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该不该带小孩,你怎么看?

时间:2022-08-29 08:46:36

老人该不该带小孩,你怎么看?

观点A:老人要有属于自己的晚年,不该越老越加活

代表人物:陈阿姨,58岁,前居委会工作人员

林小玲,26岁,记者

龚晓洁,42岁,社会学教授

陈阿姨首先发声:“在我们退休的老人中间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老家伙,老家伙,越老越加活。这话一点儿不假,许多退了休的老人每天要买菜、做饭,伺候一家子,有的还要给儿女们带孩子,没时间顾及自己的身体,直到病重才去看医生。

我退休的时候,也面临着要不要为子女带孩子的问题。我决定不带,身体不好只是原因之一,更重要的是我觉得带孩子承担的责任太重了。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吃、穿、玩都得细心照料,不能有半点儿马虎,否则孩子磕了碰了,不是儿子说三道四,就是媳妇唠唠叨叨,既费力又伤感情。

就拿我的一个老伙伴来说吧,她有一个从小娇生惯养的独生女儿,后来外孙女儿降生了,她便挑起重担,孩子大人的活儿全揽在身。然而,有一天发生了意外事故。一天下午,她一边做饭一边看孩子。她在厨房烧饭,孩子闹得没办法,她就将阳台的窗户打开,让外孙女儿站在凳子上趴在窗户上玩儿。突然,厨房的锅溢了,当姥姥的便给外孙女儿丢下一句话:别动!自己便跑到厨房关火去了。可当她返回阳台时,孩子不见了!这时,只听见楼下有人大喊:谁家的孩子从楼上掉下来了?

孩子被人们抱到了医院,她的女儿、女婿也赶到了。女儿见自己的孩子伤势很重,便连哭带吵地上去就扇了亲妈两个大嘴巴,女婿也大声叫喊着要与岳母断绝关系。可怜的老伙伴儿,嘴角颤了颤,两腿一软,便倒在地上晕了过去。

好在孩子经过开颅治疗,没留下什么后遗症。可她却受了刺激,老伴埋怨她,女儿、女婿绝情地不再理她,她的精神崩溃了,跟祥林嫂似的,整天絮絮叨叨的。看到她这副样子,我心里难过极了。

我在居委会工作了几十年,解决过许多家庭矛盾,其中因给不给子女带孩子引发的家庭矛盾几乎占到一半。给带吧,生活中磕磕碰碰的事太多;不给带吧,子女又不高兴,认为老人不肯帮忙;还有两家老人争着带孙子伤和气的。我是给别人做思想工作的,自己家可不能产生矛盾,要不以后还怎么给别人做工作呀!思来想去,我认为自己的经济收入还可以,和老伴商量后,决定给孩子们付保姆费,缓解他们的经济压力。孙子的保姆费我付了三年,两个外孙女儿的也一并算清交与两个女儿。

如今,我的身体比退休前好多了,这是我休息、锻炼的结果,其实,我认为老人的身体好了,就是给儿女减少负担。不给儿女添麻烦,使他们安心养育自己的孩子,这就是对儿女的支持。同样,老人有属于自己的晚年,就是儿女的孝顺。”

身为记者的林小玲工作非常忙碌,婚假都没休完就上班了,更别提周末节假日,但即使常常当加班狗,林小玲也坚持孩子出生后不让父母带。小玲认为父母把她带大就尽到义务了,没有理由再让父母照看自己的孩子,虽说大家一代一代都是这样过来的,可小玲觉得传统的未必是合理的,她更愿意用自己的方式带孩子。父母可以帮忙,但要量力而行,并且一定要尊重她的育儿方式,毕竟养孩子是自己的事。

社会学教授龚晓洁认为,抚养子女是每个父母应履行的义务,而现实中很多父母都将这种责任转嫁到了老年人身上。老人牺牲了晚年生活的闲暇,去替子女承担义务。如果这种模式发展到一定程度,很有可能成为一种变相“啃老”。人们常把“尊老爱幼”挂在嘴边,现实中“尊老”做得还远远不够。子女应该多关心父母的真实想法,互相理解,多回家看望父母。惟其如此,家人才能和谐地相处。

观点B:老人能带孩子是好事,但一定要量力而行

代表人物:阎俐,45岁,重庆市老龄工作委员会工作人员

谭刚强,32岁,高级心理咨询师

重庆市老龄工作委员会的工作人员阎俐讲了一个案例,张婆婆今年62岁,身体一向硬朗,但前几天却突然病倒住进了医院。“白天带一个,晚上带一个,60多岁的人这样两头跑连轴转,哪个受得了!”邻居说,张婆婆的病,就是“天伦之乐”给累出来的。

2011年,大孙子出生,张婆婆乐滋滋地带起孙子。今年4月初,张婆婆的小孙子出生,儿子电话报喜:“妈,太好了,以后又多一个孙子带了!”

儿子这样说,母亲当然不好拒绝,可没想到4岁的大孙子自小由她带,每天必须挨着她才睡。没办法,张婆婆开始两头奔波,白天带小孙子,晚上带大孙子,坚持几个月之后,终于hold不住了。

张婆婆大儿子家和小儿子家相隔三站路,走路半个小时。说起来不算远,但张婆婆每天的时间,都耗在了这三站路之间。

看看张婆婆一天的时间安排

7:30到8:40,给大儿子一家准备早饭,给大孙子喂早饭。

8:40到9:00,送大孙子到小区附近的幼儿园。

9:00至9:30,到附近的市场买菜,约半小时,然后坐车到小儿子家。

10:00至16:30,接替儿媳带小孙子,洗尿布、收拾房子,做一顿午饭。

16:30至17:00,坐三站路回到大儿子家附近,接大孙子放学。

17:30至19:00,给大儿子一家准备晚饭,吃饭,安顿大孙子洗漱睡觉。

张婆婆说,这几个月来,她几乎每天都是这样度过的,比上班还累。

张婆婆说,好几次都想甩手不干了,但怕话说出口伤感情,何况孙子是自己的,又那么黏自己,给保姆带不放心,只好强忍着。以前还有时间跟姐妹们一起跳跳广场舞,自从开始带这两个孙子后,这些娱乐活动就全没了,感觉所有的时间都不是自己的了。

张婆婆的大儿子称,母亲很喜欢孩子,他结婚后没多久就开始催着要抱孙子。所以在他看来,母亲一直很高兴带孙子,没想到会让母亲这么累。小儿子则说,听说母亲是累出的病后,很愧疚,过去对母亲关心太少,总以为她是喜欢孩子才这样心甘情愿地两头跑。

对于老人带孩子的问题,阎俐认为,应该从两方面来说。

一方面,老人带孩子能够增加与孙辈的感情,同时,现在年轻人的生存压力都很大,如果老人有时间、有精力,能够帮子女们带下孩子,子女们就可以少点后顾之忧,在工作中更加努力打拼,这是挺好的一件事情。

但是子女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多关心老人,并尽量分担家务,让老人量力而行。否则便可能像张婆婆一样,为天伦所累。如果老人因为身体、精力等方面的原因,不能帮子女带孩子,子女一定要理解,不能强求老人。

高级心理咨询师谭刚强认为,让老人带孩子是享乐还是受累,得从几方面去说。

老人带孩子分两种情况,一种是主动带孩子的,一种是被动带孩子的;主动带孩子也分两类,一类是不放心子女带孩子,觉得自己有经验,所以就想对第三代负责到底;还有一类,是老人退休后,生活比较寂寞,所以想帮子女带孩子消遣时光。

被动带孩子的,则主要是老人不想带孩子,但因为子女找不到人带,请保姆的费用又很高,为了帮帮子女,老人只有无奈接招。

让老人带孩子,得视老人心态而定,对主动型来说,带孙子当然是有益无害的乐事;对被动型来说,则是剥夺了他们想要的生活。所以主要还得视老人心态和生活方式而定。

观点C:隔代教育vs亲子教育,如何双赢是关键

代表人物:刘璐,37岁,儿童心理咨 询师

如今,一些年轻家长因工作忙、婚姻变故等原因,把孩子的教育、生活等责任交给老一辈,祖父母们刚退休又“上岗”,但这背后却存在不少问题。

很多年轻人说隔代教育对孩子影响不好,但由于种种原因,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不可避免。究竟好还是不好?应该一分为二地看待。

在照顾孩子方面,老人有自己的优势

首先,老人更有耐心。老人的生活节奏相对慢一些,心态比较平和,这是年轻父母比不了的。其次,老人有足够的时间陪伴孩子。年轻父母不太愿意陪孩子玩,因为觉得孩子的游戏过于幼稚和单调,孩子在一边玩,父母却在看手机。而祖父母则更愿意加入到孩子的游戏中,与孩子互动,这对孩子的心理发展有很大好处,特别是孩子3岁以前是最需要陪伴的,祖父母的陪伴满足了孩子的心理需求。

再次,老人经验丰富。老人有较多的育儿经验,年轻父母把孩子交给老人更放心,形成强大的心理支撑,这份亲情和足够的安全感,是任何人都无法代替的。

老人带孩子,当然也会有弊端

第一,溺爱和放纵。有时孩子一哭,祖父母就心疼。其实,孩子很聪明,他知道只要自己一哭老人就会心软,就没有原则了,容易导致过度溺爱和放纵。这样的孩子会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特点,觉得只要是自己想要的东西都能得到。如果有一天他到社会上,发现别人不围着他转,就会无法适应,那时再让他重新适应社会,就会变得更加困难。当然,过分溺爱和放纵不仅仅存在于隔代教育中,亲子教育同样也存在这样的问题。

第二,包办代替,这样会妨碍孩子的独立性。有些祖父母太心疼孩子,孩子已经会走路了,爷爷奶奶非要抱着上下楼梯;孩子吃饭时,担心孩子吃不饱,就一口一口地喂,或追着赶着喂……孩子得到提前满足,就不会去发展自己的心理需要,坐享其成。很多孩子不会做家务,连自己的被子都不叠。由于长辈的包办、代替,扼杀了孩子的独立性,以至于很多孩子长大后什么都不会做。

第三,过分保护。祖父母带孩子,生怕孩子磕了碰了,所以常把“慢点跑”“不能碰”这些话挂在嘴边。其实,孩子对外界充满好奇,他需要冒险和创新,这样才能扩展视野。

第四,缺乏有效沟通。随着孩子接受的信息量越来越大,祖父母明显会跟不上孩子的思维,老人易受传统思想的束缚,接受新生事物较慢,教育及养育观念相对滞后,多年形成的思维模式和生活方式也不容易改变,甚至还会失误灌输错误的知识,这对孩子的成长是不利的。

如何双赢?

隔代教育和亲子教育是教育孩子的两只大手,加倍的呵护肯定更安全,更全面,但必须明确一个前提――隔代教育要协助亲子教育。也就是说老人要将教育孩子的决定权和主动权交给年轻父母,让孩子形成明确的家庭等级观念,当祖父母和爸爸妈妈意见不统一时,要听爸爸妈妈的,这时家里才会形成恒定的权威和统一,否则孩子就会“钻空子”。如果祖父母能配合子女“立规矩”,忍住冲动,就会更容易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习惯。

老人要学会做好“第三方”。比如,年轻父母管教孩子时,祖父母不要插手。年轻父母训孩子,不仅是因为孩子犯了错,更是在培养孩子懂规则、守规矩。此时,老人需要配合,协助子女解决问题,而不只是出于心疼孩子,没有原则地保护孩子,拉偏架,反倒搞得一团糟。

责编/樊婷

E-mail:

上一篇:有一种成功叫专注 下一篇:盛夏爱美脱毛,当心选错方法伤皮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