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竹文化”为载体的特色校本课程的建构与实践

时间:2022-09-24 11:56:40

以“竹文化”为载体的特色校本课程的建构与实践

绿翠小学在尊重学生个性的基础上,从校情特点和学生成长需要出发,挖掘中国传统“竹”文化的深刻内涵,开发了以“竹”文化为载体特色校本课程,帮助学生们立于天地间,为理想不断向上,成就更好的自己并造福他人、奉献社会。

一、竹本固,课程理念固本树德

学校因地处翠竹路而得名,而竹子又是中华文化中一个深具内涵的人格化符号,是高尚情操与理想人格的物象载体,这种独特的地域资源与历史传统文化的自然融合,形成了学校的特色文化――“翠竹文化”,并打造出以“竹品教育”为理念的“立本”课程。“翠竹文化”体现出的是一种培育如竹般气质与品质的人的特色办学思想,旨在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等各方面均衡发展,成为具备健康身心、高雅气质、宽阔胸怀、学识才艺不断进步的栋梁之材。

二、竹性直,课程体系直以立身

学校基于“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理念建立了特色校本课程体系,包括学科性课程、活动性课程、环境性课程三大部分。根据学校“竹心竹韵 向上人生”的育人目标,构建了竹心、竹韵、竹风、竹品四大课程模块。

(一)竹心养德课程模块

竹心养德课程的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有一颗谦虚、宽容、保持健康心理状态的“竹心”,通过以下课程内容实现。

1. 学科课程渗透。将“竹品教育”内涵渗透到学科课程中,学校的学科课程因内容而制宜,由科任老师适时对学生进行竹文化的渗透,培养学生的“竹品”;通过加深“对有需要的学生进行辅导”课题的研究,落实心理辅导的时间,上好健康教育课等,培养学生健康的“竹心”。

2. 活动课程拓展。成立志愿小组,是学校提升学生精神境界的一个重要举措。学生自愿参加各类志愿小组,自主自发地开展各类志愿活动,在志愿活动中互相学习、互相帮助,成就自我,成就“竹心”。学校通过开展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入队仪式、主题班会、国旗下讲话等主题活动,锻炼了学生搜集、整理、提炼各种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和人文修养。

(二)竹韵才智课程模块

竹韵才智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丰富知识、有一种技艺特长的“竹韵”,通过以下课程内容实现。

1. 创新益智学科课程,拓宽达美艺术课程。学校开设了诗词中的竹子、趣味数学、英语情景剧,以及《竹子的一生》《竹与环保》等学科课程。语文任课老师将关于竹子的诗词搜集整理出来,带领学生诵读;在英语科中,师生们共同编导了与竹有关的情景小剧本,用英语来展现竹文化的民族特色。而在数学科中,教师们以趣味数学的方式,充分利用了“竹”这一物象,灵活地将之融入数学知识的学习之中。学校还通过将竹画、竹笛融入艺术课程当中,使学生们感受到竹的气韵、精神。

2. 开展兴趣社团活动,搭建节庆活动平台。其色社团包括志愿小组、竹竿舞蹈队、竹笛队等,兴趣社团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为学校获得丰硕成果。而以“竹乐系列节日”“竹文化艺术节”等特色节日为契机的主题活动,也开发了学生潜能,提升了学生们的特长与素养。

(三)竹风健体课程模块

竹风健体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充满活力、身体健康、饱含积极向上状态的“竹风”,通过以下内容实现。

1. 打造竹竿舞特色,学校把竹竿舞纳入学校特色体育项目,融入体育课程当中。为了切实有效地开展竹竿舞课程的教学,学校组织教师编写了特色校本教材《翠竹舞影》,有计划、有步骤、科学规范地开展这一特色舞蹈的教学。学校通过竹竿舞蹈队,打造出特色品牌。

2. 举办年度体育节,学校一年一度的体育节,不仅有田径、跳绳等各项传统体育项目,学校还把竹筒传球、竹高跷、竹竿舞、竹竿拔河等特色项目列入比赛项目。拓展学生视野,在运动中强健身心,涵养“竹风”。

三、竹有节,课程实施思节践行

学校倡导“善导、善思、互动、精练、评价”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构建和谐的教学关系、师生关系,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善导、善思、互动、精练、评价”课堂教学模式的五个要求贯穿于学生学习的每一个环节。

学校通过对活动过程的观察以评价实施效果,通过过程性结果整理归档,提交或展示成果,针对教师的个体评价以及学生参与度做出公平公正的评价。

上一篇:培养小学生数学发散思维能力 下一篇:中职英语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变化及认识