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小学生数学发散思维能力

时间:2022-08-29 05:09:59

培养小学生数学发散思维能力

发散性思维是指“从给定的信息中产生信息,其着重点是从同一的来源中产生各种各样的为数众多的输出”。在当今时代,小学教育正着实贯彻和落实“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必须重视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呢?

一、小学数学发散思维能力的内涵

培养发散性思维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数学教学蕴含着丰富的发散思维教育素材,数学教师要根据数学的规律和特点,认真研究,积极探索培养和训练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原则、方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激发创造力是时代对我们提出的基本要求。本文就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二、小学传统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第一,学生的学习生涯不幸福,而且这样的状态不能被成人社会所关注;第二,我们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主要是外部,更多的来自分数的压力,而不是来自对数学内在的一种追求、一种爱好。对照新课程理念反思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不难发现,这些课堂中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弊端,概括起来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以教定学;2. 以本为本;3. 教路单一;4. 学法单一;5. 目标单一;6. 问题单一。

三、小学数学发散性思维教学策略的理论基础

(一)新课标环境下数学发散性思维的理解

同样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他有不同的思维,不同的人他有不同的思维,同样一件事,不同的人他有不同思维的。举一个案例,两个推销人员到一个岛屿上去推销鞋。一个推销员到了岛屿上之后,气得不得了,就发现这个岛屿上每个人都是赤脚。他气馁了,没有穿鞋的,推销鞋怎么行?第二个推销员来了,高兴得几乎昏过去了,不得了,这个岛屿上的鞋的销售市场太大了,每一个人都不穿鞋啊,要是一个人穿一双鞋,不得了。同样一个问题,你看,不同的思维得出的结论是不同的。

(二)基于心理学理论小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小学阶段是学生个体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小学生的生理心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产生了显著特点:1. 感知、记忆的特点。小学生的感知从无意性、情绪性渐渐向有意性、目的性发展。2. 想象、思维的特点。一是想象的有意性迅速发展;二是小学生的思维从以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以抽象逻辑思维过渡。3. 情感、意志的特点。4. 情绪、性格的特点。小学生情绪容易冲动,多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5. 自我体验的特点。随着小学生理性认识的增加和提高,他们的自我体验也逐步深刻。

四、小学数学实施发散性思维教学的条件

新时期数学教师必须具有发散思维创新意识,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造性教学原则.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为学生提供发散性思维的环境;鼓励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具备发散性思维能力;教师要敢于跳出教材,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确保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五、小学数学发散性思维培养的教学策略

(一)创设适宜的教学环境

教师必须用尊重、平等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使课堂充满民主、宽松、和谐的气氛,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热情高涨,才能大胆想象、敢于质疑、有所创新。比如在低年级的数学教学中,通常利用小孩身边出现的生活情境(买东西、游乐场等)为切入点,充分利用生活的素材与数学知识的联系,搭建一座沟通知识的“桥梁”。

(二)创设质疑情境,引发自主探究

创设质疑情境,就是在教师讲授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搭建一座“桥梁”,将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是思维的动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则诱发探索,从而发现真理。在讲授乘法口诀的时候,老师常常使用“相同加数的和与几个几是多少有什么关系呢?”引发学生质疑、猜想,发现问题。

“玩”是孩子的天性。小学生都喜欢做游戏,创设一个与学生知识背景密切相关,又是学生感兴趣的游戏情境,让学生在玩中生疑,让学生在玩中质疑,让学生在玩中释疑,获取知识,提高学习数学的能力。

上一篇:德育环境下办学特色的建设构想 下一篇:以“竹文化”为载体的特色校本课程的建构与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