来各大高校爆出大量的抄袭剽窃的新闻,如2009年3月浙江大学贺海波论文造假,被撤销副教授职务和任职资格。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药学院院长李连达负有监管不力的责任,不再续聘。2009年6月辽宁大学副校长陆杰荣在核心期刊发表的《何谓“理论”?》一文被爆涉嫌抄袭。随后辽宁大学校方表示,该论文第一署名人陆杰荣对此事并不知情,第二署名人、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外国哲学专业2006级在读博士生杨伦承认是自己抄袭,然后才拿给之前的老师陆杰荣署名。广州中医药大学校长徐志伟被举报其博士学位论文抄袭。其博士学位论文竟然在没有标明引用的情况下,将早一年毕业的敖海清博士的学位论文原文大段大段、甚至一连数页粘贴过来,直接把这些论述、分析和数据作为自己的博士学位论文内容,雷同文字数高达40%以上。

(二)行政权力霸占学术资源

很多高校领导游走于行政与学术之间,随着职务的不断提升,日常的行政管理事物也越来越繁忙,带的课越来越少,做学术研究就更少了,但不可思议的是他们的课题、专著等成果却越来越多,甚至大量出现在跨专业、跨行业的成果中。这种情况造成了各大高校中的“官本位”思想,普遍认为行政官位与学术成果成正比,极大地限制了高校中从事真正的学术研究教师的积极性。

(三)学术贿赂和学术买卖

由于当前高校教师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加之职称评审制度存在一定的不足,各种职称的评聘都需要大量的论文、 课题等成果作为支撑,这就为学术贿赂和学术买卖提供了土壤。现在大量的杂志编辑对外公开出售论文版权,甚至还有核心期刊,价格从几百至几万不等。在一些科研项目的评审中,部分教师和学校不是靠真才实学参与公平竞争,而是靠拉关系送红包等方式贿赂相关人员来换取自身的利益。

二、学术不端的重大危害

时下学术不端已经造成严重的社会危害,不仅败坏了良好的学术风气,更是严重影响了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给整个国家和社会造成了重大损失。

(一)严重败坏学术风气

高校的这些学术不端行为破坏了正常的学术秩序,把学术变成了纯粹满足私欲的工具,使高尚、严谨的学术界变得乌烟瘴气,颠覆了过去科研工作者在广大人民心中的正面形象,同时在社会上起到反面示范作用,进而对整个社会风气造成了负面影响。

(二)浪费资源,影响科学技术的进步

众所周知做科研需要相应的资金和人力的投入,而那些学术不端的项目浪费大量的人力和资金,最后确只能产生价值很低甚至完全没有价值的成果,反而使得那些正常合理的项目得不到相应的经费支持造成极大地浪费。学术不端制造出的学术垃圾,既浪费了学者的创造力,又浪费了国家社会投入的大量社会资源,严重影响了我国在科学技术领域的创造力,妨碍了整个国家的科技发展步伐。

三、学术不端的产生原因

学术不端行为,严重影响了高校学术声誉,阻碍了学术进步。很多管理部门对此非常重视并且建立了相应的规章制度,许多高校也对教师学术不端行为制定了相应的处罚措施,但是收效甚微,笔者认为高校教师学术不端行为屡禁不止的原因主要是:

(一)对高校教师学术不端的处罚力度不够

很少有教师因学术不端而受到严厉处罚,只有很少学术不端教师被降职、革职或主动辞职,一般在风平浪静后,当事人依然是教授或导师;缺乏学术监督机制,这就导致一些高校教师为了评职称等个人利益,置学术道德于不顾; 相关立法不足,虽然我国已经有《专利法》《商标法》和《着作权法》等法律,但这三大知识产权法很少涉及学术不端问题。除了《着作权法》对发表和署名等问题的规定,《专利法》对侵犯非职务专利申请权及其他权益的规定外,基本没有涉及其他学术不端行为。

(二)部分高校科研量化模式存在一定弊端

当前我国高校在评聘专业技术职务、科研基金与项目评审、成果鉴定与评奖等方面,构建和实施了量化的学术考核体系。高校教师职称评定由其的数量和刊物的规格决定,而过分强调的数量,导致很多高校教师仅为了发表文章而进行学术研究。

(三)科研经费的给付和管理方式存在漏洞

现行很多高校的科研经费给付方式是根据项目拨钱,款项由课题组负责使用。这种方式表面上很严密,而实际上可操作性很大,水分较多。现行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容易导致学术上的“腐败”,给高校教师学术不端行为创造了物质基础。在这种政策导向下,部分教师就把经费争取作为首要目标,而对学术研究却漠不关心,这样必然影响到科研水平的提高,导致学术上的不正之风。

(四)市场经济下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功利主义思想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社会心态。在这种风气的影响下,难免会有一些高校教师依靠各种学术上的头衔赚取物质利益。如部分教师把学术变成了可以转化为名利的产物,不择手段地用学术换取职称、住房、金钱等物质利益,抛弃了高校教师的崇高使命。

(五)高校学术道德教育的缺失

缺乏良好的学术道德教育也是造成高校教师学术不端的重要原因之一。很多高校教师在本科时的课程,对学术研究的影响很大。但现在,高校学生的论文写作极不规范。近年来,随着不断扩招,大学生培养质量的问题逐渐凸显,许多高校的学生连基本的学术研究培养训练都没有接受过。 很多高校开设的学科研究方法等入门课程缺少学术道德教育基本内容的系统介绍,这就导致很多高校教师在接受大学教育期间,缺乏对学术行为的有关概念、抄袭和合理引用的界线以及违反学术道德的社会后果的认识。

四、学术不端的整治措施

弘扬优良学风,根治学术道德失范现象,关系到高校和整个学术界的社会声誉,关系到当代大学生良好品德的培养和整个社会道德的进步,也关系到教育科研事业的兴衰存亡和整个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业。严肃学术道德,必须从源头抓起,切实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和惩处并重的惩防体系,才能根本扭转学术道德失范的局面。

(一)健全学术道德规章制度

依法治学,是防治学术不端行为的治本之策。一是国家应出台专门的《学术法》,使学术由道德调整上升为法律约束,构建一套专门防治学术道德失范的法律体系,保证惩治学术违法行为有法可依。二是进一步修订完善《教师法》、《高等教育法 》等法律法规,加快制订有关学术职业道德规范条例,在法制保障下加强高校教师职业准入与退出机制建设。三是各高校也应建立系统、 完善、操作性强的约束学术行为的规章制度,明确和细化学术论文、 著作等方面的写作和评审规范,制定课题立项、 成果鉴定与评奖及其发表、 编辑、 出版的规范等。四是不断探索防治学术道德失范的新思路与新举措,将学术道德作为教师年度考核、 职称晋升、 薪酬定级、 派出进修和评优奖励的重要依据。

(二)加大学术道德教育力度,建立完善的学术道德规范

一是加强淡泊名利、 潜心学术的思想教育。学术研究是探索真理、 追求真理的过程,是甘守寂寞、 真诚奉献的过程。从长远看,养成良好的学术道德,是成为一代学术宗师、 师德楷模的重要前提。二是加强对高校教师的学术道德和职业伦理教育,重点培养教师的诚信意识,明确学术诚信是其能走上大学讲台、 无愧于大学教师的“道德底线”。三是将学术道德知识考核成绩作为评定教师绩效的重要内容,促使教师认真学习,用科学精神熏陶和影响高校全体师生,使之自觉遵守学术道德规范。

(三)完善学术道德评价体系,构建科学的学术评价机制

营造良好的、 积极向上的学术氛围。一是建立完善的专家考评制度。选择那些学术造诣深、 学术道德好的学者、 专家组成专家库,对学术成果、 科研立项、 职称评审以及评奖等学术活动,采用异地评审、 临时抽签的方式进行。二是健全学术成果的奖励制度。要加大对创新型科研成果的奖励力度,以体现鼓励踏踏实实从事学术研究的价值导向。三是克服过度强化科研成果对教师职称评定的作用,建立以岗位为核心的教师职称聘任制度,打破教师职称终身制,加强教师的责任意识,从而促进教风的根本好转。

(四)规范学术道德管理体制,规范学术道德管理体制

让制度在阳光下运行。一是加强同行专家评审的力度。防止学术成果评价的“权力化”。二是建立评审过程公开制度,将专家对科研立项、 成果鉴定、 职称评定等评审对象的评审内容及初评结果进行公示,提高评审结果的公正性。三是建立学术评审责任制,探索建立评审专家信誉制度、 记录追查制度和责任追究通报制度。四是对学术刊物建立一套科学的监控体制,坚持出版发表三审制度,探索和推广专家盲评制度,建立学者、 专家和读者对学术刊物的考评制度。

(五)创新学术不端查处机制

创新学术不端查处机制,及时防治学术失范行为。一是健全对学术道德失范的监督体系,成立由监察部门参加的学术监察监督体系,建立全国联网的监督网络,适时监控和查处学术道德失范行为。二是完善学术道德失范举报奖励制度,加大国家对举报者的保护责任和奖励力度。三是加大惩处力度。对学术道德失范行为一经查实,在对当事人给予批评教育同时,应给予严厉的惩处。四是建立舆论曝光和警示制度。结合知识分子比较注重自身形象、 面子的特点,在相关媒体上定期公布高校学术领域违法违规行为。

学术道德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科研人员、科研管理部门、学术成果出版单位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同时,形成良好的学术道德风尚,从根本上根除不道德的行为,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做到的。但是,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努力下去,良好的学术道德风尚最终一定会形成。

参考文献:

[1]余 遥,马孝玲.学术腐败与科技评价机制[J].西昌学院学报,2007,1

[2]科哲.刘欣.学术道德失范的原因及对策探讨[J].学习月刊,2008,3

[3]吴志慧.负学术道德的心理分析[J].编辑之友,2008,1

[4]张向东.学术腐败触目惊心弄虚作假别有洞天[N].中国新闻周刊,2007,1

[5]赵恒平.学术腐败的心里探析及对策[J].当代教育论坛,2007,10

作者简介:

上一篇:国际数学论文范文 下一篇:幼儿科学教育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