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困生心理探索

时间:2022-08-29 11:35:10

初中学困生心理探索

[摘要] 经过调查研究,课题组发现,我校初中学困生的心理现状比我们想象的要错综复杂,“执拗任性”“妄自尊大”“得过且过”“怨天尤人”“破罐破摔”“自卑惊恐”“毫不在乎”“无言抗拒”等不良心态,在每个学困生身上都交叉存在。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消极心理;2.从众心理;3.逆反心理;4.焦虑心理;5.孤独心理;6.自卑心理;7.麻木心理;8.早恋心理。在实践经验和基础上,我们总结出了“学困生8‘点’转换法”。

[关键词] 学困生 心理 探索

目前,“活得真累”“活的郁闷”成为了中学生的口头语,这说明心理问题已成为学校教育迫在眉睫的问题,而由于自身或外界的原因所引起的学习困难学生,他们的心理压力更为严重。探究这部分学生的心理,制定教育措施,无论对学生本身成长,还是对一个家庭的幸福,甚至对社会稳定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学困生的心理现状

仔细观察学困生的表现,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消极心理

部分学生文化课基础差,成绩不好,没有得到师长的关注和帮助,导致对自己失望;有的学习成绩虽差,但劳动、纪律、体育等方面表现较好,却缺乏必要的表扬和赞赏,导致成绩落后。

2.从众心理

学困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此类心理。由于初中科目多,作业多,于是部分学生开始抄袭作业,而老师却没有发现。久而久之,产生依赖性,而不懂的知识越积越多,造成学习成绩落后。

3.逆反心理

进入青春期的学生主要变化是开始努力发现自我。他们千方百计提高自己在班中的地位,注意自己在同学面前的形象,故意牢骚满腹,对集体不满,对老师反感,没有是非荣辱观念,导致思想滞后。

4.焦虑心理

部分学生基础差,学习成绩老上不去害怕作业,畏惧考试,不断自责;常担心老师批评,见了老师躲躲闪闪,又怕老师向家长告状,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倾向。

5.孤独心理

部分学生由于父母终日吵闹离异,缺乏家庭的温暖关爱,固而无心学业,成绩明显下降;加之学校老师的疏忽,学生的不到应有的鼓励和关心,更感到自己的孤独和无依。久而久之,造成内向孤僻、冷漠、不合群。

6.自卑心理

部分学生知识基础差,面对一下子增加的初中功课不知如何下手,影响考试成绩。评选各类优秀先进学生无人提名,很多教育活动、竞赛选拔不到,固而觉得自己是个废物,样样不如人,学习成绩逐渐下降,落入学困生行列。

7.麻木心理

部分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对成绩好坏并不关心,也并不因此而忧虑,落入学困生行列。

8.早恋心理

因为是独生子女的缘故,没有兄妹,同伴也少,从小就与成人交流,在语言表述上显得成熟,把兄妹之情与爱情混淆了;从父母处目睹的暧昧,在同学朋友面前模仿。加上青春期是初中学生生理发育特别迅速的时期。而其心理发育则相对滞后,特别敏感,情绪起伏大,极易因再次阶段出现心理问题而化为学困生。

二、学困生的心理内因

一是心理剥夺。由于缺乏父爱或母爱,没有获得、鼓励,成长环境单调,严厉刻板的教育方式等都会给孩子的心灵留下阴影,这会导致他们的行为过早的不合群,甚至对其一生都会有极大的消极影响。

二是学习缺陷和恐怖经历。学生绝大多数行为模式都是来自其学习和经历,学习的屡屡失败会使他们对学习产生恐惧感,进而厌恶学习,按照学校教育的标准,不爱学习的学生即可确定为学困生;痛苦的经历也会使学生产生难以医治的心理创伤,这些都会影响学生对事物的正确认知与评价,进而导致行为失范。

三是青春期发展失调。青春期是初中学生生理发育特别迅速的时期,而心理滞后,专家称之为“十五岁现象”。

四是心理承受力差。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遇到心理压力是显而易见的,作为个体的学生如果存在适应环境的困难,且心理压力长期得不到缓解,那么对学生的危害是巨大的,其直接后果就是行为失范。

三、学困生的转化措施

1.把握关爱点

教师坦诚无私的爱,不仅能使学生获得心理上的满足,而且能使师生关系融洽,收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但,教师对学生的爱,不是无原则的,而是始终与严格要求相结合,要爱而不宠,褒扬有度,对学困生的缺点要严格地进行教育,不能一提到正面教育和热爱学生,学困生身上的缺点就一眼闭之,这样做反而是害了学生。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从细微之处捕捉爱生之道,从管理中探索育人之径。

2.寻求需求点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都有需求,这是人们心理上的共同特点。抓住了学困生的需求点也就抓住了走进心灵的关节点。为此,需要要用动态的眼光来了解学困生,判断他们的发展动向,对于学困生的优点和长处要及时给予肯定,帮助学困生树立自信心和自尊心。

3.抓住闪光点

“一个教师的神圣天职,就是要别人对差生失去信心和希望的时候,仍能满怀信心和希望,就是要善于发现学生自己都没发现的才能,给予明确肯定、扶植,使之发扬光大。”教师要善于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使他们感受到进步的喜悦,这是一种比什么都强大的激励因素。一旦学生真正相信自己有学好功课可能的时候,就将会创造出几乎连他自己都估计不到的成绩来。

4.培养兴趣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教师要用良好的教学设计来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创造出一种利于激发学生内驱力的环境氛围;要设计相宜的课堂练习,制定可行的目标,培养他们的成功感,使后进生在课堂上“有饭吃”“有事做”,有向跟高目标奋斗的希望;要鼓励他们参加有意义的课外活动,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开发智力,培养能力,实现自我激励。

5.适当偏爱点

教师对“学困生”不能和优秀学生一视同仁,要有点“偏爱”:课前辅导他们掌握好与新课有关的知识,使“学困生”与其他同学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为掌握性知识,奠定良好的基础;堂内多关照,用关怀的目光多看他们几眼,对他们多提问,多板演,多鼓励,巡视作业时多在他们身边停留一会儿;教师在批改作业时要特别留心“学困生”的作业情况,发现问题,当面辅导,课余时间常与“学困生”谈心,多做些调查,有的放矢的进行辅导。

6.找准渗透点

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要开展心理咨询和辅导活动,心理健康教育要全面渗透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与德育和学科教学相结合。尤其是通过学科教学渗透提高学生的行李品质,扩大心理教育的深度和广度,是学生心理品质得到全面发展。

7.立足结合点

学校、家庭、社会相互结合,形成合力,才能取得最佳效果。在教育转化“学困生“的过程中,最然学校占主导地位,但是单靠学校一方是很难取得良好的效果的。为此,在后进生转化过程中,我们既要充分发挥学校主导作用,又要充分利用校外因素对他们的积极影响,尤其要十分重视家庭教育的作用,做好学困生家长的工作,取得家长的配合和帮助,达到共同教育的目的,只有真正为学困生营造一方和谐的“精神家园”,才能使他们摘掉学困生的帽子,成为一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否则,就会出现“学校+家庭+社会=0”的现象,转化工作将有可能功亏一篑。

8.克服困难点

“反复”“缓慢”是转化学困生的难点。这是一项极其复杂艰巨的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可能一劳永逸。要耐心细致,循循善诱,实力“进步就是成功”的观念,抓住关键,促进转化,并善于反复,因势利导,持之以恒,帮助学困生逐渐克服不良习惯,使学困生保持不断前进的势头。

通过运用“学困生8‘点’转化法”不断尝试,受到了良好转化效果,实验对象普遍表现出自信心增强、热爱学校生活,行为习惯明显转变,自理能力明显增强,学习成绩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取得进步,个性、特长得到了有效的发展。

上一篇:走进心灵,发现人生闪光 下一篇:试探初中班级管理的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